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越王勾踐劍削鐵如泥?專家:不要尊古卑今,你家菜刀比它厲害多了

2024-05-16歷史

上個世紀60年代的湖北江陵地區,地方政府為了解決連年的幹旱問題,決定修建一條水渠。

然而,這一修不要緊,發現了一個古代墓穴。

工作人員在開啟古墓後看到了一把青銅劍, 這就是大名鼎鼎的「越王勾踐劍」。

據說這把劍被考古人員從劍鞘中抽出來時,因為大意還割破了自己的手指,沒人能夠想到時隔這麽久,還如此鋒利。

而且,其並未被腐蝕。

這可是個不小的發現!

這把劍為何會出現在湖北省呢?湖北在春秋時期屬於楚國呀。

越國位於今天的江浙一帶,但到了戰國中期,被楚威王率兵攻滅,所以越王勾踐劍可能作為戰利品被帶回了楚國。

這把寶劍被譽為「天下第一劍」,相信很多人都聽過,但很多人可能同時也聽過他的其他言論: 鋒利無比,能夠削鐵如泥。

那麽這個言論究竟是謠言還是事實呢?

讓我們回到2500多年前的春秋時期, 這把寶劍之所以有名,也是因為它的主人有名,是春秋時期的最後一位霸主——越王勾踐 ,正如同青龍偃月刀之所以有名,是因為它的主人是關羽一樣。

不同的是,這把刀是小說虛構,而寶劍則是實實在在出土的文物。越王勾踐是春秋晚期越國君主,越國遠離當時的中原地區。

但其青銅鍛造技藝十分的成熟,史載越王允常曾令歐冶子鑄造了五把兵器,史稱「越五劍」: 湛瀘、純鈞、勝邪、魚腸、巨闕 ,其中的魚腸劍就是專諸刺王僚的那把,這五把劍現如今都已失傳。

正是這樣的鍛造技術以及鑄劍傳統,當然,還要加上古代有點身份地位的人都有的軍刀傳統,就如同今天的人喜歡戴表、戴首飾一樣,種種因素是越王勾踐劍能夠誕生的原因。

這把劍正是勾踐的軍刀,那麽,這把劍真的能夠強到削鐵如泥嘛?不如,由我來講個故事模擬一下當時的場景,借此證明他的功效。

公元前6世紀末,晉、楚爭霸宣告結束。

位於兩國東南部的吳、越兩國蠢蠢欲動,吳王闔閭在伍子胥、孫武的協助下向西攻破楚國。

越國呢,也不甘示弱,趁機偷襲了吳國,兩國仇恨的種子就此埋下。

公元前497年,越王勾踐即位,命令工匠為自己打造了一柄寶劍。

工匠不辱使命,很快便造好, 這把劍長55厘米左右,其中劍柄的長度為8厘米左右,劍寬4厘米左右,重量不足2斤,正面刻著越王勾踐的名字,背面則鑲嵌著綠松石。

勾踐看後愛不釋手,此後便隨身佩戴。

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親征越國,這位一度曾使楚國滅國的霸主決定要一舉討滅越國。

勾踐攜劍臨陣指揮,他自信這把神劍可以給予其無窮的力量,從而奪得最後戰爭的勝利。

他命令罪犯排成三行,在吳軍面前紛紛自刎,然後趁著吳軍看的出神之機,趁勢進攻。 吳軍頓時潰不成軍,勾踐持劍率軍沖殺。

勾踐擡眼望見了吳王闔閭,發現他正在不遠處的戰車上嘶吼,是的,他想穩定現在慌亂的局面,但是沒機會了。

勾踐攜劍向其沖去,吳王闔閭被嚇得跌落戰車,而越國大夫靈姑浮瞅準機會,拿長戈向其揮去。

吳王闔閭見後大驚,急忙向後竄逃,但大拇指不幸被斬掉,慶幸的是,伍子胥派兵趕來救駕,最終得以脫險。

「大王,闔閭那家夥跑掉了,我砍傷了他的腳趾,得到了他的一只鞋子。」 靈姑浮對趕過來的勾踐說道。

勾踐說「幹得好,這一戈下去,再加上他親征一敗塗地,基本上是沒救了。」

果不其然,沒過多久,吳王闔閭便病逝。

勾踐被這一勝利沖昏了頭腦,自信吳國不是他的對手,同時也異常膜拜這把寶劍,認為其是絕世神兵,擁有著非凡的魔力。

但何曾想過: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吳國這次只是由於大意而導致的失敗,綜合國力絕非越國所能比。

2年後,勾踐決定要親討吳國,再次手持利劍臨陣指揮,這一打就打到了吳國夫椒山,離其首都已經不遠了。

勾踐得意洋洋的揮舞著手中的寶劍,似乎已經在練習著砍下吳王夫差(吳王闔閭之子)腦袋的動作,「究竟從哪個角度結束他的賤命呢?」不禁在心裏思量。

但事情的進展並非如他所料,吳王夫差聽從了伍子胥的計策,趁夜派出精兵突襲越軍,越國大敗。

勾踐持劍以待,但這次敵軍嚴整,皆有備而來,這時他還心存僥幸,試圖讓寶劍大顯神威、擊退來犯之敵。

於是吩咐一名手下 「寡人賜你寶劍,斬退來犯之敵。」

侍從無奈,只得硬著頭皮手持寶劍上陣,這時,一位敵軍迎面向其撲來,其人高大威猛、手持鐵戈,想必是吳王夫差將其最精銳的侍衛都派來了。

侍從頓時手足無措,只得將寶劍朝敵人面前比劃,但出乎意料的一幕發生了,敵人雙手持鐵戈用力揮砍而來,將劍就勢劈斷。勾踐被眼前這一幕驚呆了。

在勾踐還沒回過神來的同時,幾個吳軍手持繩索將其捆綁,就這樣成為了階下囚。

「寶劍失靈了嗎?怎麽會抵不過鐵戈的一擊呢?」勾踐百思不得其解。

故事結束,把話題轉回來,寶劍當然沒有失靈,自然也不存在什麽靈氣。

就像今天我們看到的秦兵馬俑一樣,由於春秋戰國時期的武器裝備,多是以青銅為主,所以說,越王勾踐的寶劍即使再鋒利,也不過是青銅鑄造。

現代在測量寶劍後發現:含銅量就高達80%,而錫元素的含量僅達到了16%,也就是說質地並非有我們想象中的那般堅硬,相反,脆而易折。

但同時還檢測出了硫化銅,可以有效防止生銹。

故事自然是編撰的, 越王勾踐劍是把軍刀,短小脆弱,只可能是做裝飾或者指揮用,絕不可能拿它去上陣殺敵。

如今有人說它能夠削鐵如泥,這自然是誇大的說法,越王勾踐劍僅僅是當時那個時代的佼佼者,也就是說 領先於同時代,而經過2500多年的發展,優勢已經沒有那麽明顯。

天安門、故宮之所以很多人認為無可復制,一方面是其傳統工藝的流失,另一方面則是其歷史價值的無與倫比。

但橫店已經復制出來,這就證明了時代在進步,憑借現代先進的技術也是可以復制出來的。

那麽,專家所言「還不如菜刀鋒利」是否是真呢?

我們想想, 今天家用菜刀多為不銹鋼刀或碳鋼刀(鐵刀),材質主要包括了碳鋼、不銹鋼、復合鋼和陶瓷。

其實不論哪種,質地都極其的鋒利,硬度絕非青銅可比,尤其是現代有更為先進的鍛造技術。

在中國兵器裝備史上,鐵器的出現最終取代了銅器,後來成為主流,這也可以說明一二。

而且,銅器還有著一個優勢,那就是不易生銹、不容易被腐蝕。

很多人博古非今,認為祖先的智慧要遠甚過今天,但時代畢竟在進步,這種盲目的推崇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遺產,其實是十分不理智的。

站在科學的角度來看,如果仔細分析,然後加以對比,你就能得到明確的答案。

所以,越王勾踐的寶劍的確有其價值,但和現代材質的鋼鐵比,還顯得比較脆弱。

「削鐵如泥」可以存在,但相比之下還不如菜刀鋒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