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陳獨秀拒周恩來回黨條件

2024-02-07歷史

陳獨秀拒周恩來回黨條件。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國共開啟了第二次合作。為了證明雙方的真誠合作,國民黨當局釋放了中共前總書記陳獨秀。

出獄後,陳獨秀寫信托人轉交給黨中央,表達自己願意前往陜北,繼續參與全面抗戰的決心。當時,中央內部的幹部們對陳獨秀的回歸表示熱烈歡迎和歡迎,期待這位中共前總書記能夠回到中央參與工作。

然而,當陳獨秀收到周恩來回信的內容後,他的態度發生了改變,婉拒了回歸黨中央的機會,最終客死他鄉,令人惋惜。

那麽,這位威望頗高的中共前領導人,為何被國民黨逮捕,又為何最終拒絕回到黨中央內部參加工作,甚至客死他鄉呢?

這一切,都不得不從陳獨秀的生平事跡中尋找答案。

陳獨秀,中國近代著名的啟蒙思想家和政治活動家,1879年出生於安徽安慶懷寧縣,原名陳慶同、陳乾生,字仲甫,號實庵。

在他的成長過程中,中國正處於風雨飄搖、亡國滅種的威脅之下。然而,陳獨秀自小就養成心懷天下、熱愛民族的性格,他希望透過學習來改變命運、影響中國的命運,拯救中華民族與中國。

盡管陳獨秀希望接受近代式的教育,但當時的封建教育使他更加憎恨八股文章。在陳獨秀剛成年不久的時候,他參加了科舉的院試考試,然而,讓他沒想到的是,他的一篇隨性而為的文章卻取得了院試第一的好成績。

從那時起,陳獨秀更加鄙夷科舉和舊式的教育,他認為這些教育「泯滅人性」、「只能培養庸才」。 在南京參加鄉試的過程中,陳獨秀對舊中國的教育徹底失望。

他在完成了第一場考試之後,接下來的兩場考試均交了白卷。回到家後,年未弱冠的陳獨秀寫下了【揚子江形勢論略】。

全文洋洋灑灑七千余字,他將長江的自然、軍事、經濟、水文等方面進行了較為深刻的分析論述。此篇文章一出就在當地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展現了陳獨秀的文學造詣和他的真正才能。

1900年,【辛醜條約】簽訂,全國沈浸在悲痛之中。此時,陳獨秀開始深刻認識到國家之間「此疆彼界,各不相下」,但「一國的盛衰榮辱,全國的人都是一樣消受」。

他無法逃避這一命運,因此他「越思越想,悲從中來」。他曾多次向朋友和家人表示:「我們中國為何不如外國,要被外國欺負,此中必有緣故」。

為此,他決定前往日本留學,甚至計劃前往歐洲親眼觀察外國為何強大。在出發前,他給自己刻了一個小印章,上面寫著「女話小弟」,表達他對愛國詩人的敬仰以及對國家的關心。

陳獨秀在日本留學期間,始終關心著祖國的局勢和走向,對清王朝的統治日益不滿。於是,他聯合部份進步青年在東京創辦了青年會,致力於推翻腐朽的清王朝。

在校期間,他多次發表演講,傳達自己的觀點,號召全體中國人民為革命事業貢獻力量。他的演講得到了當地愛國人士的積極響應,產生了巨大影響,彰顯了他的領導才能。

留學結束後,陳獨秀回到家鄉,打算建立愛國會進行革命活動,推動中國革命事業的發展。然而,他的行動很快被清政府察覺,迫使他四處奔波,每到一處都會積極宣傳革命思想。

在1903年到1914年這十余年間,他始終致力於宣傳革命理論,堅定地為國家的未來而奮鬥。

民國初建,陳獨秀的夢想中的中國並沒有實作,相反,由於袁世凱政府和之後北洋軍閥政府的反動以及民族資產階級的軟弱,中國革命事業遭到了進一步的打壓,國家更加混亂,人民生活更加困苦,西方列強的侵略進一步加快,國家和民族的危機非但沒有解除,反而更加嚴重。

在這種情況下,陳獨秀反思自己的革命事業,初步接觸到了馬克思主義思想,意識到無產階級的偉大力量。他透過新文化運動創辦【新青年】,宣傳新的革命理論和思潮。

1917年俄國的十月革命為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廣泛流傳創造了良好的輿論基礎。1919年巴黎和會的失敗和北洋政府的喪權辱國行為,引發了北京高校的強烈抗議,陳獨秀趁機創辦「五四愛國運動」,宣揚無產階級革命理論,推動無產階級革命。

但很快,這一活動遭到了北洋軍閥的無情鎮壓,陳獨秀被捕。盡管社會上有識之士奔走相助,他最終被釋放,但這次學生運動失敗了。

反思失敗後,陳獨秀認識到僅靠學生的力量不足以推進革命,必須團結力量更大的無產階級群眾,他們受到的剝削和壓迫最多,對北洋軍閥政府的反動性質認識最深刻,同時他們手中有「武器」,容易被整合團結起來,反抗意識也最強。

基於這種社會現實,陳獨秀決定效仿蘇俄,建立一個領導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機構組織,最終和李大釗共同創立了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的無產階級革命政黨。

經過一段時間的籌備,陳獨秀、李大釗等人於1921年創立了中國共產黨,從此,中國的革命事業多了一支強大的革命力量。

這支力量不僅改變了中國的歷史走向,還在社會上引起了巨大的變革。陳獨秀作為黨的最高領導人,積極推動了許多重要的革命運動,如國共兩黨合作推進北伐、開展五卅運動、推動上海工人武裝起義等。

然而,大革命的失敗使陳獨秀被迫辭去了黨的總書記一職,並結束了黨。盡管如此,他仍然關註著革命事業的發展,不斷總結經驗教訓,並親自撰寫文稿批評國民黨反動派的統治。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後,陳獨秀對蔣介石的批評加劇,最終被逮捕並判處有期徒刑13年。隨著全面抗戰的爆發,國共開展了第二次合作,陳獨秀被釋放,並希望回到黨中央。

收到陳的信後,毛主席感到十分開心,但黨中央內部對此卻產生了激烈的討論。為了避免陳再犯以前的錯誤,周恩來寫信給陳,希望他以國家和民族利益為重,寫個書面檢查回黨工作。

然而,陳獨秀卻因此陷入了深深的沈思中。他的倔強性格、對文人知識分子「傲骨」的追求,以及各種因素的影響,使得他不願意公開承認自己的錯誤。

最終,他選擇了和妻子潘蘭珍前往四川江津度過余生。 陳獨秀的晚年生活充滿了復雜的情緒。他帶著對兒子陳延年和陳喬年的思念,來到了一處公館暫住。

他常常想起自己的兩個兒子,在國民黨反動派的反革命政變中英勇就義。作為父親,他對白發人送黑發人的悲劇感到無法言喻的痛苦。

人生有三大悲劇:早年喪父(母)、中年喪偶、晚年喪子,陳獨秀一人就占據了兩個。每當他想到自己的兒子在犧牲前,自己作為父親卻不能陪他們走完最後一程,他的心情就非常痛苦。

晚年的陳獨秀,身體虛弱、疾病纏身,但他仍然堅持著心中的國家與民族。他筆耕不輟,不僅僅是為了微薄的稿費,更是為了排解寂寞,救亡圖存。

他希望透過自己的作品喚醒更多的中國同胞,與日本侵略者戰鬥到底,配合黨中央的抗戰行動。然而,就在他養母謝氏病逝的那天,他跪在放置謝氏遺體的地方,痛哭了數小時之久。

那是他自出獄以來到達江津以來的第一次放聲大哭,他心中充滿了對養母的愧疚、不舍,對兩個因為革命而犧牲的兒子的懷念,對革命生涯中犧牲的戰友的思念,還有對自己革命生涯的挫折磨難和自己目前窘境的哭泣。

陳獨秀因此生了一場大病,身體狀況每況愈下,但他依然沒有停止寫作。他決心將自己在獄中所寫的文學著作進行整理刪改,這部著作就是【小學識字教本】。

此著作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是非常有價值的語言學著作,其中包含三千多個常用漢字的形音義,是陳獨秀晚年的心血集合。

這是陳獨秀先生留給我們的寶貴財產之一。後來,周恩來前來拜訪陳獨秀,再度勸他放棄掉自己的錯誤成見,寫一份檢討然後回到延安去參加工作。

陳獨秀堅定地拒絕了周恩來的好意,他認為自己的年紀大、思想落後,不適合參加黨中央的會議。雖然周恩來和毛澤東盡力勸說他,但陳獨秀仍然堅持自己的觀點。

不久後,陳獨秀因病去世,留下了妻子潘蘭珍自立自主的遺言。他的去世使得中國共產黨失去了重要的創始人和前總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