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3個月平定「七國之亂」之人,深受漢文帝賞識,最後卻被活活餓死

2024-05-09歷史

3個月平定"七國之亂"之人,深受漢文帝賞識,最後卻被活活餓死。這句話看似矛盾,卻暗藏著一位漢代名將的傳奇一生。他有著非凡的軍事才能,僅用三個月的時間就平定了動搖江山基業的"七國之亂"。然而,就在他功勛卓越、備受追捧之時,皇帝卻將他活活餓死,結局令人唏噓不已。這位名將到底是誰?他的一生經歷又是怎樣的傳奇?為什麽功高震主,反遭如此對待?

一、繼承父業 人生揚帆起航

漢朝建立後,四海之內太平有序,百姓安居樂業。就在這一片和諧景象中,一個孩子出生在漢軍名將家庭。這個孩子自小就熏陶在軍教生活中,看慣了戰火硝煙,從小就樹立了報國衛民的誌向。

這個孩子就是周勃的兒子周亞夫。周勃是西漢時期的大將軍,他多次平定邊疆戰亂,擊潰匈奴侵擾,光復失地,為國家立下赫赫戰功。周亞夫自幼就深受父親熏陶,兒時就立誌要像父親一樣,成為一名出色的軍人,保家衛國。

盡管出身名門,周亞夫並未因此驕縱。他自小就循規蹈矩,勤奮好學,品行端正。及至年長後,他更是刻苦鉆研兵法,磨礪軍事指揮才能。當時周勃的爵位原本應該由周亞夫的哥哥繼承。但因哥哥犯了錯誤,反而讓周亞夫獲得了這一爵位。

公元前199年,17歲的周亞夫被漢文帝封為絳侯,正式承襲父親的衣缽。對於這個年紀來說已是人生一大跨越。從此,他將肩負起保家衛國的重擔,踏上了人生另一個征程。

年少之時,周亞夫就表現出了過人的智慧和領導力。有一次,一位相面先生對他說了一番至理名言:"君後三歲而侯,八歲為將相,持國秉鈞,貴重矣,於人臣無兩。其後九歲而君餓死。"意思是說,三年後你就會被封侯,八年後就會掌管朝政,九年後你就會被餓死。

這番話無疑是對周亞夫人生的一個精準預測。當時的周亞夫自是不以為然,畢竟他現在只是一介書生,哪裏會料到日後會遭此命運。但命運的車輪就是這樣神奇,它按部就班地實作了這個預言。

繼承父親遺誌,是周亞夫人生的重要一筆。父親的期望,無疑成為了他最大的動力,也讓他立誌要靠自己的雙手創造一番事業,不負父親的重望。正是這個決心,讓周亞夫一步步走向人生的巔峰,也為後來接踵而至的命運際遇打下了基礎。

二、軍營一事 贏得文帝賞識

周亞夫繼承父親爵位後,並未止步於此。他時刻謹記父親的教誨,勤懇好學,磨礪軍事指揮才能。公元前158年,一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讓他贏得了漢文帝的賞識,為日後的仕途鋪平了道路。

當時漢朝與匈奴對峙,局勢緊張。為了做好長安戰備,漢文帝下令在長安附近駐紮三支軍隊。其中周亞夫的軍隊駐紮在細柳營。為了振奮將士們的士氣,漢文帝親自前往三處軍營視察。

在視察其他兩處軍營時,將士們發現皇帝的車馬駕到,都主動避讓行路。但當漢文帝到達細柳營時,情況就大不相同了。守門的軍官直接回復:"軍隊只聽從周亞夫的命令,不聽從皇帝的命令。"

隨行的侍從便拿著符節去通知營中的周亞夫。周亞夫軍士的回答更加出人意料:"皇帝的車馬不要在軍營內行進太快。"言語之中幾乎有些無禮的意味。

這一情景著實讓漢文帝大為驚訝。然而當周亞夫持兵而出,他卻恍然大悟。原來周亞夫只是在嚴格執行軍紀。他對漢文帝說:"介胄之士不拜,請以軍禮見。"

周亞夫作為軍人,自然要遵守軍規軍紀。雖然漢文帝是皇帝,但軍中有軍中的規矩,不得破例。所以他不能像平常那樣下拜行禮,只能以軍禮見漢文帝。

見到這一幕,漢文帝贊賞不已,連連稱贊:"嗟乎,此真將軍矣!曩者霸上、棘門軍,若兒戲耳,其將固可襲而虜也。至於亞夫,可得而犯邪!"

漢文帝的話充分詮釋了他對周亞夫的賞識。他說,之前視察霸上軍營和棘門軍營時,只見將士們玩忽職守,對軍紀不重,簡直就是兒戲。若是遭到敵人偷襲,定然會被生擒。唯有亞夫所部,才是嚴明軍紀、防範萬全,非同小可。

從這一事件可以看出,周亞夫為人正直謹慎,秉持原則。盡管對上行事也毫不例外,但卻並非固步自封,而是出於對軍紀的高度重視。這一點深得漢文帝的賞識。

沒過多久,漢文帝就任命周亞夫為中尉。可見這件事給漢文帝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後來在漢景帝時期,周亞夫也因此繼續得到重用,一路高升,並最終成為太尉,也就是後來的丞相。

這件事也從側面說明了,周亞夫從年少時就樹立了遠大的誌向,並為之不懈努力。他才能非凡,加之嚴格要求自己遵守紀律,贏得了上級的賞識,為以後施展抱負創造了有利條件。

正是憑借著過人的智慧和堅持原則的品格,周亞夫得到了上級的重視和器重。這無疑為他日後達到人生巔峰奠定了基礎。也正是這一點,讓他後來能夠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建立赫赫軍功。

三、年少韜光養晦時期

雖然自幼立誌報國衛民,但周亞夫並未一開始就揚名立萬。他的年少時光,是在隱逸淡泊中磨礪品性、積累學識的過程。只有經過了這一階段,他才能穩重成熟,最終施展才能,建立赫赫戰功。

周亞夫自小就生活樸素,不擺門闊氣。盡管出身名門將族,他從未因此驕縱自滿。相反,他懂得珍惜當下,循規蹈矩,勤懇好學。在這個過程中,他不僅熟讀兵書典籍,掌握了戰陣布置、軍教統禦的學問,更重要的是磨礪了高尚的品德操守。

當時朝野上下,皆有耳聞周亞夫為人正直謹慎的美名。他遵紀守法,說話算數,從不貪圖錢財權勢。對下屬更是以身作則,百分之百遵守軍紀軍法,決不徇私舞弊。正是這種高尚品德,贏得了漢文帝的贊賞,為日後施展才能創造了有利條件。

年輕時期,周亞夫熱衷於讀書習武,潛心修身養性。他深知,武力雖然是捍衛家國的砥柱,但如果缺乏高尚品質的修養,終難獲得持久的人心歸附。所以他從不疏忽對內在品德的錘煉,時刻警醒自己,以求日臻完善。

正是憑借這種清廉自律、無私無欲的高潔操守,周亞夫才能在躬逢大難之際,臨危不亂、從容應對。否則他也難逃被權力、金錢所誘惑的凡人通病,做出一些失察的事情。

這種修身養性的日子,一直持續到周亞夫年逾而知之年。待武學文化有了一定的基礎,他漸漸開始著手實踐,小有作為。比如在軍營那一事件中,他就是憑借著遵紀守則的品德,贏得了漢文帝的賞識。

如果缺乏年少時期的淬煉和磨礪,周亞夫也許會在後來平定"七國之亂"時,因為驕橫跋扈或是貪圖私利而錯失良機。正是這份沈穩老成的從容氣質,才讓他可以冷靜指揮作戰,無所顧忌地全身心投入到這場保家衛國的大業中去。

所以說,周亞夫年少時期的那段隱遁歲月,並非無為而退,而是為了今後能更好地建功立業。只有心地純善、操守正直,才能在關鍵時刻擔起千鈞重任,成為一代名將。這段韜光養晦的日子,無疑是他人生的重要基石。

四、屢建奇功革命功勛

經過年少時期的淬煉磨礪,周亞夫終於在漢景帝時期迎來了施展才華的大好時機。在"七國之亂"這場動亂中,他憑借過人的軍事指揮能力,僅用三個月就平定了這場動蕩。此役不僅揚名天下,更贏得了漢景帝的賞識,一路青雲直上。

"七國之亂"爆發於公元前154年,是一場由外戚宦官操縱挑起的政變。當時的宦官們在皇後陳阿嬌的操縱下,篡奪了朝政大權,把持中樞。幕後黑手甚至將年幼的漢景帝軟禁起來,斷絕他與外界的一切聯系。

局勢一度陷入僵局,危及漢朝的根基。各路諸侯紛紛起兵響應,形成了所謂的"七國之亂"。局面一度十分糜爛,朝野振聾發聵。就在這萬分危急的時刻,年僅26歲的周亞夫挺身而出,承擔起平亂的重任。

作為漢軍統帥,周亞夫首先果斷地采取了行動。他率領親信武裝快速突破重圍,解救了被軟禁的漢景帝。接著又迅速擊潰了陳阿嬌等奸佞宦官的武裝力量,扭轉了局勢。

在隨後的戰鬥中,周亞夫運籌帷幄,步步為營,連戰連捷。他出奇制勝,屢建奇功,不到三個月就平定了這場動亂,維護了漢朝的統治。就這一功績,足以令周亞夫的名聲傳遍海內外,赫赫有名。

隨後幾年,周亞夫不斷建功立業,威震八方。他多次出征討伐邊疆叛亂,所向披靡,立下赫赫戰功。漢朝朝野上下,無不對他欽佩有加。當時文景兩代,無一人不贊頌周亞夫是"當世第一將才"。

公元前138年,周亞夫被任命為太尉,實際上就是當朝的丞相。這無疑是漢景帝對他最高的肯定和器重。作為朝野上下最尊崇的大將軍,周亞夫一路從基層晉升,到最後掌管朝政,可謂是由衷折服於他的英武才能。

在擔任太尉期間,周亞夫也曾一度被免職。但很快就因軍功再建而被重新召回,這就說明他在軍教上的絕對權威地位。無論遭遇什麽變故,周亞夫都能憑借自身的軍事才能力挽狂瀾,扭轉乾坤。

正是憑借出色的指揮作戰能力和豐功偉績,周亞夫贏得了文景兩朝的青睞。他以一介布衣之身,憑借自身的努力和勇武,一步步走上人生的巔峰。如此傳奇的經歷,實在是罕見。

五、生不逢時的悲劇結局

功高震主的周亞夫,本應這一生榮華富貴,只可惜命運終究無情。在他垂垂老矣之年,一個意想不到的變故,徹底覆寫了他的人生軌跡,讓這位開國元勛遭受活活餓死的淒慘下場。

公元前115年,漢武帝繼位。作為功高蓋主的周亞夫,按理說應該繼續受到新朝廷的器重。然而,漢武帝卻心存戒懼,對他防範有加。原因無他,就是周亞夫聲望太高,實在讓他忌憚不已。

為了防範於未然,漢武帝開始刻意孤立和打壓周亞夫。首先是剝奪了他繼承父親絳侯爵位的權利,其次又免去了他的太尉職務。接下來更是將他流放到了偏遠的貳師部曲。

彼時周亞夫已年過花甲,本應安享晚年。只可惜他剛被流放到貳師,就遭受了家人離世的打擊。兒子周勃先去世,不久妻子也相繼離世。失去了親人的陪伴,周亞夫備受打擊。

就在他日益衰老、精神恍惚之際,漢武帝又徹底切斷了他的生活來源。他下令將周亞夫的田土和財產,無一剩余地全部充公。換言之,周亞夫從此再無賴以為生的經濟來源。

年過古稀的周亞夫,就這樣被剝奪了一切,只能靠乞討度日。那些侍從、家丁也無一例外地離他而去。最終,曾經威震八方的元勛,只剩下一個人默默地在他人的冷眼旁淒淒顫巍。

這個下場,實在是與周亞夫一生的功勛背道而馳。然而漢武帝就是這樣狠絕心腸,置他於這種淒慘的境地。最為可悲的是,這位昔日平定"七國之亂"的國之棟梁,竟然因為無錢無糧而活活餓死。

關於周亞夫死因的記載,史書上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他因貧困潦倒而餓死,另一種則說是被人活活餓死。不論哪種說法屬實,無疑都是這位漢朝名將遭受的悲慘命運。

周亞夫死後,漢武帝還不放過他,對他的屍體百般侮辱。連棺材和地皮都要征收稅銀,實在是令人不齒。看到這一幕,當時的大臣劉向深感痛心,寫下了"周亞夫傳"以資紀念。

正所謂人生無常,命運真是捉摸不定。周亞夫這一生似乎就是如此,起起落落,跌宕起伏。年少時期隱遁磨礪,後來憑借軍功一步步走向巔峰。然而就在他應該安享晚年時,卻遭遇了這等悲慘的命運。實在讓人扼腕嘆息,不勝唏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