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中國化「全球史觀」概念的生成

2023-12-18歷史
作者:劉文明(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教授)
「全球史觀」一詞隨著全球史在中國的興起而在學術界廣為人知,並成為許多學人理解全球史的一個關鍵概念。20世紀90年代末至21世紀最初十余年,當全球史傳入中國之時,中國史學界曾對這一概念展開爭鳴,一方面對其內涵進行了探討,另一方面也出現了褒貶不一的情況。筆者認為,「全球史觀」作為體現全球史研究理念和方法的核心概念,並非完全從西方全球史中「拿來」,而是中國學者在西方全球史理念影響下進行跨文化闡釋而生成的一個中國化概念,體現了中國學者面對全球史的興起而進行的相關理論思考。
霍奇森和巴勒克拉夫的世界視野
最早從史學理論視角反思歷史書寫中的「西方中心論」並提出「世界視野」的學者,是美國的馬歇爾·霍奇森和英國的傑佛瑞·巴勒克拉夫。
早在1944年,霍奇森就發表了一篇探討如何書寫全球史的論文【世界史和一種世界觀】。在該文中,他批評了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歷史觀念,提出要把歐洲置於世界之中來理解,並認為這種世界觀不僅具有史學方法的意義,也是用來打破西方民族優越感的一條合適的途徑。因此他倡導歷史學家「從總體上建立一種‘全球的’世界觀(a ‘global’ world outlook)」。為此他提出:「我們應該做兩種事情:首先是鼓勵書寫世界歷史。我確信可以這樣說,現有的歷史書沒有一本試圖要展示出一個整體圖景,在這個圖景中不過分突出歐洲及整個‘舊世界’文明的發展。其次,即使現在做不到這點,我們也不應該繼續談論那些語匯而使人們頭腦中形成一幅歪曲的世界圖景,使得我們已有的災難性的狹隘觀念持續下去,從而妨害人們根據一個‘全球的’世界來思考的可能性。」1954年,霍奇森發表【作為一種世界史方法的半球區際史】一文,將其全球史研究路徑進一步闡發為「半球區際史」方法,並提出這種區際史方法對於確立起世界史方法(world-historical approach)具有重要意義。
在英國,巴勒克拉夫於1955年出版了論文集【變動世界中的歷史學】,其中【透視歐洲:歐洲史的新觀點】(1954)和【歐洲史的終結】(1955)兩篇文章,集中闡述了其將歐洲置於世界之中、倡導從歐洲視角轉向「世界視野」(world-wide perspectives)的觀點。他認為歐洲與外界的聯系是塑造歐洲歷史的重要因素,而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世界進入一個全球政治的新時代,這需要一種新觀點來考察歐洲與世界的歷史。他說:「每一個時代都需要其自己看待歷史的觀點;今天,我們需要一種關於歐洲歷史的新觀點,用一種新視角來審視處於一個全球政治和全球文明新時代的老歐洲。」1964年巴勒克拉夫的【當代史導論】一書,便體現了其從全球觀出發考察世界歷史的主張。勒芬·S. 斯塔夫裏阿諾斯在閱讀該書之後,於1965年6月發表書評,給予了高度評價:「正如威廉·麥克尼爾的【西方的興起】展示了一種探討人類史的全球方法(global approach)所具有的可行性和創造性,傑佛瑞·巴勒克拉夫的這一研究再次表明了全球視野下的豐碩成果。」
斯塔夫裏阿諾斯的全球視野
1959年,勒芬·S. 斯塔夫裏阿諾斯發表【世界史的教學】一文,提出世界史教學應該具有一種「全球視野」(global perspective),除了講授歐洲史,還應包括非洲史、中東史、印度史和中國史等,由此突破以歐洲史為中心的世界史框架。1962年,他把這種想法運用於他與幾個學者合著的【人類全球史】(A Global History of Man)。這本書是英語世界中最早使用「全球史」作為書名的著作之一。就在同一年,美國學者漢斯·科恩出版了【民族主義時代:全球史的第一時期】一書。斯塔夫裏阿諾斯和科恩都意識到了人類社會在20世紀中葉進入一個全球化的新階段,因此不約而同地使用了「全球史」這一名稱。
1964年,斯塔夫裏阿諾斯發表【世界史編纂中的全球視野】一文,進一步闡述了「全球視野」這一概念:「這種新視野是什麽意思?包括哪些?它的意思是一個棲身於月球而不是安居在倫敦、巴黎或華盛頓的觀察者所具有的視野。它的意思是對於每一歷史時期,我們感興趣的是具有全球性意義而不是地區或國家層面意義的事件或運動。更具體地說,它意味著這樣一種認識:古典時代的中國漢朝和羅馬帝國在各個方面都是平等的;中世紀時期的蒙古人比【大憲章】更為重要;近代早期俄羅斯在陸地上的擴張和西歐在海上的擴張,都同樣比宗教改革或宗教戰爭更值得關註;今天,具有全球性重要意義的發展與冷戰集團或危機沒有關系,而是與西方霸權的衰落有關,與新的全球關切(如對生態的關註)的出現有關。」至此,斯塔夫裏阿諾斯關於世界史編纂的「全球觀」基本形成。這一思想在隨後出版的【全球通史】中體現出來。
因此,20世紀40—60年代,經過霍奇森、巴勒克拉夫、斯塔夫裏阿諾斯等人的闡述,「全球視野」作為一種歷史書寫的新理念形成了。與此同時,威廉·麥克尼爾作為一個將這一理念運用於世界史書寫的實踐者,也極大地推動了這種新理念和全球史的興起。他於1963年出版的【西方的興起】獲得好評,成為西方學界從「全球視野」書寫世界史、從文明互動角度闡釋西方興起的代表作。
「全球史觀」概念的生成
1978年,巴勒克拉夫出版【當代史學主要趨勢】一書,其中專門寫了一節「世界史的前景」來評述當時新興的全球史,該節第一句便是:「Awareness of the need for a universal view of history - for a history which transcends national and regional boundaries and comprehends the entire globe - is one of the marks of the present.」在此,巴勒克拉夫不僅提出了「歷史的全球觀」這個概念,還對其中的「history」加破折號作了解釋,即這種歷史是跨越民族和區域的邊界、涵蓋全球的歷史,因此這種歷史需要一種「全球觀」(universal view)。1987年,【當代史學主要趨勢】譯為中文出版,上述句子中的「a universal view of history」被表述為「全球的歷史觀」,同時這個概念被解釋為「超越民族和地區的界限,理解整個世界的歷史觀」。國內一些學者認為,中文「全球史觀」一詞即淵源於此。
1988年,斯塔夫裏阿諾斯的【全球通史】第一版被譯為中文出版。他倡導世界史書寫的「全球視野」,並在第一章「引言」中開門見山地宣稱:「本書的觀點,就如一位棲身月球的觀察者從整體上對我們所在的球體進行考察時形成的觀點,因而,與居住倫敦或巴黎、北京或德裏的觀察者的觀點判然不同。」「要確切認識西方的歷史或非西方的歷史,沒有一個包含這兩者的全球性觀點(global overview)是不行的;只有運用全球性觀點,才能了解各民族在各個時代中相互影響的程度,以及這種相互影響對決定人類歷史行程所起的重大作用。」這樣,該書在中國被許多學者視為全球史的代表作,一些學者便以它為例來討論「全球史觀」。例如,徐奉臻的【用全球史觀審視1500年以後的世界】(1997)、張廣智的【世界史重構的新潮流】(1998)、於沛的【全球化和「全球歷史觀」】(2001)、王文的【評述斯塔夫裏阿諾斯的全球史觀】(2004)、劉德斌的【「全球史觀」的困局與機遇】(2005)等。「全球史觀」概念由此傳播開來。
「全球史觀」概念的中國化
於沛在【全球化和「全球歷史觀」】中提出了全球史觀的「本土化」問題,並肯定中國一些學者為建立有中國特點的全球史觀作出了積極貢獻。「所謂‘中國特點’,主要是指自覺地以唯物史觀為理論基礎;更加徹底地摒棄‘西歐中心論’或‘歐美中心論’;研究、借鑒,或在歷史研究實踐中倡導全球歷史觀時,既不脫離世界史壇的主潮,更不脫離中國史學的歷史與現實,而是將其納入當代中國社會發展的廣闊背景中去認識和思考。」2011年,劉新成在【全球史觀在中國】一文中對「全球史觀」作了全面評述,認為對中國學者關於「全球史觀」的討論進行分析,「不僅具有史學史研究意義,也有一點‘跨文化研究’的味道」。
因此,從西方學者倡導歷史書寫的「全球視野」(包括world outlook、world-wide perspective、universal view、global approach、global overview、global perspective等不同表述),到中國學者對「全球史觀」的討論,一個新的史學概念便在跨文化闡釋中形成了,即西方學者所倡導的歷史書寫的「全球觀」,在中國學者的跨文化闡釋中嬗變成為一種全球通史編纂的「歷史觀」,即「全球史觀」。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一名稱是一種外來史學觀念在中國本土化並進一步概念化的結果,它由英語中的諸多不同表述簡化成為一個中文概念,以它來概括全球史的理念和方法,而且其內涵透過學術爭鳴得到進一步豐富,從而成為史學理論中一個反映全球化背景下歷史書寫的新概念。不過,從跨文化概念史的視角來看,中文「全球史觀」一詞難以回譯成英文。因為,一方面它是對西方學者關於歷史書寫「全球觀」諸多表述的概括;另一方面,它在「全球觀」的基礎上增加了中文「歷史觀」的內涵。因此,很難再用一個英文詞匯或短語來準確地表達「全球史觀」。
「全球史觀」作為一個中國化概念,其內涵除了全球視野、整體觀、互動觀、反對歐洲中心論/西方中心論等要素外,更重要的是引入了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例如,車效梅在【對「全球史觀」和世界現代史體系重新建構的思考】(2006)一文中提出,認識「全球史觀」要從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談起,這一理論是我們理解和運用「全球史觀」的重要基礎;只有正確評價各民族在世界歷史中的地位與作用,才能從唯物史觀視角理解什麽是科學的「全球史觀」。還有學者認為,周谷城和吳於廑關於世界史編纂的思考及實踐,也是理解「全球史觀」的重要學術基礎。因此,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理應成為中國化「全球史觀」的重要內容和思想基礎。
總之,在中國生成的「全球史觀」概念,是對全球史理念及方法高度概括和再概念化的結果,反映了中國學者對全球史書寫的理論思考,其內涵比英文「global perspective」或「universal view of history」等概念更豐富。它既是一種審視歷史的全球觀,也是一種基於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的歷史觀,對於書寫具有中國特色的全球史具有重要意義。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計畫「西方史學史譜系中的文明史範式研究」(19ZDA237)階段性成果)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