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陳賡錯失良機,三整編師逃脫,劉帥反思:大兵團配合不緊密

2024-07-17歷史

1948年1月,中央軍委根據中原戰場的實際需求,指示粟裕率華野不少於三個縱隊的兵力渡過長江展開作戰,並成立東南野戰軍,對蔣介石統治中心南京形成威脅,導致國民黨軍隊不得不從中原戰場抽調主力增援。然而,接到命令的粟裕深感不安,尤其是對於南渡作戰的困難以及未能達成調動敵人目的可能帶來的影響,對中原戰場本身都造成了較大的擔憂。

據粟裕估計,在中原戰場上,我軍的總體兵力足以進行大規模的殲滅性作戰。因此,自一月份起,他不斷向中央軍委發送電報,大膽建議改變原定計劃。經過一番爭論,中央最終批準了粟裕的請求,並下達了新的指令:要求華野在接下來的四到八個月內,與中野密切配合,共同殲滅敵軍5到6個至11到2個旅。為了實作這個目標,粟裕持續對戰場形勢進行深入分析,期望能夠推動戰局的發展。

然而,在豫東戰役之前,必須承認中原戰場的局勢並未得到任何改善。實際情況是,自從中原野戰軍離開大別山以來,由於兵力和武器裝備處於劣勢,一直遭到國民黨軍精銳部隊的追擊和圍堵,處境岌岌可危。他們甚至向中央發出緊急電報,迫切希望調動整五軍或十八軍的一部份兵力,以緩解目前的困境。與此同時,自7月分兵以來,華東野戰軍一直主要配合中野作戰,但戰事進展並不順利。

中野在4月中旬取得了宛西戰役的勝利,這不僅鞏固和擴大了豫陜鄂根據地,還為粟裕接下來的戰役計劃鋪平了道路。中央接受粟裕暫不過江的建議後,明確了需要完成的目標任務。為此,粟裕提出了一個作戰計劃,即讓陳唐兵團向許昌、襄陽移動,吸引商丘的整編第五軍,同時伺機率領華野三個縱隊主力渡過黃河,挺進魯西南,以便與陳唐兵團會合,共同消滅整編第五軍。

然而,該計劃需要獲得中野的支持,即牽制胡璉的整編十八軍,使其無法增援。

為了配合華野殲滅國民黨軍整編第五軍,劉鄧決定發起宛東戰役。其目的是為了牽制駐軍鄢陵的胡璉兵團(即整編十八軍)。然而,由於中野當時兵力不足,整體武器裝備也不及整編十八軍,因此中野決定將重點放在攻擊駐馬店、確山一帶防守的國民黨軍整編第28師上,以誘使整編十八軍南下救援。鑒於中野對直接迎戰整編十八軍有所顧慮,因此戰役一開始便制定了策略:避免與整編十八軍接觸。

戰役發起後,實際行程相對順利。陳錫聯指揮三個縱隊對確山進行圍攻,胡璉兵團果然從鄢陵出動南下增援,同時駐南陽的張軫兵團也隨即行動。盡管胡璉兵團反應迅速,但由於行軍路程較長,仍給了中野寶貴的時機。相比之下,來自南陽的張軫兵團相對難以對付,因為在之前的宛西戰役中,該兵團與中野多次交手,彼此間勝負互見。

5月25日戰役開始後,確山的國軍守軍立即請求增援,張軫率領3個整編師的主力前往確山增援。陳賡率領太嶽軍區的兩個縱隊和華野10縱,聯合組成西兵團,負責阻擊張軫兵團。當確山被攻克後,迅速與陳錫聯率領的東兵團會合,共同殲滅張軫兵團。

老奸巨猾

張軫是國民黨軍中一位非常出色的將領,原本屬於程潛的湘軍,而非國民黨的嫡系將領。程潛被迫下野後,作為程潛第6軍中資歷最老的將領,張軫一度代理軍長職務。由於對蔣介石不滿,導致重新組建的第六軍被肢解,張軫因此長期失業。直到抗戰爆發,程潛改變立場不再反對蔣介石,張軫才恰逢其時地復出。抗戰勝利後,張軫擔任了鄭州綏靖公署副主任和武漢行轅副主任的職務。

張軫在1947年被任命為領導蔣介石調動的3個整編師組成的機動兵團的司令,那時劉鄧大軍已經挺進了大別山。然而,由於受到蔣介石的嚴重排擠,張軫在這個時期與桂系的關系非常融洽。實際上,在宛東戰役期間,張軫一離開南陽,立即意識到了不對勁。透過偵察,他得知我軍突然放緩了進攻確山的節奏。張軫由此推斷出,劉鄧大軍已將他視為戰役階段的目標。

陳賡率領2縱、4縱阻擊張軫兵團時懷有顧慮,既擔心阻擊得太猛烈會導致張軫退縮,又擔心阻擊力度不夠,無法等待兄弟部隊到達,導致自己的力量耗盡。因此,陳賡逐漸抽調了一些兵力進入休整。

張軫對此了然於胸,他看到中野的阻擊攻勢並不強烈,立刻領悟到這是誘敵深入的策略。一方面,他多次向上級強調自己將繼續東進;另一方面,他命令部隊穩紮穩打,展示出一副即將向東進軍的姿態。陳賡得知這一情況後,隨即派出了部份兵力在兩側包抄,意圖徹底切斷張軫兵團撤回南陽的退路。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張軫的兵團成功逃脫,回到了南陽。由於陳賡錯誤地判斷張軫兵團急於向東進軍,因此調走了原本用於截斷敵人後路的兩個旅,將其布置在羊冊地區。張軫敏銳地抓住了這個天賜良機,立即命令各整編師迅速轉向。由於速度過快,當陳賡再次下令追擊時,已經無法再抓住機會。與此同時,宋時輪率領的10縱一直在緊隨張軫兵團,因此取得了自開戰以來最為顯著的成果,成功消滅了國民黨軍整編58師師部,共6000多人。

大規模的集團作戰

宛東戰役中,盡管我軍取得了巨大的戰果,但未能按照行動計劃進行,張軫兵團成功突破了包圍圈。這表明中野和華野在協同大規模部隊作戰時仍然面臨明顯的優勢。特別是在劉伯承的總結中,他也明確指出了各軍之間配合不夠緊密的問題。拋開張軫的狡詐不提,中野在作戰中過早暴露目標也是導致未能實作作戰計劃的重要因素。

首先,圍攻國民黨軍的兵力在確山方向顯得過於薄弱,被張軫察覺到了。接著,中野在判斷張軫兵團的進軍方向時出現了誤差,導致陳賡顧此失彼,錯失了捕捉整個國民黨軍兵團的機會。當然,這種安排是根據中野的實際作戰能力來考慮的,畢竟中野無論在兵力還是人數上都處於劣勢,特別是在面對國民黨軍的強勢時,難免心存顧慮,從而錯失了兩個作戰季節的有利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