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霍元甲次子霍東閣棄武從醫後,霍家武學終後繼無人,子孫多種地

2024-07-31歷史

1910年9月14日,旨在「強國強種」的精武會創辦僅兩個多月後,創辦人霍元甲在吃了日本人開的肺藥後因病情加重突然辭世,時年,他年僅42歲。

霍元甲死時留下了兩兒三女五個孩子,其中,長子霍東章年21歲,次子霍東閣年僅15歲。

按照長子優先繼承制,霍元甲死後撐起霍家、精武會的當是長子霍東章,可遺憾的是:因為自幼對武術不感興趣,霍東章只知種地而不懂拳術。

這就意味著,霍元甲死後,唯一能繼承衣缽的只剩下次子霍東閣了。可此時的東閣雖有一身武藝也有報國之誌,可他畢竟未成年,接替霍元甲執掌精武會的重任,對他而言無疑是重擔。

因為霍元甲死前幾個月還在和日本高手比試且大勝而歸,所以,當他的死訊被傳到霍東閣耳邊時,他有些難以置信地連喊了幾聲「這不可能!」

確認噩耗屬實後,霍東閣當場跪倒在了地上。

霍東閣是霍元甲最疼愛的孩子,可他卻終究沒來得及和他道別。這個遺憾,後來成了霍東閣一生的隱痛。

影視劇中霍東閣

很多人都在失去摯愛的瞬間長大,霍東閣也是如此。從得知父親死訊那天起,他便生生覺得自己的天塌了,天塌了怎麽辦?答案是:自己站起來把天重新頂起來。

得知噩耗的第二天,霍東閣便跟著母親、叔父霍元卿等前往上海為父親操辦喪事了。

霍元甲的葬禮規格極高,這自然與他之身份特殊有關。此前因打擂成功嚇跑兩個洋大麗仕後,當時的霍元甲幾乎已經是「中國精神」的象征。洋人對中國人是「東亞病夫」的評判,也因他而被改變。

這樣一個大人物的溘然長逝,自然會引發轟動。霍元甲葬禮那天,上海無數人自發前往為他送行。在精武會弟子和上海武術界愛國人士等的協助下,霍元甲的葬禮被辦得隆重無比。

也正是在這場葬禮上,身為孝子的霍東閣才真正感受到了父親的光輝。此前,他雖知道父親是大英雄,可他卻並未切身感受過。

但霍東閣知道父親的死竟會如此多的國人傷心落淚時,他的心徹底地被觸動了,此時的他才真正懂了父親生前對他說過的那些話,他自然也懂得了他不斷鼓勵他學武的用意。

圍坐父親棺材邊時,霍東閣腦子裏一直回響著父親生前教他習武時常說的那句話:「誰說我們中國人是東亞病夫,我們就讓他們嘗嘗我們中國人的拳頭!」

霍元甲

霍東閣隱約覺得:父親的死,與他和洋人、日本人決鬥有關。對啊,一直把中國人當東亞病夫的洋人怎會容許中國有如此厲害的角色存在,霍東閣這樣想時心裏似有一股氣在湧動。

霍元甲葬禮上,人們紛紛把目光投在了霍東閣身上:他太像霍元甲了。他身上有那種練武人的特殊精氣,他臉上有和霍元甲一樣的韌勁,關鍵,他的眼神和父親一樣堅毅。

同樣格外註意霍東閣的,還有霍元甲生前好兄弟農勁蓀。

農勁蓀表面是霍元甲曾工作過的藥棧的老板,實際卻是個革命黨。因為和霍元甲一樣愛國愛民,他把畢生精力全用在了救國救民的實事上,霍元甲幾次設擂台欲與洋人打擂,背後都與他的支持有關。就連後來精武會的創辦,也離不開他的大力支持。

所以,農勁蓀是霍元甲一生真正的貴人。

霍元甲死後,農勁蓀一時完全沒了主意,對於接下來精武會何去何從,他也憂心忡忡。霍東閣出現後,農勁蓀心裏突然踏實了許多。葬禮時,他見東閣年歲雖小卻處事沈穩,心下更加對他刮目相看了。

但因為對霍東閣了解太少,所以,農勁蓀並不知道他的功夫到了何種程度,據他所知,因為霍元甲常年在外忙碌,他能親授其武藝的時間當是極少的。

一想到這兒,農勁蓀就不覺一陣惋惜。但農勁蓀始終抱著一絲幻想,他打心眼裏希望霍元甲早已將迷蹤拳傳授給了霍東閣。

事實真相終究讓農勁蓀失望了:霍東閣未被傳授迷蹤拳。得到這個訊息時,農勁蓀抑制不住地捶胸頓足道:「看來,迷蹤拳是要失傳了啊!哎!」

霍東閣看到農勁蓀如此,心裏也十分難過,他想說什麽,可話到嘴邊終究沒有出口。

一旁的霍東閣族叔霍元卿見了忙安慰農勁蓀道:「東閣雖未被親授迷蹤拳,可他的秘宗拳打得極好,他的悟性不比俊卿兄(霍元甲)差,假以時日,他的功夫必定會有大成。」

農勁蓀聽到這話後,心裏才略微好受了些。頓了頓後,他試探性地問向霍元卿道:「若你和東閣聯手,能撐起精武會否?」

聽到農勁蓀這話後,霍東閣與霍元卿對視了一下後不約而同道:「我們盡力!」

實際上,霍東閣雖年幼且並未被親授迷蹤拳,但他卻是整個霍家最適宜接管精武會的人選。因為,他是霍元甲所有子女中,武藝最高且受父親影響最深的孩子。

三四歲時,霍東閣便在父親練武時跟著模仿。第一次發現孩子跟著自己在院子裏「學樣」時,霍元甲只裝作沒看見,用余光偷瞄兒子且發現他學得有模有樣時,他心裏頓時高興極了。

因為高興,霍元甲竟突然練著練著來了一個向後騰空,霍東閣因跟著入了迷,竟也跟著做了「向後飛躍」的姿勢。隨著「啊呀」一聲叫喚,「騰空」失敗的霍東閣摔了個四腳朝天。

笑著扶起兒子後,霍元甲摸著他的小腦袋問:「摔疼沒?」霍東閣摸了摸自己的後腦勺後認真地看著父親說:「不疼,男子漢,這點小傷算什麽!」

霍元甲聽了這話頓時樂開了花,當天,他便在院子裏手把手教他武藝了。

自此後,霍東閣便徹底迷上了習武,一得空,他便在院子裏比劃著。有時,他竟在比劃拳腳時恍惚覺得自己有著和父親一樣的「威風」。這種「威風感」,讓他更加癡迷武術。

霍東閣和霍元甲一樣自幼便癡迷武學。所不同的是,因為幼年多病,霍元甲父親始終不肯傳授他武藝,他只得偷偷跟著父兄學武。而霍東閣卻自幼得到父親霍元甲的傳授,可惜的是,因為霍元甲常年在外忙碌,他能教兒子的時間非常有限。

但人說「當你極其想做一件事時,老天也會前來幫忙」,所以,即便霍元甲沒太多時間教授霍東閣,癡迷武術的他也依舊得到了霍家族人的指導。

日久後,他的功夫便也越來越厲害了。

霍東閣

長到12歲時,霍東閣便可用手掌連劈磚塊,他的氣功甚至超越了族叔。同霍家的其他練家子一樣,霍東閣出拳速度極快,他的奔跑速度也是常人所不能及。

霍東閣小小年紀能如此,自然與他的勤學苦練和極高悟性分不開。悟性,表面看是天生神助,實際卻是努力的結果。越是不斷琢磨,霍東閣打通的「關節」便越多了。

隨著霍東閣武藝的日漸精湛,他也越來越受父親器重了,他理所當然地成了霍元甲最寵愛的孩子。只要得空,他便會帶著東閣練習拳法。只可惜,因一直覺得霍東閣太過年幼,所以霍元甲一直未將迷蹤拳傳授給他。

同霍家其他兄弟姐妹不一樣的是,除了格外喜歡武術,他還有一個特點:喜歡聽人講父親的故事。這些故事,多數都是母親王氏講的。透過這些故事,霍東閣深入了解了父親以及他的理想,即他渴望靠武學抵禦外敵甚至救國的理想。

臨危受命接管了精武會後,霍東閣與叔叔霍元卿一直有商有量地推進著精武會,在他們的努力下,上海精武會竟開始呈現出了比霍元甲在世時更興盛的態勢。

霍東閣之所以能如此順利地讓精武會走向興盛,與他在機緣下學到父親的迷蹤拳有關。

關於霍東閣如何習得迷蹤拳,說法有二,其一是霍東閣從霍元甲弟子處學得;其二是,霍東閣得到了一位曾偷學霍元甲迷蹤拳的高手的傳授(三說為看拳譜)。

但不管結果如何,霍東閣會迷蹤拳系事實無疑了。正是這迷蹤拳,讓他在當時的武界所向披靡。

1919年,年24歲的霍東閣在上海傳授武藝十年後,孫中山先生曾在精武會十周年之際,親自為該會題贈「尚武精神」四字的匾額,予以嘉勉。

此外,孫中山還多次寫文誇贊精武會,並稱贊它為「於強種保國有莫大之關系」。

在一片叫好聲中,霍東閣受廣東當地人士之邀請,前往廣州開辦精武分會。此番前往,霍東閣帶上了全家。

在廣東當地人的傾力相助下,精武會分會很快被建立起來了。期間的霍東閣更加意氣風發了,他和孫中山等一樣,對武力強種保國寄予了厚望。

1923年,霍東閣還因武藝出眾,被任命為了廣州海軍國技教練。這是霍東閣一生離政治最近的一次,也正是這一次後,他不得已徹底將愛國和政治分開了。

這一年,海軍總司令溫樹背叛了孫中山歸順了北洋軍閥,霍東閣面對這種種政治內鬥心力交瘁。因不肯歸順溫樹,自覺處境艱難的霍東閣決定前往南溟,即現今的印度尼西亞。

霍東閣選擇前往印尼是因為:他透過多方打聽知道,印尼華人眾多,他可以透過在這裏開設精武會繼續為強種保國做貢獻。

出發前,霍東閣秘密會見了農勁蓀。農勁蓀是個極有遠見的革命家,聽了他的構想後,他點了點頭道:「昔日我籌款就是東渡日本,今日你前往印尼自然也可為將來革命籌款多開一條路子。」

霍東閣沒有想到的是,他的決定遭到了家人的反對,他的母親王氏和哥哥霍東章都對他的決定投了反對票。

霍元甲妻子王氏與霍東閣

王氏覺得做好國內的精武會便好了,何苦要去海外開設精武會呢?何況,中國功夫在中國管用,到了國外別人未必肯買賬。

而霍東章的反對緣由就更加直接了,這些年一直在老家守著霍家那些田產的他怎麽也不能理解弟弟的決定,他皺著眉問他道:「你口口聲聲救國利民,人卻去國外,這是哪門子救國利民?」

霍東閣聽了哥哥的話卻並未反駁,他更未做任何解釋,他和父親霍元甲一樣:從來覺得,任何解釋都多余,因為懂的人不需要解釋,不懂的,你解釋了他們也不會懂。

同樣對霍東閣的決定持反對意見的,還有他的結發妻子,她甚至試圖以離婚想脅迫阻止丈夫出國。可霍東閣既已打定主意,又怎會因為任何人的阻撓而改變主意呢!

在農勁蓀的支持下,霍東閣於1923年5月24日由香港起程前往印尼爪哇了,歷經半個多月後,他到達了最後的目的地爪哇泗水。

初到印尼時,孤身一人的霍東閣只得寄住在南洋煙草公司總經理陳英三處。

期間,他每天四處出訪、宣傳,他想用這種方式讓自己的理想被當地華人和印尼人接受。為了加大宣傳力度,晚上,他還義務教授南洋煙草公司的職員學武術。

得空時,霍東閣還設法遊說中國駐泗水領事賈文燕及各華僑紳商,勸說他們重視體育。

人都說,越努力越幸運,幾個月後,籌備印尼精武會無果的霍東閣終於等來了他的機會。而霍東閣等來的這次機會,全靠父親留給他的「迷蹤拳」。

原來,在一次幫助泗水中華學校籌備經費的演出中,作為登台助興人之一的霍東閣在台上打了一套「迷蹤拳」。他的一套拳打完後,觀眾席上立馬傳來了經久不息的雷鳴掌聲。

之後,應觀眾之要求,霍東閣又在台上打了「醉八仙」,大飽眼福的觀眾看完後贊嘆不已。

自此後,經媒體大肆宣傳後,霍東閣在泗水聲名大震,僑南、中華、振文等華學校紛紛請他去授課。

霍東閣是個聰明人,他見狀便總算找到「曲線」創辦精武會的路子了:先透過教學在各學校設立華育部,為精武會創辦打基礎。

這種兩步走的策略,不僅沒有拖慢霍東閣的步伐,反而為他後來創辦精武會後的快速興盛創造了條件。

1924年8月,泗水精武會被創辦。自此,霍元甲所創辦的精武會真正在國外生了根。

走出國門的精武會很快讓更多外國人領略了中國功夫的厲害,就連歐洲人也因在印尼看了霍東閣等的武術表演公開贊頌道:

「中國國技,實駕於世界之上,中國雖有拳棒科學,比之貴國,誠有望塵莫及之嘆,霍東閣君之‘醉八仙’拳,實為中外獨一無二之技。」

這段文字後來被記載在了【南溟竟物精武大事記】裏,這個歐洲人的稱贊顯然不是個案。後來的【精武大事記】中記載,霍東閣在印尼打響名頭後,各國的武術愛好者紛紛慕名而來,一位西洋人曾在觀看了其表演後公開說:

「我西遊歐美,東遊日本,對各國拳術均有研究,從未見霍先生技藝之精者。」

很快,在霍東閣的親自教授、影響下,印尼的華人習武成風氣。因為教員不夠,霍東閣電召自己的侄子,即哥哥霍東章之子霍壽嵩南下泗水協助。

霍東閣與霍壽嵩

有了得力助後,霍東閣的「野心」便更大了,他在爪哇的中心開設了精武會總會。他還利用時機在周邊各埠設立分會,擴大精武在印尼的影響。

中國功夫要讓更多人看到,讓更多中國人學好,絕不是簡單教授那般簡單。悟到這一層後,霍東閣想到了利用電影宣傳的法子。

打定主意後,霍東閣將自己多年省吃儉用省下來的數千元購置了一部攝影機,把泗水精武會的所有成績拍成電影,並親內建到各埠去宣傳。

霍東閣的法子迅速奏效了,電影迅速在印尼引發了巨大轟動,隨後,響應入精武會者達到了讓他們自己都難以置信的程度。

在印尼取得巨大成功後,霍東閣於1926年回到了祖國。他除了向上海精武總會匯報工作外,還想籌備天津開設精武會的事宜。另一方面,他也想將自己的次子霍文亭帶去印尼發展壯大精武會。

可最終,因為霍東閣妻子不舍兒子,霍文亭選擇了繼續留在國內。此後,沒有父親教授武藝的霍文亭自然與「武藝」漸行漸遠。

1935年,霍東閣再次回到了國內,這次,他想了結一個心願:在天津開設精武體育會。

霍東閣之所以如此固執地想在天津開設精武會,自然與父親霍元甲是天津人有關,他覺得:父親若在世,定然也會為此努力。他甚至認為:這是父親的遺願。

可誰也沒想到的是,霍東閣到天津後,無論他怎麽遊說,竟也無人肯贊助他開精武會。此時的霍東閣年已40歲,失望之余,他也不免心生悲涼。

可更讓他心寒的還在後頭:這次回國,他竟惹上了一場家族官司。

原來,霍東章一直因霍東閣將自己兒子召到印尼而心有不滿,這次霍東閣回國,他原本以為自己能就此見到闊別多年的兒子,可事實讓他失望了:他心心念念的兒子霍壽嵩根本沒回來。

在那個通訊尚不發達的年代,霍東章自然無法承受這樣的結果。為了能見到自己兒子,這位老父親竟一怒之下以「霍東閣殺害親侄霍壽嵩」為訴訟理由,將霍東閣告到了法院。

於是,一腔熱血回國建天津精武會的霍東閣竟就此惹上了莫須有的官司。後來,霍東閣楞是在提供了相關證據後才脫了身。

這次回國後不久的1936年2月,霍東閣心灰意冷地再度回到了印尼。

這次登船時,他整個人的狀態都有些垮了,他悲觀地意識到:在天津開設精武會的理想,此生怕是不能實作了。

回到印尼後,更大的艱難在等待著霍東閣。

1937年,中國的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此時正在印尼的霍東閣叔侄迅速與愛國華僑一起加入了抗日救亡運動,除了率領精武會會員到處義演籌款外,他還四處演講宣傳以期讓更多人對中國伸出援手。

為了多籌集款項,那段時間裏,霍東閣每天要表演十數次。有時候,即便身體已經到了極其疲累的狀態,他也強撐著表演。

霍東閣的努力很快有了成效,他們籌集了大量的款項,這些錢被迅速送到國內支援抗日了。就在霍東閣叔侄為此欣喜之際,他被占領爪哇島的日本人逮捕了。

日本憲兵隊將霍東閣關進了監獄,那一刻,霍東閣再次深覺:自己和父親霍元甲的命運一直捆綁在一起。

在監獄裏,只要沒人時,霍東閣就會對著墻壁比劃,每次比劃時,他都恍惚覺得自己似乎是父親霍元甲,又似乎是他自己。他比誰都恨日本人,這不僅因為他們欺辱中國人,還因為他始終覺得父親的死,是日本人策劃的結果。

須知,霍元甲昔日正是在與日本高手決鬥勝出後,被日本醫生診斷並在服藥後突然辭世。

入獄那段時日裏,霍東閣並不擔心自己會因此喪命,他只恨自己無法繼續支持中國抗日。

但即便什麽也不能做,在監獄期間的霍東閣也依舊沒放棄「抗日」,他與同牢房的愛國作曲家賴漢傳一起合作了一首抗日歌,這首歌後來在監獄被愛國華人爭相傳唱。

出獄後,霍東閣想在被日本人占領的印尼開設精武會已是不可能。這樣的結果,自然讓為精武會傾註了全部心血的霍東閣備受打擊。

精武會被迫解散之際,霍東閣終日面如死灰,他經常呆呆地看著天空發呆。霍壽嵩見狀自是心疼不已,可面對這樣的境況他也已無能為力。

好在,後來已在印尼與華人女子再婚的霍東閣尚有家室要養,為人夫為人父的責任讓他再度振作了。

與侄子商議再三後,霍東閣決定在印尼開設骨科診所。之所以選擇行醫,自然是因為:它是離武術最近的行當。武藝精湛的霍家,從來對治療跌打骨傷很有一套,他們對於制藥也有相當的研究。

很快,霍東閣他們開辦的診所迅速在當地打響了名頭,他們叔侄也迅速成為了當地名醫,他們後來還成立了「東閣制藥廠」。

可這些成就卻怎麽也無法給霍東閣帶來欣慰,對他而言,這畢竟是萬不得已之下的「退而求其次」。

1956年4月18日,霍東閣在抑郁中辭別了人世,離世這年,他年僅62歲。

死時,霍東閣沒有留下正式的遺囑。霍東閣死後,霍元甲創辦的迷蹤拳便再也未曾在世上出現過。自此後,迷蹤拳便成了「謎」一般的存在了。

霍東閣與夫人早年合影

後來的後來,留在印尼的霍家後人多半選擇了行醫,霍壽嵩的兒子霍公正便只懂醫術而不懂武藝。在問及為何作為霍家後人卻不會武藝時,他只得連連感嘆「可惜可惜」。

如今,留在印尼的霍家子孫都已入印尼國籍。

同樣「可惜」的還有留在國內的霍元甲其他後人,因霍元甲長子霍東章不喜武藝,他的子女也皆沒有選擇從武。霍東章種了一輩子地,他的子孫自然也多以種地為主。

霍東閣曾寄予厚望並試圖帶到印尼的兒子霍文亭生育了四個兒子,可他們卻也和父親一樣不會什麽武藝。

唯一學了一點皮毛的便是比堂哥霍公正小三歲的霍自正了,他雖也種地,卻還偶爾比劃比劃。他甚至聲稱自己有迷蹤拳的拳譜,遺憾的是,他的武藝也只夠「比劃比劃」。

在談及自己為何武藝不行時,霍自正分析了兩個原因:「一是自己長期從事農活,沒把心思放在武術上;二是父親霍文亭重文輕武。」

無論霍家後人不善武藝的原因為何,其結果都已無從改變:霍元甲後繼無人,曾讓洋人聞風喪膽的「中國功夫」也多少陷入了後繼無人的尷尬境地。

霍自正和多數中國人一樣,深為霍家後繼無人而感到可惜,在談到唯一曾繼承曾祖父霍元甲的爺爺霍東閣時,他幾乎帶著哭腔說了一句話,他說:

「霍家有本事、有能耐的都走了,剩下這些廢物人,都低頭種地,沒出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