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為啥說崇禎不冤?有3000多萬兩白銀和150萬兩黃金就是不救國

2024-04-13歷史

近年來網上有不少人為崇禎皇帝叫屈,說他一生勤勤懇懇,是東林黨或其他原因誤了他,更有人認為他的自白是對的「朕非亡國之君,諸臣盡亡國之臣!」

崇禎真的冤嗎?其實他一點不冤。別的不說,就說他的斂財吧,各種捐稅不斷增加,官逼民反,最終讓農民起義的大火越燒越旺。他一方面增加老百姓負擔,另一方面他自己的錢卻摳摳搜搜不肯拿出來,當守財奴,最終明朝滅亡。接下來,津城沐雨和大家一起來看下具體情況。

其一,華而不實的表面文章「減稅」。

崇禎皇帝上台後,除掉魏忠賢,啟用袁崇煥,並在【即位詔】中表示對民之艱苦非常掛念,隨後就開列了5款大赦天下的新政,其中很多條款是減稅的。

比如,第9款規定免除天啟元年以前拖欠加派錢糧,免除萬歷48年以前的金花銀;第10款規定免除天啟元年以前的各地永折及因災折收銀兩;第47款規定免浙江、福建、蘇、松、常、鎮、徽、寧、揚、廣等處拖欠的萬歷48年以前的歲造緞匹等等。

這些免除的稅負,看似計畫不少,實則是華而不實的表面文章。因為這些減免的稅負基本上都是拖欠多年無法征收的稅,不減免也很難收上來,而且多是免除萬歷48年前或天啟二年之前的,這就意味著,近8年拖欠的稅要正常追繳,近5年的正稅,更是一厘都不得減免,是妥妥的表面文章。

其二,表面減免後是實打實的「加稅」。

面對氣候引起的自然災害頻發、人民生活日益艱苦的情況,崇禎卻不斷增加稅收,各種捐稅不斷,讓老百姓在死亡線上掙紮。

比如,崇禎四年,每畝加征遼餉銀三厘,加上原本的每畝九厘以及增派的其他關稅、鹽課、雜項,當年的遼餉總數達到了10299602兩。

再比如,崇禎十年,為了鎮壓農民起義加征的剿餉「畝輸糧六合,石折銀八錢,傷地不與,歲得銀百九十二萬九千有奇」,一直征到崇禎十三年才停止。崇禎十二年,又以「抽練各鎮精兵」缺乏餉銀為由「復加征練餉」,從六月份開始征收,總數達730萬兩。

僅僅加征的遼餉、剿餉、練餉這三項攤派,從田賦中加征的餉銀總是就多達1670萬多兩,超過常年歲入的一倍以上。原本就非常艱苦的老百姓,更加艱難,逼迫百姓逃亡。

征收的越來越多,老百姓逃亡的越來越多,造成了田地荒蕪,土地越來越少,征收的越來越多,形成了惡性迴圈。比如,以河南彰德府武安縣(今天的河北省武安)為例,原本在編的戶口有10035戶,幾年光景少了8028戶;原編人丁20325人,幾年下來逃死者18450人。

逃亡的百姓為了活路,只能加入起義軍,又造成農民起義越來越多,整個大明朝千瘡百孔,已經到了大廈將傾的危機時刻。

其三,崇禎斂財,自己富得流油,卻不肯拿出來保自己的江山。

崇禎以種種理由加征稅收,剝削老百姓,是真的窮的沒辦法了嗎?其實不是,他自己的「私人」錢包富得流油。

由於內憂外患,的確是國庫空虛的,但皇帝的內府卻並不缺錢。早在明神宗時期,明神宗就是個「守財奴」,愛財如命,多次透過「傳索帑金」以及派遣礦監稅使四處搜刮的方式,使皇帝內帑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充盈,內府金銀堆積如山。

明神宗死後,明光宗在位只有一個月,明熹宗在位也僅僅七年,再加上明熹宗一心埋頭木匠活,內府的積蓄根本就沒有花多少。但是,明思宗朱由檢和明神宗一樣,嗜財如命,就是不肯往外拿,還向大臣們哭窮。

在明朝危機時刻,崇禎向大臣們募捐,大臣們也都學崇禎哭窮,眼睜睜的看著大明王朝走向滅亡,就是一毛不拔。李自成攻入北京後,透過拷打從大臣那裏獲得大量財產,在皇帝內府中更是發現「銀尚存三千余萬兩,金一百五十萬」。

崇禎帶頭當守財奴,國家和百姓窮得叮當響,朝廷的官員和皇帝卻富得流油,焉能有不敗之理?崇禎死的一點都不冤。

對此,大家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