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豫東之戰,戰況慘烈絲毫不遜於淮海!粟裕連續帶兵十日,困得打盹

2024-04-13歷史

前言:

國共內戰時期,我軍以貫穿白虹之勢,將國民黨軍隊打的潰不成軍,其中湧現了也許多著名的戰役,像是淮海戰役、遼沈戰役、平津戰役等等,戰場上戰況激烈但將士們依然奮勇沖鋒,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戰果。

而這其中卻有一場鮮為人知的戰役,它的慘烈程度絲毫不遜於淮海戰役,甚至要高得多,而就是這場戰役,也使粟裕將軍一戰成名,它就是——豫東戰役。

戰場形勢已經發生變化

到1948年中期,國共兩黨的全面內戰已持續兩年,在軍事力量上,相較於內戰剛開始時,已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國軍兵力由一開始的430萬減至365萬,而中共軍則由120萬增至280萬,國軍與共產黨之人數之比,由2年前的3.6:1,直接減到了1.3:1。

因為國民黨軍隊要分散駐防,所以沒有足夠的機動性,除了在西北方面,國民黨軍隊的人數還占著顯著的優勢之外,兩邊其它各方面的軍隊人數都差不多,而且在東北方面,中共軍隊的軍隊人數也大大超過了國民黨軍隊。

盡管國軍的武裝力量仍高於中國共產黨軍隊,但是中國共產黨軍隊在兩年的抗戰中,已從國軍那裏獲得了相當數量的武裝,中國軍隊與中國軍隊之間的武裝差距正在逐漸縮小。1947年6月26日,在豫東戰役開始後,粟裕命令部隊從開封主動撤退,改往通許,他之所以這樣做,就是想要將邱清泉引到邱清泉西中,然後和歐壽年的軍隊分離開來,這樣才能更好的進行圍剿。

邱清泉仗著自己有聲名顯赫的第五軍團作後盾,加上開封已經成了一座空城,一心要在「收復開封」、「追殲粟裕」兩件大事上立功,於是率部急進。非黃埔派系的區壽年,則猶豫不決,在睢杞一帶遊移不定。

兩支原本緊密靠攏的隊伍,一夜之間,就分開了40公裏。粟裕之所以放棄開封,就是為了等這一刻,他立即下令葉飛率領三位將軍,陶勇,王必成,王秉璋,在戰鬥中摸清敵人底細。

在粟裕的命令下,三位將軍一邊戰鬥一邊偵察敵人的動向,然後猛攻於壽年部隊,擾亂敵人陣型,將敵人一分為二,一支是被圍攻於龍王店的75師,另一支72師則被困於鐵佛寺附近。

意料之外的「客人」

然而,粟裕萬萬沒有料到,就在勝利在望之際,一位不速之客,竟然如此之快地出現了。按照他們的計劃,這位「不速之客」應當被中原野戰軍攔截,不可能在這時候抵達太康地區的。可是在蔣介石的發話下,像狐貍一樣狡猾的胡璉似乎也聞出了這場戰鬥中的「異樣」。

他明白,到了這個時候,粟裕的軍隊已經達到了最大的限度,戰鬥的疲倦已經到了極點。胡璉沒有顧得上劉鄧的攔截,就親內建著自己的軍隊,直奔豫東而去。

如此看來,中野以派一支部隊去偵察胡璉的部隊,企圖用「打吳拉胡」的辦法,似乎沒有起到作用。胡璉比他們想象中的還要早的朝著豫東的方向殺去。

毛主席的死命令

7月6日,毛澤東電告中野並向中野下了「二必取一」的命令,即一定要阻止和支援胡璉的部隊。從這個電報可以看出,軍委對於中野組織支援的結果,並不十分滿意。

幸虧粟裕在敵人多方面步步緊逼的時候,機智地打了一個漂亮的收官戰,一躍而出,終於使豫東之戰獲得了最後的勝利。毛澤東在他的贊揚電報裏很少提到「大獲全勝」這個詞語。

黃、邱兩人看到形勢急轉直下,分別從東西兩面靠近區壽年的部隊。假如我們不能在敵軍到達以前,把區壽年的主要力量殲滅,那就有從主動權變為被動權,兩面受敵,再一次被包圍的危險了。要是讓黃百韜追上了,邱清泉一回頭,粟裕的部隊就有被殲滅的危險。

在這千鈞一發之際,粟裕身為軍中將領,心思急轉,很快就想到了對策。他認為這個時候華野軍隊仍有機會消滅區壽年的主力,所以決定鋌而走險。

三支隊伍,分散開來,各自組成一支隊伍,向東而去,攔截黃百韜。余下的人馬則集中力量向歐壽年的主幹發起猛攻,務必要在援兵趕到前把龍王店給打下來。

粟裕的援兵成功在黃百韜未至以前,殲滅了歐壽年的主力部隊。後來,粟裕等幾位當時參加過戰鬥的將領,回想那段時期的戰鬥,都感到戰鬥的激烈程度,絲毫不遜色於淮海之戰。粟裕說,他當時已經十多天沒有睡覺了。

只有實在不行了,他才會在桌上趴著,打幾個小時的盹,一有新的訊息,他就立刻站了起來,對戰鬥進行分析,並制訂作戰方案。所幸,這次激烈的戰鬥最終以我們軍隊的大獲全勝而告終。這次戰鬥還反映了粟裕的機智,和果敢的指揮。

一舉殲滅剩余兵力

由於豫東之戰,國軍的大部份力量都被抽調到了這裏,外圍防禦薄弱,許世友趁此機會,攻打了克袞州,而劉伯承則趁機占領了襄樊。豫東之戰之前的孟良崮之戰,華野在粟裕的帶領下,殲滅了蔣軍第74師,這讓他們士氣大振,信心大增。

但是,從兩人的戰術上來看,他們還是會懷疑對方是不是在耍什麽花招。因此,對於國民黨來說,只當這是一場噩夢。不過,在粟裕將軍的回憶錄裏,卻詳細記錄了豫東之戰的得失。

粟裕將軍認為,豫東之戰,一開始是一場很好的戰鬥,殲滅了歐壽年的軍隊,重創了邱清泉的軍隊,但黃百韜的出現,卻讓豫東之戰,出現了一個巨大的破綻。

按照粟裕的說法,黃百韜的突然出現,是他始料未及的,蔣介石讓黃百韜前往山東,因此粟裕一開始並沒有把黃百韜的部隊放在心上。誰也沒料到,豫東之戰打得如火如荼,黃百韜竟然率軍第25師團,連同一支快速縱隊和交警總隊,殺到了這裏。

當時粟裕認為,由於黃百韜部隊的積極增援,我軍撤退的危險更大,所以決定在其長途奔襲之前,先一步發動攻勢,給黃百韜一個迎頭痛擊,造成殲滅的假象。這一舉動,不僅為我們的撤退和休息創造了有利的條件,而且也嚇唬到了敵人的援軍。

讓他們不敢在我們撤退的時候繼續追擊我們。即使是在我們和敵人拉開距離的時候,黃百韜的部隊也是一動不動,邱清泉的部隊也是不敢貿然前進。而我軍則是在敵人的眼皮子底下一躍而起,到達了指定的區域休整。

之後的淮海、遼東、平津戰役等,國軍則愈來愈小心謹慎,戰術愈來愈保守,攻勢愈來愈單薄,主要表現為不斷地向鐵路節點撤退,已無一絲「一往無前」的魄力。這與粟裕在戰場上運籌帷幄的軍事智慧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小結:

劉伯承曾經說過:「豫東之戰,我不敢下決心打,但粟裕卻不怕。」豫東戰役結束後,中國正處於雨季,全國各地的道路大多為泥土,一到雨天就會變得泥濘不堪。

由於天時所限,國民黨曾將其軍隊暫時撤回,直到秋天才重新部署。不過,到了這個時候,國民黨的軍心已經被打散了,迎接蔣介石的場面,也不過是曇花一現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