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資治通鑒】學習筆記59:放馬南山,刀槍入庫

2024-04-13歷史

繼續讀【資治通鑒】周紀四

趙王封樂毅於觀津,尊寵之,以警動於燕、齊。燕惠王乃使人讓樂毅,且謝之曰:「將軍過聽,以與寡人有隙,遂捐燕歸趙。將軍自為計則可矣,而亦何以報先王之所以遇將軍之意乎?」

樂毅棄燕奔趙後,趙王非常賞識樂毅,尊重他,寵信他,以此來警戒燕國和齊國。

這個時候燕惠王又做了什麽呢?雖然是他自己把樂毅逼到了趙國,但燕惠王並不這麽認為。他派人去指責樂毅,埋怨樂毅說:「將軍您聽錯我說話的意思了,您是過於聽信了傳言,因此您與我才有了嫌隙,然後您就拋棄燕國投奔趙國去了。您這樣為了自己打算,為了自己考慮也就罷了,但是您這麽做對得起先王對您的一片心意嗎?」

樂毅在趙國聽到了這個話,就讓人給燕王帶了封信去。

樂毅報書曰:「昔伍子胥說聽於闔閭而吳遠跡之郢,夫差弗是也,賜之鴟夷而浮之江。吳王不寤先論之可以立功,故沈子胥而不悔。子胥不蚤見主之不同量,是以至於入江而不化。夫免自立功以明先王之跡,臣之上計也。離毀辱之誹謗,墮先王之名,臣之所大恐也。臨不測之罪,以幸為利,義之所不敢出也。臣聞古之君子,交絕不出惡聲,忠臣去國,不潔其名。臣雖不佞,數奉教於君子矣。唯君王之留意燕。」

樂毅在信裏是這麽說的:從前伍子胥和吳王闔閭君臣關系很好,吳王闔閭善於采納伍子胥的意見,吳國的勢力日益強大,並一直拓展到了郢地。

而吳王夫差繼任後並不好好重用伍子胥。夫差不明白伍子胥對先王的建議是吳國得以強盛的根本原因,他把伍子胥沈江了,把他殺了也絲毫沒有後悔。盡管伍子胥非常能幹,但他沒有早點發現不同的君主對他有不同的看法,沒有早點逃跑,結果被沈了江。屍體沈入江中,魂靈卻怨憤不化。

對於我樂毅而言,免去我自己的災禍,保存我自己,立就功業,得以表明先王對我的一片心跡,讓世人都知道燕昭王是個很好的君主,這就是我最想實作的目的。我最害怕我自己遭到別人的誹謗,從而玷汙了先王的英名。如果我因為蒙受了不白之冤,就以現在既得的利益為利益而去算計燕國,也是我絕不會做的。

我聽說古時候的君子,雖然與人絕交但也不會口出惡言,不說對方壞話。忠臣離開自己的國家,也不會去辯解,不會把好名聲添到自己身上。我雖然不是成大器的人,但也會向古代君子學習,希望大王您也多註意燕國的名聲。」

於是燕王復以樂毅子閑為昌國君,而樂毅往來復通燕,卒於趙,號曰望諸君。

這個故事的結尾,很顯然燕惠王聽進去了樂毅的話,分封了樂毅的兒子樂閑為昌國君,而樂毅也暢通無阻的來往於燕國。最後樂毅死在了趙國,謚號望諸君。

古往今來,能得善終的英雄很少,樂毅是少有的能保全自己最後善終的人。

一朝天子一朝臣,懂得功成身退,適當時機該走就走。

放馬南山,刀槍入庫,有個好結局比什麽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