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皇帝出了一個上聯:燈明月明大明一統,最後一孩童對出下聯

2024-04-17歷史

"對聯",這個名詞來源於古代的"桃符",最早在明朝出現,是指以對偶句形式書寫的文字,要求對仗工整、平仄一致。

本文講述了發生在中國六百多年前永樂年間的對聯故事,那時元宵節熱鬧非凡,明成祖即興出的上聯難倒了眾人,卻沒想到被一個七八歲的孩子回答得妙語連珠。

01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十七日,燕王朱棣以「清君側」的名義,率軍起事,成功登上了皇位,改年號為「永樂」。

從此,明朝多了一位英勇智慧的明成祖。 朱棣登基後,大肆封賞在「靖難之役」中有功的臣民,並重用建文遺臣,表現出他的仁義之心。

同時,他也在位期間,嚴於律己,以身作則,勤勉政事,是一個難得的明君。 在朱棣的領導下,明朝實作了一系列壯舉。

他修繕了故宮,征討四方,開通了運河,編纂了書籍,並且下西洋,這些宏偉的規劃,超過了以前的古代。

明成祖朱棣除了以他的功業著稱外,還為明朝的臣民延長了假期,並且創立了明朝的"春晚"。

在明朝初期,朱元璋規定的春節假期只有五天,即使是身為皇帝的他也不例外。

面對這樣的假期安排,明朝的大臣們心裏肯定十分不滿。但朱元璋以身作則,勤政為民,大臣們也不敢有太多抱怨。

到了永樂七年(1409年),明成祖朱棣大方地增加了十天的元宵假期,並且首次舉辦了可以比作明朝"春晚"的"鰲山燈會"。

在每年的元宵節來臨之際,一場盛大的鰲山燈會在大明皇宮內提前拉開帷幕。

這座由專人精心打造的大型花燈煙火景觀,猶如一只巨大的鰲屹立其中,為整個城市帶來了無盡的歡樂與驚喜。

朱棣皇帝深諳「眾樂樂」的道理,自永樂七年起,便宣布將鰲山燈會對全民開放,邀請萬千民眾來到午門觀賞,共享這場盛大的視聽盛宴。

如今的鰲山燈會,已然成為了具有重大意義的公眾活動,其地位甚至可以與現代的「春晚」相提並論。

元宵佳節,熱鬧非凡的不僅僅是鰲山燈會,還有民間的「燈市」。

北京東安門外北大街的元宵燈市,就像現代的「大賣場」,匯聚了全國各地的珍寶和海外的西洋物件。

這就是北方元宵觀燈的起源,人們在燈市中相互拜年、逛街、聚會,以緩解一年的辛勞。

朱棣作為一位善於體察民情的皇帝,他不僅開創了春節「放大假」、「看春晚」的先河,還會微服私訪民間,檢視民情、與民同樂。

在民間,他留下了許多有趣的故事。

元宵佳節,京城繁華熱鬧,處處洋溢著歡樂的氣息。

明成祖朱棣熱衷於了解民間疾苦,帶著侍從微服私訪。在人群中穿梭的朱棣,突然發現了一戶特別的人家。

這家門口雖然沒有其他的張燈結彩,卻能聽到屋內稚童的朗朗讀書聲,別有一番雅致。

朱棣對元宵佳節的熱鬧感到驚訝,他發現有一個孩子能在眾人喧鬧中靜心讀書,實屬難得。

出於好奇,朱棣推門進入了孩子的房間,看到一個小男孩正在安靜地讀書。

那男孩約七八歲,看到朱棣進來,站起身向他行禮,舉止端莊,十分得體。朱棣對這個孩子產生了極大的好感,於是詢問了孩子的姓名,得知他叫彭印山。

朱棣身邊的隨從驚訝地問彭印山是否就是那個被稱為「神童」的孩子,彭印山謙虛地回應了過獎。

聽到眼前的孩子被稱為「神童」,朱棣也來了興趣,決定與他進行一次對聯遊戲。

彭印山有禮貌地回答:「請先生賜教。」

朱棣便出了一聯:「明燈明月大明統一」,這聯子難度較大,用了三個「明」字,還有一個數位「一」,贊揚了當時大明國家統一華夏的盛世景象。

彭印山稍作思考,即刻對出一聯同樣巧妙的下聯:「君悅民悅永悅千秋」。

其中,彭印山巧妙地嵌入了「千秋」和明成祖的年號「永樂」,與上聯中的數位「一」和朝代「大明」相對應。

這對聯不僅對仗工整,結構嚴謹巧妙,而且充分贊揚了永樂年間國泰民安,百姓安居樂業的美好景象。

朱棣聽後十分欣喜,贊揚彭印山聰明才智,不久便將他召入宮中,作為伴讀。

02

春聯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久遠的五代時期,後蜀主孟昶曾在寢殿門板桃符上題詞:「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這就是最早的「題桃符」,也是中國歷史上有記載的第一副春聯。

對聯,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份,流傳千年,是中國習俗的獨特代表。

在元代,盡管局勢動蕩,但對聯並沒有中斷其傳承。

到了明朝,對聯的使用更加廣泛,並且開始創新,同時也首次被命名為「對聯」(在此之前,它被稱作「楹聯」)。

中華文化自古以來就秉承著「百花齊放」的精神,各種文體形式如小令、長調、漢賦、唐詩、宋詞、元曲等,百花爭艷。

雖然對聯作為一種獨立的文體早就存在,但它真正走向成熟是在明朝時期。明朝的每一位皇帝都與對聯有著故事或佳作傳世。

其中,朱棣更是對聯的「佼佼者」,並成功地推動了對聯文化的發展。

朱棣在位時,其推崇的科舉制度及對古詩詞中"駢文"和"律詩"對聯的重視,為對聯的發展提供了優越的政治環境。

文人士子紛紛投身其中,使得對聯得以發展壯大。

對聯不僅在正式的文史書籍和生平遊記中頻繁出現,甚至在【明史】中,中書房內還設有一個職務,專門負責管理書籍、對聯和扇柄等物品。

由此可見,對聯在永樂年間深受皇帝和官員的喜愛與推崇。

永樂年間,對聯在君臣和民間都廣受青睞,即使是小孩子也能出口成章。同時,對聯的套用形式也日益豐富,喜聯、慶聯、挽聯等多種型別的對聯應運而生。

對聯的盛行可見一斑,就連皇帝賞賜臣子、朝臣進獻對聯討好朱棣之事也屢見不鮮。

到了明朝中後期,對聯的蹤跡已經遍及亭台樓閣、家宅府苑、祠堂墓地等地,甚至成為名家詩人作品集中的常見元素。

朱棣,明朝永樂皇帝,不僅對對聯有著深厚的興趣,而且留下了許多精妙的對聯,其中【古今譚概】中記載的他與解縉的對聯尤為經典。

故事講述的是朱棣對解縉說:「有一句對聯很難對,就是‘色難’。」

解縉一聽,便立即回答:「容易。」朱棣有些不解,就問解縉為什麽不下聯呢?

解縉解釋道:「我已經對出下聯了。」

朱棣恍然大悟,不禁笑出聲來。這對聯中的「色難」有難以表情的意思,而「容易」則表示容貌改變,對仗工整,雙關妙趣,令人嘆為觀止。

03

【巧對續錄】中有一則故事,講述了明成祖朱棣微服出巡至國子監時,看見一個勤奮刻苦的學生。他拿起桌上的一截蓮藕,問道:「一彎西子臂,能對否?」

學生自信地回答:「七竅比幹心。」這則巧對中,學生用蓮藕的多孔形狀比喻西施優美的手臂,而將比幹的七竅玲瓏心比喻為蓮藕的結構,對仗工整,寓意深刻。

【堅瓠集】中收錄了朱棣與朱元璋、朱允炆以及皇太孫的巧對。一次,朱元璋帶著他們去馬苑,說出了上聯「風吹馬尾千條線」,形象地描繪了風吹動馬尾的景象。

朱棣機智地對出了下聯「日照龍鱗萬點金」,既描繪了氣象堂皇的景象,又巧妙地將馬尾和龍鱗對應,對句十分巧妙。

朱棣還與他的皇太孫對出了「萬方玉帛風雲會,一統山河日月明」的對句,贊美了君臣之間風雲際會、相知相契,同時也稱贊了為君者的英明神武。

這一對句不僅寫出了國家的繁榮昌盛,更體現了君臣之間的深厚感情。

【平釋巧對】第一卷記載了一個有趣的故事,朱棣用一對對聯選拔出了狀元馬鐸,他是永樂十年的進士第一名。

馬鐸的同鄉林誌才學出眾,在鄉試和會試中都是第一,原本以為自己在殿試中也會獲勝,但他在殿試前夢見一匹馬踩在他的頭上。

雖然對這個夢境心存疑惑,但林誌並沒有太在意,如期準備參加殿試。結果殿試中,馬鐸中了狀元,而林誌則成為了榜眼,這讓林誌十分不悅。

林誌經常欺負馬鐸,說他是「沒學問狀元」,甚至在上朝時還與馬鐸在殿上爭吵起來。朱棣出面調和,但無濟於事。

於是,朱棣想出了一個好辦法來驗證兩人的才學高低。他出了一個上聯「風吹不響鈴兒草」,能夠對出下聯的人就是狀元。

只有馬鐸對出了下聯「雨打無聲鼓子花」,從此林誌才對馬鐸心服口服。

對聯在中華文化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它與書法的巧妙融合,更是中華文化藝術的瑰寶之一。

除了對聯,書法、國畫、圍棋等更是傳統文化不可或缺的元素。

我們期待著當代人和後代人能夠更深入地理解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傳承並行揚傳統文化的璀璨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