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我軍將領若分段位,一級統帥,二級將帥,三級戰將都有誰?

2024-04-13歷史

從1924年11月大元帥府鐵甲車隊組建,到如今中國陸海空三軍成型,我軍已經誕生99年了。在這90多年的征程中,我軍曾湧現出了許多驍勇善戰的名將,這裏面,既有新中國的開國將帥,也包括在革命年間犧牲的烈士,他們都曾受到了國家崇高的封賞,並永為民眾所銘記。

根據數據顯示,1955年到1965年,我軍曾授予了1614位元軍官軍銜。其中,有10人被授予元帥,10人是大將,57人為上將,177人則是開國中將。他們都是中國革命戰爭中的佼佼者,締造和推動了新中國的成立。

當然,除了這些開國將帥,在革命戰爭年間,還有一部份軍官也具備相應的軍事才能。可惜,因為革命戰爭的殘酷性,再加上當年一些錯誤路線的影響,他們後來大多都光榮犧牲。

新中國成立後,這些英年早逝的軍官受到了黨和中央的高度重視,他們或被追認為革命烈士,或者又受到了百姓的立碑紀念,也永保繁華。

和這些犧牲的烈士相比,開國將帥是幸運的,但也不能說後來者就沒有真材實料,他們同樣也具備著封將授帥的實力。

對於統禦型的將軍來說,他們負責的是戰略的制定和對大本營中全域的把握,所謂的一級統帥,指得就是這一方面。在我軍所有指戰員中,能夠稱得上一級統帥的只有兩個人,一是毛主席,另外一位就是朱總司令。

毛主席是一位傑出的戰略家,像四渡赤水、飛奪瀘定橋等經典戰例,就是在他的領導下取得勝利的。解放戰爭時期,毛主席參與了三大戰役的制定和戰術的指揮,他設計的諸多軍事戰術,不僅使當事人贊嘆,也令後人深深折服。

還有朱老總,他是中國開國第一元帥,真正的人民解放軍的締造者。從1928年井岡山會師開始,朱老總就和毛主席並肩作戰,他們共同領導紅一方面軍,後期又締造了新中國,堪為一代偉人。

一級統帥的選拔標準是高度的軍事素質,能夠把握全域的策略思維和精確的戰略戰術。它不僅要求指戰員具備領導作戰的能力,還兼顧後勤、行政、軍事教育、軍事訓練和個人威信等多個方面。在這個方向,唯有毛主席和朱老總兩人最為合適。

一級統帥之下,二級將帥的選擇標準就是我軍才華出眾的軍事名將。在這些人中,軍事謀略和駕馭軍隊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之外,就是傑出的政工才能和參謀才能。

在開國將帥中,符合這一標準的大有人在,比如開國將帥中的101、彭德懷、劉伯承、徐向前、賀龍、粟裕、徐海東、陳賡、蕭克,就是我軍卓越的軍事指揮者,而羅榮桓、聶榮臻、陳毅、葉劍英、黃克誠、蕭勁光、羅瑞卿、張雲逸,就是我軍傑出的政工領導者。

當然,除過開國將帥,我軍早期的一些戰將也符合這一標準,比如曾任我軍北伐軍第1軍第1師第1團少將團長的金佛莊烈士,北伐名將葉挺、蔣先雲,紅4軍參謀長王爾琢,紅25軍軍長曠繼勛,以及秋收起義部隊的總指揮盧德銘烈士,紅7軍團軍團長的尋淮洲烈士,也是我軍優秀的將才。

三級戰將是具體指揮我軍某一支軍隊的指揮員,這裏面,既可以是某一兵團的司令員、政委,也可以是紅軍時期的軍長、師長、軍參謀長。這一標準包含韓先楚、鄧華、韋國清、張宗遜等開國將軍,他們執行任務出色,作戰勇猛頑強,在軍事生涯中取得了驕人的戰果。

所以,按照我個人的拙見,我軍90多年來的統帥、將帥、戰將是這樣排列的:

全軍統帥(2人):

毛主席,朱老總

二級將帥(81人):

開國元帥:101,劉伯承、彭老總、陳毅、賀龍、葉劍英、聶榮臻、羅榮桓、徐向前;

開國大將:粟裕、蕭勁光、張雲逸、陳賡、徐海東、羅瑞卿、黃克誠;

開國上將:蕭克;

革命烈士:方誌敏、段德昌、王爾琢、蔡申熙、盧德銘、金佛莊、蔣先雲、楊其綱、曾中生、李文林、尋淮洲、葉挺、張子清、何挺穎、宛希先、宛希儼、朱雲卿、吳煥先、萬濤、周逸群、吳光浩、潘忠汝、劉誌丹、謝子長、唐澍、鄧乾元、李燦、關向應、盧冬生、周建屏、左權、鄧萍、趙博生、羅炳輝、彭雪楓、劉疇西、李之龍、董朗、伍中豪、劉士奇、沈澤民、許繼慎、高敬亭、蔡協民、胡少海、曹大駿、魯易、李昂茨、朱勉之、陳協平、柳直荀、俞作豫、李明瑞、黃鰲、唐在剛、周小康、黃公略;

其他未授銜者:譚震林、程子華、鄧子恢、張鼎丞、滕代遠、何長工、李先念

軍事戰將(162人):

開國大將:譚政、王樹聲、許光達;

開國上將:張宗遜、李達、韓先楚、鄧華、王震、韋國清、閻紅彥、許世友、彭紹輝、賀炳炎、周士第、洪學智、傅秋濤、甘泗淇、陳伯鈞、劉震、陳士榘、楊成武、楊勇、楊得誌、陳錫聯、葉飛、宋時輪、蘇振華、陳再道、李濤;

開國中將:萬毅、廖漢生、徐立清、聶鳳智、梁興初、吳克華、王近山、畢占雲、張國華、詹才芳、程世才、皮定均、王必成、陶勇、郭化若、閻揆要、倪誌亮;

開國少將:賀晉年;

革命烈士:董振堂、季振同、黃中嶽、曹德清、遊瑞年、龍雲、曾士峨、李屏仁、唐赤英、曾炳春、謝漢昌、楊森、楊琪、李天柱、王泰吉、王平章、孫德清、熊受暄、舒玉章、楊靖宇、趙尚誌、李兆麟、劉沛雲、吳保才、吳高群、李賜凡、李超時、陳伯稚、楊克明、張純清、羅南輝、彭幹臣、舒翼、徐成章、趙自選、廖乾吾、陳定侯、余篤三、王秀松、陳淺倫、李艮、赫光、劉鐵超、耿凱、李任予、潘心源、袁文才、王佐、陳毅安、毛澤覃、陳東日、鄧允庭、劉之至、江求順、劉泰、周維炯、李榮桂、朱瑞、姜鏡堂、周子昆、袁國平、劉革非、黃甦、王炳南、王一鳴、王鶴、徐彥剛、蔡會文、蕭大鵬、黃大鵬、覃蘇、賀錦齋、龐永俊、曾日三、李勛、段玉林、柯武東、劉作述、張錫龍、韋拔群、謝振亞、湯穆禹、高靜山、陳正、徐其虛、何昆、陳奇、嚴圖閣、谷雄一、陳壽昌、嚴鳳儀、李鍔、陳樹湘、楊克明、孫玉清、鄭行瑞、鄭義齋、李彩雲、馬駿、馮達飛、劉炎、王良、李鳴柯、汪毅夫、葉光吉、李劍如;

其他未授銜:蔡樹藩、耿飈、袁仲賢、王世泰、傅柏翠、吳岱峰、周保中、馮仲雲、馮白駒

這些名將的榮耀歷程,鐫刻在中國革命歷史的長卷中。他們的豐功偉績、軍事才華和戰略眼光,也永遠激勵著後人,永遠為民眾所懷念。#圖文萬粉激勵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