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八路軍剛成立,師長看到編制表,立即請示:要求換個人

2024-01-23歷史

1937年8月,八路軍成立後,一一五師的林師長接到編制表時震驚了:名單上有一個人名叫徐海東。他找到副師長聶榮臻商量後覺得不妥,於是向中央請示是否可以換個人。為什麽他感到不妥呢?原因有兩個。

首先,徐海東和林師長當初地位相當,都是擔任軍團長的職務。林師長在中央蘇區時曾擔任紅一軍團總指揮、軍團長,在地位上稍高於徐海東。雖然徐海東的資歷稍遜一些,但他率領紅二十五軍從鄂豫皖根據地進入陜南,與劉誌丹的陜北紅軍共同編成紅十五軍團,並擔任了軍團長職務。在實際戰鬥中,徐海東也扮演著獨當一面的主官角色,與林弱並無多少差別。因此,讓徐海東屈尊擔任旅長,對他來說有些難以接受。這在軍隊中是眾所周知的常識,所以林、聶覺得有必要請示中央,嘗試換一個人選。

其次,徐海東的威名和功勞也是讓林師長感到不妥的原因。徐海東最初在鄂豫皖革命根據地,並於1934年11月按中央指示從鄂豫皖向陜南挺進,開始了艱苦卓越的長征。在此期間,徐海東付出了巨大犧牲。首先,他們放棄了原來的根據地。雖然相對於中央紅軍來說,徐海東的二十五軍並未受到國民黨的嚴密追擊,但其實際人數只有3700多人,連一個正規師的編制都不到。由於部隊規模較小且機動靈活,他們能夠在鄂豫皖時過得相對安穩。但進入陜南後情況就不同了。那裏沒有現成的根據地,需要自己尋找和建設。當時紅軍還具有相當程度的遊擊性質,在沒有根據地支持下生存非常困難。因此可以說長征是一條充滿生死考驗的道路。

在長征途中,徐海東率部遭到國民黨軍的圍剿。剛進入陜西境內時,他們就遭到大批國民黨軍的追擊。在一次戰鬥中,徐海東受到嚴重的傷害,一顆子彈從左眼底下打進去,穿過後頸。當場失去知覺後被擡離戰場,幾位領導輪流守在他的床邊不敢放松。最終徐海東奇跡般地醒轉過來。盡管他受傷很重,但幸運地活了下來,並收獲了愛情。在照顧他期間,女護士周東屏對這位充滿革命熱情的英雄產生了感情,後來兩人結為夫妻。

進入陜南後,駐紮在關中的陜軍受到蔣介石的指使開始對徐海東發起第一次「圍剿」。陜軍並未全力以赴,因為他們得知徐海東匪部只有三千多人,並派出兩個旅進行圍剿,相當於紅二十五軍兵力的五倍左右。然而,紅軍以靈活巧妙的戰術連續擊敗了陜軍兩個團的兵力。陜軍深感畏懼後撤。徐海東的威名也在陜西傳開,陜軍對於徐老虎的戰鬥力有了深刻的認識,再也不敢輕視。

1935年5月,蔣介石下令調集陜軍和東北軍共計31個團的兵力,準備以近20倍的兵力優勢殲滅徐海東部隊。蔣介石甚至親自致電陜軍總指揮楊虎城和東北軍司令張學良,要求必須將徐海東困於商洛山中,絕不能讓他像李自成那樣從山中逃出來。面對前所未有的敵人壓力,一部份同誌開始感到害怕,並建議迂回南下,避免與敵人正面交鋒。

徐海東憤怒地發泄道,不要以為我不知道你們在想些什麽,你們就是害怕死亡。你們說要前往四川與四方面軍匯合,這是不可能的。中央命令我們先北上,為中央紅軍探路,我們要離開算什麽!徐海東堅持留下來繼續戰鬥。由於此次敵人圍剿的兵力實在太過強大,吳煥先、程子華等人主動讓出指揮權,全權委托給了徐海東。徐海東成為主角中的主角,在嚴峻形勢下展現出了非凡的指揮藝術,勉強取得了十分耀眼的成果。

徐海東首先確立了一個總原則:避免硬拼。敵人以十個對付我們一個,我們硬拼完了他們還在那裏,所以我們只能采取遊鬥戰術。那麽如何進行遊鬥呢?其實就是毛澤東提出的那句十六字訣。徐海東帶領隊伍到處奔走,向北轉向南再轉向東南。紅軍長途奔襲是他們擅長的戰術,而陜軍和東北軍並不習慣整天步行,他們追逐徐海東追了好幾天,個個怒氣沖天,結果只是白白走了彎路。繞彎子跑夠了,徐海東突然假扮成陜軍四十四師,在一夜之間連續奔襲130裏,成功地占領了國民黨軍的後勤補給中心紫荊關,不僅吃喝一頓還帶走了敵人的物資。陜軍和東北軍根本不習慣這種戰鬥方式,緊隨其後追擊的部隊損失了三分之一人員,在追到紫荊關時才發現徐海東已經跑得沒影子。四天後聽說徐海東已經來到560裏外的山陽縣時,楊虎城和張學良都感到無法理解,這麽遠的路怎麽可能憑借雙腳走出來?急忙再度展開追擊,結果中了埋伏,陜軍在前面的一個整旅被紅軍擊潰,旅長被俘。蔣介石親自策劃的第二次「圍剿」也宣告失敗。

為什麽要講述這些事情呢?似乎與林師長無關。實際上,雖然這兩次反「圍剿」的規模不大,但鮮明地展示了徐海東獨當一面的軍事才能。長征前後,各個根據地的領導人幾乎都在獨立與國民黨反動派作戰。能夠堅持下來的人絕對都是頂尖高手。中央蘇區自不必說,開國十大元帥中有八位都在江西,朱德、彭德懷、劉伯承、羅榮桓、林彪、聶榮臻、陳毅和葉劍英。另外兩位元帥,徐向前在四方面軍擔任總指揮,賀龍在紅二、六軍團。這些元帥們的功力無需贅述。而唯一一位獨當一面且表現出色的就是徐海東將軍。當八路軍成立時,林彪之所以說不敢指揮徐海東是因為他對徐海東獨當一面的軍事才能心生敬佩。

然而,徐海東的本事遠不止於此。接下來的第三次反「圍剿」系列戰役中的勞山戰役堪稱我軍戰史上的神作。徐海東一直焦急地打聽中央紅軍長征的情況,透過一份【大公報】上刊登的新聞得知,中央紅軍已經進入甘肅,於是他與政委吳煥先商量下一步行動。吳煥先問徐海東,黨中央和中央紅軍現在到底在哪裏,我們下一步應該朝哪裏前進?徐海東說,我也為此事而煩惱,晚上睡覺時都無法入眠。我認為最好是向西迎接中央,這是我們全軍的希望也是上策;如果無法接到中央,那就去陜北與劉誌丹領導的紅軍會合,這是中策;而如果連這個目標也達不到,只能回到陜南打遊擊了,這是下策。「為什麽回陜南是下策?」吳煥先問道。徐海東解釋道:渭水是個巨大阻礙!背水作戰是兵家所忌的。太平天國名將石達開在大渡河作戰時遭到重大失敗,最終全軍覆沒,就是因為采取了背水作戰。吳煥先聽後點頭表示認同。

徐海東立即率領紅二十五軍的四千人北上,以牽制和打擊敵人,並與一、四方面軍在陜北會合。他們經過周至、佛坪、雙石鋪,向甘肅西進,渡過渭水,截斷了從靜寧至涇川的西蘭公路長達18天。這樣做非常冒險,因為他們把部隊放在交通線上,存在被敵人合圍的風險。然而,陜軍和東北軍之前被紅軍擊敗後膽怯起來,以為徐海東在這裏誘敵,並不敢直接進攻。為了避免落入被動局面,紅二十五軍北上與劉誌丹所部在陜北會合。

1935年8月,在平涼以東的四十裏鋪渡過涇河後,紅二十五軍向著陜北蘇區繼續前進。途中他們兩次打退了敵人騎兵的追擊。在9月3日到達合水縣板橋鎮休息一晚後,他們知道前方不遠就是蘇區了,士氣高漲。為了避免與敵人遭遇,在徐海東的指揮下,他們選擇了一條隱蔽的山區道路繼續北進。這個地區十分荒僻,人煙稀少,部隊斷絕了糧食供應,連續多日行軍作戰後,糧食耗盡。徐海東將自己的口糧分給戰士吃,自己餓得發昏,甚至因低血糖暈倒過一次。幸運的是,在途中他們偶然遇到一個羊販子,他帶了500只羊。徐海東派人與羊販子商量,並將這些羊買下來分給各連隊。雖然沒有鹽和足夠的鍋具,有臉盆的就用臉盆煮食物,沒有臉盆的則將羊肉切成薄片放在石板上烤或者把羊腿直接放在火上燒。吃了羊肉後,部隊重新振作起來,繼續前進,並於9月7日到達陜北蘇區的豹子川。與劉誌丹會合後,兩部紅軍合編為紅軍第十五軍團。在選舉軍事領導時,徐海東以其威名素著而當選為軍團長,劉誌丹則擔任副職。整個軍團共有7000多人。

蔣介石得知陜北紅軍合並,勢力再度壯大,非常憤怒,連續致電張學良和楊虎城責罵他們未能有效剿滅紅軍。為了消滅陜北根據地和紅軍,使北上紅軍主力無立足之地,並最終全殲紅軍,蔣介石下令張學良和楊虎城調集10余萬人的兵力,采取南進北堵、東西配合、逐步向北壓縮的戰略方針,發動了第三次「圍剿」。由於楊虎城不再願意與紅軍交戰,這次圍剿的主力是張學良的東北軍。張學良認為紅軍都是土共,沒有多大戰鬥力,因此將十萬大軍分成多路進行攻占各縣目標的行動,派遣東北軍大搖大擺地進攻陜北各縣,延安、洛川、甘泉等縣都被東北軍控制。

在這種形勢下,徐海東領導的紅十五軍團對我軍反「圍剿」的出擊方向進行了研究。一些同誌建議向北出擊米脂、橫山,先打敵軍最北面的幾個師。然而,徐海東認為應該南下打擊張學良的東北軍,如果能殲滅其中一至兩個師,就能迅速打破敵人的「圍剿」,從而導致整個陜北戰局的重大變化。在討論後,大家一致同意這個主張,並決定采用圍點打援的戰術策略,假裝攻擊甘泉縣引誘延安敵人的註意力,並在途中進行伏擊。

原紅二十五軍的指戰員得知軍團長決定打東北軍後,都認為這個決定非常明智而正確。他們之前與東北軍在鄂豫皖蘇區交戰多次,成功殲滅了它們成師、成團的部隊,並對其作戰特點和規律有所了解,因此對於與東北軍交戰更有信心。徐海東在給一個部隊動員時風趣地說:「同誌們,我們紅二十五軍的‘老朋友’、老運輸大隊——東北軍又來了,又給我們送槍送炮送彈藥來了,大家歡迎不歡迎啊?」戰士們以震撼山谷的聲音響亮地回答:「歡迎!送來東西照收無誤。」大家都表示期待勝利的訊息。

紅十五軍團主力經過三天的急行軍,繞過延安,進入甘泉附近。在甘泉北巧裏的勞山附近,有一條通向延安的公路,公路兩旁是連綿起伏的山嶺,形成了一個天然的口袋地形,對於我軍伏擊敵人非常有利。徐海東和劉誌丹帶領團以上幹部親自前往現場考察地形,並對參與伏擊的部隊進行了嚴密部署。他們規定每個士兵攜帶三天幹糧,並進入伏擊地區後嚴禁生火和走動,指揮官槍不發射,任何人都不能開槍。

接著,紅軍分頭帶領部隊進入伏擊地區。一個團被派往勞山北8華裏地區,負責斷敵退路和阻擊援敵的任務;兩個主力師則分別埋伏在勞山東西兩側。部隊到達預定地區後,立即展開戰鬥準備工作。

10月1日,張學良得知紅軍居然敢主動圍攻甘泉縣,他非常輕蔑地說道:「紅軍打遊擊可以,怎麽敢進攻縣城,這不是找死嗎。」於是他立即派遣110師從延安出發增援甘泉。110師師長何立中也被張學良的樂觀情緒所感染,認為紅軍喪失了太多地方,急於收復失地,這是一種狗急跳墻的行為。他沒有考慮紅軍是否會在途中設下埋伏,並且沒有派遣偵察兵,就匆忙出發了。何立中大模大樣地率領軍隊來到勞山時,得意洋洋地對參謀長說:「共軍詭計多端,我還以為他們會設下一個埋伏呢!可是現在我們已經走出了所謂的龍潭虎穴。」然而就在這時,埋伏的紅軍從四面八方發起進攻,敵人頓時陷入混亂。一股敵軍企圖奪占山頭,但很快被擊退;有些敵軍士兵試圖突圍,卻被我方手槍團阻擋住去路;許多敵軍士兵紛紛投降。經過六個多小時的激戰,我們全殲了敵110師兩個團,擊斃了師長何立中,俘獲敵人3700余人,繳獲戰馬300多匹以及大量武器彈藥。

戰後,我們以七十八師騎兵團一個連為基礎,將手槍團配備上戰馬,組建了軍團部騎兵團。同誌們在戰鬥結束後說道:「我們的徐軍團長不僅掌握了東北軍的特點,還掌握了我們紅軍的‘脾氣’和戰鬥能力,在用兵方面堪稱神奇,必勝無疑。」大家都說這場戰鬥打得幹脆利落。而且,紅軍感激地說道東北軍真是「朋友」啊!他們在我們長征到陜北的途中,補給了我們消耗掉的大量槍炮彈藥,並送來了過冬所需的棉衣、棉大衣。我們必須好好與這些「朋友」交往。這場戰鬥雖然無法與後來解放戰爭中動輒十幾萬、甚至幾十萬人拼殺的大戰相比較,但其指揮難度和戰鬥激烈程度仍然讓人贊嘆不已。徐海東以七千人對抗敵人一個師近七千人的兵力,以一敵一,成功地將敵人包圍殲滅,在兵法上可謂非常出色。孫子兵法中有雲:「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也就是說至少需要掌握兩倍以上的兵力優勢才有可能制住敵人。當時紅軍正處於遊擊狀態下,而徐海東卻打出了跨越時代的陣地殲滅戰術,顯示出他非凡的軍事才能。相比之下,即使是我自己,也沒有這樣的膽氣。因此,當八路軍成立時,我提出了自謙式的請求,這完全是理所應當的。後來,徐海東在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並排名第二。這並非虛名,也不是中央對他的照顧,而是實至名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