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為何等97年收回香港?49年就能收回,背後有何政治賽局

2024-01-26歷史

1949年10月的一天,毛澤東主席收到了林彪元帥寄來的一封信,他認真閱讀,思緒萬千。這封信詳述了解放香港的全面計劃,具有很高的可行性和戰略價值,得到了主席的高度認同。

此時的中國各地,大部份已經解放,林彪元帥的軍隊距離香港已經近在咫。

盡管如此,毛主席立即釋出了一個命令:香港自古以來都是中國的領土,但因為清政府的無能,英國用他們的堅船利炮開啟了中國的國門。

1842年8月29日,英國和清政府簽訂了那個讓人羞愧的【南京條約】,同時也讓香港的一部份淪為了英國的領土。

對於英國而言,這只是他們野心的開始。畢竟中國擁有廣袤的土地和豐富的資源,清政府又軟弱可欺,這讓西方國家垂涎三尺。

在1860年的10月,英法聯軍再次打著莫須的罪名,闖入了北京城。同時,清政府在無奈之下,再次簽訂了【北京條約】,使得香港的九龍半島等地徹底淪為了英國的領土。

在這段時間裏,清政府開始認識到英國海軍的強大,於是開始了大力的發展海上軍事力量,希望能夠在國際舞台上與西方國家相抗衡。

但是,此時的政府內部奸臣當道,昏庸無能,雖然有很多的能人誌士舍身報國,但是最終還是在中日甲午海戰中失敗。

這次的失敗,使得中國再次陷入了混亂的時代。在此後的八國聯軍侵華等一系列戰鬥中,中國被各國列強打的節節敗退,沒有還手之力。

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和英國於1898年的6月9日在北京再次展開了談判。李鴻章與英國代表在北京簽訂了一份名為【展拓香港界止專條】的檔。

從此,深圳河以南,九龍半島北部的大片中國領土,以及香港周邊的235個小島,全部都落入了英國的手中,成為了英國的領土。

1899年3月16日,英國代表與中國政府在沙頭角地區展開勘界,至此,英國完全占領了香港。在英軍攻占和殖民統治期間,中國政府無法組織有效反擊,但眾多愛國人士和部份官員以小股力量進行頑強抵抗。

然而,各地民間軍事組織實力薄弱,雖與英軍浴血奮戰,仍無法奪回香港。中國進入混亂時代,清政府衰亡,軍閥割據,人民生活困苦。

香港始終處於英軍控制之下,未被中國收回。隨著共產黨的成立,革命之火日益旺盛,國民黨也開始崛起,成為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香港再次遭受戰火侵襲。此時的蔣介石卻看到了收復香港的機遇。他向英方提出廢除清政府與英方簽訂的不平等條約,盡管英方拒絕,蔣介石仍努力爭取,最後選擇妥協。

這次嘗試雖然以失敗告終,但為中國日後收復香港的談判開了個頭。1943年,反法西斯聯盟在中國戰場上取得一系列勝利。

美國號召英國和中國共同參加開羅會議,商討戰後事宜。蔣介石與宋美齡提前找上門,向美國總統羅斯福表達了想借此機會收回香港的願望。

美國在會議上承諾將對中國提供適當援助,並且在會談中,中美雙方達成了共識。在日戰勝後,東北、台灣以及澎湖列島將回歸中國。

此外,羅斯福也表示,香港應該歸還給中國。然而,英國首相邱吉爾態度堅決,他堅定地說:1945年8月15日,日本侵略者在戰爭中失敗並宣布投降。

在這個關鍵時期,蔣介石認為這是一次收復香港的重要機遇。

蔣介石命令國民黨軍隊火速趕往香港接受日軍投降,企圖借此奪回對香港的控制權。然而英國卻釋出了公告,聲稱香港並非中國領土,而是英國的領地,英國將再次擁有絕對主權。

這一聲明激怒了億萬中國人,中國與英國在這一問題上展開了激烈的爭端。恰巧在此時,美國的羅斯福總統病逝,蔣介石失去了美國的聲援。

美國新總統杜魯門與英國簽訂了戰略協定,面對這樣的形勢,蔣介石只能無奈宣布:盡管日本戰敗,英國又重新奪回了香港,但他並未放棄收復失地的打算。

在1945年8月19日,英國通知中國,美國已經同意英軍在香港接受日軍投降。

蔣介石對此深感憤慨,於是他在8月23日給美國總統杜魯門發去電報,請求中國政府委派代表前往香港接受日軍投降。

蔣介石的意圖非常明確,他所指的代表實際上就是由中國政府指派一名英國軍官負責接受投降,以此來彰顯中國在香港的主權地位。

英國和美國也都同意了這一提議。然而,盡管蔣介石為中國政府挽回了一些顏面,但實際上的利益還是被英軍掌控。

至此,國民黨在香港與英國的賽局已經結束。隨著共產黨解放戰爭的勝利,林彪元帥的軍隊已經逼近香港。盡管英國的武器裝備非常先進,但從各方面來看,中國都占據了優勢。

中國人民解放軍上下一心,香港地區的百姓也翹首期盼著這一時刻的到來。

盡管英國依然擁有一定的強國地位,但在實際軍事力量上,已無法與強大的中國抗衡。面對解放軍的威脅,香港的英國守軍甚至做好了撤離的準備。

英國對中國的軍事實力心懷敬畏,卻又對香港這片寶貴的領土戀戀不舍。於是他們試圖透過外交手段,重新與中國接觸。

1949年10月,解放軍即將進攻香港時,毛澤東主席下令停止進攻,並指示部隊不要越過羅湖以北和40公裏的樟頭木一帶,以維護邊境地區的和平,避免沖突。

英國看到解放軍即將來臨卻始終沒有采取行動,內心感到非常慶幸。為了和平占領香港,英國政府再次與中國政府進行協商。

在協商過程中,共產黨的代表贊揚了英軍沒有幫助國民黨的行為,而英國代表也表達了對共產黨的善意。

英國決定無視西方盟國的反對,與中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這顯示了他們對新中國的國際地位的認可。中國則表示,他們願意透過和平手段解決香港問題,希望能借此機會與英國建立更緊密的外交聯系。

同時,中國政府還宣布,他們同意繼續履行英國與清朝政府簽訂的租借條約,這意味著英國在港的主權將延續至1997年。

英國對此結果非常滿意,這使得中英兩國的外交關系迅速升溫,而中國也因此在國際地位上得到了英國的支持。然而,這背後的意義遠不止於此。

中國透過秘密渠道,與英國達成了關於維持香港地位的三個協定。

中國明確表示,香港不被允許設立針對中國的軍事基地,同時也不允許任何破壞或阻礙中國在港舉行合法活動的行為。

更重要的是,香港人民的安全必須得到保障。對此,英國接受並承諾履行,中國也相應撤回了對香港的軍事威脅。 當時的國際環境緊張,新中國的成立並未被西方國家廣泛承認。

作為重要的港口和貿易中心,香港的價值不言而喻。在這種背景下,中國決定收回香港,這無疑是一個重大的挑戰。

一方面,如果不能妥善處理,可能會對香港的發展產生不利影響,甚至可能導致經濟的落後。另一方面,如果發生軍事沖突,香港也可能面臨西方國家的封鎖。

在這個關鍵時刻,毛主席以其深思熟慮的智慧,早就預見到了來自外部軍事力量的威脅。

將香港暫時交給英國管轄,不僅能夠消弭英國對中國的敵意,還可以讓中國在港享受特權,得到英國的保護。西方國家也會因為避免與英國沖突,而對中國保持友好態度。

這種策略在實踐中得到了驗證,中國與蘇聯關系緊張時,香港成為了中國與世界聯系的唯一視窗。英國對中國的所作所為保持中立,只要中國不使用武力收回香港,兩國就能避免沖突。

毛主席的英明決策使得世人看清楚香港的形勢,而且中國政府也沒有同意與英國續約。

1997年,香港從英國手中回歸祖國,結束了長達一個世紀的殖民統治。這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時刻,也是中國人民實作國家統一的重要步驟。

對於毛主席而言,他知道他可能無法親眼見證這一時刻,但他堅信中國會越來越強大,英國在武力上也無法再對中國構成威脅。

於是,他將這一歷史使命交給了後人,希望他們能夠為中國的未來爭取更好的條件。 在這個過程中,鄧小平先生做出了重大貢獻。

他提出了「一國兩制」設想,既保留了香港的獨特地位,又確保了中國對香港的主權。在英國即將撤離香港的最後階段,他們多次派軍艦在港海域耀武揚威,試圖阻止香港的回歸。

然而,中國並未被嚇倒,而是以堅定的決心和強大的實力,最終實作了香港的順利回歸。 這一歷史事件,展示了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實力和影響力,也表明中國對於國家統一的堅定信念和決心。

在1979年,中國領導人鄧公明確表示,英國在1982年9月24日存取北京人民大會堂時,希望能與中國續簽條約。

然而,鄧公在談判中堅決表明中國將在1997年收回所有香港地區,包括新界、香港島和九龍等,否則將被視為中國軟弱,領導人能力不足。

面對鄧公犀利的言論,英國首相柴契爾心慌意亂,毫無辦法。在談判結束後,柴契爾在人民大會堂台階上險些摔倒的鏡頭被記者捕捉到,迅速傳遍全球。

全球各國都清楚,中國人民已經傲然屹立。1984年12月19日,英國政府與中國政府締結協定。待到1997年7月1日這一天,中國人民沸騰了,無數的民眾翹首以待。

有人熬夜守在電視前,有人在香港揮舞著旗幟。當倒計時聲響起,所有人都留下了激動的淚水,中國等這一刻等得太久了。

最終,香港地區不戰而勝,和平地回歸祖國懷抱。遺憾的是,一些已故的中央領導未能親眼目睹香港回歸。然而,在許多年前,他們就已經預見,香港,將會有一個歡欣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