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1972年172名老將軍復出,各大軍區都不要,驚動周總理親自協調

2024-04-28歷史

新中國建立,然而改革未停止。許多開國功臣,有權威的老將卻因一些政治變故暫時結束政治舞台。然而在1972年6月,一大批老將在經歷一系列紛繁復雜的政事後,終於迎來了復出的機會,一些老幹部卻因為各大軍區的紛紛婉拒,再次陷入困難。各大崗位婉拒經驗豐富的老幹部,究竟有什麽隱情?周總理親自協調,將面臨怎樣的糾紛?

新中國建立後,波譎雲詭的改革道路剛剛趨於平穩,在1972年的6月,毛主席就命令當時的總政,開始籌劃175名將領復出的名單,具體的工作就落在了周總理身上。

1972年10月,根據上報中央的將領名單,周總理召開政治局的會議,在會議上,他轉達了毛主席的英明決定,督促各部門積極落實幹部政策,並當場為不同部門分配好任務。即將復出的將士們根據不同的級別,由不同的單位來負責協調安排,原則上是「由上到下,由易到難」。

這次任務由周總理親自監督,可是復出的將領人數太多,最開始都是一個一個找,後來變成了一個區一個區處理,即使這樣,每天仍然忙活地分身乏術。於是周總理想到了找兩個得力的助手。怎麽找?這可是個技術活,因為要公平公正為老幹部服務,還不能有私心。 總政治部主任田維新,和三野將領魏伯亭起了不小的作用。

中央派去全國各地的工作人員,來到了幹部們的家鄉,與幹部們的家屬見面交流,商量安排工作的具體事宜。有的幹部們去向不明,還要得益於家屬們給中央的來信和當地人員提供的資訊,提供了重要的線索。

在大家的努力下,不少將領都陸續恢復了原來的職位,然而尷尬的是,不少在名單裏面的將領的工作早已經被人代替,想要在軍中為每個人找到與之軍銜和能力相匹配的工作是一件頗有難度的事情。比如三名開國上將陳再道、王建安、李誌民,他們都被各大軍區婉拒了,這讓工作人員十分頭疼,於是周總理只好親自出馬。

陳再道出生湖北省麻城市,曾參加黃麻起義,17歲就參與革命,軍中表現優異,一步步被提拔,跟著共產黨打倒了日本帝國主義,逼退了國民黨,直到新中國成立。1955年獲得上將頭銜,之後被調任到了武漢上任武漢軍區司令員的職務。

令人嘆惋的是,其子由於收聽到台灣和美國的廣播之後,產生了一些叛逆的想法,大膽將情報出賣給了中國的敵方陣營,以至於他被冠以反革命罪名執行槍決。他多次受到誹謗和不公平的待遇,雖然他保留了忠貞不渝的品質,但卻因影響巨大,仍然被撤銷了職務。

陳再道一直沒有喪失對黨的期望,一直到了1972年毛主席為舊將領平反,他又能夠復出工作。由於陳再道曾經任職的武漢軍區司令員位置已經有了新人,只好為其安排別的位置,卻也不好讓人家繼續在武漢軍區擔任副司令,只好為其爭取別的軍區的職務。

但問題是,陳再道作為威望極高的老同誌,曾經是許多軍長的上司,如果要開展新工作的話,許多人擔心工作可能會因為有曾經的同事或者上司受到阻礙,因此陳再道的復出受到了許多軍區的婉拒。周總理只好親自處理此事,正在一籌莫展之時,他想到了福州軍區總司令韓先楚。

老將復出遇難題,各大軍區紛紛拒絕,他們將何去何從?周總理親自做工作,老將晚年有什麽保障?

韓先楚曾在解放戰爭,有著優異的表現,在抗美援朝戰爭親自督導第三十八軍的戰役,更是開辟了海渡海作戰的戰術,解放了海南,曾被軍中上下賦予「長勝將軍」的稱號。這樣一名優秀的將軍,有著開闊的胸襟,在聽到周總理的安排時,雖說也有猶豫,卻能體諒老將士的不易,大方地伸出橄欖枝,這就是大將風範,最終陳再道加入了福建軍區並在那裏任職。

與陳再道命運相似,同樣被安排去往福建任職還有老將李誌民。李誌民於1906年出生於湖南瀏陽,年幼時在私塾念過幾年的書,後來在鄉裏找了份教師的工作,還擔任過當地的校長,教書育人。

可是後來,豪紳行事囂張,欺壓百姓,普通百姓卻生活貧窮困苦,基本的衣食住行都得不到保障。老天的不公,人民的麻木,當時的文人有不同的選擇,譬如魯迅棄醫從文是為了喚醒人們內心的熱血,而李誌民則選擇了棄筆從戎,加入了湖南當時的紅軍隊伍,用槍桿子保護國家。

此後無論是長征、抗日、還是建國後的抗美援朝戰爭,這些艱難險阻,李誌民都挺過來了,還被授予了上將這一軍銜。在被撤銷職務以前,他曾從事政委工作,擔任抗日軍政大學組織部部長,在大學任職期間為國家培養了大量的軍政人才,很有威望。

在解放戰爭中,擔任冀中軍區野戰縱隊、晉察冀野戰軍第2、3縱隊政治委員,並先後參加了平綏路、寶南、正太、保北、清風店、青滄、石家莊、察綏、平津等多次重要戰役。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更是擔任了誌願軍政委一職,卻在之後的政治風波中不幸被卷入,撤銷了職務,等到他再次回到黨的懷抱時,已經56歲了。

1972年毛主席為將領們正名,於是李誌民再次擔任上了福州軍區的政委一職,由於當時福州政委政治傾向出了一些問題,已經被隔離審查,所以李誌民的「再上任「雖然也是歷經波折,卻要比其他幾位將領順利的多。

王建安於1907年年底,出生於湖北省黃安縣一個名叫桃花沙河的小村子,早年家境貧窮,生活十分的困苦,甚至不得不在大街上乞討為生。後來他做了地主家的放牛童子,老是受土豪劣紳的欺負壓榨,卻十分地有骨氣。當地的地痞流氓以各種理由克扣工錢,若是一般人恐怕也就逆來順受,漸漸成為魯迅先生筆下「麻木的群眾」,但是王建安天生反骨,聽前輩們說滄州的武師能力超群,他十分神往。

為了能夠不再受到欺壓,他前往滄州八極門李殿堂拜師學藝,學成之後,回鄉將曾經欺負他的惡霸流氓痛扁一頓,將富豪的金銀珠寶全部散給了百姓。然而王建安也知道「強龍不壓地頭蛇」的道理,為了擺脫惡勢力的纏結報復,同時保護更多的百姓,他前往了武漢參軍,同時也將自己的名字中的「見」改成了建設的「建」,寓意為報效祖國,建設家園。

其時軍閥勢力強盛,武漢屬於吳佩孚的管轄範圍,在武漢參軍的王建安卻受不了部隊中打壓百姓、收斂錢財,訓練稀松的習氣,不想變成自己曾經最討厭的模樣。於是怒而回鄉,在家鄉自己組建了一支60多人的部隊,專收一些無家可歸的流民和自發團結起來保衛家園的鄉親。也是這樣的一支部隊,成為了紅軍中的一部份,為後來的黃麻起義貢獻了不小的力量。

遭遇尷尬的老將們紛紛找到了歸宿,出身貧寒,俠肝義膽的王建安上將將「花落誰家」,去往哪一個軍區工作?讓我們拭目以待~

王建安不僅勇猛有擔當,而且還很懂得識大局,就是這樣的一位英雄,19歲陪著紅軍打仗,一路過關斬將,風風火火地打到了抗美援朝結束,眾望所歸地獲得了上將的頭銜。他無論是資歷還是威信在軍中都是有口皆碑,曾經重傷躺在病床上仍然堅持指揮戰鬥,最後在他的指導下,解放濟南的戰爭取得了順利。

後來經歷了政治動蕩之後,王建安離開,他所在的最後一個崗位是在濟南軍區,由於曾經的職位過高,那裏也有許多老下級。周總理只好去別的軍區看看,這時他又想到了福州軍區的韓先楚司令,可是聯想到韓先楚司令已經接收了一位老將了,再次要求恐怕就沒那麽容易了。而韓先楚本人也在電話那頭說道:「我這頭已經有一位老同誌了,別的軍區也可以再安排嘛!」

韓先楚將軍地拒絕很委婉,但是意思已經再明顯不過了,王建安在紅軍時期當政委的時候,韓先楚還是一個師長,對於曾經的上級只有敬畏,怎麽好意思讓人家來自己手底下工作。眼看著事情辦不成,田維新只好再次讓周總理拿主意。周總理聽了,沈吟許久,才對田維新說,讓他先將王建安上校安排在田維新那裏,後續的思想工作自己來做。

幾天之後,周總理將韓先楚叫到自己的辦公室,田維新本以為要頗費些口舌,才能說服韓先楚,卻沒想到不一會兒,就見韓先楚笑吟吟地走了出來,原來經過周總理的幾番點撥,韓先楚將軍竟是很爽快地答應一起收下王建安。田維新不由對周總理心服口服。三年後,毛主席將王建安推薦給了中央做軍事顧問。

就這樣,幾位老將都成為韓先楚將軍的副手,一起到福州軍區為韓先楚做事。令人不禁佩服的是,雖然老將們閱歷深厚,戰功赫赫,卻不倚老賣老,讓韓先楚難辦,反而幹勁十足,非常快速地適應了新的工作,對於昔日的手下成為如今的上級,表現地十分大方豁達。

老將們風風火火了大半生,已經不在乎所謂的名利了,而韓先楚將軍更是胸懷寬廣,體恤了老人們繼續回到崗位的願望,給了上將們關懷。他們也相互成就,既為福州軍區帶來了福利,也體現了軍人們的優秀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