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他在平潭尋到血脈之源——專訪平潭國際南島語族研究院副院長、台灣博士許桂榮

2024-05-09歷史

龜山遺址鳥瞰圖

「現在我們看到的是地層橫剖面,這是考古工作者依據土質土色以及土壤軟硬度的不同劃分出來的文化層,它們如同書頁,層層翻頁、由近及遠地傾訴著千百年來歷史的滄桑與變遷……」在平潭國際南島語族考古研究基地史前遺址之一——龜山遺址內,一位講解員正以自己獨特的方式解說著南島語族祖先生活過的地層變化特征,他是平潭國際南島語族研究院副院長、台胞博士許桂榮。

許桂榮從法學博士跨專業入行,是考古人所說的「因緣際會」,更仿佛是一種使命召喚。八年間,他踏上平潭、融入平潭、推介平潭,深深地被這片土地所吸引。在平潭追夢的過程中,他以另一種方式尋根溯源,回到自己的「家」。

尋找南島語族的起源

許桂榮正在介紹南島語族的起源與擴散。(趙芳 攝)

2012年,在中國政法大學攻讀法學博士的許桂榮,從一位福建籍博士生導師的介紹中第一次聽說了平潭——中國大陸離台灣島最近的地方。兩年後,他受邀參加平潭兩岸法學論壇,進一步了解到大陸出台一系列惠台政策。回校後他便將自己的博士論文選題定為【兩岸視野下平潭綜合實驗區的法律制度構建問題】,希望透過梳理兩岸政策、歷史的變化,構想兩岸共建機制。當他帶著課題深入走訪平潭台胞聚集地時,發現台灣元素正在這裏不斷聚集,台嵐兩地的共同生活圈也在快速形成。

2016年,許桂榮的研究著作【兩岸視野下平潭綜合實驗區的法律制度構建問題】在台灣正式出版,但他對平潭的探索並未止步。他說:「親身體驗這裏的好政策,才能讓自己為平潭的發聲更有底氣。」為了能夠更好地印證自己的研究理論,同年9月,他以台胞身份到平潭「試水」,租場地、開公司、辦業務,沒想到一試便離不開了。許桂榮說:「平潭一直走在兩岸融合開放的前沿,這裏給了我很好的發展平台,未來的遠景需要更多像我一樣的‘新平潭人’去實作。」

2019年8月,平潭國際南島語族研究院正式成立。作為兩岸交流基地,院方期待能有台灣人才加入。邀請資訊到了許桂榮的手裏,他有些猶豫。「聽說基地過去荒煙蔓草、廢墟一片,野草長得比房子還高,要用柴刀開路才能走進去。」基地選址在平原鎮上攀村,屬於平潭比較偏遠的位置,而且人手不足,經費也不夠,可謂是「除了一個招牌,什麽都沒有」。但是他深入了解後,感受到了使命的召喚:「以前就覺得自己可能有一些台灣少數民族的血統,對台灣高山族也一直很有好感,很樂意為少數民族做點貢獻。」

許桂榮接受了邀請,於次年1月來到研究院工作,主要負責研究院的建章立制,搭建組織架構,也處理各種瑣碎事務。「在研究院發展過程中,我也與它共同成長、共同蛻變。」他說,「每當我遇到不懂的知識,就會去圖書館查閱大量相關著作和論文。在基礎知識和研究成果打下一定基礎後,我便開始摸索,透過營運微信公眾號、舉辦高校學術論壇、聯合福建各大高校建立教學實踐基地等方式,助力基地聚人氣、聚合力。」在他的點滴努力下,研究院的各項工作逐漸步入正軌。

從曾經的考古「小白」到如今能帶著觀眾侃侃而談南島語族歷史,以及與專家們共同開展南島語族的起源與擴散研究,許桂榮的成長不僅得益於他的勤學苦讀,更來自他尋根的執念。沿著時間的長河逆流而上,他尋到了南島語族的起源,也遇見了自己的桑梓情懷。

在「後人」身上發現新線索

平潭殼丘頭遺址群考古現場(林映樹 攝)

20世紀以來,考古學家、語言學家以及民族學家用不同方法共同印證了南島語族的起源地在亞洲大陸的東端,其中一種猜測是南島語族起源於台灣的大坌坑遺址。「台獨學者」由此稱台灣是南島語族的起源地,加以政治操弄,以此大搞「去中國化」,並試圖以此為由與南太平洋島國建立親緣聯系,與祖國大陸分裂。

1987年,著名華裔考古學家張光直指出,大坌坑文化是台灣少數民族文化的基礎,是台灣南島語族的祖先文化,但南島語族的起源地有可能是大陸的東南海岸。

2020年5月,平潭國際南島語族研究院聯合中國科學院在國際學術期刊【科學】上發表研究論文——【古基因組揭示的中國南北方史前人群格局及遷移與混合】,論文中提及福建漳平奇和洞8400年前的頭蓋骨DNA與南島語族的基因組數據完全一致,此外,它與中國台灣高山族阿美族群、泰雅族群的基因組數據的相似度高達70%以上。

這一重大研究成果直接印證了張光直教授的推測,也重新整理了許桂榮關於族群源頭的認知。「作為一名在大陸參與相關研究的台胞,我覺得自己有義務將真相告訴給更多台胞。」近年來,許桂榮也在探索尋根新路徑:南島語族源頭理論不僅要在古跡中證實,更要在活生生的後人口中找到新的線索。

彼時正值新冠疫情期間,許桂榮無法回到台灣,便透過身邊的台胞朋友認識了16位元在平潭工作的台灣高山族同胞。和他們交流中發現,其中大部份人對南島語族的了解很匱乏,僅停留在聽說層面。許桂榮邀請他們來到平潭國際南島語族考古研究基地,帶著他們參觀南島語族博物館和史前文物修復室,為他們講述這段遠古的記憶,引發他們對南島語族的濃厚興趣。其中好幾人因此加入了考古研究基地的誌願者團隊,在後續的相關活動中擔任講解員。「甚至還有一些台胞告訴我們,他們民族傳說裏就有‘祖先來自遙遠的大陸、劃著船到達這個地方’的故事。」這些話極大地鼓舞了許桂榮和身邊從事南島語族研究的同事們。

台灣著名雕刻大師、微雕藝術家王章維在參觀中激動地對許桂榮說:「我真的太感動了!大陸與台灣本就同源,中華上下五千年文明,沒想到我們共同的祖先探索海洋文明能追溯到更早的7000多年前,沒有他們就沒有如今的我們!」

參觀後,王章維懷著一份思祖追遠的情懷,制作了一件名為【南島語族·中國心】的板雕作品贈予平潭國際南島語族研究院。這件作品中,平潭的海和台灣的中央山脈緊緊相連,山上的五星紅旗寄寓著對兩岸早日統一的熱切期盼。作品被珍藏在研究院裏,成為見證兩岸親情的珍貴紀念品。

許桂榮的堅持也有意外的收獲。展館中有一件殼丘頭遺址出土的陶支座,在此前的研究中一直被認為是某件器皿的底座,但一位台灣高山族阿美族群同胞參觀時一眼就認了出來:「這個物件我知道!它是我們族裏的祭祀用品,上面的孔用來插入祭祀用的長矛,我外婆至今還在用。」這個發現讓研究人員都興奮了起來。

許桂榮希望透過南島語族的研究和推廣,能讓台灣同胞知道,即便他們認為自己不是炎黃子孫而是南島語族,也改變不了共有一個大陸祖先的事實。「因為從DNA匹配性上看,無論是什麽族群後裔,無論有幾分之幾血統,源頭上我們都是有親緣關系的中國人。」他堅定地說,「我們正在聯合各大高校考古專業的學生開展研學基地共建合作,讓他們幫助我們挖掘出更多遠古人類骨骸去做DNA比對,得出更多和南島語族起源相關的事實證據。」

打造尋根朝聖目的地

在平潭國際南島語族考古研究基地,停放著一艘巴布亞紐幾內亞伊萊恩島居民使用過的獨木舟。(陳瀾清 攝)

2010年盛夏,一場特殊的「尋根之旅」展開。6名南島語族後裔、法屬波利尼西亞人駕著仿古獨木舟,從南太平洋的大溪地啟程,歷時近4個月登陸「溯源終點」——中國福建。他們來到平潭尋訪祖先足跡,在殼丘頭遺址種下一棵象征鄉愁的榕樹並立碑紀念。他們認為,從人類學角度上看,他們的根在中國,這是一段追溯歷史的旅程。此次「尋根之旅」在南太平洋島國流域被傳為佳話。

許桂榮談到一個細節。當這些南島語族後裔來到福建博物院,看到展出的南島語族先人遺骨時,激動得熱淚盈眶。他們說:「這是我們的祖先啊,按照族裏習俗要祭拜他們。」他們采購祭品、舉行祭祀儀式,然後才安心離開。

許桂榮意識到,南島語族人慎終追遠,與中國人尊崇祖先的觀念十分相像。「我認為平潭國際南島語族考古研究基地不僅僅是遺跡文物的展示點,更是世界上現存南島語族後人歸心尋家的終點,這份祖靈崇拜情結對他們來說有著特殊的情懷和意義。」在這裏,他們能夠了解到早在久遠的年代,他們的祖先就曾在此生活過,並不斷精進造船航海技術,慢慢完成征服海洋的壯舉。

為了加強遺址的保護利用和開發工作,打造平潭國際旅遊島文化品牌,平潭綜合實驗區決定以殼丘頭遺址為核心,結合青山綠水的生態環境,建設南島語族文化村(殼丘頭考古遺址公園)。

「在這裏,全世界的參觀者都可以來體驗殼丘頭與南島語族交匯的文化,在露天博物館參觀了解南島語族文明的源頭,體驗考古發掘的成果及場景。」許桂榮說。

「過去,中國大陸在闡述歷史時,大多是站在中原史觀、兩河流域的角度,但現在,經過海洋考古研究人員的積極探索,我們擁有了很好的研究基礎去證明,在這片土地上,曾經有一群人孕育著‘向海一方’的海洋文明。」對未來,許桂榮有一個更加宏大的構想。他希望在平潭,全世界南島語族後裔與華夏炎黃子孫以此為契機或結緣或融合,讓這裏真正成為南太平洋島國南島語族尋根朝聖的目的地。「將來,殼丘頭考古遺址公園計劃建設祭壇,透過舉辦各類季節性祭祀活動,讓全世界南島語族的後人漂洋過海而來,在這片土地上找到祖先留下的痕跡,找到精神意義上的寄托和追思。」

在平潭南島語族博物館的最後一個展廳,有一張台灣地圖。許桂榮指著地圖上台灣大坌坑遺址標識講解道,這個地方正巧是如今的台北港所在地。「當年,南島語族祖先從大陸東南沿海劃著獨木舟來到台灣。如今沿著同樣的路線,從平潭澳前碼頭搭乘‘海峽號’高速客輪,只要三個小時就能抵達台北港。數千年的時空交錯間,大陸和台灣從未被淺淺的海峽阻斷。希望在不久的將來,兩岸可以貫通隧道,讓這條尋親之路更快、更穩。」

來源:【海峽通訊】2024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