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1996年,湖南工人挖出一枚20字竹簡,揭示關羽之死實非大意

2024-07-25歷史

閱讀文章前辛苦您點下「關註」,方便討論和分享,為了回饋您的支持,我將每日更新優質內容。

文 | 楊秀美

編輯 | 楊秀美

三國時期,長沙作為荊州七郡之一,是諸多風雲故事的發生地, 赤壁之戰後,荊州成為了各方勢力爭奪的焦點。

這場戰役的主戰場就在荊州,而戰後最大的受益者起初是一路奔逃的劉備,他占據了荊州部份區域。

隨後,為實作謀取益州的戰略計劃,劉備讓結義兄弟關羽鎮守荊州,關羽威猛非凡,水淹七軍、生擒於禁,其軍威讓曹操驚恐到打算遷都躲避。

但戰場形勢變幻莫測,關羽因一時疏忽被呂蒙白衣渡江奇襲,致使荊州淪陷,關羽本人敗走麥城,最終命喪東吳小兵之手。

每每提及這段歷史,人們都感慨萬千。很多人覺得,關羽丟掉荊州致使劉備陣營喪失了匡復漢室的希望,是蜀漢由盛轉衰的根源。

而事實果真如此嗎? 1996 年,在長沙繁華熱鬧的五一廣場一帶,由於要建造商貿城,工人們在施工過程中挖出了大量簡牘。

經專家鑒定,這些總數約 10 萬枚的簡牘是三國時期的吳簡。

其中一枚僅有 20 字的竹簡,為我們揭開了那段久遠歷史的神秘面紗, 在古代,荊州具有極為重要的戰略地位。

對於北方政權而言,南下作戰時,荊州往往是他們的首選目標,相較江淮地區的眾多山脈,荊州的地形有利於軍隊行進。

並且,當時北方長期戰亂,百姓生活苦不堪言,而荊州因局勢相對安穩,吸引了大批中原百姓南遷,這裏經濟富庶,自然成了各方諸侯競相爭奪的要地。

諸葛亮在著名的【隆中對】裏,就明確指出了荊州對劉備的重大戰略意義,曹操也清楚,拿下荊州對實作全國統一大業至關重要。

孫權同樣對荊州虎視眈眈,渴望借此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 盡管劉備帳下有諸葛亮、龐統、黃忠、馬超等文臣武將,但關羽和張飛是他最為信任的心腹兄弟。

因此,劉備將荊州交給關羽負責鎮守。憑借荊州的資源,關羽成功抵禦了曹操的多次進攻,但這也引發了孫權的嫉妒與擔憂。

赤壁之戰結束後,荊州被曹操、劉備、孫權三家分割。

曹操占據了南陽、襄陽;孫權雖然在赤壁之戰中出力不少,但只得到了南郡;劉備則掌控了包括長沙在內的荊南四郡。

後來,孫權將南郡「借」給劉備,實則是想讓劉備幫他抵擋曹操。

待劉備奪取益州後,孫權派人索要荊州,劉備為避免兩面受敵,答應與孫權平分荊州,於是孫權得到了長沙郡。

1996 年 11 月 17 日,考古人員在工地蓄水池的淤泥中意外發現了一塊刻有文字的木板。緊接著,施工即刻停止,考古專家迅速進場展開搶救性發掘工作。

這些吳簡包含了孫吳政權治理地方的豐富史料,其中一枚寫有 20 個字的竹簡引起了眾人關註,內容為「軍故吏東陽裏增丁一萬,建安二十四年秋叛出走」。

建安 23 年至 24 年期間,劉備軍隊成功奪取漢中,關羽受此激勵,決定揮師北上,當時關羽的後方防禦空虛,給了呂蒙可乘之機,呂蒙實施白衣渡江之計。

起初,只是南郡和公安兩地被呂蒙攻占,關羽選擇收縮兵力回撤。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糜芳等人居然不戰而降,隨後荊州各地紛紛跟風投降。

其實,早在建安 23 年,由於關羽在治理南陽郡時橫征暴斂,引發了當地百姓的暴動,從出土的吳簡來看,當時荊州的社會貧富差距極大,富戶僅占總戶數的 5%左右。

在這種情況下,關羽不但沒有推行輕徭薄賦的政策以安撫民心,反而為了北伐大業不斷擴充軍隊、積極備戰,這進一步加劇了社會矛盾。

劉備本是前往荊州投靠劉表的外來人士。劉表去世後,劉琦、劉備先後掌管荊州。後來劉備率軍入川,留下關羽鎮守荊州。

但關羽沒有妥善處理好與荊州本土勢力的關系,因征兵問題更是激化了雙方矛盾。

當時,劉備留給關羽大約 5 萬軍隊,用於防守荊州還算足夠,但若要主動進攻,兵力就明顯不足,所以關羽才大規模征兵。

可是,這些被征入伍的士兵大多是荊州本地人,他們一心只想在本地過上安穩日子,對於關羽北伐、匡扶漢室的理想並無太多熱情。

因此,當關羽作戰失利回撤時,手下士兵紛紛逃離,軍隊很快就分崩離析。

而呂蒙成功偷襲荊州後,對荊州百姓實施了溫和的安撫政策,成功贏得了民心。糜芳、傅士仁等人本就對關羽心懷不滿,見到呂蒙前來便立刻選擇投降。

關羽的許多士兵看到自己的家人得到了妥善照顧,也紛紛離開關羽。

由此可見,關羽失去荊州、敗走麥城乃至最終殞命,並非僅僅是戰場上的一時疏忽,而是有著深刻的社會矛盾和民心向背的因素在其中。

這枚 20 字的竹簡,為我們揭示了這段波瀾壯闊歷史背後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