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朱元璋亂點鴛鴦譜犯了兩個錯誤:朱標當皇帝,朱棣也可能起兵奪位

2024-06-09歷史

洪武十三年,二十歲的燕王朱棣啟程赴藩,開啟新篇章。馬皇後離世,姚廣孝入府,太子朱標也相繼辭世。朱元璋駕崩後,朱允炆繼位。歷經波折,朱棣終在建文四年完成「靖難」,開啟永樂新紀元。

探究大明歷史的關鍵時刻,我們驚訝地發現,在馬皇後離世而太子朱標尚健在之際,燕王朱棣已暗藏篡位之念。因此,「朱標不死朱棣不反」之論,實難立足。朱棣若性本溫馴,無論太子存否,皆不會起事;反之,若他天生叛逆,即便朱元璋在世,亦難阻其反叛之路。

朱棣與姚廣孝私下密談,彼此心意相通。他們商議的並非如何堅守北方,而是策劃如何助燕王登上皇位。姚廣孝野心勃勃,渴望成為開國功臣,助朱棣登上九五之尊。袁珙曾評價他:「異僧也,目如三角,形似病虎,性必嗜殺,堪比劉秉忠。」姚廣孝聞言,大喜過望。

劉秉忠,元世祖忽必烈的智囊團核心,助其榮登帝位後,榮獲殊榮無數,地位顯赫。姚廣孝因神似劉秉忠而欣喜異常,足見他亦懷有不凡之誌,意在明朝江山換主,顛覆乾坤。

姚廣孝效仿前賢,終成為永樂朝璀璨明珠。朱棣贈其輔國文臣之榮,特進大夫之銜,上柱國之位,榮國公之爵。雖未封王,但其在朝之地位,堪稱「第二劉秉忠」,威名赫赫,流傳千古。

在姚廣孝這位「二號劉秉忠」的頻繁鼓動下,朱棣的造反之心愈發難以抑制。但換個視角,我們不禁對朱棣的意圖產生疑惑:他若無意奪嫡,何不將姚廣孝送交京城,任由父兄發落?這其中,或許也藏著朱棣自己的秘密和盤算。

朱棣與姚廣孝籌謀十載,靜待時機。大哥朱標離世,又六年,父親朱元璋亦駕鶴西去。此時朱棣再無顧忌,肆意而為。一切皆因朱元璋當初擇媳不慎,錯點鴛鴦。明軍統帥徐達雖已辭世,但其軍中威望猶存,而徐達正是朱棣之嶽父,此錯成其日後之助力。

審視朱棣的「靖難之役」,我們不難發現,與他對陣的京營主力似乎都在「摸魚」。即便沒有建文皇帝的旨意,將領們也不會對朱標下狠手。朱棣身為大帥徐達的女婿,在戰場上宛如有了護身符,一般的士兵哪敢朝他開槍射箭呢?

徐達將軍在軍中聲望赫赫,讀者皆知。他沈穩有謀,功績卓越而不自誇,堪稱千古名臣。他言辭簡練,思慮深遠,善待部下,與士兵同甘共苦,士兵們無不感恩戴德,舍生忘死。他治軍嚴明,平定多地,百姓安居樂業,深受愛戴。

在軍隊與民間,徐達人脈深厚。論及背景,朱棣絲毫不遜於大哥朱標。畢竟,明軍中的兩位重量級人物——徐達與常遇春,前者之女成為朱棣之妻,後者之女則嫁予朱標,這樣的聯姻讓朱棣的後台愈發堅實。

朱元璋的心思真是讓人捉摸不透,按照長幼有序的規矩,原本朱標應與徐達之女結緣,朱棣則與常遇春之女配對,這才是真正的「天作之合」。他這樣安排,究竟用意何在呢?

常遇春,朱允炆的所謂姥爺,卻非血緣至親。朱標曾娶常女,然常妃早逝於洪武十一年,留下朱雄英、朱允熥二子。朱允炆等皆繼妃呂氏所出。常遇春舊部見朱允炆,非但不親,反覺悲涼——正如劉備若廢劉禪,立劉永、劉理,關羽張飛豈會安心,趙雲更將極力反對。

常遇春與常妃相繼離世,朱標一脈與軍方的聯系幾乎斷絕。呂氏之父呂本雖為太常寺卿,馬全之女雖為朱允炆正妻,但這兩位嶽父在軍中卻毫無影響力,仿佛兩位無力的旁觀者。

朱元璋啊,似乎在這一步上走了個彎路:朱標的常妃在洪武十一年離世後,按理說,繼妃該從徐達家其他女兒中挑一個,可長女徐儀華(或說是徐妙雲)早在洪武九年就做了燕王妃,這選擇就窄了呀。

朱元璋在為子擇媳時,居然未先向許徐家求親,實乃一失。而後為長子續弦,又選了曾遠朝為官的呂家女,此舉更是令人費解,顯得極不靠譜。此等選擇,實在令人難以捉摸其用意。

若朱標的太子妃為徐達長女,誕下皇太孫,即便朱棣心生不軌,那些昔日跟隨徐達征戰沙場的軍官們,也必將挺身而出,與他抗爭到底。他們與徐達情同手足,怎會容忍朱棣的叛亂之舉?

朱元璋一世英明,卻在為子擇伴僧與媳婦時犯下大錯。明知四子朱標驍勇善戰,卻在他身邊安置了只「病虎」;明知軍隊之重,卻讓太子一脈與軍方疏離。這些失誤,如同隱患,潛藏在朱元璋的輝煌背後。

朱標,仁厚之名遠揚,然皇家情薄,仁厚有時反成覬覦者之助。朱元璋或許未曾察覺,大明初建之際,隱患暗藏,那便是太子身體欠安,此憂如暗流湧動,亟待關註。

朱家「太子多病」,似乎成了藩王們躍躍欲試的導火索。就連以靖難聞名的朱棣,也曾為朱高熾的肥胖而苦惱。朱高煦則一直在暗中觀望,莫非是因為大哥那身肥肉,讓他看到了取而代之的機會?

洪武年間風雲變幻,細究其中,諸多謎團浮現。皇權之下,父子兄弟之情脆弱不堪。然而,老朱對諸子卻懷有無盡呵護與信任。除太子外,諸子多握重兵,此等偏愛,也為日後骨肉相殘埋下了深深的隱患。

在朱棣的「靖難之役」中,徐達的長子徐輝祖堅守建文帝朱允炆的陣營,但朱允炆卻對他心存疑慮。他命令徐輝祖率領軍隊支援山東,成功在齊眉山擊敗燕兵,使燕人大驚。然而,朱允炆突然召回徐輝祖,致使諸將孤立無援,接連失利。

徐達的四子徐增壽,堪稱朱棣在南京城的秘密使者。建文帝疑慮燕王謀反,曾向增壽探詢。增壽卻堅決搖頭:「燕王與先帝同胞,榮華已至極,怎會反!」然而,當燕王起兵,他卻頻頻將京師虛實密報燕王。

靖難之役,老朱的兒媳選擇失誤,其後果逐漸浮現,這讓讀者不禁陷入沈思:倘若朱標未早逝,順利登基,那謀劃已久的四弟朱棣會甘心做藩王嗎?若朱棣決意反叛,挑戰兄長,他又有幾分勝算?

我認為,若朱標登基,削藩之舉或可避免,即便行之,亦無需劍拔弩張。在皇城多築王府,邀眾弟歸來共飲,何等愜意。然此願或許過於理想,有姚廣孝這般智囊,朱棣豈會缺少「靖難」之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