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明朝重臣夏原吉和劉三吾,為何能深受皇家重用?朱棣一句道出原因

2024-06-03歷史

前言

明朝歷史上,夏原吉和劉三吾兩位重臣的名字,常常被提及為什麽他們能夠深受皇家重用?然而,朱棣一句話似乎道出了其中的原因。

在一個全新的王朝初創之時,皇帝會如何選擇自己的親信大臣?是出身顯赫的世家子弟,還是出身卑微的草民?這兩種截然不同的人選,又會給朝政帶來怎樣的影響?讓我們一同揭示夏原吉和劉三吾之所以能夠受到如此重用的真正原因。

一、草民翰林

1312年,一個普通的農家在湖南茶陵誕生了一個男嬰,他就是後來的著名文學家劉三吾。劉三吾一家世代為官,父親劉平野是元朝的翰林學士,兩位兄長也都有一定的仕宦經歷。可惜的是,在明朝建立初期的戰亂年代,他的父兄均遇難身亡,只留下劉三吾一人在家拮據度日。

窮困潦倒的生活環境並沒有扼殺劉三吾對知識的渴望。他自幼好學,日夜攻讀,很快就因才學出眾而被人所賞識。洪武十八年,73歲的劉三吾經人推薦,被朱元璋召見並授予左贊善和翰林學士的重要職務。

一介草民能夠飛黃騰達,獲此殊榮,實在來源於他過人的才華和堅韌不拔的品格。朱元璋十分器重劉三吾,將他視為"宿兒"般的重臣。

劉三吾辦事認真負責,對典章制度了如指掌

憑借著淵博的學識和過硬的文采,劉三吾很快就在朝中嶄露頭角。當時明朝剛剛建立,典章制度一片空白,朱元璋銳意制定新的禮法制度,而劉三吾正是這方面的不二人選。

他不但主持制定了明初的重要典章制度,如科舉考試法、朝野儀節等,還參與了【大誥】、【洪範註】等重要典籍的編纂。劉三吾辦事認真負責,處處體現了他高超的學養和卓越的文采,深得朱元璋的賞識和信任。

朱元璋曾贊賞地說:"朕觀奎壁間嘗有黑氣,今消矣,文運其興乎。卿等宜有所述作,以稱朕意。"可見劉三吾對於振興文運的重要作用。

劉三吾不僅主持制客製度,參與編修典籍,更是在朝野間發揮了重要的影響力。當懿文太子早逝後,朱元璋一度為儲君人選而煩惱,正是劉三吾建議立太孫朱允炆為儲君,從而解開了朱元璋的心結。

二、世家子弟的仕宦之路

與出身卑微的劉三吾不同,夏原吉則是一名世家子弟。他的祖籍在浙江,後來遷徙到江西,再到湖南湘陰定居。夏原吉的父親曾任湘陰教諭,家境小康。然而不幸的是,夏原吉13歲那年,父親就去世了,一家人頓時陷入了貧困潦倒的生活。

孤兒寡母,家道中落,夏原吉的處境可謂困難重重。但他並沒有被眼前的苦難所擊垮,而是發奮讀書,勤奮好學,終於憑借出眾的成績得到社會的資助,被舉薦到京城的太學深造。

在太學期間,夏原吉的優秀表現引起了朱元璋的註意。當時朱元璋為了充實朝廷,挑選了一批太學生到宮中抄寫檔。大多數學生對這份"苦差事"都暗自冷笑,唯獨夏原吉"危坐儼然",一絲不茍地完成任務,由此獲得了朱元璋的賞識,被提拔為戶部主事。

從此,夏原吉就踏上了仕宦之路。在戶部任職期間,他勤勉盡責,處理繁雜事務井井有條,得到上級的重視和嘉獎。建文帝時期,他被擢升為戶部右侍郎,又充任采訪使一職,到處視察民情,贏得了民心。

朱棣即位後,夏原吉被擢為戶部左侍郎。永樂三年,他更是被重用為戶部尚書,掌管了全國財政大權。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朱棣對夏原吉是何等的信任有加。

三、恢復國家財政的重任

夏原吉能夠獲此重用,自然是因為他在財政經濟方面的卓越才能。一上任,他就提出了"裁冗食、平賦役、嚴鹽法錢鈔之禁、清倉場、廣屯種、以給邊蘇民、且便商賈"的基本方針,為明初國家財政的恢復和發展指明了方向。

這一方針內容豐富,包括了發展生產、繁榮經濟、嚴格制度等多個層面,得到了朱棣的認可並在全國推行,為明初經濟的重建發揮了重要作用。

其中最為突出的,就是夏原吉在發展農業生產、興修水利方面做出的貢獻。江浙一帶不但是明朝的財賦大區,也是重要的糧食產區。但由於戰亂年代的緣故,當地的水利設施普遍破損。

夏原吉深入實地考察後,提出了一整套系統的治理方案。他不但組織人力物力進行水利修繕,還著手解決因水災而引發的相關矛盾,如田產糾紛等,最大限度地維護了社會秩序的穩定。

同時,夏原吉還十分重視救濟災民的工作。永樂三年,浙西發生了嚴重的旱災。夏原吉迅速撥付30萬石糧食解決了災民的溫飽問題,並行放耕牛種子,組織他們自救。這種身先士卒、以民為本的作風,無疑進一步鞏固了他在民間的聲望。

四、掌控全域的財政家

作為掌管全國財政大權的戶部尚書,夏原吉自然要時刻掌握全域,精細周密地調配資源。為此,他專門制作了一些小條,將全國各地的戶口、田賦、稅款等數位記錄在上面,隨身攜帶,隨時查閱。

這種對數位的敏銳把控,使得他能夠在支出巨資的復雜形勢下,做到"國用不絀"。可以說,正是有了夏原吉這樣的財政家把持著國家財政大權,明朝才能在建國初期渡過重重難關。

不過,夏原吉並非只是一個精於計算的財政專家,他更是一位具有遠見卓識的政治家。永樂十九年,朱棣決定第三次北征沙漠。夏原吉洞見此戰無功而返的下場,遂力陳反對意見,希望朱棣"勿勞車駕"。

朱棣對此頗為不滿,將夏原吉下獄,抄家絕產。直到仁宗朱高熾即位後,夏原吉才獲釋復職。這一事件充分說明,夏原吉敢於直言進諫,絕不阿諛奉承,是一位堪稱"古大臣"的忠臣。

五、宦海沈浮的大儒

相比夏原吉的一帆風順,劉三吾的仕途則可謂坎坷重重。洪武三十年,他與白信蹈等人主持會試時,出現了"南北榜"事件,導致北方考生無一錄取,引發了極大的爭議。

朱元璋雖然另行錄取了61名北方生員,但仍以徇私罪處罰了劉三吾等人。劉三吾這位90高齡的老者遭到了貶謫的厄運,直到建文初年才獲釋回京。

這一事件給劉三吾帶來了沈重的打擊,但並沒有動搖他對明室的忠心。永樂初年,他又參與了【春秋大全】的編修工作,為明朝的文化事業作出了新的貢獻。

不過,劉三吾最為人稱道的,還是他在文學創作方面的傑出成就。他的詩文風格雄渾深沈,字詞簡練,吊古抒懷,情感真摯。既有對故國的懷念,又有對時事的感慨,堪稱明代文壇的傑出代表。

比如他有一首詩寫道:"熊耳山前虞氏居,英英公子少年儒。春風入圃時開射,新雨臨軒夜讀書。坐處芹香侵幾席,吟余月色上階除。感君珠玉臨行贈,欲報瓊瑤恐不如。這首詩描繪了一位少年讀書人恬靜優雅的生活場景,但在字裏行間,又隱隱透露出一種對家國的眷戀和對時局的憂慮。可見劉三吾不僅是一位大儒,更是一位懷才不遇的愛國誌士。

六、宰輔無名的權力掌控者

與劉三吾的沈浮起伏相比,夏原吉的仕途就要順遂得多。他不但在朱棣朝為戶部尚書,還在仁宗、宣宗年間分別兼任了太子少保、太子少傅等重要職務,參與了諸多國家大事的決策。

尤其是在宣宗監國期間,夏原吉可謂是權力的實際掌控者。當時昭皇後命襄王監國,但"悉以軍國委公",凡喪禮、即位儀式等重大事項,都由夏原吉一手操辦。

可以說,雖然夏原吉沒有宰輔的名頭,但他實際上卻扮演著宰輔的角色,掌控著朝政的大權。正如史書所評價的那樣:"夏原吉雖無宰輔之名,實際上卻執掌著宰輔的責任與權力。D:\MediaAssistant\未釋出\文章\明朝重臣夏原吉和劉三吾,為何能深受皇家重用?朱棣一句道出原因\12.png

之所以能獲此殊榮,自然是因為夏原吉具備了"古大臣風烈"的品德操守。他為官一生,從不貪圖私利,生活樸素無華。就連親弟弟前來探望時,他也"無以為贈",只能送上兩石米。

可見,夏原吉是一位視國家利益高於一切的大臣。他處處以國事為重,識大體、顧大局,無論遇到何種矛盾爭議,都能主動承擔責任,緩和矛盾,維護大局。

比如遷都北京之時,朝野上下就此事爭論不休,夏原吉毅然挺身而出,承擔起了調解的重任,終於使遷都工作順利進行。又如漢王叛亂時期,正是夏原吉力主朱棣親征,並做了周密部署,很快就平定了叛亂。可以說,正是有了夏原吉這樣一位識大體、顧大局的謀臣輔佐,朱棣才能在開國之初,渡過一個又一個的難關。

結語

透過以上幾個章節的描述,我們不難看出,朱棣之所以青睞劉三吾和夏原吉這兩個出身平平的人物,正是因為他們具備了專業能力、敢於進言、忠心耿耿的品質,完全符合了朱棣用人的標準。

一個是大儒遺老,主持制定了明初的重要典章制度;一個是財政專家,維護了國家財政秩序。兩人雖然出身不同,但都有著遠見卓識,都敢於直言進諫,都以國家利益為重,歷經考驗而忠心不渝。

正是這樣的人物特質,讓他們在朱棣的眼中脫穎而出,成為了新王朝的棟梁之臣。從這一點,我們也可以看出朱棣用人之明的一斑。相比門閥世家子弟,他更看重的是實際能力和品德操守,這種睿智的用人之道,對於一個新興王朝的穩固無疑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