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河北一個沿海縣,1965年才成立,由國民黨起義將軍命名

2023-12-29歷史

這個縣叫海興縣,位於河北省東南,渤海之濱,是河北省乃至全國最年輕的縣市之一,從1965年建縣至今,不過走過了58年的歷程。現轄3個鎮、4個鄉、3個農場和197個行政村,人口18.9萬,總面積960平方千米。

海興縣瀕臨渤海,靠近京津,地處環渤海經濟圈和京津冀都市圈重要位置,戰略地理優勢十分重要。

(一)海興建縣始末

1964年,河北和山東之間以漳衛新河為界進行區劃調整,慶雲縣和寧津縣劃歸到了山東,無棣縣的6個公社53個村,34503人劃歸河北省滄州專區,暫由鹽山縣暫管轄。

由於鹽山、黃驊都是面積廣,人口較少的大縣,無論哪個縣再並入這部份地區,對工作的開展都不利,從公社到縣城,相距100多裏,不便於領導,不利於生產。這一地區面積廣闊,有著29.5 公裏的大陸海岸線和34.4 公裏的島嶼海岸線,國防意義重大,因此,中共滄州地委、滄州專署決定將無棣縣劃歸來的53個村子和鹽山縣的五個公社、三個農場計104個村子以及黃驊縣的25個村子合並成立一個新的縣。

當時這個新成立的縣東南部有一座小山,是當地名勝。這個新成立的縣一度打算叫「小山縣」。時任河北省副省長、原國民黨起義將軍、鹽山縣人高樹勛在研究時提出建議,鑒於新建的縣濱臨渤海,應取「靠海而興」之義,定名為海興縣,這一建議得到了省委、省人委的同意。

對於海興縣城的城址,開始確定設在山後公社小山村,因為小山是滄州地區濱海區域唯一的一座小山,海拔30多米,風景秀麗,可登山望海,且山上水質甘甜,適宜居住。但小山位居海興縣的東北部,比較偏僻,被否定。

接著又醞釀過把縣城設在高灣,高灣,鹽山重鎮,歷史悠久,1932 年這裏就建立了共產黨的區委組織,人文環境優越。但因地址偏南又沒有被采用。

經過反復比較、研究,最終把縣城定在了蘇基,這主要是因為蘇基處在新縣境的中心地帶,地廣村稀,適合縣城的全新設計,有利於長遠發展。

1965年3月底,海興縣正式被批準成立。

1965年6月26日,海興縣在蘇基召開成立大會,7月1日正式掛牌辦公。

(二)海興縣境的悠久歷史

海興縣境,新石器時代晚期已有人類活動。炎黃前期為東夷蚩尤地,商代屬蒲姑國無棣邑。

西周時,屬齊國地。春秋、戰國在齊、燕之間變動。

秦時,屬齊郡、濟北郡的柳縣(縣治在今黃驊羊二莊張八寨村)。

漢分時屬柳縣、高城縣、章武縣。魏、晉、南北朝時期分屬章武縣、高城縣)。隋、唐、五代分時屬鹽山縣、無棣縣地。宋、金為鹽山縣、無棣縣地。原為鹽山縣、無棣縣地。明、清為鹽山縣、海豐縣地。民國十七年(1928年)後,分屬鹽山縣和山東無棣縣。

境內有三座古城遺址,即章武古城遺址,位於海興趙毛陶鎮西曲河村南(有爭議,尚需進一步考證);漢柳城遺址,位於小山鄉東侯村東南部(有爭議,尚需進一步考證);在海興楊埕水庫附近,還發現了一座古城遺址,尚待進步考證。

海興境內文化藝術歷史悠久,海興是西路梆子和南鑼戲的發源地,分別被列入國家和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海興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蘊。

目前,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計畫1個,省級3個,市級9個,縣級11個。

西路梆子是河北梆子的雛形,形成於清道光年間,其前身為山陜梆子,經商人傳入今海興一帶,當地人結合原生的哈哈腔、羅羅腔、柳子戲、漁鼓戲、秧歌劇及地方民歌、鼓詞等說唱藝術相容武術、雜技、舞蹈等民間技藝,形成了西路梆子。唱腔高亢、激昂,表演粗獷,念白多用海興一帶方言土語,表現當地民風民俗。

海興南鑼劇(初稱打棗調)是由宋元時期的柳子腔中的【耍孩兒】和明代的俗曲【打棗桿】又稱【掛枝兒】等民間說唱藝術演變而來的,是海興一帶流傳最為廣泛的劇種之一,明末清初形成海興南鑼劇,距今已有約400年的歷史。

海興剪紙、繪畫在冀南和魯北地區頗有影響。

(三)海興名人

海興人傑地靈,民風淳樸,文化歷史悠久,曾湧現出一批傑出人才,譬如唐父子宰相韓休、韓幌,明吏部尚書、天官楊巍,清兵部尚書、帝師孫葆元等名人,至今傳承頌揚,為海興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蘊。

韓休,小山村人,後遷之昌黎,唐玄宗時期的宰相。他生性耿直、忠於職守,以敢於直諫而聞名。資治通鑒記載其「為人峭直,不幹榮利」。

韓滉, 唐朝中期政治家、畫家,太子少師韓休之子。貞元元年(785年),入朝加同平章事,正式拜相,兼江淮轉運使。他工書法,草書得張旭筆法。著名畫家,留下了傳世名作【五牛圖】。

楊巍,字伯謙,今濱州市無棣縣楊三裏村人,年輕時,在海興學習,歷官明嘉靖、隆慶、萬歷三朝,歷任工部、戶部、吏部尚書。他一生宦遊南北四十余載,忠君愛國,仁德清廉,文韜武略,朝野相頌,被譽為「江南第一令」「右臂長城」。百姓稱楊天官,有名的廉史。

孫葆元,海興趙毛陶鎮人,1829年中進士,是道光年間翰林院學士,官至兵部尚書,道光己醜翰林,曾做過鹹豐皇帝的老師,有「老主同年少主師」的美譽。他「累司文柄」,曾為鄉試正主考、文會試大總裁和武會試正總裁,屢充殿試、朝考閱卷大臣,攝官兵部尚書,誥授光祿大夫。

孫葆元為政謹慎,為官清廉,功績卓著。對滄州家鄉人民更是感情至真,深情眷戀,做了不少有益的事情。

新中國成立,海興籍名人層出不窮。郭玉峰、王金龍、李東輝、楊維夫、周璣璋、金如玉、鞏俐、楊松等等。

(四)滄州歷史文化名山

滄州境內唯一的一座山,叫馬騮山,俗稱小山,位於海興縣城東十公裏處。海拔36公尺,其勢自南而北又折向西,東西寬約1.5公裏,南北長約7公裏。形成於2--3萬年第四紀晚期火山噴發遺跡。

小山是一座歷史人文景觀豐富雋永的名山。據史料記載,山上原有望海寺、玉皇廟、藥王廟、龍王廟、七龍口仙人橋、八角琉璃寶塔、白衣奶奶廟、青龍寺等多處古建築。曾有古柏、古茶等壯觀大木,蔭翳蔽日。時過境遷,這些古跡已蕩然無存,但留有遺址。

小山是一典型的古墓葬群。四面山坡古墓遍布,尤以戰國及漢墓葬為多。小山主峰有東漢質帝劉纘之父、渤海王劉鴻之陵遺址。其氣勢恢宏,彰顯帝王風度。後陵之上曾築有烽火台、望海台。南部有 「劉陽墓」(墓主為劉邦曾孫、漢武帝堂兄弟劉陽),俗稱「團山子」。

小山古井眾多,其數可以千計,有「井隨山來,有山就有井」之說。小山古井鑿於山石之中,千百年來保持完好。

小山地道的長度與其多樣性堪稱中國地道之最,它可與甘肅的石門、河北武清的宋地道,清苑冉莊的抗戰地道相媲美。

唐太宗東征高麗過小山,為景所動,留下了清麗的【小山賦】和【詠小山】如畫佳作。【詠小山】詩雲:「近谷交縈蕊,遙峰對出蓮;徑細全無磴,松小未含煙」。

現已被河北省政府批準省級火山地區遺址——自然保育區。

(五)這裏是紅色熱土

海興縣域是一片光榮的土地,海興人民以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和不流血犧牲的革命意誌,在抗擊日本侵略者的鬥爭中書寫了壯麗的史詩。

海興縣曾是冀魯邊區領導機關所在地,周貫五、黃驊、李啟華等邊區領導人經常活動在這一帶,冀魯邊軍區十六團、回民支隊也經常戰鬥駐紮在這一帶。冀魯邊軍區、北海銀行冀魯邊分行、冀魯日報社,以及政治部、後勤部門都曾在海興縣域駐紮活動。1942年7月,中共冀魯邊區駐海興邢王文村。邢王文村一帶成為邊區敵後抗日的指揮中心。

在抗日戰爭中,海興境內抗日軍民對敵進行大小戰鬥近百次,消滅日偽近千人,繳獲了大批槍支彈藥等軍用物資,為偉大的中華民族解放戰爭作出了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