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閩西三巨頭未參加長征,卻都被公認是大將級人物,為何地位這麽高

2024-01-03歷史

閩西三巨頭未參與長征,為何仍被公認為大將?

在黨的歷史上,長征是一項無可比擬的壯舉,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大奇跡。它見證了紅一方面軍八萬余主力從中央蘇區出發,轉戰多個省份,經歷了兩年的時間,最終與另外兩大主力順利會師的艱辛歷程。

每一位經歷過長征的戰士都是偉大的,他們付出了巨大的犧牲和傷亡。然而,留在蘇區繼續戰鬥的紅軍的境遇更為艱難,他們缺乏任何支援,還要面對敵人的重兵壓境,包括主席之弟毛澤覃在內的眾多幹部都英勇犧牲,這實在令人痛心。

雖然如此,還是有一些傑出人物挺過了這段艱難時期,如陳毅元帥和「閩西三巨頭」張鼎丞、鄧子恢和譚震林。

他們在主力長征後都轉移到了閩西,領導了遊擊戰爭,並在黨內擁有很高的地位,被軍隊公認為大將級別的人物。然而,他們沒有參與授銜。

那麽,為什麽沒有參與過長征的閩西三巨頭後來的地位會如此之高呢?讓我們一起探索這個問題。

井岡山會師後,朱毛紅四軍正式成立,成為中央紅軍的源頭。但在最初時期,他們的實力十分弱小,面臨嚴峻的軍事壓力。

國民黨對此區域進行了多省「會剿」,局勢非常危急。為了緩解壓力、增加兵源,中央決定在周圍建立多個新的蘇區,其中閩西就是重點區域之一。

閩西距離江西不遠,大革命時期就有黨員在此傳播革命,群眾基礎良好。1929年趁著蔣桂戰爭爆發的空檔,中央派出了大量幹部前往福建。

在他們的努力下,1930年3月,閩西蘇維埃政府正式宣告成立。在閩西根據地的發展歷程中,張鼎丞、鄧子恢、譚震林的作用至關重要。

鄧子恢和張鼎丞都是福建人,算是本土幹部。鄧子恢曾擔任過閩西蘇維埃政府主席和閩西根據地紅十二軍政委;張鼎丞接任為閩西蘇維埃政府主席,並擔任過福建省蘇維埃政府主席;譚震林雖然是湖南人,但他接任了紅十二軍,並擔任過福建軍區司令員和政委。

他們共同領導了閩西根據地的建設工作。

閩西蘇區在黨的歷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它不僅分擔了中央蘇區的壓力,還培養出了許多傑出的將領,如劉亞樓、楊成武和劉忠等。

在長征出發時,8萬主力部隊中,近3萬是福建籍人員。這些卓越的貢獻使得張鼎丞、鄧子恢和譚震林等人的地位得以提升。

此外,他們在以後的職務上也表現出色。當主力部隊離開中央蘇區後,留守部隊不得不轉戰遊擊戰。由於他們在福建的工作經驗豐富,他們帶著一部份人重新進入了福建,並歷經千辛萬苦穩住了局面,這個過程真可謂置之死地而後生。

全面抗戰爆發後,國共兩黨再次合作,南方各省的遊擊隊逐漸改編為新四軍。當時,閩西紅軍恢復到了1500人,並與其他一些遊擊隊合編為新四軍第二支隊。

張鼎丞擔任第二支隊司令員,譚震林擔任副司令員,而鄧子恢則擔任了新四軍政治部副主任兼民運部長。

他們的資歷都可以稱得上大將級別。以粟裕為例,他曾接替譚震林擔任過新四軍第二支隊副司令員,當時張鼎丞和鄧子恢都是他的上級。

抗戰結束後,華中分局、華中軍區和華中野戰軍相繼成立,鄧子恢成為華中分局書記和華中軍區政委,譚震林成為華中分局書記和華中軍區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張鼎丞則擔任華中分局常委和華中軍區司令員。

而粟裕則是華中分局常委、華中軍區副司令員和華中野戰軍司令員。因此,在華中分局、華中軍區和華中野戰軍這三個機構中,張鼎丞、鄧子恢和譚震林至少有一個是粟裕的上級,他們的職務都非常高。

淮海戰役中,粟裕名聲大噪,但張鼎丞、鄧子恢、譚震林的貢獻同樣不可小覷。譚震林是淮海總前委的一員,在碾莊戰役中,他曾統一分配指揮圍殲黃百韜兵團的戰鬥;張鼎丞和鄧子恢則在後方擔任要職,張鼎丞是華東局常委兼組織部長,鄧子恢是中原局第三書記兼中原軍區副政委,他們負責了淮海戰役的後勤和支前工作。

任何時代的戰爭,都是在後勤上進行的。陳毅陳老總也曾說過:「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小推車推出來的。

」雖然幕後的工作往往不被人們註意,但其貢獻絕不會比前線的戰士小。

他們三人原本有著成為將軍的潛力,但由於後來轉向地方工作,錯過了參與授銜的機會。盡管軍銜是表彰榮譽的方式之一,但他們的貢獻在黨內、軍內被廣泛認可,因此同樣受到了敬重。

他們中的張鼎丞曾擔任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和全國人大副委員長,鄧子恢曾任國務院副總理和全國政協副主席,譚震林曾任國務院副總理和全國人大副委員長,都是副國級的高級幹部。

即使在十名大將中,也有幾位最高職務未達到副國級,因此從這個角度看,軍銜對他們的影響並不大。

革命者當年冒著生命危險投身革命,他們的初心並非追求個人榮譽或權力,而是懷揣著對祖國繁榮昌盛和百姓幸福安康的深深期盼。

最終,他們成功了,為中國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無疑是對他們最大的慰藉和滿足。#優質作者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