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盤點史上真心實意的九次禪讓:出於何心?結局如何?

2024-04-28歷史

歷史上的權臣上位基本都遵循一套標準流程,首先是加九錫,冕十二旒,入朝不趨,參拜不名,劍履上殿,然後是群臣勸進,君主禪讓,權臣三辭,最後「勉為其難」登上帝位。

在此過程中,「傀儡」皇帝基本沒有什麽發言權,在完成「吉祥物」的工作之後,就是突然崩逝,散於無形。

任何一位稍有實權的皇帝都很難做出禪讓的選擇,這是人之常情,畢竟醒掌天下權,醉臥美人膝的誘惑,有幾人能看破?

但歷史上還真有幾位真心實意禪讓的君主,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看一看他們到底出於何心?結局如何?

一、宋徽宗趙佶

徽欽二帝是歷史上最奇葩的一對君主父子,王安石變法僅僅過去了42年,北宋疆域正是最廣之時,徽宗卻讓其突然死亡。

欽宗更6,面對父親真心實意甩過來的鍋,直接裝暈,寧死不接鍋,實實在在的上演了一出「父慈子孝」。

為了逃命方便,徽宗是真心禪讓,但他最喜歡的兒子卻是三子趙楷,如果沒有金人這個威脅,他即便是傳位也不會傳給趙桓。

所以趙桓並不領情,當李綱取得第一次東京保衛戰的勝利,他就立馬斷了在東南妄圖「分裂中央」的老父親的供養,逼迫其還京。

徽宗也是後悔的不行,還朝以後還妄想「自往西京治兵」,以便金人再犯京闕時,父子二人能活一個,給趙氏留點火種。

真是可憐的一對父子。

二、北齊後主高瑋

與徽宗甩鍋類似的還有北齊後主高瑋。

本來北齊並非不堪一擊,可惜高瑋上戰場都帶了一個「拖油瓶」,宇文邕兵臨城下,馮小憐非要再獵一圈,江山哪抵得上美人低頭的嬌羞,於是重鎮平陽失陷。

當齊兵反攻,眼看就要拿回主動權時,就因馮小憐未及趕來「看戲」,高瑋就下令鳴金收兵,百戰士卒哪比得上自己在真愛眼中的英明神武?

當雙方在高粱橋打得難分難解之時,什麽都不懂的馮小憐一句:「完了,完了,我們敗了」,就讓高瑋慌了神,二話不說拉著愛妃就跑,一路狂奔至山海關……

可以說,北齊就是讓高瑋和馮小憐這對奇葩給敗沒的。

但高瑋這哥們還不想承擔亡國之名,於是緊急禪位與長子高恒,當時的高恒年僅八歲,滿臉稚氣的他還不知道反對,即使反對也無效,就這樣糊裏糊塗地披上了皇袍。

不過,北齊並沒有亡在他手裏,因為僅僅幾天後他就又將皇位禪讓給了駐守瀛州的大丞相、任城王高湝。

是不是有一種擊鼓傳花的感覺?

順便提一句,高恒傳位後自稱守國天王,高緯自稱無上皇。

真是一對不要臉的父子。

三、金哀宗完顏守緒

與前面兩位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金哀宗完顏守緒和金末帝完顏承麟。

天興三年正月,蒙古圍蔡州已有三月,城中糧盡。初九夜,金哀宗知亡國將至,遂下詔禪位於宗室完顏承麟。

哀宗並非不願承擔責任,更不是想逃命方便,他對完顏承麟說:將江山托付與你,也是迫不得已。朕身體肥胖,不能策馬迎敵。萬一城陷,必難突圍,而「卿平日矯捷有將略,萬一得免,祚胤不絕!」

待其應允,便自縊於幽蘭軒,「非為其累也」,以至於後,金朝大臣都認為「哀」字不足評價哀宗的一生,又上廟號「義宗」,後世更是加謚號為「忠文靖武天聖烈孝莊皇帝」。

而完顏承麟也沒有像趙桓一般哭哭啼啼,而是毅然與蒙軍血戰到底。哀宗死後,蒙將塔察兒射書於他,曰:「投降可保富貴」,完顏承麟拒絕後率軍出戰,然金軍此時已是力薄勢窮,面對宋蒙聯軍一潰再潰,於是他「乃從容馳赴軍中而死」,年僅32。

後世有詩贊曰:「懸瓠月落城上墻,天子死不為降王。」

據史家推測,完顏承麟在位不足一個時辰,是史上在位時間最短的帝王。但相比徽欽二帝,如系狗牽羊般「北狩」,他和哀宗的君王死社稷不知要高出多少!

四、趙武靈王趙雍

趙武靈王的一生堪稱傳奇,十五歲剛即位就面臨秦、齊、楚、燕幾大國前來「奔喪」,他外結韓宋,內修德政,成功化解了這場「砸場子運動」;

五國相王,韓王、中山王、燕王忘乎所以,唯有他保持了清醒:「無其實,敢處其名乎?」一心苦練內功;

胡服騎射一經推出,群臣反對,他親在代郡進行試點,奪房子,縱穿整個北部防線,十數戰無一敗績,終於說服了朝中的那些頑固派。

後來更是憑借「胡服騎兵」,收中山,滅樓煩,橫掃林胡,成為敢和強秦扳手腕的一等軍事強國。

但他卻在最巔峰時,主動禪位於幼子公子何,最終引發了「沙丘之難」,被餓死於宮城。

趙武靈王禪位的目的其實很單純,就是從王位的束縛中抽身出來,以便更好的應對強大的秦國。

他的方略是:先北上剿滅中山,再向西橫掃樓煩,最後從雲中、九原南下,襲擊秦國。

為此,他還化裝成趙國使臣,沿著設想的攻擊路線,一路偵察到了秦都鹹陽,「覲見」了秦昭王一番。

應該說,「退居」前線後,趙武靈王確實輕松了許多,但他沒有想到他的主動禪位,廢長立幼,引起了前太子公子章的不滿,又沒有及時發現其野心,也沒有加以制止,反而一再的給其加權,最終引發了公子章的叛亂,公子成平叛後又產生了二心,趙武靈王就只能被「悲劇」了……

五、燕王噲

「燕王噲禪讓子之」是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大事件,因為沒有任何證據顯示,燕王噲是個傀儡君主;更沒有任何證據表明,子之是個有能力取而代之的權臣。

所以,史學界的主流觀點還是認為,燕王噲是為了實行改革,富國強兵,才主動禪讓給更有能力的相國子之的。

不過,這段堪比「堯舜禪讓」的佳話卻不得善終。

前316年,燕王噲把君位讓與相國子之。隨後子之在國內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這引起了以太子平為首的守舊貴族的不滿。

前314年,公子平先下手為強,和將軍市被「圍公宮,攻子之」,但是連攻幾個月都未成功。後來子之反攻,取得大勝,把公子平胡市被都殺死。自此燕國內亂平息,子之完全掌握燕國大權。

然而,燕國的改革卻又引起了齊國的幹預。

齊宣王派將軍匡章帶「五都之兵」和「北地之眾」,大舉攻燕,五十天就把燕國破了,「擒子之而醢其身」,燕王噲亦被殺。

後來由於齊軍在燕國不施仁政,激起了廣大民眾的反抗,不得不退兵。之後趙武靈王把在南韓為質的燕公子職護送回國即位,即燕昭王。

燕王噲和子之想透過禪讓的方式進行改革,在當時是不太現實的,諸侯之間雖有爭鬥,但誰也不會坐視王室被「推翻」,這是正統問題,也是關乎切身利益的大事,就如秦送重耳、趙送嬴稷、魯送公子糾一樣,保不齊自己也會有那一天。

但是,子之在平叛中狠狠打擊了燕舊貴族的勢力,為燕昭王的政治改革掃平了道路,也為後來的五國滅齊埋下伏筆,進而導致秦滅五國時,齊兩不相幫,坐視各國被一一擊破。

從某種意義來說,此次事件促進了戰國後期的大一統,影響巨大。

六、北齊武成帝高湛

北齊帝王多奇葩,武成帝高湛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位。

高湛是北齊第四任皇帝,在位只有短短四年,卻不可思議的在年僅29歲時就傳位於太子高瑋(年9歲),成為史上最年輕的太上皇之一。

更可笑的是,高湛放棄的皇位還是搶來的。皇建二年(561年),齊孝昭帝高演身患重疾,高湛與族侄高元海等人便準備效仿父兄,陰謀發兵奪位。

本來,高湛應該提前三月謀反,卻因為巫師占蔔說,三個月內不宜動刀兵,才耽擱了下來。

等到利市大吉,高演也不行了,當高湛率領數千叛軍來到晉陽宮前,等到的不是廝殺,而是一紙傳位於他的詔書,原來高演為了不讓兒子落得被廢殺的命運,竟然放棄了傳子選擇了傳弟,高湛的一腔造反熱情也被澆了個透心涼。

所以,他對兄長的傳位並不領情,登基不久就虐殺了自己的侄子高百年。

如此,心心念念的皇位,高湛卻又為何主動禪讓給了兒子呢?

這就不得不提他的好基友兼「情敵」和士開了。

和士開不僅是高湛的潛邸舊臣,還是睡在一個鋪上的「兄弟」,當年高湛被封長廣王,和士開就入了王府,做了參軍。高湛和他非常投緣,以至於形影不離,出則同車,入則同榻。文宣帝高洋非常看不上和士開,將之逐出京城,也是高湛出言哀求,才把他弄了回來。

所以高湛繼位後,和士開就跟著雞犬升天,升侍中,權傾朝野,而且還和皇後胡氏打得火熱,以至於朝野上下非議不斷,但高湛非但不責怪,還有意成全他們,不時給他們創造獨處的機會。

當時的瑯琊王高儼勇武過人,頗有膽氣,且與和士開百般不對付,和士開使盡手段都不能動其分毫,因為高湛對他的寵愛,甚至超過了太子高瑋。

高儼年僅9歲就已經歷任侍中、京畿大都督、領軍大將軍,領禦史中丞、尚書令、大司馬之職,並且高湛還為他重開魏時舊制,路遇太子也可分路而行,不必回避行禮。

和士開擔心有朝一日更易太子,又見誹謗離間不行,於是便開始向高湛灌輸及時行樂的思想:「自古以來,多少帝王都化為了灰燼。賢德如堯舜,暴虐如桀紂,到頭來都是一死,不如趁著年輕健壯,盡情享樂,為所欲為,一日快活勝千年,多好!」

高湛本身就是好色如命,不喜國事之徒,好基友的話又剛好說到了他的心眼裏,於是便施施然禪位給了兒子高瑋,將朝政扔給了和士開和胡氏。

史上荒淫帝王不少,但為了享樂連皇位都不要的人,可能就只此一家別無分號了吧!

七、唐睿宗李旦

公正的講,唐睿宗李旦做皇帝不怎麽樣,卻是一個性情中人。

因為兒子誅殺韋氏,有復唐大功,就立其為太子,這一般人還真不一定能做到,李成器和李隆基誰為太子,對他更有利?前者敦厚孝慈,後者果決好權,明眼人一看便知。在大兒子有「正統加持」的情況下,還是立了三子為嗣,殊為難得。

對於太平公主也是如此,李旦不但對這個唯一的嫡親妹妹溺愛有加,讓其參與政事,還處處遷就,宰相奏事,都是先問:「太平知否?」

一個重感情的好人未必是一個好皇帝,面對兒子和妹妹,李旦誰都不願意傷害。所以當太平公主利用占蔔星相之人,向皇兄密告:「彗星出現預示除舊布新,主皇太子登基」,欲離間李旦父子之時,李旦選擇了眼不見為凈,順水推舟將皇位傳給了李隆基,自己則「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頤養天年去了。

李旦的禪位雖然有躲妹妹躲兒子的無奈,但本質上還是主動地,如果他不願,在兒子和妹妹的平衡之下,皇位還是很穩當的。

八、宋高宗趙構

趙構禪位與孝宗,原因有很多:

其一,施恩於養子。趙構因為曾受到金兵的驚嚇,失去了生育能力,沒有後代承繼大統(唯一的兒子早夭),他擔心自己在位時間長了,養子等的不耐煩,唯一的傳位之恩淡薄,自己被清算,不如索性提前傳位。

其二,老且病,久欲閑退。這是趙構在傳位詔書中的官方說法,雖然從他後來又當了二十五年太上皇帝來看,「老且病」的情況不存在,但「倦勤」的情況卻有。畢竟已經當了36年皇帝,新鮮感已去,權力欲也得到了滿足,退休之後還可以「無官一身輕」,何樂而不為?

從他禪位後對政事基本不插手,只在重大抉擇時才發表意見來看,有此想法不足為奇。

其三,與宋金議和失敗和全國抗金形勢有關。當年,趙構為了促成議和,偏安一隅,曾以「莫須有」的罪名殺了嶽飛,結果卻造成了對金戰爭的被動局面,金人的軍事進攻依舊。這使一心堅持投降路線的趙構有點掛不住臉。

趙眘即位後,同年便為嶽飛昭雪,如果不是得到了趙構的默許,一向以孝著稱的他是無論如何也不敢造次的,應該說,趙構早就有心為嶽飛平反,但卻放不下皇帝的架子,索性及早禪位,讓急需人氣、急需威望、急需朝野支持的養子做這個好人吧。

另外,趙構禪位還有「貪生怕死說」,「還政太祖一系說」等等。

但不管怎麽說,趙構並沒有被強迫的成分,而事實也證明他的選擇是正確的。

九、宋孝宗趙昚

孝宗的禪位不同於趙構,因為他有親兒子,但原因卻是出奇的一致,趙構是施恩於養子,他卻是施恩於嫡子。

據【宋史】記載,趙惇曾以「烏髭藥未敢用」(烏髭藥是治白發的藥)來暗示孝宗:「您該退位了,要不然我的胡子與鬢角都白了」。

於是,62歲的趙昚主動禪位於三子趙惇,即宋光宗。

當然,這並不是他禪位的唯一原因,北伐的失敗,讓這位一心想將金人趕回老家去的有道明君意誌消沈,甚至產生了厭世情緒。

但他的選擇卻是一個嚴重的錯誤,趙惇不僅在政治上毫無建樹,讓大權旁落於後妃李氏之手,在孝道上更是沒有繼承父親的哪怕一丁點兒的優點。

史載,孝宗晚年病重,趙惇一次也未去探望過,甚至「過宮事件」都被炒得沸沸揚揚,孝宗臨死之前,他也未出現。

最終趙惇的不孝惹怒了天下人,在孝宗的葬禮上,憤怒不已的朝臣一致決定「罷免」趙惇,擁立主持葬禮的趙擴為帝。

趙惇就這樣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動的把皇位「禪讓」給了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