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台北中正紀念堂將拆蔣銅像?蔣介石的「蓋棺論定」,貌似越來越近

2024-07-18歷史

作者:先知書店

據媒體訊息,2024年7月15日,台北當局撤出中正紀念堂的「軍儀隊」,改為在門前的「民主大道」展示。台北市長蔣萬安只是表態「不宜讓軍人酷暑下操練」。但民進黨「轉型正義委員會」一直要求「更改紀念堂的名稱和用途」、「拆除大廳裏的蔣銅像」。自2000年以來,蔣的塑像就在各地不斷被拆除。

眾所周知,人物塑像的命運,通常與其地位和影響緊密相關。台灣地區對蔣介石的歷史定位,或許已經開始從台下的私議變成公開的修訂,旨在「去神格化」的此舉,也必然與「去威權化」乃至「去黨國化」息息相關,台灣地區如何重新評價蔣介石,將會成為兩岸接下來最關註的熱點之一。

蔣介石雖然早已逝去,但直到今天,仍未「蓋棺論定」,這在「死者為大」的中國,是個重大遺留問題。

不僅如此,百年來發生在這塊土地上的太多故事,都或多或少與他有關聯,如果連「基準人物」都晦暗不明,又如何敢對其他事件、人物妄加評論?

很多關註歷史的人,因此會自己去找相關的書讀,希望能籍此,搞清這個中國近代史上絕對無法繞開的人物。

然而,罵他的書太多,實寫的極少,除了意識形態就是街頭八卦,幾乎都不足一觀。太多人就是透過這些書完成對蔣的認知,所以在身邊、網上見到各種奇葩言論,絲毫不奇怪。

而真正能夠觸及蔣之靈魂、真正值得挖掘和思考的問題,那些書避之不及。原因在於,什麽東西都怕深挖,一深挖就觸及到邏輯,這既是那些書的智商上限,也是「敵我意識」使然。

比如:蔣出身草根,天資也談不上聰穎,白崇禧評價他的軍事水平只相當於一個排長,他為何能接連戰勝黨內大佬和各地軍閥,最終帶領國民政府實作了名義上的全國統一?

蔣早期是布爾什維克的信奉者,為何後來與蘇俄決裂?在聯俄與親英美之間,他是如何做出選擇和判斷,從而給國民黨的「質變」帶來重大影響?

眾所周知,遼沈戰役是國共內戰重大轉折點,國軍從開始的優勢到最後的崩盤,哪些屬於「根本原因」?

蔣因軍事失利而偏安一隅,死後卻出現了一個別樣的台灣。如果他當初沒有在大陸潰敗,歷史將會出現什麽樣的走向?

與蔣一同下葬的還有幾本書,這幾本書象征著他一生的糾結。蔣成於妥協,最終又敗於妥協,如果說妥協是其一生行事最鮮明的招牌,那麽,是個性使然還是理念所致?

把這樣的問題弄清,才會明白,其前期的成功既來自於政黨、軍隊,亦得益於他的世界觀;其後期的失敗,既來自對手、運氣,也深陷於他的個性。籍此,認識到蔣是一個高度矛盾的人物,才算是深入了解了他,同時也深入了解民國史、國民黨史、中外關系史乃至ccp史(ccp的歷史,有些只能在描寫國民黨的書裏才能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