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一個充滿奇跡的歷史事件。在這段壯麗的征途中,紅軍英勇善戰,取得了許多輝煌的勝利,其中就包括了強渡烏江。
那時,三萬紅軍陷入了進退維谷的境地。後退,就將面對國民黨、桂軍的10余萬大軍;前進,則有數萬黔軍依仗烏江天險,嚴陣以待,阻斷了紅軍的前進之路。
烏江,是貴州的母親河,河面寬廣且水流湍急,黔軍憑借烏江天險,堅守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陣勢。
紅軍高層領導在1934年最後一天於猴場鎮召開會議,這場會議因討論是否強渡烏江而被譽為猴場會議。會議決定了紅軍數萬人的生死存亡,是一次重要的轉折點。
有人主張改道避開烏江,將其比喻為「第二條湘江」,因為紅軍在此之前強渡湘江付出了慘痛的代價。然而,毛主席等人卻堅信紅軍應該按照黎平會議的決議,決心強渡烏江。
會議僅持續幾小時,決定強渡烏江,反對改道的建議被否決。紅軍開始做戰前準備工作。雖然大多數同誌支持強渡烏江,但毛主席本人對此行動卻深感擔憂。
新年將至,一場鵝毛大雪鋪滿甕安縣猴場鎮的一片普通庭院。院中,主席凝視著飄落的雪花,煙霧繚繞在周圍,沈浸在沈思之中。
對於前路的未知,紅軍將士們同樣感到迷茫。然而,作為領導者,主席心中雖憂慮重重,卻無法停下前進的腳步。他堅信劉伯承總參謀長能想出渡過烏江的方法,正如周恩來所說,「主席說過,劉伯承一定能找到渡過烏江的辦法。」
最終,紅軍成功地強渡烏江,展現了紅軍指戰員的智慧和廣大群眾對紅軍的支持。此時,軍委縱隊的工兵連已經緊急集合,準備創造奇跡。
敵軍絕不會想到,就是這支簡陋的工兵連,在烏江之上創造了奇跡。
1935年1月2日清晨,早已籌備好的工兵連抵達了烏江岸邊的江界河渡口。其實在此之前,負責進攻的紅一軍團2師4團已經進行過兩次潛渡行動。
在我軍歷史上,紅4團一直是一個英勇善戰的部隊,是尖刀部隊中的尖刀部隊,在長征路上一直擔任著開路先鋒的角色。
在江界河渡口,2師師長陳光和4團團長耿飈、政委楊成武經過商量後,決定先派遣部隊嘗試潛渡。那一晚,4團團長耿飈選了8位元水性極佳的勇士作為行動人員,其中1營3連連長毛振華為隊長。
8位元勇士臨行前,4團團長耿飈更是為他們盛滿烈酒送行。恰巧天公作美,那時烏江的江面上起了濃霧,似乎在為8位元勇士做掩護。
然而,事情並非一帆風順。對岸的黔軍警惕性極高,很快就發現了潛行的8位元勇士,無情的炮火瞬間炸開了8位元勇士的隊伍。
無奈之下,8名勇士只好折返,但不幸的是有1人被滔天的江水席卷而走。雖然首次偷渡以失敗告終,但這並沒有打擊紅軍將士們的信心。
毛振華等人領導18名勇士乘3只竹筏偷渡,約定成功後以訊號示意,但時間過去仍未收到訊號。雖然兩只竹筏成功歸隊讓耿飈等人稍感放心,但毛振華等人乘坐的竹筏卻被江水沖散,無法得知其下落。
兩次失敗讓耿飈等人倍感失落。隨後,軍委縱隊工兵連和炮兵連與紅4團匯合,劉伯承和張雲逸兩位首長傳達了軍委的命令,要求紅4團必須在1月3日前完成突破烏江的任務,因為敵情嚴峻,國民黨軍距離紅軍大部隊只有100公裏的距離,一旦追趕上來後果不堪設想。
在緊急情況下,指揮員們立即制定出了解決方案:紅4團和炮兵連共同發起進攻,同時工兵連則負責在烏江上架橋。
工兵連面臨的任務是在湍急且廣闊的烏江上建造橋梁,同時還要應對敵人的槍炮威脅。工兵連的「專家」王耀南在思考如何快速高效地在河面上架橋時陷入了困境。
這時,一位從小在江邊長大的小戰士看到了烏江的情況,心中立即浮現出一個解決方案。他想到烏江兩岸盛產竹子,因此建議就地取材,使用竹子作為架橋的材料。
竹子不僅可以作為制作運載工具的極佳材料,而且經過長時間浸泡在水中後會變得更加牢固。
這位小戰士提出了一個聰明的建議,如果用竹子做成篾繩,再把竹筏置於其中,就可以搭建一座浮橋了。他的想法得到了連長王耀南的支持,他立刻帶領大家進入竹林砍竹造筏。
王耀南想起了他的家鄉貴州的「幹人」,他們本是窮苦人家出身,因此他號召他們來幫助紅軍。結果,「幹人」們紛紛前來幫忙,大大提高了工兵連的工作效率。
在砍竹子的過程中,那位小戰士特別提醒大家,區分好竹子,不要砍錯。他說竹子有兩種型別,雄性和雌性,只能砍雄性竹子,不能砍雌性竹子。
如果砍了雌性竹子,這片竹林就會受到傷害,烏江兩岸的老百姓也會失去賴以生存的資源。
劉伯承嚴令紅軍將士在砍竹子後留下10枚銅錢作為補償,體現了紅軍「不拿群眾一針一線」的精神。這一舉動讓當地百姓深受感動,他們看到了一支心懷人民、在乎人民安危的隊伍。
在隨後的強渡烏江過程中,無數「幹人」舍生忘死,奮勇向前,為紅軍的勝利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紅軍占領遵義後,進行大規模招兵工作,當地誌願參軍的人多達5000人。
在「幹人」們的幫助下,工兵連成功完成了架橋竹筏和運載竹筏的任務。接著是強渡烏江的行動,紅4團和工兵連同時行動,盡管敵我差距懸殊,但紅軍和「幹人」們前仆後繼,付出了巨大的犧牲。
血色的烏江,炮彈落地,濺起鮮血飛散。盡管戰士們受傷,但他們依然勇往直前,用身體沖在最前線。橋梁隨時可能被敵人的炮火炸爛,但只要有戰士在,橋梁就不會斷絕。
這是血與肉的史詩,是勇氣與犧牲的象征。 就在戰士們與敵人膠著的時候,一顆顆火焰流轉的炮彈突然出現,敵軍陣地受到猛烈攻擊。
原來是軍委縱隊中的炮兵連在大顯神威。由綽號為「神炮手」的趙章成連長親自操持,3顆普普通通的炮彈在烏江上空劃出一道優美的弧線,準確無誤地落在黔軍的碉堡和炮兵佇列中。
敵軍被炮彈擊潰,戰士們趁機奮勇沖鋒。 更令人興奮的是,一直手持望遠鏡,時刻在岸邊密切註視著戰況的耿飈。
他看到了一幕令人難以置信的場景:黔軍的陣地上,突然出現幾名頭戴八角帽的紅軍戰士。這是英勇與信仰的象征,也是希望的象征。
這幾員紅軍猛士宛如天神下凡,擊敗了敵人,使他們驚慌失措地逃命。等到耿飈透過望遠鏡看清後,才發現這幾位成功突入敵人營地的紅軍戰士,正是昨晚乘竹筏偷渡後,卻一直未得到回應的毛振華等五人。
原來,毛振華等人在昨天橫渡烏江時,遭遇了激流,被沖到了離敵軍營地幾公裏遠的江岸上。由於他們的火柴和手電筒都被江水泡壞,所以無法發出訊號聯系對岸。
然而,他們已經成功進入對岸,於是決定在大部隊發起攻勢時再突入敵軍,出其不意地將其擊敗。毛振華等五人在養精蓄銳後,如猛虎下山一般,擊敗了敵人,讓他們抱頭鼠竄。
正如【曹劌論戰】中所說:「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被嚇破膽的敵人逃離了陣地,紅軍戰士則一鼓作氣攻占了陣地。
成功占領陣地後,工兵連不再受到敵軍炮火的威脅,更加努力地建立起了浮橋。雖然浮橋建好了,但有些人卻永遠無法再見到了……
石長階,一位年僅19歲的獻計小戰士,他的生命之花在烏江上永遠綻放,雖然肉體已同烏江水融為一體,但他的精神永存於人民心中。
他的飽含思鄉之情的家書尚未寄出便英勇犧牲,與無數為革命事業獻出生命的紅軍戰士一起,用短暫的生命為偉大的革命事業添磚加瓦,書寫了歷史上不朽的功績。
烏江上的簡陋浮橋,是數萬紅軍戰士的生命線,它體現了中國人民"人定勝天"的精神。當毛主席走上這座僅用36小時就建立起來的浮橋,停留在江心的那一刻,他以鏗鏘有力的語調贊美道:"真了不起,我們工兵就地取材,用竹筏架這樣的橋,世界上都沒有,紅軍中有神人!"
這不僅是對紅軍戰士智慧和勇氣的贊美,更是對中國人民堅韌不拔精神的贊頌。 早年的毛主席,曾走過祖國的大好山河,留下了"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擊水三千裏"這樣豪邁的詩句,以表達對祖國山河的深深熱愛和無盡敬仰。
他的這種精神,也激勵著每一個中國人,用我們的勇氣和智慧,去面對生活中的困難和挑戰,創造屬於我們自己的歷史和輝煌。
在經歷了長征的艱辛後,我們深刻認識到了紅軍戰士的英勇無畏。正是有了像石長階這樣的革命鬥士,才讓我們見證了紅軍的鋼鐵意誌。
同樣,紅軍長征的勝利,離不開毛主席這樣的英明領袖,離不開像石長階這樣的革命鬥士,更離不開廣大人民群眾的鼎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