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後晉與遼國的對決:遼軍毫無還手之力,為何後晉反被滅國?

2024-03-02歷史

前言

當年金戈鐵馬,英雄輩出的五代十國時期,中原大地上的戰火似乎永不熄滅。公元942年,後晉太祖石敬瑭駕崩,其侄石重貴繼承大統。面對強大的契丹,這個少主又能支持多久?他能否扭轉後晉的命運,重新確立漢族政權的威嚴?

不服從的少主

石重貴登上帝位那一刻,心中只有一個念頭:我非做霸主不可。此人雖然只有29歲,卻野心勃勃。他繼承的後晉,不過是契丹賜予的一個傀儡政權。要想擺脫這種屈辱,他必須重新確立後晉的權威。

石重貴生性多謀,自幼即頗有奇想。在叔父石敬瑭麾下時,他便常有攪動政事、贏得將士擁戴的打算。石敬瑭將其作為心腹,對外說是「眼大,守太原有才」,實則是為防其生變。

如今石敬瑭既已逝世,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石重貴終得機會施展抱負。他即位伊始,便盛怒叔父割地稱臣的舊政。視契丹為蠻夷,正在獻地君父豈能不報?

石重貴夜觀星象,見熒惑入心宿而長庚清,遂大喜以為得天時矣。命圖讖官推步見卦,又得離卦之變中孚之象,愈加堅信這是反擊契丹的良機。

石重貴讓人送出詔書,向契丹告別已故的叔父。告別之禮,本是外交常例。但若還要像從前一樣,承認晉朝是契丹的附庸,這已經令石重貴難以忍受。

「大人,臣下有一計。」侍衛馬步都虞侯景延廣上前說道,「陛下作為皇帝,理應代表整個後晉;而作為故太祖的侄兒,陛下亦可稱自己為德宗(耶律德光)的孫兒。這樣便可避開臣屬之辭,又不至於觸怒德宗。」

石重貴眼前一亮,大笑道:「卿言甚好!朕正為此事發愁呢。」景延廣素有將略,深得石重貴信任。而他此計實則天衣無縫:既可避免再稱臣,又將責任推得一幹二凈。

有人提醒其中風險,石重貴置若罔聞。此時此刻,他已燃起了奪回漢家江山的決心,豈會因小節操而退縮。當耶律德光收到石重貴的詔書時,立刻就察覺出其中的玄機:這小子,想背叛朕了!

漢人永不稱臣

契丹發來使者,質問石重貴登基的合法性。石重貴置之不理,只派景延廣前去回話:「我大晉有十萬雄師,屹立在黃河之畔。今日身為漢人天子,怎會甘心被胡虜指手畫腳!

昔日恩德,吾已付與頑石;今後天威,擒汝暴虐!」耶律德光勃然大怒。自己明明是立國有功,這小子竟然不知好歹!顏面掃地,鐵血統治豈能容忍!

944年,契丹大舉南侵,意圖重新控制中原。然而,他們的鐵騎很快遭到晉軍的痛擊。在雁門關,劉知遠將契丹三萬余眾全殲於陽谷;在定州,契丹再次敗北;在澶州,石重貴更是親臨督戰,大破契丹十幾萬主力。馬上抓獲的契丹俘虜,石重貴當場斬首五百有余,震懾敵軍。

這一番勝仗,不僅塑造了石重貴威武的形象,也激發了百姓熊熊仇恨。因為每次契丹敗退,都要燒殺搶掠,百姓遭殃。這讓漢族將士憤怒交加,誓死保家衛國。

幾場勝仗打得石重貴飄飄然。他乘勝追擊,意圖收復舊河山。此時此刻,中原霸主的夢想近在咫尺!士氣如虹的他,恨不能帶兵直搗幽雲,將契丹韃子趕盡殺絕。

兵敗如山倒

開運三年(947年)冬天,契丹再次南下,竟然達到八十萬之眾。後晉皇帝親自率軍迎敵,由杜重威為先鋒。雙方在潞州決戰,這一次,契丹鐵騎似乎更加猛烈。

契丹這次全國總動員,雖非全軍覆沒,卻也幾乎是鼎足輕錢。他們深知這場仗的關鍵性:一旦大敗,便再無翻身之力;一旦取勝,江山易主指日可待。因此,騎兵和奴隸的蹄聲與哀嚎此起彼伏,沖天塵埃遮蔽了天日,鋪天蓋地的箭矢更如飛蝗般密布,令人膽寒。威勢如斯,足以讓中原軍心惶惶。

然而杜重威卻扛不住壓力,竟然丟盔棄甲,落荒而逃了。剎那間,晉軍前鋒全線崩盤。軍心大亂的將士,瞬時潰散。百姓的哭聲與奔波,更增添了幾分動蕩。這時契丹兵圍困白團衛村,企圖將晉軍餓死。形勢危急之下,將領們紛紛請纓決戰。

然而杜重威此時卻萌生了異心,他突然不再積極作戰,意欲坐收漁翁之利。終於,在李守貞和藥元福的率領下,晉軍冒著風雪出擊,竟然大破契丹步兵,殺得契丹韃靼走。這一仗,契丹損失了俘虜、物資,損兵折將。然而,杜重威並沒有乘勝追擊,反而暗中與耶律德光勾結起來。

開運三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在杜重威的背叛下,後晉軍的主力全部向契丹投降。石重貴痛心疾首,只得含淚寫下投降書,任由契丹收繳其帝號玉璽。如此突如其來的大潰敗,讓後晉無數士民黯然神傷,痛惜此番白費心血。更讓人唏噓的是,後晉明明實力強盛,卻終究抵不過內亂和背叛的重壓,不過數年便土崩瓦解。

山河破碎,江山易主。就這樣,金戈鐵馬,一統九州的夢想化為泡影。石重貴建立的短命政權,至此走進歷史。歷史浮沈,興衰離合,正是匹夫易婦之理。

野心太大,功虧一簣

石重貴這個少帝,最終失敗的緣由在哪裏?或許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他想掙脫契丹的控制,這本身沒有錯。但是他的決策過於倉促,沒有在朝廷內達成共識。甚至宰相趙瑩暗中向契丹通風報信,制造分裂。這種內鬥和背叛,無疑加速了後晉的覆滅。

石重貴生於盛世後晉,祖父為開國皇帝,父親為宰相,生命中從未經歷劇烈動蕩,而這讓他的政治經驗不足。石重貴決意與契丹翻臉的想法過於簡單,不曾想到內部的鬥爭會讓叔父石敬瑭辛苦建立的江山土崩瓦解。更無謀到他日後重用異己,竟完全未考慮杜重威等人會為了私利而反叛。

他無法控制那些反復無常的藩鎮節度使。這些武將即便表面效忠,實則各懷鬼胎,想要趁亂獨立。劉知遠等謀逆之徒早有不軌之心,屢次詐病不於征討,企圖坐收漁人之利。連杜重威這個親姑父,也在決定性之戰中背棄了他。諸侯割據,朝中奸佞,石重貴深陷其中卻全無知覺,終至覆亡。

他沒有體恤民情。那幾年荒災連綿,百姓頗受苦難。石重貴不僅沒有救濟,反而派吏卒暗訪刁民財富。他的奢靡與昏庸,讓重臣將士心生怨毒。這可謂失民心者失天下,石重貴終究難逃敗北的厄運。

可見,石重貴的失敗,有失人心又失民心。區區二十九歲的毛頭小子,終究難逃滿盤皆輸的命運。山河破碎,他的野心也破碎。統一天下的帝王夢,最終幻滅。

結語

歷史風雲變幻莫測,蒼天饒過誰?石重貴雖負大旗,卻沒過五關,終究難逃失敗厄運。他就像是一個急於成名的新貴,在一次叛逆後倉皇失措,被更狡猾的敵人拉下馬。然則契丹入主中原也並不長久,很快就被李唐的建立者李存勖擊敗。

最終北宋統一了這個四分五裂的國家,開創了中國封建王朝的鼎盛時期。這或許正應了「苦盡甘來」的道理,中華民族在一次次動蕩後終得到復興,這就是她生生不息的秘密。石重貴和他短暫的政權,終究成了亂世中的一段插曲。

但這段插曲卻飽含悲壯,讓人瞠目其後。歷史風雲變幻莫測,他和他的後晉,又將如何被子孫後人評論?這已然難以遂知。然則所有盛極必衰的故事總有值得人深思,這便是這段插曲的意義所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