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同門相殺——孫臏龐涓

2024-03-01歷史

簡介

孫臏,又名孫賓(【東周列國誌】),字嘉謀、號伯靈(【孫氏族譜】。 兵家亞聖。

生卒:大約為公元前380年-前320年

籍貫:齊魏邊境,阿鄄之間(今山東陽谷至甄城之間,【孫氏族譜】載為鄄城東北四十裏的孫老家村)

龐涓魏國大將幼年是孤兒青年時期求學於鬼谷子。

生卒大約為公元前380年-前341年。

一、同門相殘。

孫臏是出生於兵家氏族,又求學於縱橫家鬼谷子,因此與同求學於鬼谷子的龐涓是師兄弟。

故事的開始平平無奇按照戰國時士以知己者死的品格,那這倆應該是一輩子的好兄弟。但是 龐涓氣性太小對實力強勁的孫臏心生妒忌。

按照我們現在的角度,對那歷史看來人家孫臏出生氏族,受到良好的家族教育,又受教於名師,自然各方面都是十分的優越的。至於龐涓孤兒出生沒有氏族,若不是受教於名師,大機率也會被當時的統治階級所拋棄。

這裏龐涓還有另外一個故事據東漢劉向【列女傳】記載,龐涓是魏國人,父親早死,由母親趙娥一手養大,後來,趙娥的父親被仇人所殺,而娥兄弟三人都已病故,該仇人自以為高枕無憂,卻沒想到趙娥長自燕趙之地,是個慷慨悲歌的烈女子,她竟暗藏匕首混入仇人家中為婢十余年,最終找到機會將仇人刺殺,然後自首於官,曰:父仇已報,請就刑!

有這麽一段身世,可能骨子裏是有那麽 一段 對貴族的痛恨。一個嘗盡酸甜苦辣的平民階層子弟,對戰一個有著一定威望的氏族子弟雖然同是一個老師,但是長久的相處也越怕自己得到的一切失去。

話說魏國國君魏惠王這一年正在厚幣招賢,訪求將相,龐涓便想繼續求學也要在這裏被孫臏這個學巴壓制,於是提前下山闖蕩江湖,試試身手好成就一番事業。惜別之際還同孫臏講道:「某與弟有八拜之交,誓同富貴。此行若有進身之階,必當舉薦吾弟,同立功業,如違此言,當死於萬箭之下!」

孫臏將卮中之酒一飲而盡,道:「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你我兄弟,永不相負!」

這歌兩這一刻的感情是多麽的至臻,一定是一位生死相依的夥伴,可最後生死到見了卻沒有了相依。

魏武侯六年(公元前381年),由於在魏趙韓聯合伐楚伐齊的戰爭中分贓不均,三晉聯盟破裂,趙韓二國再不唯魏國馬首是瞻。

魏武侯十六年(公元前371年),魏武侯去世,卻沒有立太子,公子罃(魏惠王)與公中緩爭奪政權,國內大亂,韓趙二國趁機攻入魏國,幹涉魏國內政,若非後來韓趙二國的國君因意見不合而退兵,魏國就算不分裂,肯定也少不了割地賠款。不管怎麽說,經此大亂後,魏國元氣大傷,一下子從三晉盟主的寶座上跌落下來,好生的灰頭土臉。

於是,惱羞成怒的魏惠王對韓趙發起了瘋狂的報復!

魏惠王元年(公元前369年),魏軍在懷邑擊敗趙軍,殺死公中緩,平定內亂。

魏惠王二年,魏軍在馬陵擊敗韓軍。

三晉不和,正乃齊秦所樂見,於是他們趁機屢屢出師,輪流找魏國麻煩。

魏惠王二年,齊國攻打魏國,奪取觀津。

魏惠王五年,秦又敗韓、魏聯軍於洛陰,並奪取該地。

小小秦國也敢捋大魏虎須,魏惠王怒不可遏,於是發兵猛攻秦國!

魏惠王七年(公元前363年),魏軍與秦軍在石門(今山西運城西南)交戰,秦軍大敗魏軍,斬首六萬。趙國不計前嫌派兵急救魏,方解秦之圍 。

此時的魏國早已不是吳起在世時那一個龐然大物,魏惠王就心想我缺少猛將呀,正巧這時候龐涓來了,他出色的軍事能力大受魏王賞識,於是很快,龐涓被拜為魏將。將一個默默無聞的刑徒之子提拔成全國的軍事統帥,魏王也可算是不拘一格用人才了!

可惜他這一步任用了龐涓,但是他放走了另外一個人物就是商鞅。

魏惠王八年(公元前362年),魏國大將龐涓處女秀領兵伐趙,卻沒想秦庶長國率軍趁機再次攻入魏西河重地少梁(今陜西韓城市西南),魏惠王連忙派出魏相公孫痤領兵抵禦,結果公孫痤學藝不精,一戰即敗,自己也當了秦國的俘虜。而此時的另外一個戰場上,負責伐趙的龐涓卻接連攻下列人(今河北肥鄉縣東北)與肥(今河北肥鄉西)二地,直逼趙都邯鄲,趙侯聞信大窘,連忙派兵增援,龐涓連破之,次年,大軍向西再下泫氏(今山西省高平市)與皮牢(今山西翼城東北)二城,趙侯無奈,只得與魏易地求和,趙將其舊都中牟獻給魏國,魏國則將繁陽、浮水一帶貧瘠之地給了趙國。

魏惠王十二年(公元前358年),魏王命西河將軍龍賈率軍在魏西境修築了一條長城 ,其主要目的為了防備魏國在爭奪中原霸業時秦軍再來趁火打劫。

魏惠王十三年,龐涓率軍攻取了南韓的朱邑,又圍困軍事重鎮宅陽(今鄭州市北),直接威脅韓都新鄭,韓侯大恐,連忙派使者許息至魏,將韓伸入到魏國境內的平丘、戶牖、首垣等地送給魏國,至此,南韓對魏俯首稱臣。同年,魏王與趙侯在鄗邑相會,趙國承認魏國的霸權,兩國修好。

魏惠王十四年,龐涓率軍四面侵伐,屢屢得勝,迫使中原韓、魯、衛、宋等二流諸侯皆來朝魏,魏國的霸業似乎又重新回到了巔峰,魏惠王開心壞了,接二連三的封賞龐涓,將他比作當年的吳起,倚之為國家幹城,寵信重用以至極點。

龐涓的確讓魏國進入了短暫的強盛。但是龐涓戰場上無敵,但是他內心還是恐懼一個人,那就是孫臏,這個能輕松戰勝自己的人,他心慌也於是就寫信給孫臏說。

「涓托弟之庇,一見魏王即蒙重用。臨別援引之言,銘心不忘。今特薦於魏王,來即驅馳赴召,共圖功業。」

孫臏看到的時候心裏高興呀,當初惜別是一幕幕就像是在眼前,於是當時就辭別了老師去投奔龐涓去了。

幾年未見,龐涓已從一個青衫磊落的翩翩學子蛻變為一個威震天下的無敵名將,孫臏也洗盡鉛華,渾身散發出一股世外高人的卓越風姿。兩位好兄弟均非吳下阿蒙了,他們的能力,已足夠主宰整個天下局勢。

故友重逢,倍感親切,孫臏欣喜之色溢於言表,龐涓卻是一副心思重重的樣子,讓人摸不著頭腦。

直覺告訴孫臏,事情似乎有些不對,但到底是哪裏不對,他一時也想不出來,只得將其放在一邊,與龐涓連夜歡飲,飲著飲著就醉了,醉夢之中,他與龐涓兄弟聯手,並肩作戰,雙劍合璧,所向披靡,統一三晉,吞並西秦,名垂青史,成就一段千古佳話。

也不知過了多久,孫臏從宿醉中醒來,卻發現自己躺在一片黑暗之中,身下潮濕冰冷,鼻中惡臭難聞,耳邊還時不時傳來幾聲淒慘的哀號,令人毛骨悚然。

孫臏的雙腿已經消失,正身處大牢。龐涓在極度的心理失衡下人性扭曲,竟然假借罪名對孫臏實施了臏刑和黥刑,要他永世不得翻身,永無出頭之日,而永遠無法威脅到自己。

孫臏也是個狠人無論遭受到怎樣的屈辱都頑強的活了下來,投奔了齊國。

二、又一場報仇之旅。

孫臏不是沒有想到死,自從身遭酷刑隔絕人世之後,他每日裏中心郁結,孤憤難忍,腸一日而九回,好幾次生死一念。

然而孫臏最終還是忍辱茍活了下來,他不能就這樣不明不白的死去。

魏惠王十五年,齊威王二年(公元前355年),龐涓帶兵去攻打宋國的黃池(今河南封丘縣南)。齊國派出使臣來到大梁,欲為宋國求情,齊魏二國爭奪宋國的控制權已經多年,當時這樣的外交行為很頻繁,也很正常,但孫臏聞信卻眼前一亮!

龐涓遠在宋國,齊使來到大梁,這可真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

於是孫臏竟找了機會,悄悄爬(真正意義上的「爬」)進齊國使館,以一個刑徒的身份,與齊使私下會見。講述天下的大勢和自己的用兵才能,並表達了自己要求齊使帶他回國的願望。於是齊使決定冒險一試,幫助他脫離苦海,偷渡回國。

流浪的遊子終於回到了祖國的懷抱,這個圈繞的實在太遠太遠。

回到齊國的齊國的孫臏用一場田忌賽馬大放異彩,廣為人知。

公元前403年進行了公仲連改革國力大增以及公元前375年南韓吞並鄭國後,三晉聯盟就漸漸開始瓦解了。

於是在魏惠王十六年(公元前354年),趙國率先發兵向南進攻垂涎已久的魏國附庸衛國,很快攻下衛地之東陽地區,與此同時,變法已五年小有所成的秦國也發兵向東進攻魏國,並攻占了西河重地少梁。

魏國的霸權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嚴重挑釁,魏惠王大怒,即命龐涓領兵八萬救援衛國直撲趙國邯鄲。

趙國的軍隊正在衛國嚴陣以待,卻發現龐涓的軍隊直接攻打邯鄲去了,不由大驚,趕緊回師去救,卻不想中途中了龐涓的埋伏全軍覆沒。龐涓趁勝掃清邯鄲周圍軍事據點,兵臨邯鄲城下,將其圍了個水泄不通,日夜攻城不止。史稱「邯鄲之難」。

於是,趙成侯緊急派出使者向齊楚兩國求援,並立即遷都巨鹿,組織力量反攻。

楚王接到趙侯的求援後,不去雪中送炭給趙國,反而趁火打劫魏國,他竟派出大將景舍攻入魏境,奪取了睢濊之間(皆在今河南商丘以南的豫東、皖西一帶)大片土地,至此魏國可以說是三面作戰了,北攻趙,西拒秦,南對楚,一個國家竟能同時與趙秦楚三大國交戰而不落下風,魏國在戰國初期的實力的確非同凡響。

於是,在齊威王四年(公元前353年),威王便任命田忌為將,田嬰(大名鼎鼎的孟嘗君的老爸)為副,孫臏為軍師,也率軍八萬,前往救趙。

在孫臏的建議下田忌南下攻打平陵(今山東曹縣,也就是春秋時的曹國所在地,吳起的故鄉也在這裏)結果吃了敗仗,田忌心慌呀救人不成反而吃了敗仗, 這可如何是好, 而龐涓得到了這個訊息高興不已,邯鄲守軍也看不到救援的希望開啟城門投降了。

孫臏就又建議田忌直接去攻打魏國都城( 也就是著名的圍魏救趙 ),田忌這時就範了迷糊,想著平陵我都沒打下來你讓我去攻打魏國都城,這不是找死麽。孫臏又說我們這次並不是去攻打魏國都城而是虛招,憑我對龐涓的了解剛打魏國都城龐涓一定會回援將軍放心便是。

果然龐涓回援了星夜回趨的三萬魏軍在距大梁東北百裏的桂陵(今河南長垣縣西南)被以逸待勞在此許久的齊軍主力逮個正著,一場遲來的齊魏決戰終於爆發!

當然這一仗孫臏贏了不然現在 不會有圍魏救趙這麽一出了。

於是,在魏惠王十九年(公元前351年),魏國將瓦礫上的城市邯鄲還給趙國,魏惠王與趙成侯在邯鄲城南的漳水會盟,趙國重新做了魏國的小弟,並不穩固的三晉聯盟暫時被強權膠住,魏惠王誌得意滿,自我感覺非常良好,認為桂陵之敗不過是小小的挫折而已,根本不足掛齒。

魏惠王二十年(公元前350年),魏國回頭向秦國反攻,並進圍定陽(今陜西宜川西北),秦孝公一看形勢不對,趕緊跑到彤地與魏惠王進行友好會晤,表示服軟並將前些年辛苦攻下的西河之地還給魏。

魏惠王二十六年,秦孝公十八年(公元前344年),魏惠王決定以朝見周天子為名,招集宋、衛、魯等十二個小國會盟共謀攻秦,想以此一戰立威,重振大魏雄風。

但是魏惠王被商鞅給忽悠瘸了說你魏國那麽強大應該行駛王的禮儀,當時周天子可是還在呢,那是稱王的人都還是自娛自樂,沒有徹底擺開架勢,魏惠王這番操作肯定有很多人不符呀就打了南韓。

齊威王十四年(公元前343年)12月,韓魏都耗的差不多了,齊威王這才「旦暮」完畢,乃復用田忌為大將、田嬰為副,孫臏為軍師,率軍十萬,抗魏援韓。

這支軍隊離開齊國後,還是走之前的老路子,不去南韓,直接向大梁方向撲去!

魏惠王聞信,立即命令龐涓停止進攻,回師與齊軍決戰。

三、最後的決戰。

十萬魏軍氣勢洶洶的往回趕,欲尋齊軍主力決戰,然而孫臏卻並不想決戰,他對田忌道:「彼三晉之兵,素悍勇而輕齊,齊號為怯,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兵法雲:‘百裏而趣利者蹶上將,五十裏而趣利者車半至。’吾軍遠入魏地,宜詐為弱形以誘之。」

孫臏道:「【孫子兵法】嘗言:‘善動敵者,形之,敵必從之。’今日當作十萬竈,明後日以漸減去。彼見軍竈頓減,必謂吾兵怯戰,逃亡過半,將兼程逐利。其氣必驕,其力必疲,吾因以計取之。」

這次誘敵之計在被孫臏折磨的不行的龐涓這裏果然上當了,加之當時的太子申一再催促,急行軍忽略了很多細節,不然龐涓一個老將又怎麽會看不出那麽多誘敵的伎倆,最終傳說在孫臏刻字的那棵樹下自刎了。

這一戰就是馬陵之戰。這一戰之後孫臏也消失了,只留下了他所著的孫臏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