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1973年,杜聿明和宋希濂參觀毛澤東舊居,宋希濂:這間屋子我不進

2024-05-10歷史

前言

說起毛澤東舊居,很多人應該都會有疑問,究竟是哪一處舊居呢?毛澤東一生一直為革命奔波,根本沒有固定的居所,他在老家湖南韶山、井岡山、陜西延安、北京中南海都住過較長時間。

毛澤東最有代表性的舊居還是在陜西延安,從1938年到1947年之間,毛澤東不是住在延安楊家嶺,就是住在延安棗園。毛澤東在陜北生活了10多年時間,對陜北這片土地感情很深。

不過杜聿明和宋希濂參觀的並非是延安舊居,而是毛澤東老家的韶山舊居,現在已經改名叫毛澤東舊居陳列館。1973年5月8日,韶山毛澤東舊居陳列館比往日熱鬧很多,迎來了一大批遊客。

這批遊客看著有些不同尋常,都是一些上了年紀的老人,但一個個都脊背挺直,非常精神。他們都是些什麽身份呢?竟然是昔日一些國民黨的將領,最出名的就是杜聿明和宋希濂二人。

這批昔日的國民黨將領為什麽會突然來到這裏呢?解放戰爭中,部份國民黨將領冥頑不靈,被關進監獄進行改造和教育。1959年,政府和黨決定特赦一批戰犯,杜聿明、宋希濂等人在監獄中改造良好,所以成為新中國成立之後,第一批被特赦的戰犯。

兩人從監獄出來之後,都受到了中國共產黨的照顧和優待,成為新中國的一員,開始了新的工作和生活。1973年,杜聿明已經69歲,宋希濂也有66歲了,進入老年生活。

這些身份特殊的人物來到陳列館參觀,負責接待的工作人員難免產生了一些聯想和疑問:

昔日風光無限的國民黨將領,懷著怎樣的心情遊覽此地呢?又是否會對毛澤東真心敬佩和尊敬呢?
陳列館中,有一處房間,展覽解放戰爭中的一些圖片和器物。作為解放戰爭的親身經歷者,這些人又會如何面對自己的錯誤和失敗呢?

杜聿明和宋希濂的輝煌過往,都曾是蔣介石的嫡系

杜聿明和宋希濂年齡相近,家世、經歷都有相似之處。杜聿明家祖上是封建地主,父親是清末舉人;宋希濂出生於富農家庭,父親也是文化人。

兩人從小受家庭環境的熏陶,早早進入私塾讀書學習,因為文化素養都較高。更有緣分的是,兩人都考上了黃埔軍校,是黃埔的一期學員。

黃埔一期的成材率非常高,當時一共有645人畢業,基本個個都是赫赫有名的人。除了國民黨的胡宗南、杜聿明、鄭洞國、宋希濂等名將,還有共產黨的名將徐向前、陳賡、周士第等等。

眾所周知,蔣介石是非常倚重從黃埔軍校畢業的軍官的,杜聿明和宋希濂逐漸成為蔣介石的嫡系。解放戰爭中,杜聿明任第五集團軍總司令、徐州「剿總」副總司令等職務;宋希濂任新疆省警備司令、華中「剿共」副總司令、第14兵團司令官等職務。

總之,兩人之前在國民黨政府中都是有頭有臉的人物。而且這兩人不是胡宗南那種紙上談兵的將領,這兩人有真才實學,抗日戰爭中也打過不少漂亮仗,也為抗戰的勝利作出不少貢獻。

比如杜聿明,1942年3月,在緬甸的同古城,杜聿明指揮了遠征軍發起了同古戰役。當時日本軍隊投入了不少飛機、坦克、武器,杜聿明只能命令22師組成梯形陣地應戰,極大阻礙了日本軍隊的推進。

杜聿明還參見了長城抗戰、淞滬抗戰等知名戰役,他帶過的部隊很有特點,打仗講究戰術,每一步的推進或者撤退目的都很明確,而且軍隊的執行力很強。

再來說宋希濂,他指揮的最出名的戰役,是1938年9月發生的富金山保衛戰(河南省境內)。這場戰爭相當慘烈,日軍出動了24架飛機轟炸,宋希濂指揮軍隊堅守陣地10天。

後來日軍不斷派軍增援,宋希濂完成阻擊日軍的任務後,帶著隊伍成功向西撤退。如今在富金山當地,還有著名的「萬人坑」。

此戰之後,宋希濂打仗勇猛,敢打敢沖的作戰特色被記住。

可惜蔣介石自身軍事素養不高,在他的指揮下,國民黨軍隊在解放戰爭中節節敗退,蔣介石自己退走台灣。不少國民黨軍官被俘。

1949年1月,被圍困在安徽省蕭縣張家寨鎮的杜聿明被解放軍戰士活捉。1949年12月,宋希濂在大渡河河畔被解放軍圍堵,他掏出手槍企圖自殺,但是他的警衛排排長阻止了他,之後就被解放軍俘虜了。

後來兩個人還有一些其他國民黨將領幾經輾轉,都被關進了北京功德林戰犯管理所進行教育和改造。實際上,剛被關進戰犯管理所那段日子,杜聿明和宋希濂都非常痛苦,面對自己的失敗,還有國民黨政府的失敗,難以釋懷。

不過在戰犯管理所中,大部份戰犯都受到了優待,尤其杜聿明患有胃潰瘍、肺結核、脊椎炎,還專門安排了醫務人員為他精心治療。不過對他們觸動最大的,還是1953年抗美援朝戰爭的訊息傳來。

思想逐漸轉變的一部份人,開始積極在監獄中接受改造,1959年,一大批改造良好的戰犯被特赦,其中就包括杜聿明和宋希濂。

1973年的韶山之行,宋希濂不願進一間屋子,最後卻盛贊:毛澤東是戰神!

從1959被特赦後,杜聿明和宋希濂就開始融入新中國的建設和開發中。時間越久,兩人越認識到國民黨政府的腐朽,而蔣介石的野心也必將失敗。

1973年,杜聿明和宋希濂被組織著到韶山參觀毛澤東故居,兩人是抱著期待的心情來的。工作人員熱情的帶著他們參觀,一共設有11個陳列室,大家看得很認真,對於過去的事情,都有一些懷念和感慨。

但走到解放戰爭圖片陳列室前的時候,宋希濂拉住杜聿明說:「這間屋子我不進去了吧!」杜聿明尤其奇怪,便問:「為什麽不進去了?」

宋希濂猶猶豫豫地說:「敗軍之將,看了也只有尷尬和難堪。」作為昔日國民黨軍隊的將領,有這樣的想法是人之常情,但杜聿明早就想開了,卻沒想到宋希濂還將這些事看得那麽重,拉不下面子。

杜聿明笑了笑,拉著宋希濂到一邊勸說:「陳毅元帥在世時,和我們說過一句話‘山東先頭一仗,我還被你們打敗了呢!’共產黨的將領從不忌諱討論敗仗。況且,敗了有時候並非完全是壞事,我們兩個的敗仗,對於中國人民來說是好事,加快了全國解放的行程嘛!」

宋希濂見杜聿明都不糾結以前的事情了,況且說的話也有道理,於是也不再逃避,兩個人相攜一起進了展室。解放戰爭圖片展室面積並不算大,但兩人待了整整一個小時。

展室中的圖片對於大部份遊覽者來說,只是中國漫長歷史中的一幀畫面,但對於杜聿明和宋希濂來說,這些都是曾經真實發生在身邊的事情,很有多值得回憶和品味之處。

兩人走出展室,互相感嘆:「毛澤東是戰神!」這句話從兩個昔日國民黨將領的口中說出,是很高的評價。杜聿明和宋希濂究竟為什麽看完展室後,會有這樣的感慨和評價呢?

杜聿明甚至還笑著和一邊的工作人員說:「請記得把這句話留給後人,尤其是研究戰爭歷史的人。」

展室中有幾張西柏坡的照片,解放戰爭的後期,西柏坡正是解放軍全軍的司令部,很多決定戰場勝負的決策,就是從這裏發出,傳向全國的。

西柏坡位於河北省石家莊市平山縣境內,是太行山東麓的一個小山村。山裏的條件不好,小小的指揮部很簡陋,只有四間平房,房間裏零零散散的桌椅板凳,桌子上一部電話機,還散亂著一些檔和電報。

最引人註目的,還是墻上的兩幅地圖,圖上用紅藍鉛筆標註了很多內容。很難想象,毛澤東就是這樣的環境中,指揮全國的戰局,發出一封一封至關重要的電報。

杜聿明和宋希濂忍不住要拿毛澤東和蔣介石對比。一個共產黨的領袖,一個國民黨的領袖,方方面面卻天差地別。就單單從軍事才能方面分析,蔣介石妥妥的科班出身,在保定陸軍學堂和東京振武學堂學習過,而且蔣介石學過炮兵。

當年,孫中山先生賞識蔣介石,推舉蔣介石擔任黃埔軍校的校長,正是看重蔣介石的學習經歷。可是似乎蔣介石軍事上的決策,似乎總犯一些奇怪的錯誤。

杜聿明和宋希濂以前總想不明白,蔣介石怎麽總會作出一些令人費解的決策。如今參觀了毛澤東韶山故居,兩人有所頓悟,大概是因為蔣介石大部份的決策,都是為了自身利益,而毛澤東的決策,則是為了勝利、為了大局。

實際上,毛澤東從來沒有學過打仗,他上的是師範學院,原本的職業是教員,年輕的時候一直以為,自己未來會教書育人。而且毛澤東本人也不愛摸槍,就連手槍都不愛隨身攜帶。

毛澤東從來沒有上過軍校,更沒有系統的學習過什麽軍事理論,他為什麽能做出許多正確的決策呢?而更令人好奇的是,毛澤東手下的將領,很多都上過軍事學院,毛澤東是如何讓這些人服氣,並接受指令和領導的呢?

有人曾問過毛澤東這樣的問題,毛澤東的回答也非常有趣,他說:「我最初是一個知識分子,當過教員,卻從沒學過打仗,我是怎麽學會打仗的呢?國民黨搞白色恐怖,殺害了很多共產黨員,我們是被迫拿起槍,上山打遊擊,之後建立了井岡山根據地。」

所以毛澤東拿起槍桿子,其實隨著事情發展被動的選擇。毛澤東經常跟著軍隊行軍,也經歷過槍林彈雨,但他還真沒有上過戰場廝殺。毛澤東更多是一個指揮者,他負責提出方案和戰術,具體的實行,就要看下面的將領和戰士了。

有很多人猜測,毛澤東軍事方面的見解,可能來自兩本書:【孫子兵法】和【三國演義】。【三國演義】是毛澤東年輕時期非常喜歡的一本書,這本書他讀過很多遍,最初是因為故事精彩,讀多了,才逐漸體悟出書本中的智慧。

這麽說是有根據的,毛澤東談話中經常會參照【三國演義】的內容。就比如1948年,平津戰役中,毛澤東對傅作義使用了「空城計」,就是和諸葛亮學的。

再比如1960年,毛澤東接見退休的英國元帥蒙哥馬利時,兩人聊起軍事戰略,毛澤東說:「四渡赤水是我得意之筆。聲東擊西、虛實結合的辦法,就是從中國古代軍事戰略中學習的。」

【孫子兵法】這本書,則是毛澤東意識到自己需要增加軍事素養,專門買回來學習和研究的。1936年10月,毛澤東給西安的葉劍英寫信,叮囑他買一部【孫子兵法】,另外還有一些軍事相關的書。

除了透過書籍學習兵法,毛澤東的軍事素養,還是在一次次死裏逃生中磨煉出來的。有好幾次軍事轉移的過程中,子彈和炮彈擦著毛澤東身邊過去,有幾次還有身邊的戰士受傷,但偏偏毛澤東毫發無失真。

毛澤東似乎是天生的大心臟,越是危急時刻,他越是泰山崩於前而色不改,每次警衛員催他轉移,他都是不慌不忙,好幾次和敵人前後腳錯過。不得不感嘆,毛澤東身上是有些氣運的。

周恩來說:我們一不發人,二不發槍,三不發糧,天天發電報,就把敵人打敗了

杜聿明和宋希濂在展室中見到了很多三大戰役(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的照片,杜聿明自己親身經歷遼沈戰役和淮海戰役,感觸最深。

杜聿明想起了很多細枝末節的事情,他清清楚楚記得,有好多次,蔣介石越級指揮軍隊,結果把杜聿明之前的部署搞得一團糟。可是服從命令是軍人的天職,杜聿明只好安撫下屬:「我們只能服從命令!最後的成敗,就交給上天吧!」

而自從被特赦之後,杜聿明、宋希濂和共產黨不少高級將領接觸過,發現毛澤東似乎從不越級指揮。而且毛澤東善於接納高級將領的意見。

1947年,中央決定調陳賡向西渡過黃河,參加陜甘寧邊區保衛戰。陳賡直接和毛澤東提出了不同意見,陳賡說毛澤東這步棋下得不妙,此時應該讓他對著隊伍向南渡過黃河,向河南的西部挺進,配合河南戰場。

毛澤東認真的聽了陳賡的想法,並在後來的會議上講了出來,其他中共領導也認同了這個方案。最終陳賡帶著隊伍向南,並成功建立了豫陜鄂根據地。

還有淮海戰役的時候,粟裕多次和毛澤東討論下一步的軍事部署。粟裕認為現在解放軍的實力大大增強,可以集中兵力進行一次決戰。但是黨中央當時的決定是分兵。

粟裕3次致電毛澤東,分析利弊,要求集中兵力。毛澤東召集了幾次會議之後,給了粟裕回了兩個字:同意。得到毛澤東的支持後,粟裕終於能放開手腳,幹了一場漂亮仗,淮海戰役更是成為歷史上的經典戰役。

解放戰爭後期,國民黨軍隊全線潰敗,中央領導人心情都很好,周恩來更是總結道:「我們一不發人,二不發槍,三不發糧,天天發電報,就把敵人打敗了。」

杜聿明和宋希濂回想蔣介石之前的用人特點,國民黨政府內部,似乎很少有這樣的信任,上下級的互相信任。毛澤東選才任賢,而蔣介石似乎更喜歡任人唯親,國民黨政府內部,黃埔一脈和浙江一脈(蔣介石是浙江人)是嫡系,最受倚重。

而且其它派系都是邊緣人物,比如李宗仁、閻錫山等人,都是依靠金錢利益維系的。

解放戰爭後期,不少國民黨軍隊決定向解放軍投誠,很大一部份的原因,就是對蔣介石和國民黨政府徹底失望。就比如從前國民黨政府的曾澤生軍長,1948年,他帶著國軍60軍的大部份人馬,一起投誠加入了解放軍。

曾澤生並非蔣介石嫡系,每次分配軍資和物資的時候,他們國軍60軍拿到的東西都是最差,因此還被嘲笑是「雜牌軍」。曾澤生加入解放軍之後,1950年去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成為了中國人民誌願軍中「鐵軍」,他和他的誌願軍50軍取得多次大勝,被全軍視為榜樣稱贊。

不過是一次毛澤東舊居參觀,卻引起了杜聿明和宋希濂許多感想。他們和很多昔日國民黨的將領和士兵,都逐漸改變了曾經的老想法,對毛澤東、對中國共產黨、對新中國都有了新的認識。

這大概就是毛澤東、中國共產黨的魅力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