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漢武帝時期的13任丞相,結局都挺悲慘

2024-07-26歷史

漢武帝文韜武略,開疆拓土,擊潰匈奴,締造了大一統的盛世,也因而成為千古帝王。

但當我們將目光收回到朝堂,你會發現這盛世背後的殘酷。

漢武帝在位期間,就換了 13 位丞相,而這些丞相的下場,大都慘淡。

丞相的權力,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甚至有些丞相,勢力龐大,能夠掌握實權,連皇帝都是棋子。所以,成為丞相,是古代多少官員們的終極職業理想。但是,在強勢的漢武帝這裏,理想變得殘酷,丞相變成了高危職業。回頭來看,甚至當了漢武帝的丞相,也就相當於提前宣告死亡。可謂是,鐵打的皇帝,流水的丞相。

第一任丞相:衛綰(wan)

衛綰是漢武帝的老師,三朝元老,曾在文帝、景帝時期都有任職。尤其是在景帝時期,其因平定「七國之亂」有功升任中尉,後升任太子太傅、禦史大夫。漢景帝晚年,提拔他為丞相,讓他來輔佐少主,所以衛綰就成了一位敦厚的輔政大臣。

在漢武帝即位時,衛綰仍為丞相。不過,衛綰在政治上屬於無功無過,並無太大的建樹。而當時,真正的掌權者是竇太後,漢武帝並無實權。衛縮的丞相位置也還算穩當。但後來,隨著漢武帝坐穩了皇位,一切都變了。

漢武帝開始展示出了帝王的霸氣和霸道,為了鞏固皇權,他開始施行推恩令。削弱諸侯的力量。但是,衛綰這樣一個忠厚老實的人,也許是一位好老師,但並不是一位理想的丞相。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醇謹無他,綰無他腸。」

很快,這位丞相就被罷免了,後來衛綰因病離世,謚號哀侯。也算是漢武帝的丞相中,為數不多得了善終之人。

第二任丞相:竇嬰

竇嬰是竇太後的侄子,也和衛綰一樣做過太子傅,只不過他是劉榮為太子時的太子傅。只是後來劉榮被親娘坑了,失去了太子之位。不過,竇嬰還算幸運,在衛綰被免職後,他接過了丞相的權杖。但是在建元二年(前139),漢武帝因為大力推行改革與竇太後政見不和。雙方對壘中,趙綰、王臧等被竇太後罷免,竇嬰因為支持漢武帝改革,也得到了同樣的待遇。

敵人的朋友,那就是敵人。親孫子也可以是敵人,更何況是侄子。竇嬰就這樣成了政治的犧牲品。

即使在竇太後去世後,竇嬰也沒能逆風翻盤,而且運氣直線下滑。後來因至交灌夫與田蚡發生矛盾,竇嬰為了營救好友與田蚡當堂廷辯。但是,當時在王太後的壓力下,他的好友仍被處死。竇嬰以漢景帝遺詔「事有不便,以便宜論上」為名請求覲見漢武帝,可是,他的遺詔偏偏沒有副本。沒有備案的先王遺詔,自然被認定是贗品。最終,竇嬰以「偽造詔書罪」被彈劾,在元光四年(前 131)被處死。

第三任丞相:許昌

漢武帝時期的第三任丞相,其實是竇太後封的,這事發生在竇太後處死趙綰、王臧等人之後,舊相不聽話被罷黜,所以她要選任聽自己話的丞相。許昌就是那個人,他是竇太後提拔的,所以事事都聽竇太後安排。正是因此,他沒什麽自己的政見和主見,在位期間也沒什麽建樹。他是竇太後的政治附庸,竇太後去世了,他自然也就失勢了,政治生命也就到頭了。竇太後崩,丞相許昌、太尉莊青翟因「坐喪事不辦」,而被武帝免職。

這樣的理由,其實不過是個溫柔的台階,漢武帝讓竇太後的這些政治棋子,還算體面地離場。

第四任丞相:田蚡

田蚡是外戚,是漢武帝的親舅舅、王娡同母的弟弟。在景帝時期,因為王娡開始得寵,田蚡的地位也逐步上升。在許昌被罷免之後,田蚡接棒擔任丞相。但是當了丞相,沒有想著一展抱負,卻滋生了欲望,人飄了,「由此滋驕,治宅甲諸第」。結果與竇嬰和灌夫發生矛盾,在王太後的庇護下,灌夫和竇嬰因此而亡,第二年田蚡因驚懼而患病,最後因此而死。

第五任丞相:薛澤

薛澤是西漢開國功臣廣平侯薛歐的孫子,在接任丞相後並無太多記載,司馬遷在【史記】中的評價是「(薛澤)無所為,故無所惡,澤乃全性命,幸也」。想必是無功無過,實在沒什麽可被記載的。可也正因如此,他的結局,也算安好,只是在元朔五年(前 124)被免了職。

第六任丞相:公孫弘

公孫弘的傳奇之處在於,他是個苦出身的平頭百姓。在重門第重出身的古代社會,公孫弘能跨越階層成為丞相實屬不易。漢武帝即位時,公孫弘已經年過六十,但是他才學廣博,精通文史儒術,品行敦厚,兩次被人舉薦,因而被漢武帝起用。在薛澤被免職後,漢武帝將公孫弘封為平津侯,又升其為丞相。其在任期間,關註民生,推廣儒學,並取得了顯著成果。後來,因為太過勞碌,在元狩二年(前121)逝於任上。那一年,公孫弘已經七十九歲了。

第七任丞相:李蔡

李蔡曾是一名武將,與衛青共同抗擊匈奴,立下了赫赫戰功,後來被漢武帝封為安樂侯,並開始從政。公孫弘去世之後,李蔡接任丞相。在職期間也是政績斐然,協助漢武帝整頓吏治、改革貨幣、統禁鹽鐵。這樣一位優秀的官員,按理說會在他的政途上穩穩地走下去,但命運總是難以預料,仿佛丞相之位受到了詛咒一散。元狩五年(前118),李蔡因私自侵占漢景帝園寢的空地而被問罪。李蔡不願接受審問,選擇了自殺。

第八任丞相:莊青翟

李蔡自殺身亡後,接任丞相職位的是莊青翟。他在漢武帝時曾任禦史大夫、太子少傅,後來被提拔成了一把手。但當時,禦史大夫張湯也對相位虎視眈眈。二虎相爭,莊青翟在丞相的位置上自然也不會過得太平。兩個人的矛盾日益加深,總是想方設法給對方使絆子。在一次又一次的政治較量之後,莊青翟與其他幾個心腹合謀扳倒了張湯。作為失敗者的張湯選擇了自盡,但同時,他以自己的死亡向莊青翟發起最後的挑戰。因為他在死前給漢武帝留了一封信,訴說自己的冤屈。

漢武帝看到張湯的遺言後,覺得張湯之死,其中有冤屈。於是抓捕了合謀陷害張湯的官員,同時,丞相莊青翟也因參與此事而連坐下獄。最後,莊青翟也服藥自殺,又一位丞相的政治生涯結束了。

第九任丞相:趙周

在莊青翟去世之後,時任太子太傅的趙周被任命為丞相。但是歷史上關於他的記載也並不多,只是記錄他在任丞相的第三個年頭,栽了跟頭。當時朝廷祭祀宗廟,要求列侯奉命獻上黃金。趙周是在漢景帝年間因為父親的功績被封侯的,所以他也在貢獻黃金之列。但列侯所獻的黃金最終都是要由少府檢查的,凡是重量和成色有問題的,都要以不敬之罪論處。此時前後,有一百多人因此被削去了爵位。而趙周因為明知道列侯所獻黃金不足而不上報,被彈劾入獄,最後也是自殺而亡。

第十任丞相:石慶

石慶是名門之後,在漢武帝冊封劉據為太子時,曾任太子傅,後來升為禦史大夫。趙周入獄後,石慶被升任為丞相。只是,他這個丞相當得有名無實。因為當時桑弘羊、王溫舒等人在朝廷的權勢很大。而謹慎的石慶無力與這些權臣對抗,又或者根本不想與他們對抗。前面已經有九位丞相紛紛下崗,大多數都沒落得好下場。

丞相之位,是誘惑也是詛咒。想要把位置坐得穩,那就必須謹慎再謹慎。正因謹慎,他才在丞相的位置上坐了九年。但因為沒有掌握實權,以及他的謹小慎微,所以在政治上並無建樹,也就沒給自己結什麽仇家,畢竟在政治的角鬥場上,沒有人會把一個毫無威脅的人放在眼裏。後來他好不容易鼓起勇氣彈劾了一個天子的近臣,沒想到自己因此而受到罪責。正如【史記】所言:「嘗欲請治上近臣所忠、九卿鹹宜罪,不能服,反受其過,贖罪。」後來,石慶只好繼續保持謹慎。

太初二年(前 104),石慶去世。他在相位時間長,也算善終。但對於自己的崗位,或許他又很難算得上成功。

第十一任丞相:公孫賀

公孫賀曾七次出擊匈奴,曾因捕獲匈奴王有功而封侯。在石慶去世之後,漢武帝下令讓公孫賀接任丞相之位。公孫賀似乎看清了丞相之位的魔咒,害怕自己一不小心也不得善終,因此不肯接受丞相的金印紫綬。他曾在戰場上見識過太多的生死,在權力和人命之間,他更想保命。

漢武帝把大臣們搶破頭的丞相之位賜予了公孫賀,公孫賀卻不想接受,這直接折了皇帝的面子。漢武帝怒了,公孫賀老實了。他乖乖地接受了相位,暗暗地期盼自己在丞相之位上不要出什麽紕漏,不要走前輩們不得善終的老路。

但是,該來的總是逃不掉的。公孫賀的劫難緣起於他的兒子公孫敬聲。公孫歌聲因為不守法紀人獄,公孫賀采用迂回戰術,漢武帝當時正為抓捕「以武犯禁」的朱安世惱怒,公孫賀請願要為漢武帝解決這個大麻煩,以功勞來彌補兒子的過錯。

但朱安世被抓之後在獄中誣告公孫敬聲與陽石公主私通,並說他們用巫蠱之術詛咒天子。此言正戳中了漢武帝最敏感的神經。漢武帝大怒,公孫賀沒能救得了自己的兒子,反而把自己也搭進去了,和兒子一同死於獄中。

第十二任丞相:劉屈氂(máo)

劉屈氂是漢武帝劉徹的侄子,在公孫賀人獄後被升為左丞相。他在接任後,「巫蠱之禍」全面爆發。在這場牽連甚廣的政治事件中,作為丞相的劉屈氂自然是逃不掉的。當時太子劉據因為受到誣陷又無法自證清白,在生死之間選擇起兵,殺死誣陷他的江充,攻進了丞相府。劉屈氂趁亂逃走,保全一命,並向漢武帝做了太子起兵謀反的匯報。漢武帝大怒,命劉屈氂平叛。此後,大批官員被殺,太子劉據及其親屬也因此而死。

政治舞台重新洗牌後,劉屈氂蠢蠢欲動。他勾結李廣利準備擁立昌邑王劉髆為太子。但後來被漢武帝知曉,下令徹查。劉屈氂等人的陰謀敗露,最後被腰斬而死。

第十三任丞相:田千秋

漢武帝時期最後一任丞相是田千秋。他是戰國田齊的後裔。在劉屈氂入獄後,田千秋被提拔為丞相。他也連任了漢武帝和漢昭帝兩朝的丞相。田千秋與霍光等人,是漢武帝臨終前指定的輔政大臣。後來,漢武帝駕崩,漢昭帝劉弗陵即位。當時霍光的權勢日益壯大,田千秋則低調處事,盡可能地不參與到政治鬥爭中。所以,他在任 12 年,元鳳四年(前 77),因病逝於任上,也算得了善終。

以上就是漢武帝時期的歷任丞相,善終者少。多數丞相或死於政治鬥爭,或是因罪而亡。政治的角鬥場向來殘酷。

其實,在中國古代歷史中,還有一個時期丞相更叠頻繁。就是崇禎在位時期。崇禎在位 17 年,走馬燈似的換了 19 任首輔。和漢武帝時期的一片大好局勢不同,崇禎即位時,大明王朝已經日漸衰微。為了挽救這種頹勢,崇禎皇帝兢兢業業地治理江山。可是,當時天災連綿,民亂不斷,外敵頻繁入侵,朝中官員又效率低下。偌大的王朝,處處都是窟窿。漢武帝換相是為了構建盛世,崇禎頻繁地更換首輔則是為了扭轉頹勢。可大廈將傾,即使頻繁地更換首輔,卻還是換不得清明的政治,反而是急功近利,讓頹敗來得更快更徹底。

而這就是真實的歷史,同樣是頻換丞相,卻走向不同的結局。時也,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