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第四次戰役誌願軍被動應戰,橫城反擊戰果甚微,不打砥平裏是上策

2024-07-23歷史

謹以此文獻給中國人民誌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七十周年

從嚴格意義上來說,抗美援朝第四次戰役的打響是一次被動的應戰。

在第三次戰役之後,誌願軍雖然戰果豐厚,並且占領了漢城,前鋒已經前出至三七線,但自身損失也很大,在未得到國內後續部隊加強的情況下,是無力繼續發動攻勢的。

按照彭德懷的想法,本來想利用冬季,好好整頓一下軍隊,總結一下經驗,積攢糧彈,以備在春季 給「聯合國軍」一個重大的打擊。可是,李奇微卻沒有給誌願軍喘息的機會。

1951年1月25日,「聯合國軍」在李奇微的指揮下首先挑起戰事,兵鋒直指漢城。根據此時雙方的軍力對比來看,誌願軍和北韓軍隊約在29萬余,「聯合國軍」和南韓軍隊約在23萬余,誌願軍雖然在人數上尚占優勢,但第九兵團因在第二次戰役中因凍傷大量非戰鬥減員,遠未恢復戰力,所以誌願軍兵力的數位是個虛數。

「聯合國軍」則不然,美軍雖然在二次戰役中損失慘重,也未來得及進行充分補充,但是他們透過在軍隊中加入大量南韓人的辦法,快速緩解了兵力不足的困境。南韓軍隊雖然對誌願軍懷有深深的畏懼,但是對北韓軍隊來說,還是能夠進行有效的抵抗的。

而且,「聯合國軍」的火力和空中優勢更能彌補其戰力的不足。所以從綜合因素分析,此時的誌願軍在漢城地區與「聯合國軍」打一場大戰是不明智的。

可此時國際國內的形勢卻不允許彭德懷不打這一仗。

本來,按照彭德懷的設想,在「聯合國軍」向漢城發起攻擊的時候,主動撤離漢城,後撤30公裏左右,脫離漢城平原地帶,進入北韓山區,依托有利地形節節抗擊,待到時機有利之時再進行反擊。可是,誌願軍在攻占漢城時,國際和國內出於政治上的需要,大力宣傳誌願軍攻占漢城的戰績,如果僅過了半個月左右就從漢城撤退,無疑在政治上影響很不好。

彭德懷其實很清醒。早在國內大力宣揚誌願軍攻占漢城的時候就說,攻占漢城這樣大力宣揚,如果要結束時該如何收場?

而且,彭德懷清醒的認識到,第三次戰役的發起本身就很勉強,誌願軍之所以會如此輕松的攻占漢城,是「聯合國軍」主動放棄的結果,而此時的誌願軍連續經過了三次戰役,戰力大損,「聯合國軍」的退卻就是給誌願軍在前面挖了一個坑,所以才緊急叫停了追擊的步伐進行休整,而此時「聯合國軍」的進攻,就是敵軍設計未果後的反攻。

可是,軍事是服務於政治的。當對軍事不利卻有利於政治的時候,應該服從於政治。

於是,抗美援朝第四次戰役就是在這種背景下拉開了序幕。

既然要打,那就要打贏!面對「聯合國軍」采取的東西並進的策略,彭德懷也兵分兩路,予以迎擊。

雙方的軍事部署是這樣的:

東線敵軍:美2師、美7師、南韓第3師、第5師、第8師

東線我軍:40軍、66軍、人民軍3軍團和5軍團。

西線敵軍:美騎1師、美3師、美24師、美25師、英27旅、英29旅、土耳其旅。

西線我軍:38軍、39軍、42軍、50軍、人民軍1軍團。

從雙方排兵布陣來看,「聯合國軍」東線的兵力遠不如西線。因此,誌願軍總部根據戰場形勢,做出了西線進行防禦,東線進行出擊作戰的戰役部署。

根據這個部署,彭德懷把誌願軍和人民軍分為了三個集團。西集團由韓先楚指揮,由38軍、50軍和人民軍1軍團沿漢江設定防線,抵禦美軍的進攻;東集團分為兩部,一部由鄧華指揮39、40、42、66軍,一部由金雄指揮3軍團和5軍團在東線尋找戰機殲滅敵人。

橫城反擊戰戰果其實並不輝煌

炮灰的命運都是一樣的!南韓軍也不例外。

美軍透過幾次和誌願軍的戰鬥後,深深畏懼誌願軍的戰鬥力,因此,在具體排兵布陣的時候,把南韓第3、5、8師頂在了前面,尤其是第8師被頂在了最前線,美其名曰要對南韓軍隊進行戰火洗禮,這就為誌願軍殲滅南韓第8師創造了條件。

還是老戰法,利用「聯合國軍」驕狂的本性節節抵抗,誘敵深入,待到南韓第8師越過橫城,與後面的美3師和南韓第3師和第5師拉開距離後,誌願軍迅速出擊,把南韓第8師包圍在橫城以北地區。經過激戰,殲滅南韓第8師大部和前出的美38團一部,人民軍3、5軍團也在金雄的指揮下,分別殲滅了南韓3師和5師各一部,此役共殲敵約1.2萬余人,橫城反擊戰取得勝利。

客觀地說,此次橫城反擊戰誌願軍取得的戰果並不大,以約14萬人的部隊對陣「聯合國軍」約7萬人,殲敵不過1.2萬,這在前三次戰役是不可想象的。

筆者分析,這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二:

其一、我軍久戰疲勞,戰力未得恢復,而且新補充的戰士沒有四野那些久經沙場老兵們的戰鬥素養,戰鬥力呈下降趨勢。

其二、南韓軍隊經過了美軍的訓練和武器裝備武裝後,戰力得到了很大提高,尤其是在面對北韓軍隊攻擊的時候,表現出來的戰力並不弱。

其三、美軍已經了解了我軍的戰法,一旦遭受攻擊,立即縮成團,脫離與誌願軍的接觸,不與我軍纏鬥,並且透過主動撤退來引誘我軍追擊,拉長我軍的戰場補給線,待到誌願軍戰力受損的時候,在憑借強大的火力和空中優勢進行反撲。

所以,橫城反擊戰誌願軍雖然獲勝,但遠未達成大量殺傷當面之敵後,南下原州的戰役目標。

從美軍的戰術布置來看,屬於前輕後重,這是懲於誌願軍穿插迂回戰法的教訓,美軍將領透過前三次戰役的經驗總結認為,只有在二線陣地配置大量強有力的部隊,才能使戰線之間的縫隙縮小,避免前幾次被我誌願軍穿插到背後,然後擊敗一線部隊之後的前後夾擊。

砥平裏戰役為什麽會失利

東線美軍收縮後,突前最遠的美軍第23團就成為了一支孤軍,為我軍能夠免洗的殲滅美軍一個團創造了條件,這可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還在誌願軍發起橫城戰役之前,對於如何應對美軍的攻勢,一共有兩種選擇。此時美軍在東線的進攻也是兵分兩路的,一路由南韓第8師打頭,主攻方向是橫城以北地區,但是美軍害怕誌願軍從其左翼包抄自己的後路,所以就派美23團(加強團)前出至砥平裏地區,來保護左翼,這是第二路。

誌願軍的戰役目標是攻占原州,但要實作戰役目標,首先就要擊破當面之敵,這就涉及到是先打橫城還是先打砥平裏的問題。

如果先打砥平裏,能夠一戰而下的話,但也會打草驚蛇,使美軍後續部隊迅速撤退,達不到大量消滅敵軍的目的;可如果不能一戰而下,則美軍可以迅速合圍上來,也實作不了戰役目標。畢竟,美軍一個團的戰鬥力還要超過南韓軍1個師,況且,美23團還是一個加強團。

如果先打橫城,一是左翼包抄,先從人民軍攻擊南韓第3、第5師開始,以此時北南韓軍隊的實力對比,北韓軍隊未必能夠一舉拿下南韓第3、第5師,如果戰役打成焦灼狀態,美3師和美7師就會快速增援上來,戰役目標仍然實作不了;如果從中路突破,以誌願軍40軍和42軍為主力,快速拿下南韓第8師,則可以實作大量殺傷敵軍,進而南下原州的戰略。

戰役的結果果如事先預料的那樣,經過了一天的戰鬥,南韓第8師三個團基本被全殲,配合作戰的人民軍3、5軍團也各有斬獲,雖然沒有實作大量殺傷敵軍的目的,但畢竟初步實作了戰役意圖,並且把美23團變成了孤軍。

此時,砥平裏內美23團確實是人心惶惶,在知道自己已經被誌願軍包圍的情況下,第23團一度有放棄砥平裏南逃的意圖。但是美軍也清楚,放棄砥平裏堅固的防禦工事不守而南逃,其結局只有一個,那就是被徹底的殲滅在野外。所以,在反復權衡之後,美23團選擇了固守待援。

砥平裏守軍為美軍第23團和1個法國營、1個炮兵營、1個坦克中隊等,共6000余人,構築有比較堅固的防禦工事。重武器共計有榴彈炮24門、坦克21輛和迫擊炮51門,在不足兩平方公裏的狹小地域裏,擁有這麽強的火力,確實像個一只奓開了刺的刺猬,不太好下口。

而且,誌願軍在向砥平裏發起攻勢時對美軍的敵情判斷也有失誤,認為美23團有兩個營已經脫離了戰場,此時砥平裏內不過有4個營,3000多人,因此對敵報有輕敵思想。所以,在敵情不明、協同不好的情況下,2月13日夜,第39、第40、第42軍6個團向砥平裏發起進攻,激戰一夜,未能攻下砥平裏。天亮後,美軍轟炸機隨即而來,對攻擊的部隊進行狂轟濫炸,更使得誌願軍無法組織起有效的進攻。

2月14日早晨,西線美軍騎兵第1師、英軍第27旅、南韓軍第6師開始增援砥平裏。14日夜,誌願軍再次組織6個團對砥平裏發起進攻,雖占領了砥平裏一部,但仍未能結束戰鬥。

2月15日,美騎兵第1師一部在30輛坦克、100余架飛機的掩護下,進至砥平裏西南,與誌願軍阻擊部隊展開激戰。誌願軍雖然阻止了美軍步兵進入砥平裏,但美軍的大部份坦克卻突入砥平裏與守軍會合,更加增強了砥平裏守軍的實力。同時,英27旅先頭部隊和南韓第6師也抵近砥平裏,戰局的發展對我愈發不利。

見敵援兵已到,殲敵時機已失,即使付出重大代價拿下了砥平裏,也已經失去了向敵縱深穿插的機會,彭德懷決定,停止對砥平裏的進攻。

從砥平裏戰役的結果來看,誌願軍的損失過大,得不償失。

橫城反擊戰的勝利其實是戰術上的勝利,是誌願軍采取了中央突破的辦法,圍殲了南韓第8師,取得了一定的戰果,這是誌願軍首長在綜合衡量自身實力的情況下做出的在當時條件下最為合理的決策;而砥平裏的失利,卻是戰術上的失敗,使得本來應該能夠獲得勝利,盡量擴大戰果的一次戰鬥損兵折將。

總的來說,第四次戰役是誌願軍在不利條件下的一次被動應戰,戰果微乎其微。所以,在砥平裏戰役失敗後,彭德懷下令誌願軍撤出戰鬥是非常明智的選擇。從此以後,北韓戰場的戰鬥形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我軍由過去那種大範圍運動戰逐漸轉變為陣地戰和防禦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