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魏諷案」,為何會成為三國主流政治集團形成的轉折點

2024-07-23歷史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正月,少府耿紀、太醫令吉本、丞相司直韋晃、京兆金祎等在許都(今河南許昌)發動叛亂,夜燒丞相長史王必大營,事敗後都被夷三族。

這四個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是屬於關中士人集團。

同時,曹操以王必中箭不治身亡為由,大怒之下,召來百官,令救火者站在左邊,沒有救火的站在右邊。

多數人選擇站在了左邊,但曹操卻說: 「不救火者非助亂,救火乃實賊也。」

然後,便把站在左邊的「救火」官員全部給殺了。

▲曹操

曹操的這種做法,看似很有道理,但細思極恐。因為,他想殺左邊的官員,他就可以說救火者助賊;他若想殺右邊的官員,他就會說不救火的是同犯。他說的這句話,究竟是看人下菜,還是真如他心中所想,就只有他自己心裏清楚了。

但不管怎麽說,在此次事件中絕對有一大批關中士人集團遭到了大清洗。

僅僅時隔一年,曹魏再次發生叛亂。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九月,「魏諷案」爆發,地點在鄴城。

此時,曹操正忙於襄樊之戰,根本沒空來管「魏諷案」這檔之破事。所以,此案全權由世子曹丕處理。

對於此案,至今都存在許多的謎團。如:魏諷一介文士,為何發瘋去發動政變?究竟有沒有幕後黑手?政變成功後下一步動作又是什麽?受牽連者究竟是數十人,還是數千人?此案明明發生在河北鄴城,為何沒有一個河北士族受到牽連……

因這些並不是此文要講述的重點,所以就不在此多作贅述了。

▲魏諷

案發後,主要受牽連並被殺的官員有:侍中王粲的兩個兒子(未見名字記載)、破羌將軍張繡的兒子張泉、黃門侍郎劉廙的弟弟劉偉、一代名儒宋忠的兒子等。

這幾個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或是屬於曾經劉表時期的荊州士人集團,或與曾經劉表時期的荊州士人集團有過太多的關聯。

如:王粲就曾在劉表手下任職,只因長相較差,而不被重視。劉表死後,王粲力勸劉表的次子劉琮歸附曹操,並因此被曹操召為丞相掾、賞爵位關內侯。

再如:張繡,雖是西涼人,但他在宛城時,名義上卻是為劉表守護著荊州的北大門。

同時,受牽連的還有文欽,沒少受皮肉之苦,但總算是保住了性命。只不過奇怪的是,文欽跟荊州士人集團沒有半點關系,卻又保住了性命,不知道這是不是巧合。

在這次的大清洗中,歸屬曹魏的荊州士人,幾乎十不存一,但也有個別的荊州士人受到了重用。如:有荊州履歷的桓階、傅巽等,因與曹丕關系密切,並未受到牽連,而且還得到了重用。不知這,是不是也是巧合。

▲曹丕

經過這兩次大清洗,歸屬曹魏士人的旁支別派已所剩余無幾,再難成氣侯。在曹魏的政權體系中,除了個別受寵信的臣僚外,剩下的基本都是以潁川士人為首的中原望族,曹操當初提出的「唯才是舉」也自此漸漸地結束了歷史舞台,而曹魏的政治則逐漸向門閥士族政治靠攏。

例如:後來推行的「九品中正制」,有一個重要的目的,就是為了維護門閥士族的穩定。

甚至,這一人才選拔制度,還延續到了兩晉南北朝,最終成為門閥士族手中的工具。

也是從這一時刻起,荊州士人便成了益州劉備的專供;江東望族則專仕本土的孫氏。

自此,三國的主流政治集團便確立了下來,並逐步走向了固化。

圖片來源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