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慈禧「國葬」一路風光,棺槨卻意外「滴血」,李蓮英怎麽說

2024-04-09歷史

談及晚清時期的傑出人物,許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慈禧太後。她是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人物,一個非凡的女性,更是一個具有傳奇色彩的皇太後。慈禧太後掌控朝政長達47年,統治時期沈溺於享樂,過著奢侈無度的生活。

慈禧太後無疑加速了大清帝國的衰敗速度,她不僅生活奢靡,而且在位期間百姓生活困苦。她鮮少與人親近,性格孤僻,手握生殺大權,很少有人敢於接近她。

然而,有一個人是例外,慈禧太後對他頗為依賴,他對她忠誠至極,他們可以說是終身相伴。他就是慈禧太後的貼身宦官李蓮英。慈禧太後一生盡享世間的榮華富貴,但她去世後的境遇與生前相比大相徑庭。

自古至今,宮中的女性都享有無盡的榮華富貴。但在中華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最為奢侈的當屬大清朝的西宮太後。慈禧太後的奢侈生活體現在方方面面。

據史料記載,慈禧太後每次前往奉天都會攜帶一整車的衣物。但這僅僅是她「全部財產」的一部份。

傳說她擁有超過2000件服飾,常穿的鞋子也超過100雙。皇室的衣物多為金線編織或精美刺繡,單從一雙鞋上的珍珠串就足以看出她的講究。慈禧太後的飲食也十分精致,每頓飯品需要幾張桌子才能勉強擺放下。

據稱慈禧太後每日的飲食開銷約為二百兩銀子,折合人民幣約六萬元。慈禧太後喜歡嘗試新鮮事物,宮中的火車、汽車、輪船上都設有她專用的禦座。她的寢宮更不用說,皇宮的宏偉與精美雕刻至今我們仍能窺見一斑。

慈禧太後性格冷漠。她喜歡飲用人乳,而且必須是美貌年輕女性的乳汁。她擁有一批又一批的乳母,但這些乳母的結局卻十分悲慘。

這些乳母分娩後就要進宮侍奉太後飲用乳汁,有些不願意的甚至會以滿門抄斬相威脅。進宮侍奉時不僅得不到獎賞,而且在乳汁枯竭後就會被秘密處決。由此可見,慈禧太後對待為她提供所愛之物的人也毫不留情。

丈夫和兒子相繼去世後,這個世界上或許只有一個人是她情感的依靠,這個人就是宦官總管李蓮英。慈禧太後21歲生下同治帝的同時,一個名叫李進喜的十幾歲小宦官也進入了宮廷。這個小宦官聰明機智,晉升之路頗為順暢。進宮後不久便被調至長春宮,五年後,他成為了慈禧太後的親信,晉升為宦官總管,慈禧太後賜予他「李蓮英」的名字。

1908年11月15日,也就是光緒帝駕崩的次日,慈禧太後去世,享年74歲。這位統治了半個世紀的皇太後,這位盡享人間榮華富貴的女性離世了。慈禧太後的死因,目前普遍認為是痢疾,壽宴之後便一病不起,昏迷數日後離世。慈禧太後安葬於清東陵,位於今天的河北省。

慈禧太後的陵墓原本是與大清慈安太後一同建造的,慈禧太後為西宮太後,慈安太後為東宮太後,是名副其實的大清國母,同治帝的生母。

慈安太後地位尊崇,權勢在慈禧太後之上。因此,她的陵墓自然也比慈禧太後的更為豪華,但慈安太後意外去世後,慈禧太後獨攬大權,一手遮天。隨即以自己的陵墓年久失修為由,大興土木修建陵墓。

當時的大清國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百姓生活困苦。然而,慈禧太後在這樣的背景下仍然大肆修建陵墓,花費的真金白銀不計其數,單是一根梨花木也要從海外高價購入,再高價運至北京。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其奢侈程度令人震驚。慈禧太後的揮霍無度可能是她死後不得安寧的主要原因。

慈禧太後的國葬表面上輝煌無比,但私下卻充滿了恐慌。慈禧太後下葬的時間是在她去世後的一年,因為需要準備大量的陪葬品。不用說,當時並沒有現代的冷藏技術,所以屍體腐爛的速度非常快,屍體很快便散發出惡臭。當時李蓮英也使用了大量的香料來掩蓋屍體的臭味,但味道並未完全消除。

更加恐慌的是,在慈禧太後出殯的時候,許多人都發現慈禧太後的棺木在滴血。這是讓所有人都感到驚慌失措的事情,就連與她最為親近的宦官李蓮英也感到害怕。

因為慈禧太後的棺木需要人擡著從皇宮運到陵寢,也就是從現在的紫禁城步行至河北清東陵,步行需要數日。如果棺木一直滴血,這顯然是不行的,李蓮英無奈之下只好開棺檢查。開棺後,滴血的現象確實消失了。

李蓮英是慈禧太後的親信,關於慈禧太後的棺木為何滴血,以及如何解決這個問題,他一直保持沈默。直到他臨終前,才提及這件事。

可能對慈禧太後忠誠至極的他,擔心提及這件事會影響慈禧太後的威嚴。據李蓮英所說,棺木中的血,實際上是因為老鼠窒息死亡而流出的血。因為當時為了掩蓋腐爛的臭味,所以放置了大量的香料,這些香料吸引了眾多的老鼠。當出殯時,棺木密封,空氣不流通,老鼠們都是窒息而死,七竅流血,這才導致了棺木滴血的現象。只要清理掉老鼠,這種現象就不會再發生。

慈禧太後的一生,確實充滿了傳奇色彩。對於她自己來說,大多是美好和享樂,但對於國家和人民來說,可能是罪惡和憎恨。這種雙向的反差,也造就了她生前和生後的反差。

生前盡享榮華富貴,生後卻名聲狼藉、屍體腐爛,甚至與老鼠共處一室,之後還遭到盜墓賊的侵擾,無法得到安寧。慈禧太後臨終前曾說:「此後,女性不得幹預國家大事。這與本朝的家族規矩相違背,必須嚴格限制。尤其要警惕,不允許宦官掌握實權。明朝末年的事件,是一個深刻的教訓!」極具智慧的慈禧太後,或許也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這句話也許是她自己的悔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