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許世友請周總理吃野味,飯店經理加了菜,總理提醒:不能違反規定

2024-01-23歷史

南京建成了寧浦輪渡,結束了南京橫跨長江到達北岸需要花費幾個小時轉乘渡輪的歷史,然而天氣和江面波濤的影響仍然制約著南北交通的發展。

中華大地母親河長江的天然屏障,成為阻隔南北交通的重要因素。

一座橋,承載著一個時代的夢想。孫中山先生在其【建國方略】中規劃在南京到浦口間建立跨江隧道,卻因種種原因未能實作。

抗日戰爭時期,侵華日軍試圖在南京下關至浦口挖掘隧道,以永久占領中國,但長江的波濤無情阻擋了他們的野心。

新中國成立後,南京的輪渡已經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貨運需求,修建橋梁成為緊迫的任務。1956年,在偉大領袖毛主席的支持下,南京長江大橋的夢想正一步步變為現實。

然而,要在久負「天塹」之名的長江之上架起一座巨橋,無疑是一項艱巨的挑戰。北洋政府曾邀請法國橋梁專家來南京考察,但由於技術條件限制,他們未能取得任何成果。

南京國民政府後來聘請美國橋梁權威華達爾進行勘察,得出的結論是「水深流急,不宜建橋」。直到1936年抗戰爆發,橋梁建設被迫停滯。

新中國成立後,南京人民才重新燃起跨越長江、連線南北的夢想。

堅定信心,勇往直前!1955年,參與南京長江大橋規劃設計的工程師李春芳表示:「我們一定要建成這座橋梁,把南北交通線貫通起來!」

他還牢記,日軍曾在抗戰時期試圖建隧道未果的慘痛教訓。如今,中國人站起來了,他們有信心也有決心來完成前人未能實作的壯舉。

1957年,南京長江大橋的前期勘測和設計工作正式啟動。李春芳帶領團隊查閱舊書圖紙,踏勘河床地形,收集各方面資料。

在設計初期,不少專家提出了保守的意見,但李春芳鼓勵團隊勇於創新。經過反復論證比較,一個宏偉的設想終於呈現在設計稿上——南京長江大橋,將成為當時全世界最長的公鐵兩用橋,全長達4.5公裏,可同時承載公路和鐵路交通。

看著設計方案報告,李春芳熱淚盈眶:「我們做到了!」這不僅是工程技術的勝利,更是中華民族偉力的巨大飛躍!

"許世友將軍展現臂力,親身體驗工地生活" 在1964年,南京軍區司令員許世友將軍,年近65歲,來到南京長江大橋的施工現場進行視察。

看到工人們吃力地擡運沙袋,他忍不住想要親身試一試。一位軍官走上前去,想要攙扶住許世友,以免他年紀大了,擡重物傷到腰。

但許世友一把扛起了200斤的沙袋,往前邁出了好幾步,堅決地說:「用得著你扶嗎?」許世友自幼學習武術,有著爭強好勝的勁頭。

他做事認真負責,無論任務多麽艱巨,都要全力以赴地完成。因此,在他的督導下,南京長江大橋的工程進度明顯加快了。

許世友將軍從上海調回南京軍區工程兵副主任柴書林,擔任大橋工程指揮部總指揮,與工人們一起日夜兼程,為加快施工進度全力以赴。

每天淩晨三點,許世友將軍都會起床,親自去工地巡視,一旦發現問題,他都能夠迅速作出決策。在那個酷暑難耐的1968年的夏天,工人們汗流浹背,但許世友將軍卻從不在指揮所歇息,始終與工人們並肩作戰,鼓舞大家的士氣。

工友們回憶說:「看到許司令,我們就有了無盡的力量,有信心一鼓作氣完成任務!」

「這就是優秀領導者的力量,他能激發每個人內心深處的潛力。」當橋墩在江水中拔地而起時,許世友的眼睛裏充滿了喜悅的淚水。

他知道,這座連線南北的橋梁,承載著無數人民的夢想,也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裏程碑。

梅旸春,南京長江大橋的總工程師,以他的腳踏實地和對細節的極致追求,使這座大橋得以成功建設。面對艱巨的任務和風險,他毅然接下,並在設計方案確定後,對每一處細節進行了細致的檢查。

當發現一處橋墩的設計圖上標註的水深數據與實際勘測結果差異過大,可能會引發事故時,他立即組織多路人馬重新測量河床深度,並修改設計方案。

雖然有人認為他太過小題大做,但他堅定地表示:「我們修築的是人民的橋梁,必須對每一處細節都嚴格把關,才能造出品質上乘的大橋。」

這就是梅旸春,一位真正的工程師,他的精神將永遠激勵我們。

1960年,在梅旸春的領導下,南京長江大橋開始施工。然而,由於多次政治運動的幹擾,工程被迫停滯。1962年,梅旸春突然患上高血壓,全身癱瘓在床。

醫生建議他去北京休養,但他心急如焚,堅持在啟程前坐輪椅去看一眼大橋工地。面對未完成的工程,梅旸春淚如雨下。

這成為了他與大橋的告別,那天深夜,他突發腦溢血,最終在江城離世。橋工們深深地哀悼這位樸實、務實的工程師,但更懷念他留下的讓人看得見魚躍的淳樸品質。

「梅師傅是我們的楷模,他始終以人民的利益為先,嚴謹務實又不怕吃苦。」老工人李成回憶起跟隨梅旸春工作的日子,語氣中充滿了欽佩,「他常常說,我們是在建設人民的橋,所以每一根鉚釘都要擰得牢固,才能使這座橋永久地造福於人民。」

梅旸春的敬業精神激勵著所有建橋者繼續前行,以實際行動來紀念這位值得尊敬的前輩和朋友。

南京長江大橋的建設因梅旸春的悲劇而暫時停滯。1968年,許世友的決心重新開機了這個宏偉的計劃。然而,百廢待興,工期緊張,使得所有的建設者們都像熱鍋上的螞蟻,焦慮萬分。

總工程師王超柱向許世友反映人手不足的問題,並希望在梅雨季前完成一期工程。許世友立即決定,派遣一個營的工程兵加入建設隊伍。

工地上不分晝夜,三班倒輪流作業,每個人都在與時間賽跑。為保證建設品質,許世友要求「人力、物力、機械」都要全力投入,資源隨時調配,只為早日建成這座大橋。

最繁忙的時候,工地上有五萬人同時作業,人群熙熙攘攘,仿佛過年一般。

鋪路隊的老兵馬兆先,數月來晝夜兼程,忘我工作。他的家人們心中掛念,不斷地寫信希望他早日回家。然而,馬兆先堅守崗位,他說:「大橋即將竣工,我不能在這個關鍵時刻離開。」

不幸的是,前幾天,馬兆先背部受傷,醫生建議他休息幾天,但他輕描淡寫地說:「只是輕傷,等大橋完工再休息吧!」

這就是千千萬萬建設者的心聲。1968年9月底,南京長江大橋的鐵路部份提前兩個月完工,整個南京洋溢著歡樂的氣氛。

而公路橋也在1969年元旦前夕提前通車,比預期提前了整整兩個月!

「這簡直就是奇跡!」現場工程師常榮五興奮地說道。在他看到公路橋完工前一晚,橋上到處都是忙碌拆卸腳手架的工人,他們就像螞蟻一樣辛勤工作。

然而,第二天清晨,腳手架已經被全部搬空,並整齊地碼放在一旁,這種高效令所有人振奮不已。一座連線南北、跨越長江的現代化大橋,在萬眾期盼中顯露出它的英姿。

這座大橋不僅僅滿足了交通的需求,更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夢想!

1971年5月,周恩來總理陪同外賓參觀南京長江大橋,一位解說員興奮地向外賓介紹大橋為完全中國自主設計和建造,並使用了國內全部的材料。

周恩來總理聽到此言,嚴謹地糾正道:「不要說得太滿,這座橋在設計上參考了武漢長江大橋的經驗,武漢長江大橋是在蘇聯專家幫助下設計的;材料中還有部份是從武漢長江大橋剩余的,不完全是國產。」

在一旁聽得很認真的許世友轉頭告誡負責人以後要註重表達的準確性。 當天,許世友設宴招待周恩來總理,特意囑咐廚師精心烹製地道的鄉間菜肴。

許世友喜好野味,桌上菜式豐富,包括自家飼養的雞、兔、魚以及各種蔬菜,簡單但營養可口。 兩人的交談和舉止都展現出他們的嚴謹和務實精神,對待事物既充滿熱情又註重事實,令人敬佩。

周總理對這滿含鄉情的鄉村宴席感到十分滿意,然而賓館經理因為與周總理是同鄉,特意加入了幾個家鄉菜。然而,周總理謝絕了這個好意,嚴格要求不要違反規定,四菜一湯就好了。

周總理的嚴謹低調是他一貫的風格。 周總理對於南京長江大橋的完成深感民族復興的希望,但他仍然告誡大家,橋梁不僅是交通要道,還關乎國防安全,一定要做好戰備工作,隨時準備應對戰爭的破壞。

橋梁設計師張華回憶道,周總理非常關心大橋的防禦能力,他提出了橋梁結構應該簡單扁平,方便快速維修;即使遭到嚴重破壞,也能夠迅速恢復使用。

這讓我們在設計時就充分考慮了戰備因素。

"江河無情,橋梁永恒。南京長江大橋,是我們民族共同的記憶,也是新中國的見證者。我們銘記歷史,勇往直前,為中華復興的事業添磚加瓦,創造新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