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回顧:老農拿出借條,77年前借給八路軍420塊大洋,現在要還多少

2024-03-02歷史

2005年,湖南省的周炎光拿出一張借條,引起轟動,之所以會引起轟動,是因為借條上是給八路軍420塊大洋,上面赫然寫著賀龍將軍的名字,但還有一個原因是,借條上簡繁漢字交雜,令人懷疑借條的真實性。

那麽這個借條是真是假?若是真的,當年的420大洋,到現在又該值多少錢呢?

這個借條是屬於周炎光的父親周蓮池,就是借條上的借款人「愛國人士周蓮池」。

當年周炎光的父親臨終前,向周炎光斷斷續續說了一些什麽,但周炎光並沒有聽清楚父親到底想表達什麽意思,只是從那些模糊的只言片語中,註意到了「族譜」二字。

之前由於過往家裏是財主的身份和一些其他的因素,這本族譜並沒有在周炎光家裏,而是在一位名叫周保秋的人手裏,直到80年代初周保秋去世,周蓮池才重新將族譜拿回來。

當時周炎光聽從父親的囑托,翻開了族譜,卻並沒有在族譜中發現有什麽特別之處,此後也有翻閱族譜,依舊沒什麽特別之處。

直到2003年,周炎光才在族譜中發現了一個隱蔽的夾層,並在夾層中發現了一張已經變黃的紙條。

周炎光開啟紙條認真地將紙條上的字看了一遍,是張借條。當時父親周蓮池借給了八路軍一些米、豬、銀洋、銅錢、小錢,約定祖國統一後可以去中央兌換,落款人是賀龍將軍,時間是1945年三月,上面還蓋了兩個章。

周炎光想知道到底是怎麽回事,於是花費了很長時間去解密,但都沒將這件事情搞清楚,加上自己年事已高,只好委托鄰居吳佑元處理這件事。吳佑元對這件事很上心,先後去了許多地方,如賀龍紀念館、北京圖書館等等,但也都一無所獲。

直到2014年,吳佑元看到了賀龍的侄子向軒的報道,向軒在七歲時就參軍了,跟著大隊伍一起長征,是最小的紅軍戰士。向軒的母親和後來照顧他的姨媽都被國軍先後害死了,而後向軒便找到自己的舅舅賀龍,一直跟在賀龍身邊。

吳佑元想向軒一定知道這件事,於是吳佑元將此事給周炎光說了。而後周炎光將此事向中央說了出來,並向中央求助,最後在中央的幫助下,周炎光順利去往向軒的住處,找到向軒,向他確認借條的真偽。

經過向軒的辨認,借條上的兩個章,一個確實是賀龍的專屬印章,而另外一個是當時賀龍部隊的後勤部長陳菊生的,這張借條確實是真的。

但是卻不是賀龍親自辦理的,是當時賀龍的部下以賀龍的名義辦的,後來賀龍才稽核簽下了名字蓋上章。於是,向軒便給周炎光寫了一個證明,證實借條的真實性,並將經過寫了下來。

既然借條是真的,那麽有關借條上的繁簡字型交雜使用,又是怎麽一回事呢?

畢竟簡體字是在建國後才使用推廣的,欠條是1945年的,按說那時還沒有簡體字呀。

實際上簡體字確實是新中國成立後,在1964年由政府公布貫徹的,1986年又重新釋出了一版簡體字,而這版才是我們現在使用的簡體字,在2001年正式施行並確定其國家通用文字法定地位。

但民間早在新中國前就有了對簡體字的使用,對簡體字的使用歷史更是可以追溯到先秦,近代的漢字簡化是太平天國時期,當時是為了提高太平天國裏人員的識字率,畢竟太平天國裏大部份是貧民百姓,很多都不識字。而在1935年,國民政府也頒布了簡體字表,雖然最後由於質疑聲太大又收了回去。

諸上種種表明,簡體字確實早在民間流傳使用,但當時真正的官方法定漢字還是繁體字,但這並不影響簡體字由於簡單、易辨識等因素,在民間的使用。

2015年這張借條被湖南收藏協會鑒定,再次證明確實是真跡。

那麽420洋元,也就是420銀元,在當時那個年代的購買力怎麽樣呢?

盡管當時戰亂不斷,百姓流離失所,糧食也越來越少,越來越貴,但絲毫不影響銀元的購買力,因為銀元得到了百姓的普遍認同,相比較其他貨幣地位很高。

在飯店當學徒一年也就8塊銀元,而那些去戰場上拿命作戰的,一個月也就5塊銀元。在一些落後地區,購買力十分強,花三四塊就能買三畝地。

借條上的時間是1945年3月,這個時候抗日戰爭還沒有結束,在這期間賀炳炎和廖漢生帶著隊伍南下,途徑邵陽市,因為長途跋涉和一路上的激戰,部隊裏儲備的糧食也不能支撐得起剩下的路程了,但因為周蓮池等愛國人士的相借,這才使隊伍得以補充好糧食,順利南下。

當時周蓮池家裏富裕,周蓮池本人十分愛國,盡管當時時局不穩定,日寇還沒滾出中國,朝不保夕,但周蓮池還是將物資和錢財給了八路軍。而新中國成立後,他本可以去找國家要回這筆錢,但卻沒有任何行動,也沒有將自己的善舉講出來。

其實這種情況不是少數,當時八路軍的政策是「不拿群眾一針一線」,但在抗日戰爭時期,因為與日軍的作戰再加上國軍的打壓,八路軍的後勤補給很難維持,給士兵們發的津貼比起國民黨更是少之又少,士兵們也就只能簡單維持生活。

在1943年,由於災荒,八路軍處境更是艱難,於是八路軍宣布,停止後勤供給,一切由各部隊自行籌集解決。

而當時盡管百姓的日子過得苦,但他們依舊自發為八路軍捐錢捐物,而每次八路軍就會留下借條給他們,約定日後償還。但到最後新中國成立後,找政府兌換的卻很少,因為當年有的人直接將借條撕掉了,有的人將借條保留下來交給後代珍藏。

而周蓮池也選擇了將借條珍藏,即便是土地改革,自己的資產也削減了,後來,周蓮池一家的生活過得十分貧困,但他依舊沒選擇向政府兌換金錢。

直到1989年,孩子們都長大了,各自成立了家庭,但因為自己當初治病的原因,孩子們家裏都沒了錢。這才在臨終前將此事說了出來,但周炎光卻沒聽清楚,直到在2013年發現了那張借條,才明白父親的意思。

這張借條有極高的收藏價值,一是見證了當年的軍民一家,二是上面是賀龍將軍為數不多的真跡。面對那些想要收藏的請求,周炎光都拒絕了,在他看來這借條交給國家才最合適。

後來相關部門對420塊銀元進行了換算,折算成了5萬塊錢,再加上一些食物和零錢,給了周炎光8萬塊錢。周炎光本來只是想知道這個借條到底是不是真的,卻沒想到半個世紀之後,國家會將這張借條上的欠款兌換給自己。

這張借條的背後,是在那段艱難歲月裏,盡管百姓因為常年的戰亂,再加上當時的自然災害,日子本就過得艱苦,卻依舊願意將自己家中的錢財、物資給八路軍。他們明白那些在戰場上拼殺的士兵們,是為了自己、為了這個國家而戰。而八路軍是人民的軍隊,部隊裏有許多出身貧苦的孩子,甚至有些自己家裏的孩子就在裏面。

年輕的戰士們不顧生命浴血殺敵,只為將喪盡天良的侵略者趕出這片土地,而身後的百姓,堅定地站在戰士們背後,盡自己的所能支持抗日戰士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