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同樣是進攻海島,我軍金門戰役損失慘重,為何在海南島就能勝利?

2024-07-26歷史

老話說,勝敗是當兵打仗的平常事,講的就是,打仗這事兒,有贏有輸太正常了,沒人能一直打勝仗。

同時呢,這話也是在講,別因為一次贏了就張狂得不行,也別由於一次輸了就蔫頭耷腦的,得趕緊總結總結經驗,這樣才能有所提升,才能進步。

在解放戰爭的時候,咱軍隊也並非一直順風順水,照樣碰到過挺嚴重的失敗,像 1949 年的金門戰役,這就是個很典型的情況。

金門之戰,咱們先遣登陸的部隊總共 9085 人(包括 350 名船工),這些人戰鬥意誌高昂,而且大多是經歷過好多場戰役的老兵,可最後卻是全軍覆沒的結局。

不過金門戰役結束才半年,咱們軍隊又組織開展了解放海南島的戰役,而且大獲全勝,贏得特別輝煌。

兩場戰役存在一個相同之處,那就是都是攻打海島。而且相比金門島,海南島的海面更寬、風浪更大,同時敵人的數量和裝備都增強了許多。所以從理論上看,既然攻打金門島都失敗了,那麽解放海南島想必也是阻礙多多。

可實際的情況呢,是我軍獲得了最終的勝利。

於是問題就出現了,同樣是攻打海島,為啥我軍在金門失利了,卻能解放難度更大的海南島呢?

接下來咱們仔細講講這裏面的緣由。

先來講講金門戰役,金門戰役慘敗這事兒,在解放軍歷史上那是相當少見的。為啥這麽說呢?因為這場仗不光犧牲了將近一萬多人,而且我軍極少出現成建制部隊被消滅的情況(當時一共投入了三個團)。

導致這場戰役失敗的緣由,不少呢。

首先,負責這場戰鬥的三野 10 兵團,有著特別嚴重的驕傲自滿的情緒,這情緒是導致失敗的關鍵原因之一。

為啥會有很嚴重的驕傲自滿情緒呀?原因挺簡單,就是 10 兵團之前打的仗,都太順利啦。

1949 年 7 月,解放軍第三野戰軍總部下了命令,讓葉飛帶領的三野 10 兵團朝著福建沿海那些地方進發,接到這命令後,10 兵團從江蘇往福建去了。

8 月初的時候,10 兵團到了福州,到 8 月 17 號,福州就解放啦,守在這兒的國民黨軍隊總共被咱們殲滅了 3 萬多人。

福州解放以後,10 兵團的 28 軍,輕輕松松就把福建沿海的幾個島嶼給解放了,像平潭島、大小練島之類的。

另外在這段時間裏,10 兵團的其他部隊,除了有一部份進行休整外,還有一部份對廈門外圍發動攻擊,把敵人的據點一個一個地拔掉了。

最終,10 月 17 日上午,廈門和鼓浪嶼順利解放了,這就是有名的漳廈戰役。這場戰役,一共消滅了五萬多人的敵人。

從八月初到了福州周邊,一直到 10 月中旬解放廈門跟鼓浪嶼,10 兵團那是喜訊不斷,一路都是連連取勝。

一場接一場都是勝利,而且這當中我軍的戰損比相當好看。

比如說解放福州的這場仗,咱軍隊一共傷了亡了 1700 多人,可取得的成果是殲滅敵人大概 39400 人(包括俘虜)。在解放廈門和鼓浪嶼的整個戰役裏,咱軍隊傷亡人數是 1500 多人,成果是殲滅敵人超過了五萬人(包括俘虜)。

這個成績,著實讓人高興,也讓人自豪。

不過,這種高興和驕傲要是不留意把控,就會變成自滿,自滿一出現,肯定會輕視敵人。

毛主席一直都講,戰略上能藐視敵人,可戰術上,必須重視敵人。

可這一點,當時的 10 兵團主官顯然沒察覺到,因此,在攻打金門之前,那種驕傲自滿的情緒,就直接幹擾了我軍幹部的判斷。

具體表現有好幾個方面,頭一個,那就是對敵人的情況了解不足。

金門島上,那時候國民黨軍隊駐紮在那兒,總共有兩萬人,另外還有一支裝甲部隊,裏面有 21 輛美制坦克。

不光這樣,在兩邊開戰之前,國軍胡璉兵團的 18 軍,也過來增援了,這樣一來,金門島上的國軍人數,就有 3 萬多了。

另外,國軍有飛機、艦艇,還有坦克,弄成了海陸空都有的全方位防線。

可對於敵軍的實際實力,咱我軍了解得不是特別透徹。就像胡璉軍團的 18 軍來增援的時候,我軍就只發現敵人來了三艘軍艦,至於到底來了多少兵力,根本沒搞明白。

甚至在那個時候,我軍幹部很武斷地覺得,三艘軍艦最多能送來千把人罷了,就這麽點人,對戰局沒啥大影響。

就這麽憑著主觀又武斷的判斷,10 兵團決定只用 3 個團、8000 多人的兵力當作第一登陸梯隊,去攻打有著海陸空全方位防線,人數多達 3 萬多的敵人。

要明白,攻打金門屬於渡海作戰,跟陸地作戰差別大了去了,那時候咱們軍隊本來就沒啥這方面的經驗,就這麽點兵力去進攻,肯定得有大麻煩。

甚至,當時 10 兵團的首長還挺樂觀地覺得,要是先頭部隊在登陸後能趕快搶下據點,然後接著派出第二梯隊和第三梯隊往前沖,那打贏這場戰役就輕而易舉。

這只是其一,其二呢,準備工作做得太差勁了。

金門戰役屬於兩棲作戰,所以船是特別重要的運兵工具。而且,熟悉當地海域、航道這些情況的船工,也是非常關鍵的角色。

不過,我軍在這一塊準備得不太好。

先講講船只的事兒,因為國民黨軍隊之前拼命劫掠和搞破壞,福建沿海一帶的船只少得要命,這給咱們軍隊搜集船只造成了很大的困擾。

一直到當年 10 月 24 號,咱們軍隊才把能一次運輸三個團、8000 多人的船只給搜集齊了。

兩天前,也就是 10 月 18 日,10 兵團下了命令,得在 20 日對金門島作戰,這麽一看,24 日可比原定命令晚了四天。

在這種情形裏,兵團覺得不能繼續耽擱了,得立刻進行作戰。

這就是第一梯隊才八、九千人的一個重要緣由,由此咱們能明白,10 兵團在船少的時候,就冒冒失失行動了。

要是不這麽著急,往後拖拖,多準備些船,運更多的兵過去,估計結果能好不少。

不光是船,連船工都有問題。

那時候,好多當地船工不太了解解放軍,所以在咱們解放軍征集船只跟船工的時候,他們要麽把船藏起來,要麽自己躲起來,反正就是不讓咱們解放軍找著。

這些船工一直都在當地生活,特別熟悉當地海域的特點、航道的方向還有環境地理情況,要是他們能搭把手,那肯定能讓事情變得容易,效果更好。

不過,想讓他們配合,得做不少具體的事兒,而做事就得花時間。

畢竟解放軍肯定不會跟國民黨軍隊似的,靠武力這類暴力手段強迫那些船工聽話,所以,想讓他們配合,是得有個過程的。

但咱解放軍定下的金門作戰時間太緊了,根本就沒這個時間。

好不容易找來的船和船員,都不是原生的。這些人駕船經驗倒是有,可對當地的海域、航道那是相當陌生。

不熟悉航道倒不是最要命的,最要命的是這些船員裏,很大一部份都不是那種經歷得多、打仗不害怕往後縮的人。

這導致後期戰鬥打響後,有的船居然駛進了敵人軍艦的潛伏區域,而且一瞅見兩軍開火,就到處躲閃。

這些狀況,會給咱們軍隊帶來特別大的麻煩。

實際上,10 兵團 28 軍做作戰計劃的時候,曾經向主管三野的粟裕報告過這個計劃,粟裕那時候就指出了計劃裏有的一些問題。

其中,粟裕表示,要是沒有能一次運載 6 個團兵力渡海的船只,那就先別打。另外,他還說,讓 10 兵團去蘇北和山東沿海找數量足夠且經驗豐富的船工,船工沒找好,也別打。

然而,10 兵團的領導和負責進攻金門任務的 28 軍領導太輕敵了,根本沒真正明白船只和船工有多重要,這方面準備工作都還沒做好呢,就著急開打了。

最終的結局,那就是實打實的教訓。

另外啊,還有一方面的因素致使我軍失利,啥因素?其實就是熟悉和了解自然規律這事兒。

都說「山川河流、風雲雷電,都能被將領拿來用」,咱國家古代,有好多借助自然界裏的氣象條件打贏戰爭的情況。

這些例子都表明,不管是啥樣的戰爭,氣象和自然規律都得重視,重視並且利用好了,就能幫忙取勝,不然就會成為失敗的因素。

在金門戰役裏,咱們解放軍失利,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沒重視自然規律。

那時候,因為船只有限,28 軍安排的第一登陸梯隊,就只有三個團的人手。按照計劃,第一梯隊登陸成功以後,他們坐的船得馬上往回開,接著再運送第二、第三梯隊登陸。

想法不錯,可問題在於,當時咱們軍隊把潮汐這個自然規律給忽略了。

第一梯隊成功登陸是在當年 10 月 25 日淩晨 2 點的時候,那會兒正趕上漲潮到頂了,所以船能順順當當靠岸,差不多都到陸地邊上了。

不過第一梯隊的戰士們一下船,退潮很快就來了,沒一會兒工夫,海水就退到十幾米遠的地方去了。

這代表啥,代表咱軍的船只因為海水退潮有一部份擱淺了,而且,國民黨軍隊在淺水區弄的障礙物也跟著露出來了,結果呢,就把咱軍的船只卡住,讓船只完全動不了。

船走不了啦,那就沒法返航,既然沒法返航,當然也就不會接著運載第二、第三梯隊的戰士過來。

所以啊,最後成了這樣的情況,第一登陸梯隊那將近九千名戰士,只能陷入沒支援的苦戰當中,而對岸的咱們軍隊因為沒有船,就只能幹瞅著戰友身處危險卻啥也做不了。

這就是咱軍第一梯隊損失嚴重的關鍵所在,要知道金門島上敵人好幾萬呢,可咱們這邊還不到一萬。

要是在陸地上,咱軍隊用穿插、迂回這類戰術,能跟敵人拉扯一陣,就算打不贏,也能往後撤,而且還能有支援。

不過在金門島這邊,咱們軍隊身後就是大片大海,能咋迂回、咋周旋呢?支援的部隊被大海隔著,幹著急,有勁也使不出來。

所以啊,最後咱們的軍隊在金門戰役裏,遭受了巨大的損失,咱們登陸部隊的九千多人(連船工都算上),除了一小部份被俘虜,剩下的大部份都英勇犧牲了。

這裏面啊,有一小部份解放軍的幹部和戰士,金門戰役完了以後,憑借地形跟敵人打起了遊擊。可沒辦法,沒援助,也沒補給,最後還是被敵人抓住了,接著就被敵人給殺了。

整個金門戰役,對解放軍來說,是罕見的重大損失,也是一次深刻的教訓。這教訓讓大家清楚,像這種輕視敵人、準備不足還有不重視自然規律的仗,肯定會大敗。

在金門戰役結束半年以後,到了 1950 年 3 月初,解放海南島的戰役就正式開打了。

這一仗,國民黨軍隊的兵力比金門島那次多得多,有十萬多人呢,而且裝備方面,跟金門島那會兒相比,也好了不少檔次。

比如說,那時候在海南島的薛嶽部隊,他們的空軍有像轟炸機、戰鬥機之類的共 45 架,另外各類戰艦也有 50 多艘。

就陸地部隊來說,那完全是清一色的美式裝備。

為了不讓解放軍登上海南島,薛嶽做了好多事兒,弄了個立體防禦體系,叫「柏陵防線」,海陸空部隊啥都有。他自己可滿意這條防線了,還說它「固若金湯」。

另外來講,從地理環境這方面看,海南島和金門島差別特別大。

金門島戰役那會,咱解放軍是從大嶝島、蓮河這些地方出發啟航,朝著金門發動了登陸進攻,這幾個地方,跟金門島的距離不長,差不多直線距離都在十公裏上下。

其中,蓮河跟小金門的直線距離,還不到五公裏呢。

在解放海南島的時候,我軍的先頭部隊是從雷州半島燈樓角出發的,這兒距離海南島的直線距離大概有 25 公裏。

這意思就是,我軍得航行的海域會更寬,那也就意味著危險更大,要知道敵人有著海陸空全方位的防禦系統,他們不可能眼睜睜看著我軍登陸啥也不管。

總的來講,解放海南島時的外在條件比金門戰役還糟糕,可即便這樣,我軍最後還是把海南島解放了。

同樣是攻打海島,而且解放海南島時面臨的外在條件更糟,為啥咱們軍隊還能獲勝呢?這裏面有三個原因。

首先,是吸取了金門戰役的經驗教訓,各方面的準備工作做得特別妥當。

就說船只吧,當時存在船只短缺的情況,為解決這個問題,軍委專門批了資金去香港買,可因為國民黨搗亂,購買計劃最後沒成。

後來,又想著改造,就是把汽車發動機改成船只發動機,想造出來機械船,可因為技術還有裝置這些方面的限制,最終也沒弄成。

最後,負責這場戰鬥的鄧華、韓先楚等人覺得,必須得想法子發動群眾。

當時在雷州半島,國民黨又是劫掠又是搞破壞,好多船被國民黨弄走或者鑿壞了,剩下的船呢,被老百姓給藏起來了。

為了能讓群眾主動把船拿出來幫著我軍解放海南島,我軍做了好多細致的工作。

比如說群眾對我軍不理解這種情況,我軍幹部就挨家挨戶去做思想工作,耐心地給他們講解放軍的政策。

這樣一來,群眾知道咱們軍隊是來解放他們的,還看到了咱們軍隊紀律特別嚴,就紛紛主動把船獻出來支援咱們軍隊。

有了船,還得有經驗豐富的船工才行,對於這方面,我軍準備了兩套方案。

第一,要招募有經驗的當地船工。為了把這些船工召集來,咱軍隊不光做思想工作,還制定了清楚的薪酬政策。而且,對於他們家裏生活碰到的實際難題,也仔仔細細地一個一個給解決了。

有了這些招兒,船工們當然願意給我軍當舵手。

第二,因為船工不是戰士,說不定在槍林彈雨裏會驚慌失措啥的,所以咱們軍隊又培養了好多自己的舵手。

在培養舵手的時候,咱部隊的幹部和戰士對當地的老船工師傅,態度特別尊敬,還虛心求教,所以這些船工師傅就樂意把本事都教給他們。

這麽一弄,船工和船只等的準備問題就解決了。

其次,得把自然規律和氣象條件當回事兒。

解放海南島,一開始軍委定的計劃是 1949 年春節前。不過鄧華他們做了一番調查研究,覺得那會兒廣州海面正刮北風,而且有大量準備工作要做,時間上太緊張了,於是就向軍委請示,能不能推遲到春節後。

鄧華提出的這個請求,軍委慎重思考了一番,最後同意把時間推遲到春節後,也就是 1950 年 2 月下旬。

不過,鄧華等人所在的兵團司令部進一步調研氣象後發現,在 3、4 月份谷雨到來前,海面會比較平靜,這對咱們部隊發起登陸有很大好處。

所以,鄧華又給軍委打電話,要求把行動時間推遲,這回,軍委答復說,行,可以推遲,最晚在春夏兩季把海南島問題解決了。

這樣一來,不但給我軍提供了恰當的行動時機,而且行動時間的推遲,還讓我軍有了足夠的準備時間。

像上面說的那些征集船工、船只的工作,得是有了足夠準備時間的情況下才能夠開展的。

要是準備得很充分,那自然心裏就有底了。

最後一點,在於我軍上下都很重視解放海南島戰役。

前面說過,金門戰役對我軍來說是個深刻的教訓,這一教訓也給我軍部份將領那驕傲自滿的情緒提了個醒。

就這種狀況而言,從解放海南島戰役計劃剛開始制定的時候,到中間多次進行調整改動,再到各項準備工作的開展和實施,全軍都努力做到最好。

比如說個小小的例子,那會兒為了把暈船這問題解決掉,大夥琢磨了好多招兒,像打秋千之類的。

就連這麽小的工作,兵團上下的幹部都想到了,那其他工作肯定也做得特別好。所以呀,重視和不重視,那結果就是不一樣。

有了這三點,而且海南島上還有瓊崖縱隊幫忙接應,憑咱解放軍能打仗、能打勝仗的本事,勝利那肯定是順理成章的。

最後來說:

毛主席說過:「不打無準備之仗,不打無把握之仗」,一場戰役的勝敗,關鍵不光在於將領的籌劃指揮,還在於各方面的準備工作有沒有做好。

只要準備充分,就像毛主席在【論持久戰】裏講的,「處於劣勢但有準備的軍隊,往往能對敵人發起出其不意的攻擊,把占優勢的敵人打敗」。

不光這樣,戰略上瞧不上但戰術上重視,這是金門戰役失敗跟海南島戰役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可以對敵人不當回事兒,可在每個局部裏,在每個具體鬥爭的事兒上,都得小心謹慎,只有這樣做,才能獲得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