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不僅僅是一個地理標誌,還承載著歷史記憶。在民國時,國民黨為了表彰或紀念國軍將領,會用他們的名字來給一些地方命名。
1、立煌縣
安徽的金家寨,坐落於大別山腹地,是中國工農紅軍的主要發源地之一,也是鄂豫皖蘇區的軍政中心所在。
蔣介石曾組織了多次對鄂豫皖蘇區的進攻,均以失敗告終。1932年,蔣介石調遣30萬大軍,分兵三路第四次對鄂豫皖蘇區的圍剿。
國民黨軍隊和紅軍主力展開多次激戰陷入困境後,蔣介石下令各縱隊向金家寨發起強攻,並許下承諾:誰能率先攻克金家寨,就以誰的名字來命名該地。
衛立煌擔任中路軍第6縱隊指揮官,他率領部隊從山間小路翻越大別山北部,偷襲金家寨。紅軍與衛部交戰後,為保存實力主動撤出,衛立煌乘虛占領了金家寨。
大喜的蔣介石沒有食言,以金家寨為核心,從周圍5個縣劃出55個保,設定了一個新的縣,並命名為立煌縣。
1947年劉鄧大軍攻克立煌縣,參考過去的名稱金家寨,更名為金寨縣。
2、經扶縣
除了金家寨,河南新集是鄂豫皖蘇區的另一個軍政中心。
1932年蔣介石發動對鄂豫皖蘇區的第四次圍剿,由劉峙擔任中路軍指揮。
由於張國燾指揮失誤,紅四方面軍被迫撤離根據地。為了加強對這裏的統治,同樣以新集為中心,從周圍幾個縣劃出區域設立了一個新的縣。
為獎勵劉峙,蔣介石以劉峙的字「經扶」來為之命名。
1947年劉鄧大軍攻克經扶縣,將名字改為新縣,一方面是沿用過去的「新集」之稱,另一方面也寓意著這裏的人民迎來了新生。
3、靈甫縣
1947年國民黨軍集中兵力進攻山東,華東野戰軍為尋找殲滅敵軍的時機,將主力向後撤退並隱匿起來。
蔣介石和陸軍總司令顧祝同誤以為華東野戰軍已無力決戰,遂下令各兵團大膽挺進。
74師的師長張靈甫剛愎自用,為搶奪頭功,仗著74師是國民黨軍五大主力之首,甩開其他部隊,孤軍深入。
華東野戰軍當機立斷,采取猛虎掏心的戰術,將 74 師圍困於蒙陰縣東南的孟良崮地區。
歷經激烈戰鬥,74 師被全部殲滅,張靈甫也被擊斃。
為了緬懷自己的愛將,蔣介石將蒙陰縣更名為靈甫縣。
然而,國民黨軍對山東的進攻最終以失敗告終,這個改名僅僅存在於紙面之上。
4、自忠縣
1939年,日軍侵占武漢後,向隨縣棗陽地區發動進攻,被中國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率部擊退。
次年,日軍調集眾多部隊,總計 11 萬人,向主力駐紮在棗陽的第五戰區發動了一場規模空前的攻勢。
張自忠擔任第五戰區右翼兵團總指揮和第33集團軍總司令,他向蔣介石報告行動的多封電報被日軍截獲。
日軍從電報中察覺張自忠部所在的位置為宜城,即刻集結了 2 個師團的兵力對 33 集團軍實施包圍。
在與日軍的殊死激戰中,張自忠將軍英勇殉國,是抗日戰爭中犧牲的最高級別中國軍官。
1945年,為了紀念張自忠,國民黨國民政府將宜城縣更名為自忠縣。
1949年宜城解放,更改回宜城縣。
5、林森縣
林森乃辛亥革命元勛、國民黨元老,擔任過國民政府主席長達二十年,1941年代表國民政府向日本宣戰。
林森是福建閩縣人,75歲時因車禍去世。為了紀念林森,國民政府將他的家鄉閩侯縣改名為林森縣。
新中國成立後的1950年,林森縣恢復原名閩侯縣。
小結
衛立煌、劉峙、張靈甫皆為國民黨反動派的將領,雙手都沾滿過革命烈士的鮮血,以他們姓名命名的地名自然不可能保留。
而張自忠將軍是抵抗日軍壯烈殉國的烈士,國共雙方對其評價都很高,自忠縣這個名字似乎可以保留。
但在1949年中共中央「進京趕考」前,毛主席做出了不做壽、不送禮、少敬酒、少拍掌,不以人名作地名等規定。
為紀念新四軍軍長葉挺將軍,曾經將江蘇鹽城更名為葉挺縣,但在1949年後同樣改回鹽城。更不必說自忠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