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1938年,武漢11歲童養媳獲救,周恩來對她說:你父親是劉少奇

2024-01-18歷史

在戰火紛飛的年代,劉少奇與他的長女劉愛琴被硬生生地分開了。這個瘦弱的小女孩看著對面的陌生人,怯生生地張口喊了一聲「爸爸」。

劉少奇看著女兒,淚水在眼中打轉,但他還是強忍住,把女兒緊緊地擁入懷中,輕聲說:「愛兒,沒事了,爸爸回來了。」

聽到這句話,劉愛琴再也忍不住,哭得泣不成聲。是什麽原因讓國家領導人的孩子在外流浪了12年呢?他們又是如何重逢的呢?

讓我們一起探尋這個感人的故事。

1927年,大革命以失敗告終,處在危急關頭的中國共產黨決定轉移部份同誌前往上海,繼續堅持革命。其中包括劉少奇和何葆珍夫婦,他們的長女劉愛琴也在其中。

何葆珍和劉少奇在1922年的革命行動中相識,他們共同的理想和信念使他們迅速結為夫妻,並育有三個孩子。劉愛琴是他們的長女。

在戰火紛飛的革命年代,家庭的幸福往往短暫易逝。何葆珍收到組織的新命令後,立刻與丈夫劉少奇商議孩子們的轉移問題。

他們經過深思熟慮後,決定將三個孩子分別交給三個不同的家庭照顧。不滿一歲的劉愛琴被送到了一個工人家庭中,由她的養父母照顧。

何葆珍與養父母商定每月支付撫養費,並得到了養父母的承諾:「我們會把愛琴當作親生女兒一樣照顧。」臨行前,何葆珍緊緊抱著女兒,淚眼婆娑,久久不願放手。

然而,這對母女的此次告別竟成了永別,那時的劉愛琴還不明白這意味著什麽。

劉愛琴,在8歲之前,曾得到工人家庭的照顧和關愛。雖然她並不知道自己的親生父母是誰,也不知道自己的生日是哪天,但是養父母還是將她當作親生孩子一樣照顧,給予她無微不至的關懷。

然而,隨著養父母有了親生兒子,劉愛琴的生活變得越來越艱難。盡管她已經非常懂事,小小年紀已經會掃地、做飯,幫養母照顧弟弟,但是她的境遇仍然很困難。

在1934年,劉愛琴的養父工作的工廠倒閉,家裏失去了收入,養母面臨著巨大的困難,只能苦口婆心地想著如何照顧老人和眾多的孩子。

在一個普通的漢口小康家庭中,由於經濟壓力,一個不滿8歲的女孩劉愛琴被送到了一個陌生的家庭成為童養媳。盡管劉愛琴盡力抗拒,但第二天還是被迫離開了自己的家庭,踏上了前往漢口的火車,開始了她備受折磨的童養媳生活。

劉愛琴初次搭乘火車,眼前不斷變換的風景並未引起她的興趣,她反而一直縮在座位上,對未來充滿了擔憂與恐懼。

剛到達目的地,人販子剛離開,女主人就丟給她一把掃帚,讓她開始勞作。劉愛琴起初並不知道自己是童養媳,直到在日復一日的辛勤勞作與責打中,她才意識到養母是將她賣給了這個家庭。

那是劉愛琴人生中最痛苦的一段時間,她無數次期待養母能來探望她,或許就能帶她逃離這艱難的境地。成年後的劉愛琴回憶起那段日子,如此表述。

每一天清晨,雞鳴聲響起,我就會從夢中醒來,開始一天的辛勤勞作。無論是能勝任的還是困難重重的任務,我都會勇敢面對。

比如砍柴、掃地、挑水、燒火,每天早晨一睜開眼,就開始投入到無盡的忙碌中。沒有絲毫的休息時間,即使累得快要昏倒,也不能閉上眼睛休息片刻。

因為,只要我稍有懈怠,那戶人家就會對我施以拳腳,我的身體也因此留下無數的淤青。 每一次的挨打,都會讓我對生活感到絕望。

有一次,我到井邊打水,由於長期的營養不良,瘦弱的身軀已經無法承受水桶的重量。就在這一剎那,我昏倒在井邊,身體被水桶拉進了井裏。

這是劉愛琴生命中一次最危險的遭遇。那一刻,她絕望地想:「死了倒也輕松,不必再受苦。」幸運的是,男主人恰好出門,看到劉愛琴掉進了井裏,立刻放下梯子將她救出。

這次意外,讓劉愛琴感到無比的委屈和難過,她失聲痛哭。後來,她發起了高燒,女主人怕她死掉,家中失去勞動力,趕緊給她餵了藥。

從死亡邊緣醒來的劉愛琴放棄了輕生的想法,面對艱難的生活,她從書中找到了生存的勇氣和希望。隨著年齡的增長,劉愛琴開始在能力範圍內偷偷閱讀。

書中的世界讓她感到無比美好,能暫時擺脫殘酷的現實。春夏秋冬,無論是嚴寒酷暑,還是手腳生瘡,她都堅持在柴房中度過,外面大雪紛飛,屋內小雪飄落,即使後來回到家中療養,手上的傷疤依舊未愈,伴隨著她度過了一生。

盡管那時年幼的劉愛琴並不知道,她的父親正焦急地尋找她,希望用書中點燃的希望,度過艱難的日子。

劉少奇的第一任妻子何葆珍在1934年獄中去世後,他決定立即尋找孩子。盡管此時國共兩黨的關系有所緩和,抗戰局面趨於穩定,但他的心中始終掛念著那個曾經陪伴他走過艱難歲月的孩子。

劉少奇得知何葆珍與孩子們的訊息後,心痛不已,他決心要盡自己的一切力量將孩子們撫養長大。然而,戰事吃緊,又緊接著開始了長征,他再也沒有了孩子們的訊息。

在局勢較為穩定後,劉少奇火速開始了尋找孩子,登報、找人,他都一一試過,但是孩子們就像人間蒸發了一樣,怎麽也找不到。

他的身體因為找不到孩子而日漸虛弱,原本只是一些小病,但加上找不到孩子的憂郁心情,身體恢復變得緩慢。周總理看到劉少奇的身體狀況一天不如一天,便讓鄧穎超去詢問原因。

經過鄧穎超的詢問,大家才知道劉少奇有三個孩子還在外邊流浪。劉少奇希望不給黨組織帶來麻煩,所以並沒有尋求組織的幫助。

周總理,作為共產黨的副主席,對失去孩子的父母們感同身受。他立即與相關部門和國民黨同誌取得聯系,共同制定了尋找孩子的行動計劃。

1938年春天,登報尋找失散多年的女兒的啟事終於有了回應。為了避免希望落空,周恩來總理秘密來到那個找到劉愛琴的車夫家中,詢問了劉愛琴現在的狀況。

周恩來總理感慨道:「可憐的孩子,我們應該盡快把你接出來。但是我們出面的話,你可能不認識也不信任我們,先去你養母家看看吧。」

當劉愛琴的養母聽到周恩來的名字,立刻明白了兩人的來意。她有些害怕,因為她知道把孩子賣給別人是錯誤的,正要開口訴說自己的生活困境時,周恩來總理立即制止她:「只要你現在把孩子接出來就可以了,其他的都不用擔心。」

劉愛琴的養父多少明白些事理,他趕忙帶著養母去把孩子接出來。劉愛琴見到養母的第一面,忍不住哭了,養母也哭著說:「孩子,是媽媽對不起你,現在你親爸來尋找你了,你趕緊回去吧!」

劉愛琴在離開之前,周總理留下了一些錢給她的養父母。這些錢既是為了讓養父母將贖金支付出去,也是對他們多年來照顧劉愛琴的肯定。

戰爭年代,生活艱辛,周總理希望表達他的感激之情。多年後,劉愛琴再次踏上了回家的旅程,她感到安心,因為她知道這次來的人是真心要帶她回家。

1938年,劉愛琴終於在延安見到了她的父親劉少奇,這開啟了她人生的新篇章。

雖然多年未曾相見,但是血緣的神奇紐帶讓這對父女感受到了彼此的溫暖。當劉愛琴見到父親時,她忍不住詢問她的母親在哪裏。

「你媽媽已經犧牲了。」聽到這個訊息,劉愛琴無法抑制自己的情緒,大哭著懇求父親不要離開她。周總理和鄧穎超等人也被這對父女的團聚所感動,悄悄地離開,為他們留下一些談話的時間。

回到父親懷抱的劉愛琴,開始按部就班地接受學業。在革命思想的影響下,她像父親一樣堅定地為組織工作,從最初的農村教學逐漸轉移到大學教學。

她的整個生命都獻給了國家,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劉愛琴都沒有放棄。在彌留之際,她告訴孩子們的願望都是「請把我的遺體捐獻給中國醫學研究事業」。

「舍小家,顧大家」從來都不是一句空話。劉愛琴的童年雖然不幸,但為了國家的需要,她義不容辭。是這些無私的人,為我們的和平與安全負重前行。

讓我們向先烈致敬,向那些為國家付出的人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