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東征山西紅軍只有1.3萬,閻錫山有20萬大軍,為何還讓中央軍進駐

2024-04-09歷史

1935年10月,毛主席率中央紅軍長征到達陜北之後,面臨的局面依然十分嚴峻。

因為,當時的陜北根據地雖然擁有三萬平方公裏,占據了二十多個縣城。然而,由於陜北地區環境惡劣、土地貧瘠、人煙稀少,偌大的根據地不但經濟困難,而且總人口才40余萬,根本無法養活數以萬計的紅軍隊伍,更別說紅進一步擴充。

也因此,到達陜北後不久,黨中央和毛主席就面臨著紅軍該如何發展的問題。那麽,紅軍該向哪裏發展呢?

當時,紅軍面臨5個選擇,第一,撤離陜北,向經濟和環境更好的陜南發展,林彪就持這種意見,他甚至一度鬧意見脫離部隊,要去陜南打遊擊。

第2種選擇,確保陜北紅軍向西發展,逐步打通新疆。第3種立足陜北,向北發展靠近蘇聯。第4種選擇,反對紅軍出征,死守陜甘蘇區。第5種選擇,東征山西。

這5種選擇中,死守陜甘顯然是不靠譜的,因為當時的經濟和環境都太過糟糕,死守環境惡劣的陜甘邊區,相當於坐等敵人進攻,自取滅亡。

而向陜南發展也不靠譜,一方面離陜北根據地太遠,另一方面占據陜南的是楊虎城、張學良等部,他們都是傾向於紅軍合作的可爭取力量,進軍陜南不但困難重重,而且必將把他們逼向蔣介石的一邊,不利於統一戰線。

而向北發展和向西發展,同樣面臨北方和西北地方經濟困難、與陜北無異的問題,即使能夠擴大根據地,也無法補充紅軍的消耗和人力資源。

所以,1935年12月下旬,中共中央在陜北瓦窯堡召開了政治局會議,不僅著重討論了軍事戰略問題、全國的政治形勢和黨的策略問題,確立了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同時,也確立了紅軍的戰略部署方向——紅軍行動與蘇區發展主要方向,應放在黃河以東的山西和北面的綏遠等省。

為何黨中央和毛主席將發展方向選擇為山西和綏遠呢?其實原因很簡單,一方面是瓦窯堡會議確定了國內革命戰爭與民族革命民族戰爭結合起來,紅軍擴大紅軍和準備對日作戰結合起來的目標。

當時,日本已經占領了東三省,開始對華北五省虎視眈眈。紅軍要想抗日與日寇作戰,當然要往華北及東北方向發展。另一方面,當時也確定了打通蘇聯道路的方向,這樣一來,與蘇聯控制的蒙古國毗鄰的綏遠,就成為紅軍的必經之路。

確定紅軍的發展方向之後,經過一番準備之後,尤其是與張學良的東北軍達成協定,紅軍東征後防無後顧之憂後,位於陜甘地區的紅軍正式組建中國人民抗日先鋒軍,總指揮為彭德懷,政委為毛澤東。

當時,這支由紅軍組成的抗日先鋒軍,分別由林彪率領的紅1軍團、徐海東、程子華率領的紅15軍團,以及由劉誌丹、宋任窮領導的紅28軍組成,總兵力約1.3萬余人。

1936年2月20日晚,紅1軍團、紅15軍團在北起隨德南至清澗約40公裏的黃河沿岸渡過黃河,正式發起的東征行動。

紅軍渡過黃河之後,閻錫山就很快發現了紅軍的動向,並迅速派遣麾下的晉綏軍對紅軍進行圍追堵截。在閻錫山的苦心經營之下,他麾下的晉綏軍不但兵力遠超東征紅軍——閻錫山在山西和綏遠兩省的晉綏軍總兵力超過20萬,而且,由於坐擁山西兵工廠,其麾下軍隊的裝備也遠超紅軍。

然而,面對兵力和裝備遠少於自己的紅軍,閻錫山的晉綏軍卻屢戰屢敗。

紅軍在初期相繼擊敗和消滅多支晉綏軍部隊之後,更是兵分三路轉戰呂梁山、晉南等地區,在山西腹地放手發動群眾,迅速擴充新兵,宣傳紅軍和抗日路線。甚至,形勢一片大好之下,紅軍還開始在呂梁山地區創立根據地。

在此期間,中共中央也在孝義等多地相繼召開了一系列政治局擴大會議,分析和討論了東征紅軍在山西的發展策略。

當時,黨中央不但制定了經營山西建設根據地的基本方針策略,而且對於發展鞏固根據地、猛烈擴大紅軍也有明確的要求。例如,當時會議決定,1936年10月前,要擴大紅軍3.6萬人,同時,批準陜甘及華北五省發展遊擊戰爭。

紅軍的猛烈發展,在山西很快掀起的紅色浪潮,晉綏軍的屢戰屢敗讓閻錫山感到空前恐懼,他意識到,僅憑自己麾下的晉綏軍,根本無法阻擋紅軍的進攻。

所以,幾番糾結之後,閻錫山面對隨時失去山西的嚴峻形勢,決定引入中央軍進入山西,驅虎吞狼,配合晉綏軍對紅軍發起進攻。

蔣介石對於閻錫山這樣的割據地方、對於中央命令置若罔聞的軍閥懷恨已久。但是,對於閻錫山這樣的軍閥卻如同老鼠拉龜——無從下手,根本插不進手來。

此時接到閻錫山請中央軍進山西圍剿紅軍的請求之後,蔣介石如獲至寶,以空前的效率派遣了6個師分三路入境增援。

當時,被蔣介石調派的都是他麾下最具戰鬥力的嫡系部隊,最先被調入的是關麟征率領的第25師和商震率領的第32軍141師、142師。晉綏軍在兌九峪戰鬥中失利之後,中央軍第13軍湯恩伯部、第2師鄭洞國一個旅、衛立煌的兩個師也紛紛入境作戰。

一時間,被調入山西作戰的晉綏軍總兵力高達15萬人。而且,蔣介石為了統一指揮進入山西的中央軍,還委派其最信任的大將——陳誠為剿共第一路總指揮,負責對於東征紅軍的圍剿。

晉綏軍原本就有20余萬的兵力,這還不算遍布山西的地方部隊,再加上入境戰鬥力頗強、與紅軍作戰經驗豐富的蔣介石嫡系15萬大軍,只有1.3萬余兵力的東征紅軍與之相比,實力相差懸殊。

所以,東征紅軍在完成擴紅8000人、籌款50萬銀元,並建立了幾十個鄉村蘇維埃政權、部份縣級黨組織之後,最終選擇回師西渡,返回陜甘寧邊區。

閻錫山是民國時期大名鼎鼎的山西王,他對於山西的統治從民國初期開始,一直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整整統治山西38年之久。

在他的經營之下,山西幾乎成為針插不進、水潑不出的鐵桶江山,閻錫山統治山西的38年間,除了抗戰期間不敵日寇之外,幾乎所有勢力都被閻錫山排除在外,對於軍閥頗有手段的蔣介石也不例外。

而且,閻錫山對於山西的經營也是頗為成功的,在他的經營之下,只有1000多萬人口、山區面積多於耕地面積的山西,不但成為民國的模範省,而且還擁有山西兵工廠等多家重型重工業企業,成為當時民國各省份中重工業最完善、教育最發達、治安也相對最好的省份。

而且,在閻錫山的苦心經營之下,他麾下還有一支高達20多萬、裝備相對精良、訓練有素的部隊——晉綏軍。這支部隊完全是閻錫山的私軍,除了他,任何人都指揮不動。

坐擁經營幾十年的山西老巢、擁有完善的兵工廠,更有20余萬大軍,擁有如此優勢的閻錫山,面對只有1.3萬余兵力的紅軍,為何卻完全不是對手,甚至被逼的飲鴆止渴、邀請蔣介石中央軍入駐山西呢?

第一,閻錫山的晉綏軍兵力雖多,裝備也不錯,但戰鬥力其實並不強。雖然閻錫山對山西的統治時間很久,在他的經營之下,晉綏軍在民國各軍閥之中裝備也可排到前列。

但是,由於軍閥部隊私軍的本質,晉綏軍的戰鬥力從來不以強勁著稱。歷史算得上悠久的晉綏軍,除了後來另立門戶的傅作義之外,也從未湧現出任何一個以軍事才華著稱的將領。而且即便是傅作義,也是以善守著稱,而非進攻。

事實也確實如此,晉綏軍在民國的所有軍閥混戰之中,很少取得酣暢淋漓的勝利。無論是與北洋軍閥的戰爭,還是國民黨新軍閥的中原大戰,閻錫山的晉綏軍都敗多勝少。

在紅軍在東征之前,晉綏軍其實也並非沒有與紅軍交過手。早在1935年,閻錫山就曾派遣麾下大將孫楚率數萬人渡過黃河,進入陜西圍剿陜甘紅軍,只不過被紅軍打了落花流水逃了回去。

所以,雖然裝備精良、人數更多而且擁有地利,晉綏軍卻在戰鬥力方面遠不是紅軍的對手。這也是為何紅軍進入山西之後如入無人之境的關鍵原因。

第二,邀請蔣介石中央軍入主山西,其實是閻錫山「三個雞蛋上跳舞」的平衡策略。

坐擁山西和綏遠省兩省的閻錫山,在中國民國時期當然算一個大軍閥,但他卻遠算不上最強。

當時,位於華北的閻錫山面臨三個最強大的對手,北方是野心勃勃試圖吞並中國的日本,也是最強的一個。西邊是長征到達陜北、兵力和人數雖小但卻潛力巨大的紅軍,最關鍵的是紅軍還有百姓的支持。還有就是閻錫山的老對手,曾在戰場上對決的蔣介石,蔣介石不但占據了江南膏腴之地,而且手段高超,擁有中央大義。

這三方任何一方都有滅亡閻錫山的可能,所以,閻錫山對於這三方勢力也一直憂心重重。他將自己形容為「在三個雞蛋上跳舞,哪一個都不敢跳破」。

而紅軍直接東征進攻山西,無疑打破了閻錫山三個雞蛋上跳舞的平衡。其中一個雞蛋即將破損,無奈之下,閻錫山不得不引入看起來危害最小的蔣介石中央軍,來繼續達到三個雞蛋的恐怖平衡。

第三,閻錫山擔心,即使他拼了老命竭盡全力指揮晉綏軍與紅軍作戰,即便是取得勝利,晉綏軍也必然損失慘重,會被蔣介石等其他軍閥坐收漁翁之利。

如果不顧一切的與紅軍火拼,閻錫山有沒有勝利的可能?當然是有的。然而,即使閻錫山真的擊敗了紅軍,他也必然會付出慘重的代價。

尤其是他賴以維持統治的晉綏軍,必然傷亡慘重。這樣一來,兩敗俱傷之後,閻錫山能否繼續控制山西都猶未可知,他與紅軍血拼到底又有什麽意義呢?

深知老對手蔣介石性格的閻錫山再了解不過:但凡他露出任何一個弱點和破綻,蔣介石都會毫不猶豫的撲過來將他撕碎。

所以,雖然與紅軍並不是沒有一拼的可能,但是閻錫山卻不敢不顧一切的拼,因為他知道,拼下去的結果很可能只會便宜了蔣介石。

第四,閻錫山對山西的統治雖然比較成功,但對於山西人民的壓榨也很重,民眾革命的熱情絲毫不弱於其他省份,甚至猶有過之。

閻錫山確實是民國各路軍閥之中最會經營的一個,無論是他建立的山西兵工廠,還是對於山西的穩固統治,站在軍閥的角度,他都是頗為成功的。

而且,以山西一省之地(綏遠人口很少,經濟很差)長期供養20余萬大軍,且有能力角逐天下,閻錫山自然是個很厲害的軍閥。

但是,無論是辦重工業還是供養他的20多萬大軍,閻錫山所有的資金來源,全都是對於山西民眾的壓榨。而山西本身就是一個山多地少、人口只有1000多萬的省份,而且還是一個經濟並不發達的內陸省份。

靠這樣一個省份供養20多萬大軍、還頻頻參加軍閥混戰,山西人民的壓力之大可想而知。當時,閻錫山對於民眾的壓榨,甚至已經達到到了敲榨吸髓的地步。

所以,當時的山西在閻錫山的統治之下,看似十分平靜穩固,但是早已成為一片隨時可能被點燃的火藥桶。而紅軍東征,就是點燃山西的星星之火。這也正是紅軍東征之後,很快擴紅8000人、籌款數10萬銀元的關鍵因素。

山西人民承受的巨大壓榨和對於閻錫山反動統治的痛恨,閻錫山自然也是知道的。所以,他不敢讓紅軍在山西呆太長時間,否則的話,即使他竭盡全力擊敗了紅軍,蔣介石和日本人也沒有趁火打劫,他對於山西的統治也就進一步瓦解。

所以,權衡利弊之下,為了防止自己失去山西老巢,閻錫山不得不捏著鼻子邀請蔣介石中央軍進駐山西,幫他趕走紅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