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新舊蒙古人大決戰(上),阿裏不哥的所有努力都在為他做嫁衣

2024-07-24歷史

13世紀的蒙古人無疑是整個農耕民族的噩夢,來去如風的蒙古騎兵在短時間內橫掃大半個歐亞大陸,一個個農耕文明國家被這種近乎無解的戰術快速征服。

但是,蒙古帝國的軍事能力與社會治理能力是嚴重不匹配的,強大的軍事能力令其能快速打下大片土地,而領土越多,統治區人口越多,所需要的社會治理能力也越強,一個大國如果沒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社會治理制度,很容易滋生尾大不掉的地方勢力,而地方勢力力量進一步膨脹就會帶來割據或分裂。

於是,一個尷尬悖論便擺在蒙古帝國的統治者面前了: 他們打下的領土越大,帝國分裂的風險也就越大。

站在上帝視角,我們當然可以輕飄飄地說一句: 軍事實力與社會治理能力的嚴重不匹配導致蒙古帝國的結局必定是走向分裂。

但是一個龐然大物,尤其還是一個武力值爆棚龐然大物,其分崩離析的過程必定會像其憑借快馬彎刀擴張的過程一樣充滿了血與火。

蒙古帝國內部勢力太多,這讓其分裂的過程顯得很復雜,但是在細讀蒙古帝國分裂的那段歷史時,我們又會發現又一個人,他的一生完美貫穿了這部帝國分裂史的主線,甚至在某種意義上講,蒙古帝國的分裂就是由他推動甚至主導的。

這個信奉快馬彎刀才是真正蒙古人的標配的奇人、軸人、狠人,將如宿命般成為忽必烈真正的一生之敵。

他的一次次卷土重來,雖未能動搖忽必烈在元朝的統治根基,但卻也讓忽必烈這個理論上的大蒙古國大汗的權力名存實亡;他的一次次卷土重來,重構了中亞、西亞、乃至東歐的社會秩序;他的一次次卷土重來,將化身為忽必烈在無數個午夜夢回時刻追問自己的那個問題:我到底還是不是蒙古人?

蒙古帝國的早期權力之爭集中在成吉思汗死後,窩闊台系與托雷系之間的汗位之爭,這場鬥爭看似以托雷長子蒙哥的繼位而告終,但事情遠沒有那麽簡單,且不說蒙哥繼位時過份依賴拔都本身就是欽察汗國脫離蒙古大汗廷的根源,曾得到成吉思汗許諾汗位只能出自其子孫的窩闊台系後人們又豈會善罷甘休。

不得不說,窩闊台死後,他走到台前的兒孫的水平實在讓人不敢恭維,但偌大的窩闊台系又怎會不湧現出幾個敢想敢幹的英雄?

孛兒只斤·海都, 這個最初並未引起蒙哥註意的窩闊台之孫,將向忽必烈和他的子孫們掀起一場長達半個世紀的復仇。

這場被稱為「海都之亂」的蒙古帝國內部的權力鬥爭史,將如何影響歷史的走向?

救命的酒

酒,對於蒙古這個民族來說,絕對有著非凡的意義,我們今天所飲用的高度白酒屬於蒸餾酒,而蒸餾酒在中國大規模推廣正是在元朝。

蒙古人普遍好飲酒,而酒對於被史書詳細記載的兩位窩闊台系大汗來說,都是一種「負資產」,窩闊台汗晚年豪飲無度,即便耶律楚材多次勸諫也不管用,貴由汗早年因拔都在酒宴上先飲了幾杯而出口諷刺他,並因此與拔都交惡,為日後拔都與蒙哥聯手對付窩闊台系埋下伏筆。

但是,對於窩闊台的子孫來說,酒所帶來的也並非全是麻煩,我們今天要說的孛兒只斤·海都, 某種程度上講,正是被酒救了一命。

1251年,蒙哥在拔都的全力支持下正式登上汗位,作為托雷的長子,他的繼位勢必導致窩闊台系諸王的不服,畢竟他們才是成吉思汗授權的合法的汗位接班人。

但權力問題從來都是實力說話,你們窩闊台系諸王服不服不重要,你有沒有能力去動搖蒙哥的統治才重要,蒙古是靠著托雷系加上盟友拔都的絕對實力才登上汗位的,窩闊台系的人敢有非分之想,遭到的必定是殘酷的鎮壓。

蒙古繼位之初,確實有一波窩闊台系的小規模反撲,參與這次反撲的是貴由汗的兩個兒子忽察和腦忽,以及闊出之子失烈門。

三人的叛亂毫無疑問地被蒙哥輕松化解,肉體消滅忽察、腦忽和失烈門後,蒙哥將原本窩闊台系的封地平均分給了一些沒有威脅的窩闊台系宗王。

元太宗窩闊台,成吉思汗第三子,因「深沈有大略」而被成吉思汗選定為汗位接班人,且成吉思汗承諾,只要窩闊台的子孫中還有一個人就比其他人有更高的繼承權。

窩闊台共有7子,長子貴由後來繼承汗位;次子闊端,因接收了原托雷的一些部眾而一直與拖雷系保持著一種友好關系;三子闊出,被認為是最受窩闊台喜愛的孩子,但闊出先於窩闊台去世,窩闊台也一度想將汗位傳給其子失烈門,但最終因窩闊台的暴死而沒有下文。

相比於以上三個兒子,窩闊台的第五子合失,則顯得非常不起眼,合失嗜酒如命,且早早因暴飲而亡,這樣的履歷自然不會引起手握大權者的重視。

正因為合失的嗜酒和早亡,導致托雷在清理窩闊台時,不但沒有對合失一家「重點照顧」,反而因為其「不成器」而被蒙哥隨意分封了事。

窩闊台系的封地本就不多,如今這些封地又被蒙哥拆分為多份,但很多事情是事在人為的,同樣的資源,在一個庸碌之輩之手可能平平無奇,但是在一個野心勃勃且能力出眾的人手中則可能發揮出十倍百倍的作用。

很遺憾,合失有一個叫海都的兒子,就是這樣的人。

西北王

孛兒只斤·海都,合失之子,窩闊台之孫,蒙哥繼位後被分封至海押立。

對於一個沒有政治野心的人來說,這個地方可以接入中原-中亞貿易線,做做生意賺點小錢,維持一個富足的生活不成問題。

但是對於一個有誌於爭天下的人來說,海押立就有另外一番意義了:海押立在今天的哈薩克境內,按照中原文明的視角,其地處西北,熟悉中國歷史的人都知道西北之於中原王朝的意義,西北是黃河上遊,由西北地方向東向南進發很容易形成泰山壓頂之勢。

而如果把目光進一步放大,西北的意義還有一重: 其地處中亞,與欽察汗國接壤,可以阻隔中華與中亞文明的交流。以蒙古人視角,這個地方進可以逼近蒙古人都成哈拉和林,退可以阻斷蒙古大汗廷與其他三個汗國之間的聯系。

明白了這點,海都問鼎天下的總戰略也就呼之欲出:

進則占據西北揮師南下讓中原漢地這塊忽必烈最重要的領地成為自己的牧場,退則阻斷忽必烈的影響力向西方擴張,自己則可以做一個蒙古人的西北盟主。

計劃雖好,但海都面臨一個尷尬的問題:他所擁有的海押力不過是西北的一部份,遠非整個西北,因此,要想成就霸業, 他所走的第一步棋一定是先成為真正的西北王。

領土擴張,總體上講只有兩種方法:搶和換。

天下風雲變換時,可以找機會去搶,這樣也比較容易成功,而在局勢整體穩定時,最好別做那個明搶的出頭鳥,因為這樣會導致你變成眾矢之的,還是老老實實的跟別人談,或者交換,或者聯合來得更靠譜。

在蒙哥在世,托雷系諸王牢牢控制著蒙古帝國權柄的時候,海都還是比較老實的,只是透過聯合的方式團結窩闊台系諸王,但等到蒙哥逝世,忽必烈與阿裏不哥陷入內戰之時,海都立刻變得活躍起來,他率領窩闊台系諸王站隊阿裏不哥,待到1264年阿裏不哥在與忽必烈的汗位競爭中敗北時,海都已經完成了對窩闊台系的整合並占領了一部份察合台汗國領土,成為了西北地方不可忽視的一股力量。

海都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

亂世是能人的舞台,他利用了阿裏不哥。

縱橫捭闔

在1260年阿裏不哥剛剛起事時,被他寄予厚望的西北代言人不是海都,而是察合台之孫阿魯忽。

阿魯忽利用阿裏不哥的勢力迅速占領了中亞的大片土地,然而,這個阿魯忽在奪取中亞大片土地後,竟脫離了阿裏不哥轉而支持忽必烈。

阿魯忽想的挺好,忽必烈的勢力在東邊的漢地,在這個節骨眼上,根本不可能真派人來實際接管他阿魯忽的勢力,阿裏不哥與忽必烈激戰正酣,也沒力量去管他了,他就地割據,當一個西北王。

但是阿裏不哥深知,他與忽必烈爭奪汗位的重點就在西北,西北在他手中,他就可以以漠北和西北對忽必烈形成半包圍之勢,且即便失去了漢地農耕區的物質供養,也可以去中亞的農耕區獲得補給;而如果西北在忽必烈手中,則漠北與中亞的聯系就會被切斷,失去了農耕區的物資供養,他阿裏不哥很難在對抗中戰勝忽必烈。

於是,阿裏不哥決定先回軍解決阿魯忽。

阿魯忽是借助阿裏不哥力量崛起的,面對親自趕來的阿裏不哥他自然不是對手,幾番交手便被阿裏不哥趕出中亞。

但是對阿魯忽的征伐也導致了阿裏不哥客觀上陷入了兩線作戰,這加快了他被忽必烈擊敗的速度。

阿裏不哥擊敗阿魯忽後迅速離開,這就造成了中亞地區出現了真空地帶,而海都就在這個時候填補了這個權力真空,窩闊台汗國的雛形就此建立。

亂世之中,天上有時確實會掉餡餅,但能接住「餡餅」的人身上往往也有著一些獨一無二的特質,海都的特質是什麽呢?

是他總能對各方勢力的訴求有一個最為清晰的認知,並能很好地利用它。

在海都做大的過程中,阿裏不哥並不是唯一的「貴人」,早在獲得阿裏不哥的支持之前,海都就已經擁有了不俗的實力,而在獲得阿裏不哥的助力前,海都的另一個力量來源是: 欽察汗國。

有人可能看出了問題:不對呀,欽察汗國的建立者是拔都,他是托雷系的最重要盟友呀,作為窩闊台系的海都怎麽可能從欽察汗國獲得能量呢?

其實原因無他,利益使然,不得不說,海都是一個人性大師。

裂痕

之前的文章說過,大蒙古國事實上的分裂開端恰恰是蒙哥在拔都的支持下成為大汗,由於蒙哥的繼位與拔都有著莫大的關系,所以他在事實上也失去了實際控制拔都的能力。

而欽察汗國又遠離大汗廷,這就導致了欽察汗國在蒙哥時期完成了事實上獨立。

而讓欽察汗國與蒙古大汗廷關系進一步疏遠的是另一件事: 旭烈兀西征。

旭烈兀,托雷第六子,蒙哥與忽必烈的弟弟。

蒙哥繼位後,也效仿祖輩發動大規模西征,此次西征的主要地區是呼羅珊地區,滅亡阿拉伯帝國,蒙哥將西征獲得土地大量分給旭烈兀,並冊封其為伊爾汗,伊爾汗國就此建立。

至此,除大汗廷外,被正式承認的大汗國共有三個,拔都建立的欽察汗國、察合台建立的察合台汗國和旭烈兀建立的伊爾汗國。

新建的伊爾汗國與欽察汗國之間有大量領土接壤,雙方之間有很多領土糾紛。

1255年,拔都逝世,欽察汗國與蒙古大汗廷之間的關系進一步疏遠,繼任的拔都之弟別爾哥與伊爾汗國不慕,且雙方在高加索地區有領土糾紛,伊爾汗國背靠蒙古大汗廷,這讓別爾哥感覺如芒刺在背,他需要一股力量去阻斷蒙古大汗廷向西施加影響的能力,最好的辦法是在西方設定屏障,窩闊台系諸王則成為了可以聯合的物件。

而窩闊台系諸王中,海都的封地海押立又與欽察汗國接壤,就這樣,海都這個窩闊台系的代言人與別爾哥順理成章地結成了同盟。

阿魯忽崛起後,直接侵吞了部份欽察汗國領地,這讓別爾哥感受到的威脅感進一步上升,為了對抗來勢洶洶的阿魯忽,別爾哥對海都的支持力度進一步加大。

是不是感覺很諷刺,昔日的察合台與窩闊台一派,術赤系與托雷系一派的格局被徹底打破了。

術赤系的別爾哥與窩闊台系的海都成為了盟友,而察合台系的阿魯忽與拖雷系的阿裏不哥和旭烈兀是盟友。

利益在變化,盟友關系自然也在變化。

風起雲湧

隨著阿裏不哥在與忽必烈的汗位爭奪戰中失敗,中亞局勢再度洗牌,昔日曾支持阿裏不哥的旭烈兀轉而支持忽必烈。

彼時,海都勢力已然初具規模,成為了忽必烈在西北地方的一個重要威脅,在擊敗阿裏不哥後,忽必烈曾致信各大汗國的宗王,希望他們一同參加忽裏勒台大會,欽察汗國的忙哥帖木兒,伊爾汗國的旭烈兀,以及察合台汗國的阿魯忽都來了,已經成為西北實力派的海都也收到了忽必烈的邀請,但他並沒有前來參加忽裏勒台大會。

海都給出的理由有些可笑: 我們的牲畜瘦了,待把牲口養肥,就去見大汗。

等到牲口真養肥了,海都會去見忽必烈嗎?這句話還有一個更陰暗的解讀: 在海都心中,到底誰才是要被宰殺的「牲口」?

海都的狼子野心已然顯露無遺,但此時的忽必烈正準備集中力量去滅亡南宋,面對弟弟旭烈兀的「幡然悔悟」和野心家海都的虎視眈眈,他也只能去「驅虎吞狼」了,放權給弟弟旭烈兀,並寄希望於旭烈兀成為其西方的助力幫助在完成滅宋大業的這段時間內去壓制住虎視眈眈的海都。

權力這個東西一旦放出去就很難再收回,況且此時的旭烈兀已經透過被征服地區的阿拉伯教長重構了伊爾汗國的統治格局,與蒙古大汗廷之間沒有多少利益聯系了,就這樣,旭烈兀的伊爾汗國成為了既欽察汗國後第二個事實上脫離蒙古大汗廷統治的獨立汗國。

忽必烈的預期目標達到了嗎?

應該說沒有達到,旭烈兀唯一做到的就是表面上臣服於大汗廷,至於對抗海都,他是沒有多少興趣的。

旭烈兀更感興趣的是高加索地區,而這塊土地原本是屬於欽察汗國的,雙方的對抗逐漸演變為兵戎相見。

來自伊爾汗國的壓力讓別爾哥堅定了鞏固與海都之間聯盟的決心,忽必烈為了攻滅南宋而走出的緩兵之計在繞了一大圈之後,反而加強了對手海都的實力。

但是沒關系,海都的實力與忽必烈相比依舊是天壤之別,忽必烈手上資源眾多,可以用的手段也更多,既然此時的自己很難真正控制中亞是一個客觀的事實, 那麽不妨去攪亂它,讓對手海都也沒有能力去整合它。

忽必烈把重點放在了察合台汗國上,1265年,阿魯忽病逝,其子 木八刺沙繼承汗位,但在這個木八刺沙不是忽必烈所立,所以忽必烈派一直效力於大汗廷的察合台系宗王八刺去取而代之。

就能力問題而言,八刺非常出眾,很順利地從木八刺沙手中奪過了汗位,但是當初在阿裏不哥身上上演的歷史很快在忽必烈身上也上演了一次。

八刺在奪取察合台汗國汗位後,立刻脫離了忽必烈的大汗廷,不但如此,他還公然向西進發,直接侵占忽必烈大汗廷在西北地方的領土。

由於主要矛盾是滅南宋,此時的忽必烈只能打落牙齒往肚子裏咽,面對八刺的公然反叛行為,他聽之任之,唯一的希望是八刺在奪取大汗廷土地壯大自己後能與日漸野心勃勃的海都陷入持久的戰爭。

忽必烈的願望實作了一半,八刺確實與海都打了幾仗,但隨後,有趣的一幕出現了,八刺與海都之間開始從火拼轉為談判,而且這種談判進展得還相當順利,僅僅過去一年多, 昔日互相廝殺的八刺與海都居然結為兄弟,表示要共同管理中亞地區。

更讓忽必烈無語的還在後面呢,忽必烈把八刺派回察合台汗國的首要目的是希望中亞地區亂起來,但是隨著八刺與海都之間達成和解,中亞地區竟迎來了久違的「和平」。

不止八刺於海都和解了,一直以來沖突不斷的察合台汗國與欽察汗國竟然也迎來了和解。

1269年,一個令忽必烈無比崩潰的訊息傳到了他的耳中,窩闊台汗國的海都、察合台汗國的八刺,以及欽察汗國的忙哥帖木兒在塔拉斯河畔會盟,三人代表三大汗國召開了忽裏勒台大會。

這次沒有大汗忽必烈參加的忽裏勒台大會達成共識:

忽必烈已經被嚴重中文化,已經不能算是真正的蒙古人了,窩闊台、察合台、欽察三大汗國作為真正的蒙古人不能再接受一個被中文化了的蒙古人的領導了,三個結成反忽必烈同盟,日後要「光復」哈喇和林,恢復蒙古人的榮光。

忽必烈驚訝地發現,自己在中亞地區的所有落子全部幽默地被海都吃下,這分明又是一個阿裏不哥,也許還不止,阿裏不哥無法調動欽察汗國的力量,但是海都卻可以。

至此,一個以海都為核心的反忽必烈聯盟正式成立,以正統蒙古人自居的海都即將與他口中那個已經被漢人「汙染」了的假蒙古人忽必烈展開決戰,海都和忽必烈都不會想到,這場戰爭竟然會持續整整3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