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1885年,清朝為何讓出越南宗主權?李鴻章簽訂協定背後有五大邏輯

2024-04-17歷史

1885年3月,中越邊境的鎮南關,老將軍馮子材率領軍隊痛揍法國人,並且一路打到了諒山。

看這氣勢如虹的架勢,仿佛將法國人趕出越南指日可待。

但是,李鴻章的騷操作來了!

趁著勝利,在當年6月,李鴻章和法國人簽訂了【中法會訂越南條約】,讓出了越南的宗主權,並允許法國通商,降低進出口關稅,從此,越南不再是大清的藩屬國。

這到底是為什麽?打了勝仗還要求和?

1、背景

1840年發生第一次鴉片戰爭。此後的大清,日漸虛弱。

第一次鴉片戰爭後,賠錢割地,不堪其辱。幾年之後,大清剛剛恢復了「身體」,太平天國起義爆發了。

屋漏偏逢連陰雨,行船又遇頂頭風。

太平天國的事情還沒有完全解決,第二次鴉片戰爭在1856年開始了,英法兩個強盜,仗著堅船利炮,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大清成了隨手捏的面團。

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的1858年,法國人開始進攻越南峴港了。

到1867年,越南南部六省成了法國人的殖民地。

本來,越南是大清的藩屬國,受華夏文化影響很大。法國侵入越南南部後,開始影響越南人的價值觀、文化生活,當然也帶來了他們在越南南方的霸權。

在時間的流逝下,到了1883年,被迫之下,越南和法國簽訂 了【第一次順化條約】,越南被迫承認法國統治越南全國。

但是,一山不容二虎,宗主國也很難有兩個,法國讓所有在越南的大清軍隊全部撤出......

大清有點生氣,我才是越南的宗主國,怎麽又多了個幹爹?

當時,大清朝廷有兩派,主戰派和主和派,左宗棠、曾紀澤、張之洞都是主戰派,而李鴻章等人是主和派。

最後,大清在猶猶豫豫中,被動派了軍隊過去。

在各種影響下,1883年的12月底,中法大戰開始了。

朝廷一邊派軍隊過去,一邊又給了種種限制,這就像唐僧對孫悟空,既要讓你殺妖,又要讓你受緊箍咒之苦。

事實說明,法國領先的不僅僅是裝備,在精神面貌、軍隊執行力方面,法國依然領先於大清。

於是,大清軍隊節節敗退。

接下來,朝廷撤了恭親王等人,慈禧讓李鴻章去談判,就此,在1884年5月簽訂了【中法會議簡明條約】。

一句話,鑒於雙方的實力,大清慫了!

可是,法國人很討厭,他們就像一根彈簧,你越軟他越強,不僅逐漸靠近邊境,而且對沒有來及撤的諒山北的清軍,直接槍炮招呼。

這就是著名的「北黎沖突」。這導致戰火重燃。

8月5日,法國開始從水路進攻中國台灣省的基隆。進攻不利,勒索8千萬法郎,要求十年還清。大清拒絕了這勒索。

法軍又進攻福州。

當時,朝廷對水軍的命令是:彼若不動,我亦不發「。啥意思?絕不先出手。

於是,在馬江海戰中,清軍損失巨大。

10月,法軍再次進攻台灣省基隆,這次占據了一部份。1885年3月,還占領了澎湖列島和漁翁島。

水戰,法國占盡便宜。

在陸路,法軍趁勢往諒山北部推進,一路燒殺搶掠,推進到了中越邊境的鎮南關。

法國因為兵力不足,補給艱難,在鎮南關燒了一把火。

法國這是要騎到大清頭上拉屎了,大清派出了老將馮子材,帶領三萬多軍隊進攻鎮南關,要奪回失地。

在1885年三月底,馮子材帶領的人馬,獲得鎮南關大捷,並在3月29日攻克諒山。

雖然,清軍損失要比法軍大多了,但結果是好的,打出了血性,獲得了好的結果。

法國人慫了,暫時服軟,在4月4日簽訂了停戰協定。

可是,在這當口,僅僅過了一個月,李鴻章就開始談判,並在6月9日簽訂了【中法會訂條約】,同意給法國經商政策,並讓出宗主國位置,劃定界限等。

這個條約一出,左宗棠等武將氣瘋了。

左宗棠說了兩句經典的話:第一句:對中國而言,十個法國將軍,也比不上一個李鴻章壞事;第二句,李鴻章誤盡蒼生,將落個千古罵名。

李鴻章為何要在勝利時簽訂這個協定?

這背後,當然有著慈禧等人的授意。

李鴻章簽訂協定的背後邏輯

李鴻章被譽為晚清時期的「糊裱匠」,他負責給大清這所破房子,進行各種「糊裱」,讓大清看起來還像那麽回事。

李鴻章為何在中法戰爭時,力求主和?

無非就是這麽幾個原因。

第一,李鴻章認為法蘭西是大國,不可戰勝。

第一次鴉片戰爭,對於英國人,大清束手無策,割地、賠款。

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直接打進了北京城,火燒了圓明園,搶走寶物無數。

在慈禧、李鴻章這些主和派看來,不是要低頭,而是實力不敵。法國和英國都是數一數二的強國,大清幹不過。如此,求和才是正解。

第二,在中法戰爭中,大清雖有勝利,但不占優勢。

雖然在馮子材率領下,完成了鎮南關大捷,可是,那場戰役,法軍只派出兩千人,而大清派出了三萬二,雖然勝利了,但不是戰勝了法國在越南的主力部隊。

而在海戰中,大清更是沒有優勢。

第三,擔心陷入戰爭泥潭,迎來虎視眈眈的「虎狼」。

如果大清繼續和法國爭奪越南的宗主權,勢必陷入戰爭泥潭。可是,東邊的日本,北邊的沙俄,都是在虎視眈眈,一旦大清派出大軍到南邊和法軍開戰,勢必要提供大量的物資,這對國家損耗非常大。

一個太平天國就讓大清國庫空虛,一個收復新疆,讓大清借了不少錢。大清還有多少錢,可以和法國人大打一仗?

打得好了,國家耗盡無數物資,打不好了,大清就會被打沒了。

如此,慈禧等人肯定是同意求和談判了,大清被打沒了,她如何給列祖列宗交待?

第四,越南只是藩屬國,不是大清的國土。

越南只是大清的藩屬國,為了藩屬國讓自己面臨巨大危險,慈禧不會這樣做,李鴻章這種「主和」的人也一定不會這樣做。

關鍵是,大清為越南流血流汗,越南記不記好?這很難說,當時的越南南部,對法國的認同度是高於對大清認同度的。

想一想,大清只是個大國,大而不強,飽受英法等國欺淩。法國卻是個世界強國,越南的屁股坐在那一邊的機率極高。

如果實力強大,一定庇護越南。但實力不足時,大清只有放棄對越南的宗主國地位了。

簡單來說,從慈禧、李鴻章的角度看過來,自己實力不足,放棄藩屬國,保全自己是好事。這連壯士斷腕都算不上。

第五,李鴻章等人趁著勝利,提出了條件。

鎮南關大捷後,法國人有兩個選擇,一是派支援的大軍過來,二是認慫離開!

從當時的情況來看,法國派人來支援的機率極大,主要領導已經放話了。既然如此,趁著暫時停戰,趁著勝利余威,提出個別條件。

所以,最後的【中法新約】裏規定了這麽幾條:一是,宗主國有法國來當;二是大清給予法國通商的方便;三是,降低對法國的進出口關稅。

這三條,確實很慫。

不過,我們再看另外兩條:一是,台灣基隆、澎湖列島、漁翁島上的法軍必須結束;二是,中越邊境要界定一下。這意思是,劃定界限後,除非大清同意,以後不得擅自越境。

相比以前簽訂的恥辱協定,這一次,沒賠錢、沒割地,就簽訂了協定。

李鴻章等人是很滿意這次的協定的。當然,慈禧更滿意。

說實話,如果看完這幾條,我想大多數人,會認同李鴻章的。

但是,李鴻章等人一定沒有想到後續的效應。

3、藩屬國紛紛被奪,日本前來攻打,八國聯軍前來騷擾

大清讓出越南的宗主權,釋放了一個大大的訊號:大清沒有能力支持藩屬國,這讓大清的影響力銳減。

從國際情況來看,在中法戰爭中,大清勝利了,卻認慫了,讓世界列強感覺到了大清的軟弱。

於是乎,大清的藩屬國緬甸、寮國、尼泊爾、北韓被列強先後奪走了宗主權。

於是乎,日本敢於和大清打甲午戰爭,並把大清打倒在地使勁摩擦,並割走台灣等。

於是乎,德國敢於奪走膠東半島。

於是乎,八國聯軍敢於攻打北京.....

於是乎,遼東半島,大清也幾乎失去了控制權,前期是沙俄,後期是日本.....

回望歷史,如果堅持和法國繼續打,會怎樣?或許,贏得了世界尊重,無人敢惹;或許,大清早早就塌了。但後者的機率高於前者。

大清晚期,看似龐大,然而,上層享受奢靡生活,比如慈禧等人;中層貪腐盛行,比如大清軍中、地方的各級貪腐官員;基層百姓,日子艱難,民不聊生。

這樣的朝廷還有前途嗎?大機率沒有了。

中法戰爭時期的大清,已經進入病入膏肓的階段了,領導人不換,體制不換,李鴻章等人救不了,那一個個賣國求榮的協定書,除了給大清、國人臉上抹點黑,除了讓大清茍延殘喘幾年,再無用處。

六十多年後,新中國一樣貧窮,可是,在北韓戰場上,卻讓美國領銜的17個已開發國家,竟然過不了三八線,為什麽?

因為那時的新中國,三軍用命,上下同心,將領出眾,盟友強大。

十九世紀的中法戰爭時期,如果法國面對的是新中國的軍隊,只能認慫了!君不見,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的越法戰爭,在新中國的支持下,北越都胖揍了法國,何況新中國的軍隊?

回頭仔細看那段歷史,雖然李鴻章簽訂了「不敗而敗」的恥辱協定,但從大清當時的情況看,沒有更多好的方法,實在沒有護住藩屬國越南的實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