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元末群雄逐鹿,為何出身貧寒的朱元璋能夠問鼎天下

2024-04-17歷史

朱元璋(公元1328年-1398年)作為明朝的開國皇帝,不僅建立了大明王朝,開創明朝200多年的基業,還有廢丞相、創衛所等新制度,為後來明清兩代沿用,他也成了明代最有影響力皇帝,清朝康熙皇帝都贊譽在朱元璋統治下的明朝「治隆唐宋」。

但我們都知道,朱元璋出身微寒,幼時以為人傭耕放牧為生,後來還入寺為僧。元末朝廷政局腐敗,全國各地農民起義不斷戰火不休,還有天災雪上加霜,民不聊生。亂世出英雄,當時也出現了如韓林兒、劉福通、徐壽輝、陳友諒、明玉珍、方國珍等各種勢力,小小僧人朱元璋是憑什麽力壓群雄,問鼎天下的呢?

背後原因有很多,有他正確的軍事戰略和戰術,有他嚴苛的官吏管理手段,有他正確的經濟政策等等,大家應該都知道,但是那都是落到了朱元璋種種具體舉措,屬外在原因,這次想和大家說的是朱元璋個人身上的特質,探其內在原因。

一、重農重民,聚攏民心

朱元璋的少年經歷讓他非常理解百姓的艱辛生活,17歲時,家鄉接連遭遇蝗災和旱災,餓殍遍地再橫生瘟疫,「父母兄相繼歿」,自己只能和二哥相依為命,只有親眼見證、親身經歷才能共情。

1356年,朱元璋拿下集慶後就對城內百姓承諾「舊政有不便者,吾為汝除之」,並著手恢復所占地區的農業生產,獎勵農桑,鼓勵農民們「開墾荒地,以為己業」,設定營田司專管農業生產和水利建設。後來還讓水軍元帥康茂任職水營田使,「今軍事方殷,度支為急,理財之道,莫先於農」,要求康茂抓緊時間「分巡各處,修築提防,專掌水利」,為農業生產保駕護航。攻下武昌時,朱元璋亦放言「城中民饑困,上命給米服之,召其父老撫諭之」,身處亂世,朱元璋的重民思想在興兵打天下是很好地聚攏民心,得到人民擁護,進而獲得更多反元勢力支持。

即使是明朝建立之後,朱元璋的治國理念中還是把農民、農業放在重要位置。他多次對官員們說「四民之中,士最為貴,農最為勞」,士人貴在飽讀聖賢書,深諳聖賢道,為君王服務坐享朝廷俸祿,農人勞在春天雞鳴而起,驅者耕牛犁地,該種苗時忙著耕耘。在炎炎夏日勞作,身形憔悴。到了秋收,按要求向朝廷繳納賦稅糧食後已經所剩無幾,要是遇到天災,那全家人的日子都無所望,要是官員不想著農民的艱辛還要剝削虐害他們,那就真的是沒有仁德之心。

二、個人魅力,吸引人才

謀士武臣在選擇自己的主君時候也會有多方考量,然後選出一支最有可能獲得成功、潛力最大的隊伍,其中,領導者的個人素質是判斷這支隊伍整體能力的關鍵,比如通常在馬上打天下的皇帝身邊就有一群能人異士,具體如漢高祖劉邦、唐太宗李世民,朱元璋也是如此,他成功的背後還有這群人才的支持。那朱元璋身邊這些人是看上了他什麽決定追隨他呢?

【明史】中記載李善長說過一段話,「秦亂,漢高起布衣,豁達大度,知人善任,不嗜殺人,五載成帝業。今元綱既紊,天下土崩瓦解。公濠產,距沛不遠。山川王氣,公當受之。法其所為,天下不足定也」。直接把劉邦的過人之處和朱元璋進行對比,劉邦有的,朱元璋全占,而且他手下也都是有真才實學的可用之人,足夠成為朱元璋的支撐。同時期的張士誠雖然也說自己「招納四方賢俊」,實際上不過是些貪圖富貴和虛名的迂腐之人,為擁有不同流合汙傲人氣節的誌士所厭棄。

朱元璋自己本人也渴求知識分子。他每攻克一座城就在城內尋訪名士大儒,以禮相待請他們為官,優待人才不僅可以獲得新生力量,還能得到大地主的支持,豈不一舉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