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歷史的天空山西(5)山西的故事

2024-04-03歷史

現在的山西,在全國,在華北,都不過是一個一般的省份,並不突出。但是歷史上曾經有過好幾次,山西在全國,至少在黃河流域,占有突出的地位。

下圖可以看出山西的地勢比華北平原高出很多,簡直就是居高臨下,一覽無余。

由此可以很直觀看出山西這個地緣板塊對於華北平原的重要性,對於北京來說山西是絕對不可以失去的。

對於華北平原來說,山西高地就是制高點,控制了山西高地,就能控制住華北平原,以太原為核心的山西高地無論對於影響西安為核心的關中還是以洛陽、鄭州為核心的中原,亦或是以北京為核心的華北平原都是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想象一下如果太原為核心的山西高地在別人手上,那麽開封府、濟南府、保定府還有京師估計要整天戒備森嚴了。對於北方來說,山西確實是地理的中心,是連線西安和北京兩大古都的核心板塊。

從堯舜一直到夏朝,山西,主要是晉南,是當時華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商朝起於東方,它推翻了夏朝後,山西就失去了重要性。到了西周初年,周成王將其弟唐叔虞封在山西,改國號為晉。不過西周時的晉國並不很重要。

到了春秋,晉國就發展成為黃河流域的一個最強大的國家。戰國初期,韓趙魏三家分晉,是謂三晉。三晉都是當時的大國,初期的魏和中期的趙還是數一數二的強國。三晉的首都初期都在山西,趙在晉陽(今太原市晉源),韓在平陽(今臨汾),魏在安邑(今夏縣北)。只是到了中期以後,才先後離開山西移向河北、河南的平原地區。魏國由安邑遷到大梁(今河南開封)。趙國由晉陽一遷中牟(河南湯陰),再遷邯鄲(河北邯鄲市)。南韓由平陽一遷宜陽(河南宜陽),再遷陽翟(河南禹縣),再遷鄭(河南新鄭)。

可以看出,春秋時期和戰國初期,山西在華北的地位是很重要的,戰國中葉才稍顯衰落。

到了秦漢時,山西在政治上就不太突出了。但是晉南地區的經濟、文化還是比較發達的。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代,由於山西境內有許多少數民族在活動,山西又顯得重要起來。這種變化,淵源於東漢時代。經過長期的接觸兼並,戎狄羌胡逐漸同華夏融為一體,因此到了秦和西漢時,山西境內基本上都是漢族了。

西晉初,又有大批匈奴人從塞外搬進山西。這時山西全境共分為七、八個郡,差不多每一郡都有匈奴雜居,北部諸郡,甚至「胡多於民」。西晉末年,就是公元四世紀初,山西境內的匈奴酋長劉淵首先起兵發難,造西晉統治者的反。

再後來的鮮卑族原來居住在蒙古高原,分成好幾支,其中拓拔鮮卑這一支逐漸向南遷移,到了曹魏時代,已把重心遷到了盛樂,即今內蒙的和林格爾。西晉末年,又乘中原大亂,繼續向南擴張,占領了雁北地區,338年建國號為代,376年為前秦所滅。

383年淝水之戰後,前秦瓦解,386年拓跋部復建代國。復國後當年就改國號魏。398年,把首都從盛樂遷到平城(今山西大同)。這就是歷史上所謂北朝的第一個朝代——北魏。經過了半個多世紀的戰爭,439年北魏統一了黃河流域,結束了五胡十六國的分裂割據局面。到了公元495年,北魏孝文帝才把首都從平城搬到河南洛陽。

從四世紀初劉淵起兵一直到六世紀後期577年北周滅北齊,山西在北中國的地位一直很重要,平陽、平城、晉陽,先後更叠成為很重要的政治軍事中心,中間間斷的時間極少。

隋唐大一統時期,山西的地位雖沒有南北朝時重要,但仍有相當的重要性。唐朝一代都很重視這個王朝的發祥地並州。太原一直是全國僅次於長安、洛陽的第三政治中心。

山西繼兩晉南北朝之後再次對全國歷史發生很大的影響,是在唐末五代時期。

而從元明時開始,山西無論是政治還是經濟地位都開始直線下滑,這跟中國經濟重鎮從北往南轉移有很大關系,也跟中國大動脈從依賴黃河轉型到依賴長江有關。

自上世紀初,隨著清王朝倒台,曾一度「通匯天下」的晉商迅速結束歷史舞台,山西的面目便開始模糊不清。

但很快,留日歸來的閻錫山接盤治晉38年,一度成為華北樣板;1949年以後,在前三十年中,山西以「大基建」聞名全國;後三十年,以1979年山西上書國務院,立誌成為「煤電能源基地」為拐點,「能源大省」一夢幻三十載,雖有起落,但山西「以煤為基」,也曾有過自己的黃金年代。

當中國進入「新常態」,舉國在內外時局變幻中轉身,山西又一次在夢中驚醒。煤炭這一頁要翻篇了,但接下來的前行的方向呢?

回首百年,山西從未遭遇如此深刻的挫折,一覺醒來,竟徘徊在邊緣——連新疆西藏青海都成了趕超的物件!山西,進入了一個百年困境。山西,急需要積蓄能量,找準方向進行大突圍。如若突圍失敗,下一個百年的山西,將徹底淪落為未流省份!

山西目前的問題,表面是GDP低位執行,經濟總量一直徘徊在全國二十多名,增速也曾滑落到全國倒數第二位。實質是山西在歷史面前,陷入了百年困境。 山西要走出世紀困境,實作百年突圍,就不能不總結山西的經驗。

(一)閻錫山治晉。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即1917年提出的以發展農業經濟的「六政三事」,以及隨後制訂的以振興山西工業經濟為主的「厚生計劃」。這兩項山西治理方略,主要內容就是:大興水利,種樹養蠶,發展畜牧業;禁吸鴉片,解放男人的辮子,女人的小腳;工業上開辦煉油、煉鋼、機器、電氣等工廠44處。工業預算經費占整體預算的87.6%。

第二階段是在1932年,推出了更為宏大的【山西省政十年建設計劃案】。這項規劃的核心分別是「村本政治」和「經濟全覆蓋」,通俗的說,前三年政治建設,打造好的經濟建設環境,後七年火力全開拼經濟。

從計畫後評價來看,閻的兩個階段的建設,有三方面的成效。

1.農業經濟成就大,1936年的山西糧食總產量達到3367410噸,不僅是山西農業發展歷史上的最高峰值,更是直到15年後1952年才被趕超。2.工業發展成績顯著。到1936年,山西官辦的各種工商業,其裝置占當時全國機器業總數的60%,工人占全國總人數的40%。3.在金融業方面,山西開辦的6個銀行資本總額,相當於當時中央政府四大行(中央、中國、交通和農民銀行)資產總額的19.52%,當時山西銀行大抵相等於中國交通銀行。

為什麽所有的數據都只統計到1936年,而沒有到規劃期末的1942年?因為從外部環境上,1937年日本全面侵華了,閻錫山的「十年戰略」被迫提前結束了。十年計劃僅僅實施了五年就攔腰截斷了。客觀公允的說,閻錫山還是相當成功的,他的「山西治理」經驗,有這麽幾個關鍵詞值得我們留意。

第一「局勢安定」:自閻錫山1917年執掌山西起到1936年,20年山西無戰事,幾次軍閥混戰,都在境外,閻老板還渾水摸魚趁機占領過河北,北京,天津。第二「讓市場配置資源」。尤其在金融業,閻放手讓山西銀行發行紙幣,籌措資金,大批資金為工礦業的發展提供力保障。第三「獨立自主」。出於安全考慮,閻既沒有依靠列強「舉外債」,也沒勾搭「中央政府」轉移支付,苦練內功自給自足。第四「不拘一格用人才」。主要是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派山西娃娃們去美國,去日本,去德國,都是為了人才成長。而參與企業分紅,管理,都是提高人才的積極性。甚至為了使用「外腦」,抗戰勝利後仍然容留了萬把日本人在山西。

(二)第二個「山西故事」,1949以後,1980以前。這一階段,山西隨著國策短暫迎來過建設的小高潮,但很快在舉國「三線」建設中淪為吃瓜群眾。

1953年的元旦,隨著【人民日報】的一篇「迎接1953年的偉大任務」,山西被要求建設成為重工業區,「太原、大同兩市建設成為新興工業城市」,從此拉開了十年山西基礎建設的大幕。這十年時間裏,國家在山西共投建廠礦220個,其中太原45項,大同38項,占全省的37%;長治21項,陽泉28項,占全省的22%;其余7地市瓜分了剩下的41%的名額。這220個計畫中,110項是煤炭工業部的計畫,機械工業部計畫78個,其次是電力13項,化工冶金10項,這也基本構成了這一時期山西的工業布局。之後的「三線建設」,外因是中國國防邊疆沿海的環境惡化,1965年中央提出「調整一線,建設三線,改善工業布局,加強國防、進行備戰」,決定把國家的財力和工業重心轉向西南部的戰略決策,國家工業中心向後方轉移。這麽一轉移,山西的十年「大基建」也宣告結束。

在此以後,山西基本建設投資總額為859924萬元,僅占全國基本建設2.4%,最明顯的是中央直屬企業在山西的數量從238個斷崖式降到了49個,中央企業占工業總值的比重從1965年的49.7%減少到1975年11.9%。

當我們回顧這段歷史的時候,心情是跌宕起伏的。「大基建」時期固然有一半是煤炭類產業,但工業科技的重心依然在山西,不要忘記了,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的芯片,就是在太原研發生產的。換句話說,太鋼能在2017年初生產出圓珠筆頭,一舉打破國內的空白,從淵源上說,也是吃著工業「大基建」的老底。

(三)山西能源基地建設階段。1979年9月19日,山西省委、省革委向中央呈報了【關於把山西建成全國煤炭能源基地的報告】。1980年7月,山西省政府向國務院報送了【山西能源基地建設規劃綱要(草案)】。1982年12月,國務院批準成立山西能源基地,並設立了山西能源基地規劃辦公室。這標誌著山西能源基地建設方針的基本確立。

當時,對於山西的經濟結構的戰略設想是,以煤炭為中心,協同發展其它產業。「逐步地形成以煤炭的開發和綜合利用為中心的,農業、輕工業、重工業協調發展的,比較合理的經濟結構」。以此為支撐的共識,是「山西有豐富的煤炭資源,又有比較好的重工業基礎,具有大規模發展能源工業的極有利的條件。但是,目前農業和輕工業還比較落後,輕工業品有近百分之四十要依賴外地供應,重工業各部門各搞一套,自成體系。只有改變這種不合理的經濟結構,才有可能在比較短的時間內把山西建設成為中國北方的強大的能源基地。」

應該說至此,百年山西進入了第二次歷史的拐點。

(四)在山西,圍繞煤的問題一直在破解,興於煤,困於煤,活於煤,「 能源魔咒」鎖死山西三十年。說是歷史拐點,是因為從此起步,山西真正開始被能源所詛咒,用當下流行的話說,能源魔咒將山西「鎖死」了。

但在鎖死之前,山西也有過短暫的「光輝歲月」。至少與現在灰頭土臉的GDP排名比起來,山西在第六個五年計劃(1981-1985)中,綜合實力曾排名全國第7。當時山西的社會總產值、國民收入和居民消費水平等主要經濟指標的年均增長振幅分別達到13.1%、13.4%和8.2%,是1949年以來增長最快的,這樣的成績與全國同期比較,增長速度也高出個2~3個百分點,在縱向上橫向上均達到峰值。

所以,如何來評價此前山西決策的得失呢?我們只能說,在時間軸上,剛開始提出的「山西能源基地戰略」,客觀上是符合當時的宏觀經濟環境的,準確的響應了全國經濟發展的形勢和要求,也因地制宜將山西省的省情進行了最深度的結合,抓住了山西的發展機遇。

但在1985年以後,持續失調的經濟結構,粗放的經營管理,使山西很快被打回原形,到八十年代末期,山西省的人均收入已處於全國下遊水平。山西短暫的「成功」,第一源自國家的投資拉動,將山西建成能源基地上升為國家戰略;第二個原因就是「壟斷」,其時的陜西,內蒙的大型煤田還在酣睡,山西外調的煤炭高峰時占全國的70%,跟現在俄羅斯守著天然氣閥門差不多。

山西的失敗咎由自取。只想著有水快流,其他產業尤其輕工業被「自廢武功」,春筍牌電視機、海棠牌洗衣機、白貓牌洗衣粉等制造、輕工品牌都被擠在逼仄的空間裏喘息,山西鐵路92%的流量給了煤炭,致使農副產品,人流物流全部被阻斷,出不去也進不來。那時候,誰能批上「條子」,能搞到車皮,就能迅速發財致富,山西女商人丁書苗就在那個時候放棄晉城火車站的小飯店,經鄭州鐵路總署,一路走到鐵道部長的辦公室。1986年,山西煤炭已出現產能過剩的苗頭,去庫存壓力最大達到5000萬噸。從此,山西一蹶不振。

九十年代中期,「轉型發展」擺上了山西省政府的案頭。山西渴望華麗的轉身,想要黑色轉綠色,地下轉地上,「窮挫矮」逆襲成「高富帥」,從此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

山西的確有過這樣的嘗試,1996年,山西省委透過了【關於調整產業結構的實施意見】,就是要大力壓縮了煤炭、冶金等行業的過剩生產能力,淘汰一批技術落後、產品品質低劣、資源浪費和汙染嚴重的小企業。到1998年,山西關停的小煤礦、小煉焦廠、小煉鐵廠就有幾千家。

就在山西苦練內功,苦苦破解煤炭枷鎖之際,又一個外因環境的變量,讓山西的轉型之路提前破產了,我們現在習慣統稱為的「煤炭黃金十年」猝不及防的來臨了。

(五)掙紮,奔跑,跌倒,掙紮……山西1996年開始轉型,在次年亞洲金融危機的陰影中,應該說,從1996到2006,山西一直努力調整產業結構。在這期間,初步形成了晉北佛教古建文化遊、晉中晉商大院遊、晉南尋根文化遊、晉東南太行山水遊的基本布局。同時帶動了餐飲、住宿、交通、文化業的整體發展。2001年的熱映的【康熙王朝】,2006年播出的【喬家大院】,都是山西旅遊戰略在背後「發功」,前者帶火了皇城相府,後者將晉商文化推至傳播領域的巔峰。山西的軟實力得到最大張力的釋放。

這十年,不僅是煤炭的黃金歲月,也是中國命運的關鍵十年。正是因為煤炭的滯銷,煤價的長期走低,山西才被迫「轉型」發展,然而到了2001年的下半年,不經意間,外部環境發生了變量:中國入世了!中國進入世界貿易組織體系,使得中國的產品進入全球資源配置,其上下遊產業鏈被啟用,能源需求在全球經濟體的格局中被重新分配與調整,山西煤炭產業絕境中等來了訂單支援。煤價復蘇中斷了或者幹擾了山西的轉型之路。2006年10月,隨著煤炭旺盛的產業需求,山西提出要「實作煤炭大省向新型能源和煤化工大省的跨越,實作老工業基地、新型工業基地和精品原材料基地的跨越」。

2008年,山西提出的最佳化產業結構,向支柱產業多元化發展戰略,都是圍繞能源,圍繞煤電進行的。到了2009年,被稱之為「國進民退」的煤礦重組開始了,在利益面前,國家資本大踏步前進,民企下的小產量煤礦被淘汰,被整合。

就在山西「大幹快上」的時候,以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為另一個外因的環境變量,悄悄改組了全球的產品供應鏈格局。煤炭沿著慣性,繼續狂奔,山西卻未能準確判斷外界的趨勢,直到2012年底,產品積壓的實在是無地可放了,這才被迫被中央出手「供給側改革」。

(六)新常態下的山西。從1979年到2016年,山西就像嗑藥一樣,愈發上癮。「轉型發展」,山西從1996年喊到2016年,卻在單一的煤電產業裏愈陷愈深。「黃金十年」固然讓山西高速發展過一陣子,但很快帶來的環境包袱和「一坨一坨」的官場腐敗重創了山西生態。時間到了2013年的時候,中央出手著力產能過剩,進行「供給側改革」,山西又一次站在了歷史的十字路口。

經濟新常態下,治晉從當前條件看,挑戰巨大!為山西把脈,這些臨床表現不可忽視:山西三十多年積累的「一煤獨大」結構性矛盾、「一股獨大」體制性矛盾、創新不足「素質性」矛盾沒有從根本上解決。由此帶來的各種次生病癥,層出不窮,如:企業負債率偏高、區域性金融風險較大、財政收支不平衡、就業增收困難、安全生產隱患較多、社會管理粗放、維穩壓力較大、資源環境約束加劇……

更重要的是,經過三十年「嗑煤」,山西的「官心」和「民心」都在集體「變異」。煤炭不僅鎖死山西經濟,更鎖死山西人心,長期累月挖煤,如「入鮑魚之肆,久聞而不知其臭」。山西的幹部「不願為、不敢為、不會為」,服務意識不強、行政效率不高、工作落實不力;山西的老百姓遺失了晉商「通匯天下」的智慧和胸懷,一直在這條「黑道」上奔跑、跌倒、奔跑,周而復始,樂此不疲。

(七)一帶一路戰略下的山西。2013年,就在煤炭黃金十年結束的時候,中國提出了200年來最偉大的洲際發展戰略,這就是「一帶一路」。

「一帶一路」的本質,就是中國在發展戰略布局上要「海陸並舉」,是全球化下的再平衡。五百年來誰著史?哥倫布15世紀的航海大發現,繼而開始了第一代全球化;19世紀,英國和英鎊的崛起,開始殖民世界,這是第二代全球化;20世紀,美國人主導了二戰後的世界格局,繼而挾「聯合國」「世界銀行」「北約」領導地球。這一次,「和而不同」的中國以全新的「天下觀」為全人類頂層設計未來。

全球化的再平衡,就是要一舉扭轉500年來三代全球化造成的偏差。這500年來,由於航海的全球化,重商主義的全球化,使得形成了「鄉村從屬城市,東方從屬西方,陸地從屬海洋」的不平衡格局。而「一帶一路」戰略,最重要的,就是陸上的「西進」。

「一帶一路」受益最明顯的,是新疆這樣傳統內陸地區,N年後會脫胎換骨成重要的國際口岸,2017年1月18日下午1點,第一列從中國浙江義烏市啟程的貨運列車,順利抵達終點站英國倫敦。1月1日起,列車搭載著義烏市場上采購的日用百貨、服裝、布料和箱包等88箱小商品貨物,從義烏西站啟程,由新疆阿拉山口出境,途經哈薩克、俄羅斯、白俄羅斯、波蘭、德國、比利時、法國等國,經英吉利海峽隧道,最終抵達倫敦,全程執行12451公裏,共歷時18天。

這趟從浙江出發的國際貿易列車,沒有從臨近的海港出發到歐洲,而是選擇了陸路。這是因為與海運相比,走鐵路在時間上能縮短30天左右,費用上更是空運1/5左右。這是一個多麽積極的訊號。

實際上,山西南面的河南,開通的「鄭新歐」國際列車,從鄭州的西面出發,從新疆阿拉山出境,經哈薩克、俄羅斯、白俄羅斯、波蘭後到達德國漢堡,執行時間僅16天左右,比從鄭州東面的海港出發節約時間15天左右。和山西同處內陸的成都、重慶開通的國際快速列車,到達歐洲的時間最短是12天,比走海路節約30天以上,運輸成本最少僅為空運的1/8。

山西人看到這些的時候,不知道有沒有心驚肉跳?這六大經濟走廊,有兩條就分別布局在山西的南北兩端。

(八)百年得失。百年來的山西人,在天下大勢面前,有「三不」主義!思想上不開放,態度上不積極,行動上不主動。和20世紀之前的山西人,仿佛生活在兩個不同的空間。最讓人心情沈重的,這五百年滄海桑田的轉變,500年來最傑出的山西人是商人,這些人緊跟天下形勢需要,走出中俄萬裏茶路,做起國際貿易,實驗國家金融,寫出中國銀行最初的原始碼;而500年後的山西商人,只能撲騰在煤鐵資源。

(九)山西的出路,就在「一帶一路」。沖出百年困境,離不開「一帶一路」。首先在思想領域的改造,我們要建設的是「天下山西」,而不是「山西的天下」,這個概念要打成思想鋼印嵌進山西人的思想意識裏。山西要睜開百年來渾渾噩噩的惺忪睡眼,重新打量世界,發現自己。順勢而為,借勢而上,造勢而動。要順全球化再平衡的天下大勢,開放心態,積極主動融入世界;要借中國「海陸並舉」的世紀戰略態勢,搭上「一帶一路」的便車走出去;要造突圍百年山西能源魔咒的聲勢,貫通優秀山西文化的氣勢,化被動為主動,建構山西的未來。唯有在思想領域,全面系統升級,才能與世界對話。

開放的山西要成為投資興業新熱土,要發揮承東啟西、連南拓北的區位優勢,積極對接「一帶一路」,構建內陸地區對外開放新高地,武宿綜保區、太原機場航空口岸、中鼎物流園區鐵路口岸,北部的大同國際陸港,南部的方略保稅物流中心、蘭花保稅物流中心,要盡快成為山西全方位對外開放的橋頭堡。

山西,不能將自己鎖在地理上的「表裏山河」。在「一帶一路」的戰略機遇面前,不能旁觀熱鬧,行動上更應有所作為。方向上,以大同、朔州、忻州的晉北要融入京津冀經濟圈,搭「中俄蒙經濟走廊」之便利,發展自己;以運城為主的晉南,長治,晉城為主的晉東南,有天然勢能沖入山下的中原經濟區,擠上新亞歐大陸橋的國際列車;以太原為中心的城市群,因應陸權崛起的高鐵時代,致力於「山西門戶」的定位,以唐風晉韻擁抱世界。

在經濟產業發展上,要跳出傳統產業布局和勢力空間,向「一帶一路」沿線的開發中國家地區,以工程建設為帶動,輸出成熟的基礎建設技術模式。在煤機裝備制造業、電廠投建營運等優勢行業,以多種方式走出去,走進去;以中國現有的特高壓輸電技術,將山西產能就地轉化,從「雲端」聯網送至境外。要深化「藏富於民,讓利於民」治理理念,先行先試,在多個行業領域,降低門檻,啟用山西中小企業的生存能力。

在技術創新領域,關鍵是人才。在北上廣深有無數優秀的山西青年,他們沒有選擇回到山西,固然有山西產業粗放的原因,但根本原因是用人環境的惡性迴圈,用人機制的僵化守舊,各個層面的技術創新很難在這樣的生態中生根發芽,山西唯有技術創新,才能趕超,才能真正實作跨越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