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什麽?槊是長刃矛?別逗了!

2024-01-29歷史

很多人搞不清楚矛和槊的關系,有的人把矛和槊對立起來,認為只有長刃矛才叫槊,小矛頭就不是槊。是這樣的嗎?

今天我就來說道說道。

先看【說文】和【釋名】。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中說:「 矛,酋矛也,建於兵車,長二丈。象形,凡矛之屬皆從矛 。」「槊,矛也 」。「槊」即「矟」,互為異體字,但【說文】中查不到「矟」字。

比許慎稍晚一點的劉熙,在其【釋名·釋兵】中說:「 矛長丈八尺曰矟,馬上所持,言其矟矟便殺也。 」這是已知文獻中第一次出現「矟」字,看文意,似乎「矟矟」為象聲詞。

由此我們可知, 在東漢末年,槊就是矛,或者說槊本是矛的一種,即騎兵所用的矛!

關於「槊」或者「矟」,史料中經常出現,為了引述方面,以下統稱為「槊」,而且盡量不引晦澀的古文,我只做一些通俗的描述,且限於篇幅,我只說一些結論。

從用途上說,矛可以分為車戰之矛、騎戰之矛、步戰之矛。從材質上上,矛可以分為青銅矛、鐵矛。下面我把每個時期矛的發展情況簡單做個梳理。

一組早期青銅矛,雖然個頭不大,但矛鋒和兩葉非常銳利

裝飾華麗的嵌綠松石青銅矛·徐州博物館藏

東周特別是春秋時期盛行車戰,矛是五兵之一,分為酋矛和夷矛,這時候幾乎都是青銅矛,矛頭偏小,其中,酋矛長達2丈。車兵之矛,太長太短都不好用,基本上就是兩車相錯時互相進攻的最佳長度,這應該是從戰爭的多次實踐中得來的。

如前所述,槊是馬戰之矛,長1.8丈。但是要註意的是,酋矛2丈也好,槊1.8丈也好,都是理想化的尺寸,實際按出土實物來看3公尺多、4公尺多都有,規格並不整齊劃一。

漢代以後,特別是到了魏晉及其後的南北朝時代,矛更成為重裝騎兵最主要的兵器。這一時期,史書中,馬上用的矛大部份時候還是稱為「矛」,但後來「槊」的稱呼逐漸多了起來,有時「矛」「槊」混用,比如勇士陳安的兵器因史料記載的不同就分別稱「丈八蛇矛」和「丈八長槊」。南北朝時,開始有了「步槊」一說,這時候起,「槊」的涵義已經逐漸擴大,開始不僅僅指代騎戰之矛了。逼得騎戰之矛不得不改稱為「馬槊」。 這時候從稱呼上看「矛」「槊」已完全混一,「槊」就是「矛」,「矛」就是「槊」了。

在這裏,我想說幾個歷史記載中用矛的名人。

先說呂布。歷史上的呂布是用矛而不是戟,他曾單挑刺傷郭汜,也曾刺殺董卓,還曾轅門射戟,當然這個戟不是他使用的戟,而是他手下士兵的戟。呂布確實是一員猛將。呂布是騎馬打仗的,他用的矛就可稱為是槊。

再說說公孫瓚。公孫瓚的武藝在演義裏很渣,但歷史上真正的公孫瓚武藝高強,他曾率幾十人出塞,遇到數百鮮卑鐵騎,自己用兩刃矛出擊,殺傷數十人而還。他用的兩刃矛也可以視為特殊的槊。

這裏要說說兩刃矛。現在,很多人認為,兩刃矛是矛的雙側開刃,所以稱為兩刃矛,實際並非如此!除去宋代的刀矛不論,歷史上絕大部份的矛本身就是雙側開刃的,跟劍相似,就是為了更大程度殺傷敵人。既然矛本來就是兩側開刃的,古人寫史惜字如金,絕不會脫褲放P湊字數,那史書裏特意提到的兩刃矛一定是另有其義。到底是什麽呢?大家不妨猜一猜(答案見下面隔段文字)。

吳王夫差矛·春秋,可以看出該青銅矛身兩側是開刃的,這種情況非常普遍

南朝梁有位勇將叫羊侃,梁武帝賜給他一桿總長達2.4尺的兩刃矛。還有,驍勇善戰的冉閔用的也是用兩刃矛。

正確答案是——兩刃矛,是指長桿的兩頭分別安裝一個矛頭!長桿一般為木柲或積竹柲,兩邊安裝上矛頭更適合勇將騎戰。【三國誌】中記載公孫瓚用兩刃矛殺敵時就明確說是「兩頭施刃」。羊侃騎馬舞槊,也唯有兩頭施刃,才更能產生「 左右擊刺,特盡其妙 」的效果。馬明達教授也曾撰文專門論述過這個問題。你猜對了嗎?

我想關於長刃矛才是槊的錯誤認識就可能來源於此,即——以為兩刃矛就是類似於長劍樣子的長刃矛,這一時期的史書又多把矛叫做槊,所以才會產生只有這種長刃矛才可叫作槊的錯誤理解。實際上,南北朝時期的矛,並不都是長刃的,而是長刃短刃的都有,不能想當然的認為馬槊就一定是長刃的。

十六國鐵矛和前燕鐵矛,兩支矛分別長36、20.5厘米,尺寸不大,但按這一時期史書的習慣性稱呼仍然可以叫作槊

唐以後,矛頭尺寸又有所縮小,更輕便實用。唐初仍然延續「槊」的稱呼。唐初善用槊的好手是尉遲恭,他不但會用槊還會奪槊。李世民的弟弟李元吉自恃擅用馬槊,不服尉遲恭,二人騎馬上場比試,結果片刻工夫就被尉遲恭奪槊三回。後來矛開始稱為「槍」,「槍」的稱呼在後代漸漸成為主流。

以上大體上就是龍哥梳理的關於矛的歷史發展脈絡,順便把錯誤認識的來由進行了分析。

【宋史•儀衞誌】說:「 槊,長矛也 」,這是說的「長」,指的總長度。有的人就覺得,丈八矛這麽長,矛頭肯定短不了啊,所以推斷槊就是長刃矛嘛。這就不免想當然了。我不禁要問,你怎麽知道總長度越長的矛所裝矛頭就一定越長呢? 事實上,矛頭長度與矛的總長並不是成比例增長!這就好比人的身高跟身體上的某些部位或器官的大小也沒有什麽必然關系,這是同一個道理。 高個子就一定腦袋大嗎?就眼睛大鼻子大嗎?顯然不是的!甚至於反過來反而是大有可能的,越長的矛頭反而配短點的桿子,越短的矛頭才配更長的桿子。比如明朝戚繼光【紀效新書】記載的步兵用槍,就比漢代的丈八矛要長得多,但槍頭卻不大,類似證據有很多,我就不列舉了。

五百強盜成佛圖·西魏,註意看,騎兵的桿子很長,槊頭卻不如步兵的戟頭大!

明戚繼光【紀效新書】練槍圖

清代騎兵持長槍圖,槍頭也不大

鐵器時代,矛頭長度增加,這主要是得益於材質的突破,這一點與鐵劍要大大長於銅劍是同樣的情況。但同樣是鐵矛,在同一時代下矛頭也是有長有短。騎戰長刃矛可以叫槊,騎戰短刃矛也可以叫槊,甚至於在特定時期裏,包括步兵在內的所有的矛都可以叫槊。

一組大小不一的鐵矛·古兵器藏友斯圖卡先生藏

三把大小不一的漢代鐵矛·徐州博物館藏,並不一定只有那把長的漢矛才叫槊

矛,雖然其矛頭型制自古以來多有變化,但總體來說,其基本型制就是鋒利的矛頭加上一個長桿,其稱呼雖也多有變化,「矛」也好,「槊」也好,「槍」也好,就只是不同歷史時期的不同稱呼而已,一開始也許這個稱呼還有所特指,但漸漸地也就擴充套件開來,淘汰舊有稱呼,而逐漸成為新的統稱。

總之一句話: 並不是只有長刃矛才叫槊!

後記:

有朋友跟我說,「那麽多人不明白,你趕緊科普糾正吧。」

我說,總有那麽多毀人不倦的人在「科普」,把我都整不會了。好為人師本不是什麽大毛病,只是,師者,應是傳道解惑的,而不是傳惑解道的。再者,我說了也不一定有人聽,我也忙不過來,我也沒有糾正的義務,何況我說得也未必全對。網上杠精又多,沒準還得打起無謂的筆墨官司,殺死很多腦細胞,讓我加重失眠。所以這次寫,雖然背後都有材料支撐,但我也不想文縐縐的引經據典,說清楚結論就行了,能明白的自然明白。

碼字不易,覺得龍哥說得在理的可以擴散!

作者:龍哥 來源: 劍膽琴心之龍哥 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