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深度解讀【萬歷十五年】第一期:萬歷皇帝

2024-04-27歷史

以訛傳訛的午朝大典

1587年,3月2日,被大雪覆蓋的紫禁城大明門前站滿了文武百官,因為多年未舉行的午朝大典,今天突然重新開機了,守門的禁衛軍,看到浩浩蕩蕩的百官,便開了城門,一眾官員悉數進入皇城,等待著禦史來點名,然而此時的禦史正在在家中享用著午餐,因為沒人通知他今天要午朝,不僅禦史沒來,連禦前侍衛「大漢將軍」也沒有來,眾多的朝廷百官開始慌了,這到底是不是要開午朝大典呢?

而故事的主角萬歷皇帝本人,此時絲毫不知情,等到宦官稟告後,皇帝也是一臉懵逼,何來的午朝?誰說的要開午朝大典?這幫官員閑著沒事幹,想逼朕開午朝嘛?讓他們從哪來的滾回哪去,並且萬歷皇帝還下旨徹查此事究竟是何人造謠。

官員們聽到諭旨後,也都相繼退散了,鬧了這麽大一個烏龍,萬歷的面子不說掛不掛的住,最起碼心裏很不好受,而且事後禮部的調查一直沒有結果,甚至禮部的官員說,這個訊息是眾口相傳,第一個造謠的人已經找不到了,聽到訊息的萬歷皇帝一氣之下,把京城所有官員都罰俸祿了2個月,這場看似因為官員們荒唐之行,失去禮儀而導致萬歷震怒的背後,其實隱藏著碗裏對文官系統乃至整個朝廷不滿的情緒。

至於為什麽呢?

這也是【萬歷十五年】這本書將要展開的一個故事。

萬歷皇帝的登基

1572年,在萬歷還是八歲的那一年,他的父親隆慶皇帝為他舉行了,象征著成人的冠禮,沒過幾個月,隆慶皇帝就歸西了,這位剛滿九歲的皇太子,一面面對著父皇的駕崩,一面又要以江山社稷為重,在朝臣們三次勸進之下,才勉強答應當了皇帝。

可是剛剛登極的萬歷小皇帝,就遇到了第一個難關。就是老皇帝隆慶遺留下來的首揆,也就是首席內閣大學士——高拱的阻撓,高拱仗著先皇的寵信,而且自己還是元老,不把小皇帝萬歷當回事,小皇帝也拿他沒辦法,正在此時,張居正登場了,他給小皇帝出主意,要求萬歷罷免高拱,讓高拱即日離京,回老家去。並且自己聯系眾多官員來操作此事。

在張居正的運作之下,小皇帝萬歷才得以能順利繼承大統,張居正也因此殊勛,卻而代之了高拱成為首席內閣大學士。不僅如此,張居正還兼任了小皇帝萬歷的教育事務,萬歷所有老師的任免也都是有張居正一人決定。並且張居正還給萬歷編寫了教科書,還經常親自授課,就這樣,張居正開始了他的「皇帝養成記」

早朝的鬥爭

登了寶座的萬歷,不僅要學習非常非常多的知識,還需要應對眾多繁瑣的禮儀制度,祭天地,祀祖廟,慶元旦,賞端陽。他接見外國使臣和解職退休、著有勛勞的官員耆老。他還需要檢閱軍隊,頒行行事曆,冊封各種皇親國戚等等等,而且面對不同的禮儀,萬歷都需要頻繁的更換冠服,每年都會為了要帶動農業豐收,需要大費周折的舉行「皇帝親自耕種」節目,其中最讓萬歷頭疼就是「早朝「。

早朝,顧名思義,凡是有資格參加早朝的所有京官和在北京地區的地方官,在天亮之前就要在宮門前守候,鐘鼓聲響起後,百官才得以進入宮門,在大殿前列隊,文官位東面西,武官位西面東,負責糾察的禦史還是進行點名,並全場記錄,百官們誰說了悄悄話,咳嗽,吐痰等等失儀官員的名號,隨後上報。一切準備就緒,皇帝駕到,鳴鞭,百官向皇帝扣頭,然後四品官員進入大殿,有事的官員向皇帝報告並請求批示,這一套早朝變周而復始,日復一日的進行著。

在明朝初期,不僅有早朝,還有午朝和晚朝,政府各部都會精挑細選出185件事情面奏皇帝,等到第六代皇帝登極後,因為年齡小,早朝變削減了上奏數量,每天只挑選8條事情上奏,並且還需要提前一天通知,然而這沒有打斷早朝的延續,不管刮風下雨,早朝依舊不間斷的進行著,這種繁重、日復一日的儀式,不僅百官深以為苦,就連皇帝也招架不住每天的早朝,在萬歷之前,就有多位皇帝動了不上早朝的心思。

當時在位的弘治皇帝簡直是用央告的口氣要求大學士同意免朝一日,因為當夜宮中失火,弘治皇帝徹夜未眠,神思恍惚。經過大學士們的商議,同意了輟朝一日。然而雖然皇帝沒有來早朝,但是這種形式還必須要存在,最終得以休息的僅僅是皇帝一人,百官仍須來大殿前走完這套早朝的禮儀。

其中第一個打破這個傳統的是正德皇帝,這個正德皇帝個性極強,做過非常多越軌的舉動,為了能夠徹底掌控朝廷,他甚至撇開正式負責的官員,而大加寵信軍官和宦官,反正就是誰聽他的,他就用誰,就這樣,內閣成了一個擺設,1521年,正德皇帝去世,並沒有留下子嗣,朝中的大臣們商量後,便接來了萬歷皇帝的祖父來繼承大統,也就是嘉靖皇帝,並且還一並肅清了正德的親信,嘉靖初期也算盡職,到了後期,面對著這些具有群體思維的文官系統,也大失所望,一心只求修壇煉丹,長生不老。隨後萬歷的父親隆慶,接任皇帝,更是平淡而且碌碌無為,在他統治的五年半時間裏,早朝依舊,但隆慶本人對於國政毫無興趣可言,臨朝時如同木偶一般,到了後期,也取消了早朝。

在張居正的計劃中,這位小皇帝需要學習非常非常多的知識才能來「管理」這個龐大的帝國,於是張居正不予余力的給小皇帝安排學習的日程。他正思前想後,便做了如下的變通,他提議,一旬之內,也就是每十天,萬歷只需要在3.6.9這三天上朝,其他日子來攻讀聖賢經傳。萬歷學習的地方在文華殿,每天的功課主要是:經書、書法、歷史。

在學習完經書後,授課的老師就去休息了,而萬歷還需要來批示當天的奏折,這時出現了第二個影響萬歷的人物——大伴馮保,這個馮保,在萬歷還是皇子的時候就是他的伴侶,等到萬歷登極之後,馮保已經升為司禮監太監,也就是宮內職位最高的宦官。這時的萬歷還很年幼,這些奏折都是由文淵閣各位大學士看過後,用筆寫了大概的處理方式,然後馮保將這些等待批示的奏折送到萬歷手中,並協助萬歷用朱筆批示。

中午午休過後,小萬歷會在文華殿進食午餐,下午大半天的時間都可以自由支配,不過在各位老師的囑咐下,他依然需要復習功課,直到背到滾瓜爛熟。要知道是,作為老師的張居正是很嚴厲的,如果萬歷不仔細學習也是會被質問的。

皇帝養成記

在這樣嚴厲的督導下,萬歷的學習不斷的進步,尤其提現在書法上,萬歷的母親慈聖太後和大伴馮保都是書法愛好者,他們的鼓勵,也就成了萬歷不斷進步的源泉,然而張居正大學士,卻認為萬歷的書法已經有了很大的成就了,不需要在練習了,並告訴萬歷,自古以來的聖君明主都是以德性治理天下,藝術的精湛對於蒼生來說沒有多大的益處,並列舉了幾個沈迷藝術以致亡國的例子,萬歷便只好聽從,張居正便下令取消了萬歷的書法課,只留下了經書和歷史兩門課程,這也是張居正給萬歷小皇帝上的第一課—— 顧全大局

從本朝開始,就有一種觀念,普天之土,莫非王土,皇室是不需要考慮自己宮廷的收入及其用度,因為宮廷所需的物品,都是來自全國的稅收,而且皇室的開支也不受限制,整個紫禁城占地也極為龐大,到了萬歷初年,宦官的數量已經達到兩萬,宮女少說也有三千,整個皇城內都極盡奢華,有人工開鑿的湖泊,有寺院、高級宦官的住宅、還有眾多為皇室服務的機構。比如,烤餅坊、造酒坊、甜食坊等等等,但是是皇室所需的東西,全部都有宦官來負責收集,而且東西分類也非常細致,光收集皇室所需的物品的管理機構,就有二十四個,稱為二十四監。皇室每天都沈浸在極度奢侈的生活中,而這些侍奉的宦官宮女,以及管理財富的官員們的薪水卻低的可憐。這種一邊倒的情況必然不會長久。

於是眾多的朝臣宦官,借著各種各樣的買辦中飽私囊,為了更大利益逐級賄賂,到了後期,大部份官員和宦官都跟隨皇室的步伐奔上了小康,這一切也都被張居正看在眼裏,於是決定要從根源上杜絕這類事件的發生。

於是物力的節約就在宮裏實施了起來,按照以往,每年正月十五的上元節,皇城必然燈火輝煌,如同白晝,但是在張居正的提議下,這些計畫逐漸被廢止。萬歷有段時間想為他的母親修理裝潢一下寢室,也被張居正阻止,甚至萬歷母親慈聖太後自己想用自己的積蓄來修一座娘娘廟,都沒能逃過張居正的勸告,不僅如此,還被張居正洗腦,拿著這些積蓄修建了北京城外的橋梁。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萬歷皇帝兩母子對於張居正是非常非常信任的。張居正教給萬歷小皇帝的第二課—— 勤儉持家

在張居正的指引下,萬歷統治的1572-1582年這期間,成為了本朝最繁榮的十年,北方的「虜患」、東南的倭患,都以銷聲匿跡。整個明朝都處在蓬勃發展之中,整個國家GDP肉眼可見的增長。當然這一切功勞不能全說是張居正的,但是也和他的治國思路有很大的關系。

這些卓有成效的功績,不僅讓整個國家的民眾看到了曙光,也讓萬歷皇帝倍感驕傲,這時的萬歷皇帝已經把張居正作為了自己人生的方向,前進的動力。張居正也因此走向了自己人生的巔峰時期,他認為自己所秉持的治國理念是非常正確的,覺得自己將會把明朝帶向一個全新的時代。

當然,每個人的思路都不一樣,不說張居正能夠看到多遠,在朝堂之上總會有人和他唱反調,為了讓自己的治國理念得以最有效的實施,在每次人事任免時,張居正都會和吏部官員共同提出幾個候選人員名單,供萬歷皇帝最終敲定,果然是名師出高徒,雖然萬歷此時還很年幼,但是萬歷依然知曉,排在名單上第一的人員,必定是最為稱職的人選,於是乎,在這種師徒二人的默契配合下,張居正的團隊越來越龐大。

張居正的行為在不少官員看來就是左右朝政,幹涉政權。要知道的是,大學士這個職位是一個很獨特的存在,大學士原來屬於文學侍從之臣,供職於文淵閣,主要的任務就是為皇帝皇帝撰擬詔誥,潤色禦批公文的辭句,說人話就是相當於皇帝的秘書和顧問,而且他們並沒有實際的行政權力。然而此時張居正依然超脫了大學士本身的工作,從一名文案起草者,搖身一變成為了國策制定者。

張居正與日俱增的權利,讓文武百官倍感焦慮,於是一些膽大的諫官站了出來,實名舉報張居正圖謀不軌,幹涉朝政,甚至還一並指出: 萬歷皇帝為其蒙蔽,盡信阿諛之臣,放任盡忠之人

張居正得知遭受彈劾,於是立馬跟萬歷表明態度,要求解甲歸田,自己一心二心為了江山,為了社稷、為了皇室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如今卻得此汙名,不幹也罷,作勢就要回老家,而此時的萬歷對於張居正信任無比,自然不會讓如此良臣忠臣告老還鄉,當即向張居正表態,要追究此類彈劾之人的責任,為了穩定張居正,也為了殺雞儆猴,萬歷皇帝下令將攻擊張居正的一數官員罷免,降為庶人。甚至還動用刑罰來懲治這些妖言惑眾的官員。

這時張居正又用此事給萬歷皇帝上了第三課—— 以退為進

強強聯手

當然僅憑張居正一人,不可能也沒有能力,完全控制著萬歷皇帝一言一行,這就得說回萬歷皇帝的玩伴——馮保。

前面我們已經說過,萬歷9歲登極時,並不懂所謂的人情世故,朝堂政務,以至於在萬歷登極之初,臨朝時還需要在兜裏裝一份已經事先寫好內容的紙片,然後根據各個官員的請求,在按照紙條上的內容一一作答。還有就是在批閱本章時,萬歷也會按照大伴馮保的指導,把張居正的建議用紅筆批示一下來完成職責。

每天都會有眾多的本章需要批示,如果全部由皇帝來做,估計是沒有辦法來學習了,於是就有了秉筆太監,按照慣例,皇帝只需批示其中比較重要的幾本,剩余的批示均有秉筆太監用紅筆來完成。而大伴馮保在嘉靖時期就是秉筆太監之一,到了隆慶時期,更是被派去掌管東廠,也就是錦衣衛的特務機構,皇帝的耳目,因為和高拱不和,也導致馮保沒能在隆慶時期升為司禮太監。

直到萬歷登極之後,馮保才被授予司禮太監一職。在平日裏,皇帝需要閱讀大量的奏章,這些奏章就和老太太的裹腳布一樣,而且內容還非常的抽象,要理清其中闡述的重點事情,需要通讀非常多遍,所以皇帝自然不可能自己一人看完每天數以百計的奏章,自然而然的這個艱巨的任務也依然由秉筆太監來協助,秉筆太監們需要精準的提煉奏章中的重要資訊,為萬歷能夠高效工作,提供了非常大的助力。

皇帝看完的奏章會被送到文淵閣內,太監們把皇帝的對每封奏章的判定加以闡述,然後文淵閣的內閣大學士們進行票擬批答,最終奏章還需要皇帝朱筆批示才算走完一個流程。在這個過程中,大學士們和皇帝肯定會產生意見沖突的時候,但最終,批示的內容還是會以大學士們的票擬為準,如果皇帝一意孤行,自擬批答,會讓大學士們認為,皇帝對於文淵閣的不信任,大學士們會引咎辭職。皇帝為了政局的穩定,一般情況下,都會以大學士的票擬為準來批示。

其中最值得註意的是,秉筆太監在其中發揮的作用。

我們來梳理一下,奏章送到皇帝面前,秉筆太監們仔細研讀,提取關鍵資訊,匯報給皇帝,皇帝口頭做出意見規劃,秉筆太監們在將奏章和皇帝意見一起報給大學士們,大學士們在根據皇帝的意思進行撰寫,最後將撰寫的內容在轉呈給皇帝,再由秉筆太監們來協助皇帝批示。可以說,整個流程,秉筆太監們有非常多的地方可以操作,這也就變相著成就了馮保。

要知道的是,馮保和張居正的關系極為密切,而且這種強強聯合,可以張居正和馮保二人掌控著整個帝國。

萬歷的初次覺醒

1577年,秋天,張居正的父親去世,按照「四書」中所說,張居正應該停職,回家守制,張居正也確實向萬歷提出了這個想法,但是萬歷此時對於張居正的依賴感非常強烈,習慣了在張居正的協助下,來治理國事。萬歷沒有同意張居正的請假,之後張居正多次向萬歷提出過請求,都被萬歷駁回,萬歷還反過來請求張居正在職居喪,其中最巧妙的是,這些請求奏章以及萬歷批復的朱批,在朝中流傳開了,每個朝中大臣都得知,皇帝不讓張居正走。

然而派系不同的文官們卻秉持另一種態度看待這個問題,他們認為這是張居正自導自演的一出戲,這些文官們熟讀孔孟之書,研究歷史興亡之道,面對這種違反倫常的虛偽矯情,如果不力加諍諫而聽之任之,必然會影響到本朝的安危,他們接二連三的上奏,而且辭句也越發的過分,他們要求張居正回去守孝。萬歷聽到後非常的震怒,萬歷認為自己能夠坐穩江山,大明可以如此太平,離不開張居正的指引,而這些搬弄是非之人,必定有所圖謀,於是萬歷下令嚴懲了這些尋釁滋事之人,並釋出敕書,警告眾多官員,小心慎言。

於是張居正就只好在京城遠端守孝,並按照四書說法,停了薪水,但依舊在文淵閣上班。

次年,1578年,張居正回原籍葬父,一共回去了三個多月,再次期間,朝廷重要的文書還是會馬不停蹄的往返於張居正和萬歷之間。

之後,年僅14歲的萬歷成婚了,皇後也才13歲,當然這是萬歷的生母慈聖太後的意思,畢竟老人家著急抱孫子嘛,而此時的萬歷對於皇後並沒有多大的興趣,偌大的皇宮裏,一年四季往復,周而復始的就這樣一直迴圈,萬歷感覺自己就好像一只籠中的金絲雀一樣,龐大的政事有張居正在統籌,細碎的宮中排程有馮保在打理,自己好像做了什麽,也好像什麽也沒有做,萬歷開始思考起了自己的人生,他感到自己很孤單和空虛。

墨守成規的萬歷需要新鮮的事務來填充自己空虛的內心,一名心細的宦官孫海看出了皇帝的苦悶,於是給皇帝安排了一場極盡歡樂的夜宴。雖然此次事件被太後問責,但這場夜宴也徹底開啟了皇帝的內心,萬歷也就從此刻開始一發不可收拾,接連納妃,其中更是有一天,冊封了九個妃嬪,而且張居正對此還甚是滿意,這九人之中就有萬歷此生的摯愛-鄭氏,當然這是後話。

可能就是因為之前的正德皇帝死而無後,朝廷內外都一致認為,皇帝理應多娶妻生子,以保證皇室的血統能夠傳承。

一次偶然的機會,萬歷讓慈聖太後跟前的一個宮女懷孕了,事後慈聖不僅沒有發怒,反而大為高興,而且這個宮女也為萬歷生下第一個皇子,也是長子,命名為常洛。

張居正去世

1582年,57歲的張居正因為一次腹疾,沒多久病情惡化,就去世了,他的去世讓萬歷倍感焦慮,萬歷下旨加封張居正為太師銜。在萬歷的眼裏,張居正是他人生的導師,是自己的指路明燈,也是自己的榜樣。張居正的離世,讓萬歷悵然若失,以前的風風雨雨都有到導師再為自己遮擋,現在萬歷需要自己來面對這些挑戰了。

然而在失去張居正之後,也正是之前萬歷一日納九嬪之時,一個14歲的女孩慢慢的走進了萬歷的內心世界,這也是我們前面所說萬歷一生的摯愛——淑嬪鄭氏,這個鄭氏和萬歷有著共同的讀書興趣,也恰巧在萬歷內心最薄弱時候,鄭氏的出現填補了萬歷內心的空虛,鄭氏也發現,萬歷雖然貴為天子卻很軟弱,明明是一國之君,舉手投足之前卻小心謹慎。鄭氏不斷的對軟弱的萬歷進行著鼓舞,萬歷也在鄭氏的催化下,完成了自己的蛻變。

萬歷的蛻變

萬歷也就是在接觸鄭氏後才發現,1582年之前的萬歷,只是一個國家的工具,並不是自己,而萬歷現在想要做回自己,自己才是這個國家真正的統治者,而且萬歷感到無比的自信,自己一定能用自己的實力來治理這個龐大的帝國。而且他的導師,已經為他理清了道路,打好了基礎,自己只需要跟隨老師步伐走就好了。

正當萬歷收拾好心情,重整旗鼓打算好好的幹事時,他收到了很多彈劾已故太師張居正的奏章,而且證據確鑿,並且這個態勢愈演愈烈,朝堂之上,民間到處都出現了討伐張居正的言論,欺君罔上,貪汙腐敗,賣官鬻爵、任用私人等等等。在萬歷眼裏,張居正秉公執法,節衣縮食,然而現在這一切的事實都擺在萬歷的面前,縱使萬歷如此的深信自己導師,在此刻也動搖了,張居正要求萬歷要節儉,要把眼光放長遠,要顧及江山社稷,不要以個人喜好為主,但是張居正本人卻恰恰相反,不僅大肆收藏極多的珍寶,還蓄養了很多的絕色美人,萬歷平常連賞賜宮女的錢都沒有,還得賒賬,反觀張居正卻口是心非的占盡了實利。

萬歷的信仰自此倒塌了,此刻他也明白了,自己真的就只是一個傀儡,但是回憶起張居正對他的好,萬歷依然在動搖,到底哪個才是他。

張居正似乎有兩副面孔,在國家面前,張居正秉公無私,恪盡職守,教導了萬歷許許多多的為君之道,然而在私底下,張居正貪贓枉法,為自己謀取了如此之多的利益。

萬歷覺得這一切似乎都是一場夢幻一樣,他並沒有直接面對彈劾張居正這個問題,但是群臣們卻不斷的清算著張居正,不斷的激化著事態的發展。文官們在申飭張居正的同時,也一並彈劾著宦官馮保,說馮保和張居正串通一氣,有十二大罪狀,正所謂樹倒猢猻散。

萬歷也在不斷地分析著這過往的點點滴滴,張居正於公,確實是鞠躬盡瘁,肝腦塗地,但是於私也確實中飽私囊,至於這具體的原因,在之後的篇章中會有具體的闡述,這裏就先不展開了。

萬歷蛻變

萬歷此時也明白,要建立自己的權利,也越發的覺得自己應該收縮權力,恢復自己的執政能力,也深刻意識到自己之前確實是被張居正和馮保架空了,才一直沒有存在感,才一直幹到空虛和無力感。於是萬歷一不做二不休,啟用了之前當時因彈劾張居正而得罪的一眾官員,並且下令查超了馮保的家,並將其軟禁在南京孝陵,兩年後沒收了張居正所有的財產,到了這時,萬歷已經實際掌握了政府的大權,他本以為自己可以跳脫出那個畫地為牢的生活,卻不知,自己就和孫悟空一樣,還緊緊地被壓在以供奉「道德」為核心的文官體制這座五指山下。

作為一個觀眾,在反復通讀【萬歷十五年】後,覺得張居正確實是一個天才,有獨立的想法,銳意進取,敢於改革創新,而且絲毫不在意自己的名聲,相較於之後的幾位人物,都能明顯的感覺到來自張居正內心的迫切希望成功的心態,雖然獨斷專行,表裏不一,但是卻實實在在是一個偉大的政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