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此人是楊廣之孫,隋朝遺孤,為何活了下來,竟還成了李世民近臣?

2024-06-09歷史

前言

當618年楊廣在江都慘遭殺害,隋朝覆滅在即時,是否還有人記得,這已然黯然失色的皇室中,還殘存著一線生機?而當大廈將傾之際,這微弱的火種,又將經歷怎樣驚心動魄的波折,才得以在風雨飄搖中,開啟希望的縫隙?

劫數已定,宏圖破滅,當年主宰天下的楊氏宗室,如今只剩下幾個可憐的孤兒寡婦。他們曾擁有萬千富貴,現今卻只能依附在敵人金戈鐵馬之下求得一線生機。這些舊時王室最後的血脈,又將面臨怎樣悲慘的命運?

一、隋朝覆滅在即,楊氏一脈命途多舛

618年四月,楊廣在江都被叛軍殺害,隋朝覆滅,至此這個曾一度強盛的帝國徹底分崩離析。楊廣的手足們大都已死,他的兒子們也早早夭折。此時此刻,能夠延續楊氏血脈的,只剩下楊廣的幾個年幼的孫兒。

楊廣在世時,為了鞏固自己的皇權,曾殘忍地賜死過自己的眾多手足。幸存下來的楊秀和楊廣,也在江都政變時被害。楊廣的四個兒子中,楊昭早已於609年病故,年僅23歲;楊暕也在江都之變中遇難;楊銘這顆短暫綻放的曇花,早早地夭折了;只有幼子楊杲在這場腥風血雨中死裏逃生。

然而,已無力回天。在618年開啟的這場風暴中,隋朝覆滅已成定局。楊廣的另兩個兒子楊倓和楊侗成為隋室余脈唯一的希望。江都政變後,王世充等人在洛陽擁立年僅14歲的楊侗為帝,是為隋恭帝,然而隋朝已經日薄西山,隋恭帝也只能任人宰割。

在長安,李淵則擁立了楊侑為帝,史稱隋恭帝。楊侑是先帝楊昭長子楊倓的弟弟。然而好景不長,僅兩個月後,楊侑便被李淵廢黜。至此,身為隋朝後裔的他,再無翻身的可能。風雲突變,江山易主,楊廣的妻兒,以及隋室宗親,都在這場空前的動蕩中陷入絕境,他們的命運,亦將隨之天翻地覆。

二 、宇文化及屠殺楊氏一族,只剩楊正道一脈

在618年的政變中,楊廣的兩個弟弟楊秀和楊廣被害,其他楊氏宗室也無一幸免,全部被叛軍悉數殺戮。此時唯一幸存的是楊廣的侄子楊浩,他與宇文化及關系較好,被立為傀儡皇帝。

然而好景不長。在與李密的戰鬥中失敗後,宇文化及殺害了楊浩,並自立為帝。在這場腥風血雨中,楊氏一族被宇文化及徹底屠殺殆盡,鮮血染紅的江都城內遍地屍骨,楊家宗族血流成河,悲慘不堪。

就在這千鈞一發之際,有一個不起眼的女子抱著一個剛出生的嬰兒從宮中逃了出來。這個嬰兒就是楊廣的遺孤——楊正道。他的生母不過是楊廣的一位末位妃嬪,在這場動蕩中被人遺忘,才化險為夷。而她的兒子楊正道,也成了整個楊氏家族僅剩的唯一血脈。

最終,楊氏一族被宇文化及滅門的噩耗也傳到了竇建德的耳中。為了自己的政治打算,他決定收留這位楊氏唯一的遺孤——楊正道。一個不起眼的嬰兒,一個黯淡的姓氏,竟成就了日後風雲變幻的奇跡。

三 、東突厥處羅可汗收留楊氏遺民

與此同時,在614年從隋朝派往東突厥做人質的義成公主,正是楊廣之女。義成公主在突厥權勢漸長,她聽聞楊家遺民慘狀後深感痛心,便動用自己突厥的影響力,聯絡東突厥可汗處羅,希望能收留這些楊家的遺民。

處羅可汗對義成公主的請求深感敬重,他還沒有忘記從前楊廣的恩惠。於是他答應提供庇護。619年,竇建德將楊廣的遺孤楊政道以及楊廣的皇後蕭皇後交給了東突厥的處羅可汗。

處羅可汗不僅收留了他們,甚至於楊政道封為隋王,助他東山再起。處羅可汗動員突厥部落十萬大軍,誓要收復河東之地,重新扶持楊政道建立隋朝政權。

然而天不遂人願。就在處羅可汗計劃東山再起之際,他突然病重離世,這一切老謀深算盡付東流。但在他死後,東突厥的新任可汗仍然允諾會庇護楊氏的遺民,其中就包括了楊正道。

四、 楊正道在唐朝重獲新生

624年,一場風波漸起,楊政道在部落爭端中遭突厥宰相殺害。而竇建德也在動蕩中去世。尚在繈褓之中的楊正道,成了東突厥可汗627年送還給唐朝的貢品之一。

當這個不起眼的嬰兒被送到長安時,還有人記得,他竟是傳說中已經在兩年前覆滅的隋朝的皇帝後代。而現今這位輝煌帝國的遺孤,已不再具任何威脅。

在位的唐太宗李世民采取了寬大仁慈的政策。盡管楊正道生來便與自己勢不兩立,但他並未加以迫害剿殺。相反,李世民對於這個楊氏唯一血脈的到來更多的是憐憫之心。

一個家族的覆滅,一個少年命途多舛,這在李世民眼中也不過是權力更替中必然的悲劇。於是,李世民不僅沒有加害,反而給了楊正道官職和優厚的俸祿,並且默許其在長安開始新的生活。

五 、楊家香火得以傳承的細節疑雲

楊正道在唐朝渡過了他後半生的歲月,史書說他最終在李治之時去世。對於這位東歸的隋朝遺孤,唐朝皇帝和朝野都給予了足夠的尊重和同情。

然而有些細節還是令人疑惑。楊正道到底有沒有自己的子嗣,能不能延續楊氏一脈的香火,這在史書中並無明確記載。很多人認為,李世民當年對楊正道的優厚俸祿,恰恰是為了照顧楊氏血脈,維系這個沒落家族最後的根基。

當代一些考古發現,似乎也印證了這種說法。在唐代的一些墓葬中,發現了一些使用楊氏家族獨有紋樣的文物,這似乎顯示出楊氏一脈並沒有斷絕,只是歷史的長河中不再引人矚目而已。這最後的一個疑問,也許永遠無法得到答案。隋朝覆滅,天下大亂,在這場動蕩中求得一線生機已屬不易。

然而對於楊正道而言,生機意味著不斷抉擇和妥協,在敵對勢力之間尋求脆弱的平衡。最終,在這場暗湧的風雲變幻中,楊氏的香火得以傳承,這已是最大的安慰。 人生風雨既然難逃,又何苦去執著那一隅的茍活?歷史滾滾向前,冷眼旁觀,也許正是看清風雲的此消彼長,人才會懂得珍惜眼前每一刻安好。

結語

楊氏宗室雖一度榮華不復,但那脈脈溫情,卻仍在時光裏回蕩。傳為佳話的,不是勾心鬥角追名逐利,而是人性中那一份溫暖和善良。也許正如楊正道在東歸路上遭遇的種種遷就,人世間最可貴的,還是人與人之間那一份諒解與寬容。

紛擾中的激流雖不可避,我們卻可以選擇懷著寬廣的心懷去面對。歷史悠悠,朝代更替,那些曾經威武不能的王者與君主,終成風中殘燭。而真正流傳千古的,還是他們曾留在人們心中的一片溫暖。

幾多英雄氣短,幾多盛世錦繡。我們終將老去,滄海成塵。然而生命的意義,不正是在於那一席溫情,一顆善良嗎?也許歷史的長河終會把一切沖刷,但美好是永恒的,即使它已經消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