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央紅軍長征後,10位重要領導人留守蘇區,只有1人見到了新中國

2024-02-05歷史

「漫漫長征路,巍巍紅軍魂。」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長征就是無數壯士們的一次理想信念的偉大遠征,它是改變了中國命運的奇跡。

但是你是否知道是誰拼死作戰為中央紅軍的順利轉移爭取了寶貴時間呢?

是否知道那些沒有參加長征的紅軍戰士們,在國民黨殘酷的圍剿下整整堅持了三年慘烈的遊擊戰爭呢?

更有一個令人心酸的事實:留守蘇區的多位重要領導人,最終只有一個人活到建國親眼見證了新中國的誕生!

這些留守蘇區的紅軍將士們度過了怎樣的一段艱苦歲月?最終為何只有1人見到了新中國?他又是誰?

留守紅軍,一個被掩藏在時光裏的名字

1934年蔣介石發動第五次「圍剿」行動,中央紅軍在反「圍剿」失敗後,被迫進行戰略轉移。10月,主力紅軍與送行的鄉親和戰士依依惜別, 鄉親們不願紅軍戰士們離開,又不得不讓他們離開的無奈心情化作淚水,噴湧而出。

而留下來的同誌們,相顧無言,百感交集。

主力紅軍的去向及未來的征程是所有人都關心的重要問題,但大家似乎忘記了 還有1.6萬余名紅軍將士、3萬余遊擊隊員和十多位中央領導人奉命留守中央蘇區, 為了掩護紅軍主力突圍,面對上百萬的敵軍,繼續堅持鬥爭。

主力紅軍剛剛踏上長征之路, 蔣介石就下達命令調遣一部份軍力端起槍口對準蘇區群眾大肆掠殺 ,因為中央紅軍革命根據地曾在此駐紮,蔣介石認為那裏匪化已深,不殺則不能斬草除根。

而留守紅軍在於都也慘遭敵人重兵圍困,分身乏術。危急關頭,中共中央分局項英、陳毅接到中央發來的十萬火急電報指示,組織留守紅軍九路突圍, 開展遊擊戰爭,保存革命力量。

此後,根據地轉入了遊擊戰,難以想象的是戰士們從此開始了野人一樣的生活。

由於國民黨緊追不舍,我軍幾乎隨時都要保持作戰狀態,碰到敵軍的大部隊,還要立刻進行轉移,這就導致了戰士們不能脫衣離槍睡覺,更不能在山中搭竹棚,茅草屋居住,大樹下就是戰士們最好的棲息地。

碰到惡劣天氣時,戰士們如果沒有地方進行躲雨,就只能任雨打濕自己的身體,運氣好了,碰到第二天大太陽,就可以貼身曬幹,要不只能靠自己的體溫捂幹。

尤其到了秋冬季節,大家衣服單薄,剛開始采取生火取暖的方式度過嚴寒,但這樣很容易暴露行蹤,所以後來只能挨餓受凍, 到了第二天醒來,戰士們可能就發現身邊的戰友被活活凍死了。

槍支彈藥奇缺,人員不足的留守紅軍戰士在與全副武裝的國民黨軍進行了拼死血戰後傷亡慘重,度過這段艱苦歲月後,最終只有一位領導人親眼見證了新中國的誕生。

眼底雲煙過盡時,正我逍遙處

1935年2月,在分散突圍之前,項英將瞿秋白和何叔衡等重要領導人轉移出去。

瞿秋白是繼陳獨秀之後中國共產黨第二任最高領導人,學識淵博,是中國革命文學事業的重要奠基人之一。

但他患有嚴重的肺病,體弱多病的他在中國共產黨面臨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卻早就做好了挺身而出的準備。

在中央紅軍離開蘇區開始長征後,瞿秋白留在江西瑞金帶領紅軍堅持打遊擊戰。盡管他重病在身,但他從來不肯輕易下火線。

直到最終病情嚴重惡化,組織出於他的身體健康考慮,將他「強制」送去上海就醫。 不料,在福建長汀被國民黨發現了蹤跡,盡管負責護送他的戰士們拼死搏殺,但最終依舊沒能成功突圍, 瞿秋白不幸落入敵手。

之後,組織多次下令營救,但是均未成功。

抓到瞿秋白這樣的紅軍重要領導人令蔣介石欣喜若狂,他考慮到瞿秋白的影響力,致電長汀第36師師長宋希廉,下達命令想盡一切辦法勸降瞿秋白。

可惜他們只得到一句這樣的回應:

「你們認為顧順章的做法是識時務,但我是瞿秋白,一個不識時務笨拙的人,你們想要我出賣自己的靈魂,做個你們認為的識時務者,我倒要勸你們還是免開尊口。」

國民黨使出渾身解數,軟硬兼施,甚至在勸降條件上做了妥協,向他示弱表示不需要他發表反共聲明了,只要願意為南京政府效力,前去擔任轉譯即可。

瞿秋白不僅斷然拒絕,還駁斥了國民黨曾對蘇區的種種汙蔑並說道:「在我青年時期踏上馬克思主義道路,便已無法改變,只有中國共產黨的勝利才能帶領國家走向光明的未來。」

任國民黨費盡心機和口舌,瞿秋白的態度都一清二楚,堅決不動搖。 這讓國民黨中央黨部秘書長陳立夫惱羞成怒,遂發電報給蔣介石,闡明瞿秋白無可救藥,勸降是不可為之事,宜速速處決並施以極刑!

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瞿秋白泰然自若,漫步走向刑場,一路上高唱 【紅軍之歌】與【國際歌】 ,從容不迫,面無懼色,在一處綠草坪盤膝而坐,對劊子手微笑說道: 「此地甚好」, 爾後慷慨就義。

後來有記者趕到瞿秋白被扣押的臥室,發現了他的辭世絕筆:

「眼底雲煙過盡時,正我逍遙處。」

臨危一劍不返顧,衣冠何日葬梅花

何叔衡, 學過歷史的人都會感到熟悉的一個名字。

他是當年在嘉興南湖上積極參與建黨的元老之一, 此後的一生都在為革命四處奔走,只因為他說過一句:「自己要為蘇維埃流盡最後一滴血。」

何叔衡和瞿秋白一樣,都身患重病,雖年齡相差二十多歲,但二人卻十分投緣,也許骨子裏都流著知識的血液。

何叔衡當了幾十年的教書先生,十分愛穿長衫, 因留著兩撇胡,毛主席親切地稱他為「何胡子」。

由於上了年紀,又身患重病,在中央部隊被包圍時,為了保護他進行安全轉移,項英派鄧子恢等戰士裝扮成便衣一路護送。但走到半路,他們的行蹤就被敵人發現了,敵軍沿著蹤跡很快就追趕了上來,形成四麵包圍。

何叔衡的身體十分虛弱,又受了傷,只能被人攙扶著行走,他拼盡全力,盡量不拖延大家的時間,可是四面八方都是敵軍,以何叔衡的身體狀況想要進行突圍是十分困難了,但鄧子恢他們是有機會安全撤離的。

帶著自己只能連累大家陪他一起赴死,何叔衡於心不忍,也斷不可如此。

為了不延誤時機,何叔衡告訴鄧子恢放下他,帶領大家趕緊撤離,但鄧子恢對身邊的同誌堅定地呼喊道: 「絕不放棄自己的同誌,誓死保護何叔衡。」

沒有想到情急之下,為了不連累大家,何叔衡推開身邊的警衛,說了一句「快走!」就縱身一躍,跳下了懸崖。

鄧子恢內心悲痛至極,只能帶領大家奮勇殺敵,沖出重圍,可以說何叔衡以自己的死換來了其他同誌的生存。

革命先烈雖然離開了我們,但他的革命精神卻深深滲入這片他深愛的土地上,而這片土地,也正以一片繁榮與生機告慰著他不朽的英靈。

在革命中,人人都是倔強的小紅軍

紅軍主力開始長征後,賀昌作為黨史上最年輕的中央委員,也留在了蘇區。 從小就寫出「在國家危難之際,應挺身而出,不怕犧牲絕不退縮」的賀昌,在艱苦卓絕的鬥爭中,依舊廢寢忘食的趕寫文稿穩定軍心民心。

後來領導蘇區群眾和戰士們開展遊擊戰爭時,被國民黨重兵包圍, 原本已經身受重傷的賀昌在堅韌的毅力下,依然身先士卒帶領戰士們突出重圍。

可是數倍於己的敵軍窮追不舍,戰士們舍身取義, 看著面前的敵人共同大喊:「共產黨萬歲!紅軍萬歲!」 ,之後紛紛撲向敵軍誓死抵抗,賀昌看著身邊的戰友被敵人一個接一個的無情殺害,心中無比悲痛。

此時他聽到敵軍高喊要活捉自己,心中便只有一個想法「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於是伴隨著一聲「紅軍萬歲」,毫不猶豫的對準自己的胸膛開了一槍,血灑沙場,以身殉國。

這年的賀昌剛剛29歲。

帶鐐長街行,蹣跚復蹣跚,市人爭矚目,我心無愧怍

在突圍戰鬥中受傷被捕的英雄革命家,還有劉伯堅。

1934年10月17日晚,月光皎潔的於都河畔,紅軍整裝待發踏上浮橋,進行大轉移。

劉伯堅與好友葉劍英在河邊話別,給戰友們鼓勁。

葉劍英十分憂慮地對劉伯堅說道:「留守的戰士們一大半都是傷病員,伯堅,你們的擔子著實不輕啊。」

劉伯堅故作輕松地說: 「放心吧,我們已經做好了艱苦戰鬥的準備,三五年後你們打回來,那時再勝利重逢,豈不更加令人欣喜,我就堅守這裏等待你們的回歸。」

沒想到這就是他們最後一次再見了, 1935年的3月,劉伯堅被敵人押解遊街,受盡屈辱, 不僅拖著重重的鐐銬,還要被屈打著走過人潮湧動的街市。

在犧牲前,他在信中對家人說: 「生是為中國,死是為中國,一切聽之而已。」 可是寫下的絕命書被看守送出去時,他的妻子已先於他走了一步,三個兒子當時也不知所蹤。

劉伯堅的意誌並沒有因此摧毀,這位雄赳赳氣昂昂的革命者在赴死前夕還寫出了不朽的 【帶鐐行】:「帶鐐長街行,蹣跚復蹣跚,市人爭矚目,我心無愧怍……」

兇多吉少,九死一生

長征出發前,周恩來在百忙之中前來探望正在醫院養傷的陳毅,並告訴他中央機關明日就要出動,因陳毅負傷,再加上他對中央革命根據地情況比較熟悉,留下來負責軍事,可以有所作為,為中央革命根據地繼續鬥爭。

周恩來問陳毅有沒有什麽意見,陳毅回答說:「沒有意見。」

重傷的陳毅對於留下來面對的艱險與生死,心中十分清楚,但他知道革命本就是艱險的事情,需要做好隨時付出自己生命的準備,對於生死,陳毅鎮定自若,十分淡然,高度體現了一個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忠貞本色。

在遊擊戰爭中,陳毅頻繁地轉戰,甚至在梅嶺時,被國民黨圍困達20天之久,苦慮不得脫身時,仍憑借堅定的意誌寫下了氣壯山河的【梅嶺三章】,仍發出了 「此去泉台招舊部,旌旗十萬斬閻羅」 的豪邁之言。

三年的遊擊戰陳毅歷經了無數次的兇險場面,靠著軍人鋼鐵般的意誌度過了數次生死危機, 作為留守蘇區唯一活下來的領導人 ,陳毅肩負著眾多因抗戰犧牲的同誌們的期望,站在天安門城樓的那一刻,他熱淚盈眶,他知道所有因革命而犧牲的同誌, 新中國的誕生終是沒有辜負他們付出的鮮血與生命。

繼承革命精神,勇往直前

在【長征——前所未聞的故事】一書中描寫了在長征時留在蘇區的人中間,為革命犧牲的傑出共產黨員比任何鬥爭時期都要多的言語, 可見三年遊擊戰的艱苦程度不亞於紅軍長征。

留蘇的領導人中,只有陳毅親眼見證了新中國的成立, 除了瞿秋白、何叔衡、劉伯堅、賀昌、等領導人外,還有毛澤覃、古柏、項英、陳潭秋、方誌敏等多位領導人 不幸犧牲在黎明的前夜,以特殊的方式完成自己的精神遠征。

烈士的鮮血沒有白流,就是這種始終不渝的生死同盟,保證了我們得以生存,走向勝利。——陳毅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生於華夏,何其有幸,願山河無恙,祖國繁榮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