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60年前,猶太商人偷偷找上門來送核原料,周恩來親批:辨明真偽

2024-07-19歷史

1954年,韓戰剛結束沒多久,突然有一夥猶太商人秘密找上門來,宣稱有渠道搞到濃縮鈾235,並提供了樣品,當然索要的價錢自然不低。

濃縮鈾是什麽啊?那是相當罕見和昂貴的化學元素,不論是和平利用核能,還是為制造核武器,濃縮鈾都是必要的,其中鈾235更為關鍵,豐度大於90%的鈾235可用於制造原子彈。

但是因為涉及到核武器問題,鈾濃縮技術是國際社會嚴禁擴散的敏感問題,而作為敏感核材料的濃縮鈾幾乎不可能透過正常渠道獲取。

抗美援朝時期,美國人多次叫囂要用原子彈給我們做「外科手術」,言語之間對中國軍隊滿是不屑。

中國為了爭口氣也為了突破美國的核威脅,抗美援朝戰爭一結束,誌願軍既沒有披紅掛彩,也沒有回家看望爹娘直接就去到西北戈壁灘建設核工業。

好巧不巧,在中國核事業的起步階段,就突然有人把制核的關鍵材料送上門來,難免讓人心生疑慮。

俗話說得好「事出尋常必有妖」,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啊。

於是主管兵工的周恩來總理立即對此事進行批示:

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原子能)研究務必在規定限期確定該樣品品質,確定是否可以為我所用

當時中國科學界處於一種「核物理腿粗,放射化學腿細」的情況,擁有錢三強,鄧稼先等卓越物理學家。

可是優秀化學家的數量僅一把手就能數過來,並且中國當時還沒有重同位素質譜計等相關儀器,無法精準鑒定,但是此事事關國運,讓誰去完成這個艱巨的任務成了一大難事,

「楊承宗,讓楊承宗去。」

時任原子能研究所所長的錢三強力薦化學家楊承宗。

可能很多人不熟悉楊承宗,他是新中國放射化學奠基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建校元勛,師從諾獎獲得者伊萊娜·約裏奧·居禮夫人,是居禮夫人的得意弟子,他回國後改變了中國化學人才匱乏的局面,並帶領科研人員成功制備出新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試爆用的核鈾原料

但是遺憾的是,楊承宗是一位沒有勛章的功臣,他的同事、學生有的當選院士,有的榮獲「兩彈元勛」,但他既不是院士,也沒有佩戴上共和國的勛章,但楊承宗卻並不在意榮譽得失,他的心總是平靜:

「事情做出來就好,別的什麽都不要去想。」

對於這位助力中國核事業騰飛卻無法加冕的功臣,雖然我為他感到深深的遺憾,但也能理解楊老作為共和國的建設者的無上榮耀,今天就來了解一下楊承宗的前世今生。

楊承宗,1911年生於江蘇省吳江縣,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熏陶,勤奮學習,1932年以七門功課全優的成績畢業於上海大同大學,之後經校長引薦到國立北平研究所物理鐳學研究所工作,師從鄭大章先生,鄭大章師是師從居禮夫人學習放射化學的第一位中國研究生,

由此也奠定了楊一生學術事業的方向,鄭大章是第一位把放射化學帶回祖國的海歸學者,他治學嚴謹,為人正直,非常賞識和喜愛善於思考、勤於鉆研的楊承宗。

1941年8月14日,鄭大章先生因為心臟病突發不幸逝世於蘇州,時年37歲,楊承宗晚年在回憶道:

「首先感謝我的啟蒙老師鄭大章先生,他不僅教我放射化學,而且身體力行,教我愛國的民族氣節。」

1947年初,經嚴濟慈推薦,楊承宗獲得了赴法國居禮實驗室留學的機會。

在居禮實驗室,楊承宗師從居禮夫人的長女伊萊娜·約裏奧-居禮夫人學習放射化學的前沿理論,並提出用化學離子交換法從大量載體中分離微量放射性元素的課題,此課題研究成果套用在鈾元素的提取中,發展成為全世界從礦石中提取鈾工藝的常用原理。

1951年,楊承宗透過巴黎大學博士論文,題目為【離子交換分離放射性元素的研究】,論文考評為"很優秀",獲博士學位。

在獲得巴黎大學理學博士學位後,楊承宗就接到了錢三強歡迎他回國的信函,與此同時還接到了法國國家科研中心寄來的續聘通知。

一邊是「年薪為55萬5350法郎,另加補貼」,一邊是「每月1000斤小米」,兩方待遇極端分化,但是對楊承宗來說,再沒有什麽比建設新中國更有吸重力的了,楊承宗毫不猶豫的選擇了後者,回國建設新中國。

伊萊娜·約裏奧-居禮夫人就像母親當年挽留鄭大章那樣極力挽留楊承宗,她不忍心失去一個優秀的學生,可是楊承宗心意已決,臨走時還向居禮夫人要了10克居禮實驗室獨有的碳酸鋇鐳標準源和一台測量放射線用的100進位的計數器,親內建回中國。

回國前,居禮夫人的丈夫約裏奧·居禮先生親自找到楊承宗,托他給毛主席帶話:

「你回去轉告毛澤東,要反對原子彈,你們必須自己擁有原子彈。原子彈不是那麽可怕的,原子彈的原理也不是美國人發明的。你們也要有自己的科學家。」

楊承宗深深知曉這句話的重量,為此他把話深藏在心中,秘密把話帶回中國後立即上達黨和國家領導人,並高度保密30多年,即使家中妻兒都無從知曉。

在這之後,中共中央領導開始對中科院的科學家逐漸明確表露準備進行原子彈研制的意向。

1951年10月,楊承宗帶著13箱資料和器材,歷經曲折,從香港回國。

遊子回歸,然而迎接他的除了科研界的熱情還有一大疊欠債單。

他沒有想到自己在法國留學時,家中生活竟如此困,妻兒幾乎是靠借貸為生。

怎麽辦?他沒有向組織張口求援,他怕麻煩組織,而是把自己心愛的蔡斯牌照相機和歐米茄手表變賣了。

從此之後的近40年裏,這位業余攝影愛好者竟再沒有錢買一台像樣的照相機。

1951年秋,楊承宗重新回到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

1953年,核工業急需中子源,在當時中國只有北平協和醫院,為了醫療的需要,曾由中美「庚款」資助,向美國買了507毫克鐳,密封在一個玻璃系統的容器裏,鐳的容器外加保險櫃封閉、鎖牢。

可恨的是,這個玻璃系統在抗戰時被日本人敲壞了。

507毫克鐳,它放射的氡氣跑出來,既高度汙染環境又損害人體健康,在沒有防護服的年代沒人敢去修復玻璃容器,提取氡氣。

為核事業,死身可矣,身為放射化學專家的楊承宗毅然前往,帶著兩個學生和一位玻璃工師傅,來到協和醫院。

推開門後發現放射線泄漏的程度遠遠超想象,考慮到學生們未來的長久的工作和生活,他獨身去修復。

他思維敏捷,動作迅疾,處理果斷得當,加水密封,做好要做的一切,一舉成功。那復雜的玻璃系統修復好了,鐳的魔力被牢固地封閉,也提取氡氣供醫療用,又制成氡-鈹中子源,這是中國最早得到的人工放射源協和醫院的病房安全了,楊承宗似乎也是好好地離去。

但是,誰也沒有註意,他的右眼已受到超劑量的照射,壞了,10年以後,白內障網膜剝離,失明了。他似乎沒有過多的抱怨、苦惱。

那眼睛的代價,是許多人的安全和健康,更是中國中子物理及放射性同位素制備研究的奠基。

回到文章標題,1954年,有猶太商人向中國兜售濃縮鈾235。周恩來總理親批,要近物所限期確定該樣品品質。

在當時中國尚無重同位素質譜計的困難條件下,楊根據放射系的蛻變原理,指導合作者完全用放射化學方法確定了該鈾樣品中U235的含量只相當於天然鈾,無法套用到核武器的研制中來。

這群猶太人是故意欺負新中國沒有濃縮鈾檢測裝置,缺乏頂尖化學人才,料想中國人無法辨明材料的真偽,才明目張膽的拿沒用的天然鈾來蒙騙我們。

只是他們沒有想到,楊承宗可以在無使用裝置的情況下完美辨別樣本品質,楊幫助中國核事業避免了上別人的當,也維護了中國的尊嚴

1961年4月,中蘇交惡,蘇聯專家全部撤走,楊承宗接手二機部第五研究所,獨自面對這個深受極左路線和反右傾之害,科研秩序混亂、人心渙散的破敗大攤子。

從1961年到1964年間,楊承宗帶領五所平均年齡不足30歲的年輕科技隊伍,改革創新,艱苦奮鬥,創造了中國核工業史上一個又一個奇跡,為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成功試爆提前3個月準備好鈾原料物質。

可是在給研制原子彈有功人員晉級嘉獎時,因為楊承宗的行政關系不屬於二機部,所以盡管他為此立下了汗馬功勞,卻與此次嘉獎晉升無緣。

之後,楊承宗為了五所更好的發展,提出不少改革建議時,可是這些建議不僅沒有被采納,本人還遭到打壓,逐漸不被重用。

這些勸誡也成了他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批判的口實。1

969年底,楊承宗被迫離開事業高峰的五所,搬到安徽省合肥市。

在合肥市,楊承宗遠見卓識,他創辦了合肥聯合大學——這是建國後第一所自費走讀大學,給落榜的學生提供求學的機會,倡導公民享受高等教育、大眾化教育理念,一改高等教育只註重選拔尖子的宗旨,2016年更名合肥大學。

2010年9月5日是楊承宗的百歲壽辰,2011年3月18日楊承宗因發燒住院

。五月中旬病勢日漸嚴重,但他依然放不下放射化學的發展。在學生劉清亮、王庚辰、王玉琦、杜連卿前來看望時,楊承宗對他們斷斷續續地說:

「我最放心不下的就是放射性同位素。第一是同位素的宣傳,第二是同位素的推廣,第三是同位素碳14的套用,這對國計民生極其重要。」

2011年5月27日楊承宗在北京逝世,這位「沒有勛章的功臣」走完了他平凡而又偉大的百年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