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曹操為何未稱帝,霸業已成

2024-03-03歷史

"魏武帝"曹操,不僅被唐代詩人尊崇為無可爭議的君王,甚至連唐太宗李世民也視他為真正的帝王。盡管曹操在其生前擁有堪比帝王的權力和地位,但他卻終身未稱帝。

然而,他的兒子曹丕在稱帝後,追認了他為"魏武帝"。

曹丕都成功稱帝了,為何手段、實力遠勝於他的曹操,卻始終未能跨出這一步呢?其實,北方士族豪強之亂,才是漢末三國時期的根本問題。

東漢以後,豪強地主崛起,壟斷了地方上的選官權,並利用政治高位在地方上侵吞自耕農的土地,使得很多農民成為流民,要麽無家可歸,要麽被迫歸附豪族。

按照東漢的戶籍制度,土地和百姓是緊密相連的,因此在土地制度遭到嚴重破壞後,國家對地方的掌控力就會大大降低。

地方豪族則趁機崛起,他們在政治、經濟和軍事上都擁有大量的資源,這就直接導致了東漢王室的衰微。

曹魏政權的建立者曹操,出身於譙縣曹氏家族,雖然家族地位不及弘農楊氏、汝南袁氏,但也是地方郡望之一。曹操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成長,深知士族豪強的手段。

如果他只是重臣,加入士族的利益圈,也可以成為既得利益者,但曹魏政權的建立卻並非如此簡單。 北方之土能夠被曹操拿下,完全是靠他一人之力。

曹氏一族取代了劉氏成為北方之主,曹操自然要站在「統治者」的角度,對北方士族進行打壓與分化。為此,他在政治、經濟、軍事上都采取了不同的措施。

而其中最重要的一點,無疑是改進選官制度。 曹操主張「唯才是舉」,提拔大批寒門子弟、流民入仕,借他們的力量來對抗北方士族。

這一政策,既打擊了士族,也擴大了政權的基礎,為曹魏的穩定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兩漢時期,士族壟斷地方選官的秘訣在於他們的家世門第和良好聲譽。為了鞏固勢力,士族們經常透過聯姻結盟,相互提拔家族中的後輩。

他們的權力和地位都依賴於這些聲譽。然而,曹操的「唯才是舉」打破了這種傳統,使北方士族賴以生存的選官制度失效。

這就像斷了人家的財路,跟殺人父母一樣嚴重。曹操的行為雖然為魏國培養了大量人才,但同時也引起了北方士族的極大不滿。

曹操一生未稱帝,就是因為這些士族的反對。他們雖然口口聲聲說自己忠誠於漢室,但其實只是為了阻止曹操上位,甚至借著「漢臣」的名義在內部制造混亂。

三國時代中,曹魏的內亂最為頻繁且嚴重,這對曹操稱帝產生了巨大阻礙。那麽,曹丕為何能夠成功稱帝呢?一個重要因素是曹操在生前為曹丕鋪平了道路。

隨著曹操功業的積累,頑固的北方士族分子被逐一清除。到曹丕繼位時,曹氏家族的阻力相對較小。但過度的打壓會引起更大的反彈,因此曹丕繼位後不久就采納了陳群的建議,實施了九品中正制。

陳群出身於潁川世家大族,而潁川世家大族又是北方世家大族中的核心力量。由此可見,陳群提出的九品中正制無疑是從世家大族的立場出發的。

因此,相比漢代傳統的察舉制,九品中正制在內容和形式上都延續了過去的傳統。這種將「中正官」的個人主觀意誌作為主要評價標準的選官方式,從其誕生之日開始,就被北方世家大族用作有效的「吸血」工具。

曹丕能夠順利稱帝,得益於他的妥協態度。透過九品中正制,北方世家大族又逐漸恢復了發言權,他們對曹丕的態度也就不那麽排斥了。

折衷的稱帝之法曹操在世時,夏侯惇等人曾勸他稱帝,但他並未答應,而是意味深長地說了句話:「如果上天註定我要成為周文王,那麽我就將成為周文王。」

歷史上,周文王姬昌雖未親臨王位,但他開創了周朝的基業,為子孫後代鋪就了王者之路。這種精神與魏文帝曹丕何其相似?

曹丕雖未直接稱帝,但他透過追封曹操為魏武帝,暗示自己可以繼承父位並成為新帝。雖然曹操是被追封的,但他的功績被後人廣為傳頌,許多人把他看作真正的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