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北洋軍閥五大派系,他們擁有怎樣的實力,又有著怎樣的恩怨情仇?

2024-06-08歷史

袁世凱逝世後,北洋系失去核心,分崩離析。五大派系應運而生:直系、皖系、奉系、晉綏系及西北系,各自為政,昔日一統之局不復存在,北洋勢力四分五裂。

北洋軍原本依賴袁世凱的崇高威望才得以團結一心,然而袁世凱離世後,軍中再無能威震四方、統領群英的傑出人物出現,致使軍隊內部出現分裂和混亂。

於是,各方大佬各自為政,自立為王,派系林立。在北洋五大派系中,直系與皖系軍閥勢力尤為顯赫,占據主導地位,成為當時政治舞台上的重要角色。

【直系軍閥】

直系軍閥之首領,多源自清朝直隸之地,政治理念頗為相近。他們因共同之信仰與追求,被統稱為直系,形成一股強大的政治力量,影響深遠。

直系軍閥的代表馮國璋,其家族基因之強大令人驚嘆。馮鞏作為其後代,與馮國璋在外貌上幾乎如出一轍,仿佛時光倒流,再現了馮國璋的風采。

直系軍閥在政治舞台上堅定倚賴英美之力,作為舊有地主階級之代言人,他們堅守著保守的政治立場,力求維護舊有地主階級的利益,鞏固其政治地位。

1917年7月,馮國璋以副總統之身代行大總統職權,積極倡導南北和談,反對段祺瑞的武力統一之策。此舉為直系與皖系矛盾之濫觴,兩派對立之形初現。

馮國璋逝世後,直系新生力量吳佩孚、曹錕嶄露頭角。直系與皖系之間的沖突愈演愈烈,矛盾難以調和。終於,一場激戰不可避免地爆發,雙方展開激烈角逐。

為戰勝勁敵,持續巧妙地拉攏了奉系軍閥這一強大盟友,以張作霖為首的力量成為得力助手。最終,皖系敗北,北京政權由直系與奉系共同掌控,雙方攜手稱霸。

軍閥們解決紛爭的方式簡單粗暴,唯有兵戎相見。正因如此,直奉之間的戰火再次燃起,掀起了一場激烈而殘酷的較量,史稱第一次直奉戰爭。

事實證明,只要沒有內奸,直軍的戰鬥力相當可觀。奉軍在直軍的猛攻下潰不成軍。直系軍閥因此聲名大噪,曹錕更是成功當選總統,盡管手段稍顯不光彩。

第2次直奉戰爭爆發,馮玉祥出其不意發動倒戈,直軍因此遭受重創。吳佩孚眼見局勢不妙,不得不做出抉擇,黯然離開北京,直系的勢力在這場戰爭中遭受嚴重打擊。

直系軍閥勢力日漸式微,北伐軍的推進更令其難以為繼。最終,在戰火的洗禮下,直系軍閥被徹底摧毀,昔日的榮光如煙消雲散,不復存在。

【皖系軍閥】

皖系軍閥得名於首領段祺瑞,這位安徽籍的將領。該派系為北洋軍閥中的一股強大勢力,可謂袁世凱精心培育的嫡系部隊,如黑土中孕育出的紅花。

袁世凱辭世後,段祺瑞主導的皖系軍閥迅速崛起,占據北京政府大權,贏得地方督軍團的一致擁戴。彼時,段祺瑞正值得意之際,權勢如日中天。

奇瑞等人所依賴的並非英美等強大後盾,而是與日本關系緊密的勢力。與日本相比,奇瑞等人所依靠的力量雖不如英美強大,但在特定領域仍具備相當影響力。

掌握中央政權後,皖系軍閥勢力迅速壯大。皖、魯、閩、陜、甘、浙、滬等地的軍閥紛紛歸附,借其之力,手握重兵,實作對這些區域的牢牢掌控。

1918年,徐樹錚巧施計謀,成功引領奉軍進軍關內,迫使時任北京總統的馮國璋黯然退位。此舉標誌著皖系軍閥勢力達到巔峰,一時間權勢滔天,無人能敵。

段祺瑞為謀求日本帝國主義的支持,極力主張對德奧宣戰。他以此為由,積極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借此機會進一步壯大自身實力,實作自己的政治野心。

他們向日本借款,成立了一支三師規模的參戰軍。這支部隊後更名為邊防軍,並逐漸在新疆、內蒙等邊境地區布防,形成了新的防線,加強了國家的邊防安全。

1919年6月,北洋政府頒令,任命徐樹錚出任西北籌邊使一職,並兼任西北邊防軍司令之職,負責籌劃和管理西北地方的邊防事務,以維護國家領土完整和安全。

徐樹錚在內部紛爭中展露鋒芒,同樣在打擊分裂勢力上也毫不手軟。面對外蒙分裂分子的自治叫囂,他態度堅決,對這些背棄家國之人,唯有以雷霆手段鎮壓,絕不姑息。

皖系軍閥首領段祺瑞堅持武力統一中國之主張,與直系首領馮國璋之理念大相徑庭。兩大派系因此矛盾重重,沖突不斷升級。戰火硝煙,已至一觸即發之境。

【奉系軍閥】

因首領張作霖來自奉天,故稱奉系。同皖系相仿,奉系亦得力於日本勢力。1919年,奉系憑借日本支持,成功占據東三省,確立其統治地位。

原本奉天省在張作霖的掌控之下,而吉林則落於吉林督軍孟恩遠之手。兩者各據一方,形成了相對的權力格局,使得東北地區呈現出一種特殊的政治態勢。

為稱霸東三省,張作霖謀策先動,請段祺瑞罷免孟恩遠。孟恩遠抗命不從,張作霖果斷行動,即發兵向吉林進軍,意圖以武力實作其野心。

經日本人巧妙幹涉,寬城子事件爆發。最終,張作霖雖經歷曲折卻獲勝利,成功驅逐孟恩遠,掌控吉林大權,展現出其非凡的政治手腕與決斷力。

奪得吉林大權後,張作霖再接再厲,迅速將黑龍江納入掌控之中,至此,他成功實作了稱霸東北的宏願,奠定了東北的霸主地位。

張作霖並不滿足於僅在東北稱雄,他懷有更大的野心,渴望掌控全國。在直皖戰爭中,他選擇與直系軍閥聯手,共同對抗皖系勢力,為實作自己的野心而努力。

此役後,皖系軍閥頹勢盡顯,直系與奉系兩大軍閥聯手進駐北京,一舉奪得了京城政權的掌控權,標誌著政治格局的新變化,兩派勢力共同主導了北京的政治走向。

在此次戰事中,張作霖的明智抉擇,令其勢力顯著壯大。他的權勢觸角,已深入內蒙古等遼闊地域,進一步鞏固了其在東北地區的統治地位。

然而,直系與另一方的關系並未持續太久,雙方關系便迅速惡化,反目成仇。不久後,兩者便爆發激烈的沖突,彼此大打出手,毫不留情。

在長江流域的掌控權爭奪戰中,第一次直奉戰爭硝煙四起。奉軍在張作霖的帶領下遭遇挫敗,無奈之下,只得黯然撤回東三省,敗北而歸。

然而,張作霖因野心過大,觸及了其他勢力的利益,終致浙奉戰爭爆發。他在戰爭中受挫,無奈只得放棄南方的擴張計劃,撤回原地。

郭松林之叛,使原本心存異誌的張作霖與馮玉祥關系破裂。張作霖迅速轉變立場,與吳佩孚結盟,合力驅逐馮玉祥。此後,張、吳二人共同瓜分權力,形成新的格局。

隨著國民黨的北伐逼近,奉軍境遇日益艱難。然而,張作霖卻仍懷揣元首之夢,毅然就任陸海軍大元帥,儼然國家元首之姿,展現其雄心壯誌。

1928年,新軍閥勢力如老蔣、閻錫山、馮玉祥以及新桂系,為了徹底擊潰奉系軍閥,共同策劃了一場決定性的戰役,意圖一舉完成最後的征服。

他們暫且擱置了懲戒之事,決定團結一心發起進攻。然而,戰局瞬息萬變,張作霖在短短時間內便接連失去了大片土地,形勢堪憂。

北伐大軍步步逼近,直抵京郊,局勢已然明朗。張作霖眼見敗局已定,心中慌亂不已,只得匆忙向北回望,倉皇逃離,以避其鋒。大勢已去,他再無留戀,唯余倉皇的背影。

北歸途中,日本人精心策劃了震驚全球的皇姑屯事件,一代豪傑張作霖不幸隕落。他的離世,讓無數人心痛不已,也為中國的歷史畫上了沈重的一筆。

張學良時代開啟,奉系軍閥邁入新紀元。張學良堅決抵制日方誘惑,毅然決然地易幟歸順南京政府。奉軍隨之轉型為東北邊防軍,奉系之名逐漸淡出歷史舞台。

【晉綏系軍閥】

閻錫山領導的晉綏系軍閥,與袁世凱並無嫡系之親,反而在某些時期,他們曾站在袁世凱的對立面,形成明顯的對立態勢,這在當時政壇頗具影響力。

在南北議和的浪潮中,袁世凱得以吸納閻錫山等晉綏系軍閥。盡管晉綏系軍閥的實力並非最為雄厚,然而其生命力卻出奇地旺盛,歷經歲月滄桑而依舊屹立不倒。

在北方戰爭時期,閻錫山審時度勢,選擇擁護北伐並投靠國民政府,這一決策使他成功避開了被北伐的命運之輪。

晉綏系軍閥歷經歲月洗禮,直至解放戰爭之際方得徹底摧毀。終結這一軍閥勢力的,正是山西豪傑徐向前。他的英勇與智慧,為山西乃至全國帶來了新的生機與希望。

【西北系軍閥】

馮玉祥,此軍閥之翹楚,素以審時度勢、隨風倒戈著稱。他善觀風雲變幻,能因勢而變,以靈活之策略應對復雜局勢,其機智與果斷,皆為時人所稱道。

西北軍閥勢力並不強大,但其崛起卻憑借一股狠勁。這股狠勁不僅體現在對待敵人上,更體現在他們自我要求上,甚至不惜自我批判,以此展現決心與毅力。

西北系軍閥因實力不濟,頻繁更換盟友,馮玉祥因此得名「倒戈將軍」。他多次改變立場,以適應政治風雲的變幻,這一特點在其軍事生涯中尤為顯著。

戰火連天,軍閥們競相爭奪,他們眼中唯有權力和利益,猶如餓狼般貪婪。而人民的福祉,在他們心中不過是一紙空談,無人真正關心。在這個亂世之中,百姓命運堪憂。

因此,我們應當倍加珍視如今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這是我們的先輩們夢寐以求卻難以企及的。我們應當銘記歷史,不忘初心,繼續前行,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