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東漢時期的耿秉,為何被稱作東漢最被低估的名將?他到底做了什麽

2023-12-16歷史

在整個東漢歷史上,耿秉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將軍。

之所以說他特殊,是因為他做的事情,堪稱驚天動地!他領頭策劃了東漢滅北匈奴的整個計劃,並且帶頭實施了這個計劃。嚴格來說,東漢滅掉北匈奴,勒石燕然,這個結果大部份的功勞,都得算在耿秉的頭上。

但同時,對於這個名字,後世很多人都沒聽過。提到勒石燕然,大家第一時間想到的,也是那位外戚竇憲。至於耿秉這個名字,除了對東漢歷史特別了解的人,絕大多數人可能壓根就沒聽說過。

而與之相反的事,後世很多專門研究東漢的歷史學家,都對耿秉非常惋惜。大家幾乎一致認為,耿秉應該是東漢最被低估的名將。而且以他的戰績,原本是可以妥妥進武廟的!

甚至於有人認為,如果當年東漢時期,一切正常的話。以耿秉的戰績,他不光能進武廟,而且可能還會直接越過七十二陪祭名將的位置,直接名列武廟十哲的榜單!

那麽,歷史上的耿秉,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為什麽一個原本妥妥能進武廟的人,後來知名度卻反倒很小?一個親手策劃了攻滅北匈奴作戰方案的人,為何後來連武廟都沒能進去呢?

這個故事,我們可以從耿秉本人開始說起。

史書上沒有記載,耿秉的詳細生年。但是據後世史學家推斷,耿秉出生的時候,劉秀應該已經掃平了大半個中原,或者剛剛統一天下後不久。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時間點。

因為耿秉的家族比較特殊。

耿秉的爺爺名叫耿況,大伯名叫耿弇。在東漢開國的歷史上,這倆人都是最重要的角色。當年劉秀招撫河北的時候,正是耿家父子,最初站出來支持劉秀,所以才有了後來劉秀建立東漢的成就。

毫不客氣的說,如果當時沒有耿家的支持,就算劉秀真會召喚隕石,他也很難建立東漢。不是劉秀不夠猛,實在是耿家太重要了。

再加上後來耿家比較識趣,在劉秀起飛之後,一直扮演輔助的角色,始終堅定站在劉秀這邊,一直沒有二心。而且在劉秀統一天下之後,耿家及時放棄了手裏的權力,更是在劉秀面前刷滿了好感。

所以後來,等到東漢徹底統一天下,大家開始正式分蛋糕的時候,耿家就分到了最大的一塊蛋糕。對於後來的東漢政權來說,耿家相當於是大股東,而且人家手裏拿的是原始股!

同時,後來在東漢統一戰爭結束之後,耿況和耿弇父子,及時放棄了兵權,並且隱退回家。這個結果,直接導致耿家其他幾個男丁,開始受到重用。後來,耿家第二代的幾個男人,也就是耿弇的幾個弟弟,清一色都是太守以上級別的官員。

也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耿秉出生了。

耿秉他爹,是耿家的三兒子耿國。在東漢開始休養生息之後,耿國的仕途一直很順利,最後做到了大司農的位置,位列九卿之一。

而耿秉出生的時候,耿家真正的奠基人,耿況和耿弇,已經退休回家了。估計當時這兩位大佬,退休回家之後,也沒啥別的事情,所以就開始專心教孩子。在耿家這一脈的歷史上,耿況算是第一代,耿弇和他的幾個弟弟是第二代,而耿秉則是耿家的第三代。

因為爺爺和大伯,退休回家之後,沒啥事做。所以在教導耿家第三代的時候,付出了更多的心血。這直接導致,後來耿家的第三代人裏面,幾乎沒出什麽紈絝子弟,完全不像其他頂級世家的二代那樣。

同時,在爺爺和大伯的教育下,後來耿家的第三代人,幾乎人人都精通打仗!不是會打仗,而是幾乎人人都精通打仗!

這事其實也很正常,畢竟耿弇本人就是名將。當年耿弇統領的幽州鐵騎,幾乎是劉秀麾下的最強精銳,直接在戰場上橫掃天下。耿弇本人,也是名列武廟的頂尖名將。有這麽一個長輩,從小貼身教導,耿家第三代的水平,自然不用多說。

一句話,這是人家的家學。

而在耿家眾多的第三代孩子裏面,耿秉從很小的時候開始,就展現出了特別驚人的戰爭天賦。從很小的時候開始,耿秉就精通各種兵法,尤其精通【司馬法】。耿秉的精通,直接到了可以給【司馬法】做解說的水平。

就這樣,因為耿秉掌握了耿家的核心技術,所以從很早開始,耿家就已經確定,將耿秉作為第三代的帶頭人來培養。

而對於耿家的這個選擇,劉秀和劉莊父子,應該也是比較認可的。從史書記載來看,劉秀對耿秉的認可程度,基本上就相當於後來諸葛亮對姜維,或者唐太宗對薛仁貴,完全就是將其當成了下一朝的領兵大將來培養。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在劉秀時代,耿秉基本上沒有任何表現的機會。一是因為劉秀在位後期,東漢整體一直在休養生息,沒什麽大仗可打。二是因為當時很多老將都還活著,比如說耿秉、鄧禹、馬援,這時候都活著,所以也輪不上年輕的耿秉上場表現。

就這樣,直到劉秀去世,漢明帝即位。老一輩的耿秉、馬援等人,這時候都去世了,輪到了二代武將上場,耿秉才逐漸脫穎而出。

漢明帝即位後,直接任命耿秉為‘謁者仆射’,做了自己的貼身軍事顧問。每次東漢高層開小會的時候,漢明帝都會帶著耿秉。其實從級別上來說,此時的耿秉,完全不夠資格參與這種級別的會議。但漢明帝這邊,卻非得帶著他。

誰都看得出來,在漢明帝心裏,耿秉就是他最信任的領兵大將。只要未來漢朝開始打仗,前線的指揮官基本就是耿秉了。

不過,在漢明帝在位的前十多年裏,耿秉一直沒有發揮的機會。因為這期間漢朝一直在休養,始終沒有打仗。而從史書記載來看,這個戰略方案,應該也是劉秀生前就定好的。當年劉秀晚年的時候,和自己身邊的那些功臣,定好了接下來的戰爭大方向。而後來負責執行的人,就是漢明帝和耿秉這一代人。

所以,直到公元72年,也就是漢明帝在位的第十五年裏,耿秉才真正等來自己的機會。

這一年,耿秉已經四十歲左右了。而東漢經過多年的休養之後,也有了重新開機對匈戰爭的實力。於是在這一年,耿秉主動上書,請求開啟對北匈奴的作戰計劃。

而漢明帝這邊,在接到耿秉的上書之後,很痛快的就批準了這個建議。同時,漢明帝還讓耿秉牽頭,組建一個戰略討論小組,全權制定接下來的戰爭方案。

從史書記載來看,這個戰略討論小組,一共有六個人。小組的組長,自然就是耿秉。而剩下的五個組員,則分別是竇固、祭肜、馬廖、劉張和耿忠。

這幾個人,每一個人都有極為強大的家世背景,每一個都代表一股政治力量,所以才能入選這個小組。竇固是東漢初年的河西派大佬竇融的侄子,竇家在河西五郡影響極大。接下來的戰爭開打之後,軍隊一定會透過河西走廊,所以必須得有一個竇家人進組。

至於說為什麽選竇融的侄子,而不選竇融的兒子,原因很簡單。因為十年之前,竇融的兒子,假傳太後懿旨,直接被漢明帝趕回了老家軟禁起來,最後不明不白的死在了監獄裏。竇融的長子,以及長子的兩個兒子,這時候都死了,所以竇家才輪到竇融的侄子竇固出頭。

祭肜的堂哥叫祭遵,就是當年雲台二十八將當中排第九,後來領兵打四川,結果卻被刺殺的祭遵。作為祭遵的堂弟,祭肜代表的是東漢開國老將。雖然年齡偏大,但不管是資歷還是水平,都足夠參與這個小組。

馬廖他爹是馬援,也是東漢初期的名將。而且,馬廖的妹妹還嫁給了漢明帝做皇後,所以馬廖本人,也代表了外戚勢力。

至於劉張,他是劉秀大哥劉縯的孫子,直接代表劉氏宗親。

還有剩下的耿忠,他是耿弇的兒子,和耿秉一樣,都是耿家人。不過相對來說,耿忠的軍事才能,要比耿秉差一點。但作為耿家的長子長孫,既然耿秉都進了這個小組,耿忠要是不進來,似乎也有點不太合適。

請註意,接下來整個東漢對北匈奴的滅國戰爭,全部的戰略計劃,都是出自這個六人小組之手。至於說後來竇憲的勒石燕然,只能說是站在這個小組的肩膀之上,達成的成就。

順便說一句,在六人小組討論作戰計劃的時候,勒石燕然的竇憲,這時候應該還在老家待著。從親戚關系上來說,竇固是竇憲太爺爺的弟弟的兒子,所以竇憲應該管竇固叫一聲叔爺。

因為之前竇憲的爺爺,假傳懿旨,導致漢明帝對於他家這一脈印象特別不好,後來就一直讓他家待在老家。直到後來,竇固在前線打贏了,立下了戰功,竇家其他人才被逐漸解禁。然後竇憲的妹妹,被送進皇宮,嫁給了漢明帝的兒子劉炟。等到竇氏成為皇後之後,竇憲才徹底起飛。

而在六人小組,討論作戰計劃的時候,竇憲其實連上桌的資格都沒有。

就這樣,在耿秉牽頭的這個六人小組的討論下,一個完整的作戰方案,新鮮出籠。不過說到這裏,我們得暫停一下耿秉的故事,先說一下東漢整體的戰爭思路。

史書上雖然沒有明確記載,東漢對匈奴的整體戰略思路,到底是誰提出來的。但是從史書上的相關記載來看,這個計劃的大方向,應該是當年劉秀在世的時候制定的。

這事其實也很正常,畢竟,劉秀本人的能力不用多說,屬於最頂級的戰略家。而且劉秀在位後期的時候,很多開國老將也都還活著。估計這幫老哥們,沒事的時候,就一起討論怎麽打匈奴了。

而在東漢的這套戰略方案當中,整個對匈作戰方案,可以分成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就是分化匈奴,一邊堅守北方邊境,只打防守反擊戰,而不深入草原決戰。在這期間,東漢盡量恢復國力,同時在防守反擊戰當中,拿下東北的鮮卑和烏桓,斬斷匈奴的臂膀。

在劉秀時代,第一個階段幾乎是完美被搞定了。當時在前線打反擊戰的,就是那位伏波將軍馬援。在馬援的打擊下,後來鮮卑和烏桓,陸續都臣服於漢朝。

同時,因為匈奴內部的權力鬥爭,在劉秀在位後期的時候,匈奴分裂了,變成了南匈奴和北匈奴。這時候東漢就開始扶持南匈奴,對付北匈奴。

而接下來,等到劉秀去世,漢明帝即位之後。後面的十多年,一直都是第一階段。直到漢明帝在位後期,漢朝的國力徹底恢復過來。到了這個時候,漢朝才開始啟動第二個階段。

第二階段,就是攻略西域。拿下西域之後,東漢就可以對北匈奴,形成一個半包圍的局面。雖然在北匈奴的北方,東漢沒辦法布局。可是那邊氣候太惡劣,本來就沒什麽人,所以這個包圍圈,基本就已經足夠了。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耿秉出面,組建了這個六人小組,開始制定接下來的戰略方案。

在耿秉的牽頭帶領下,很快,一個完整的作戰方案,被徹底制定出來。此後十幾年裏,東漢所有的作戰思路,基本上都是在這個時候被提出來的。

再之後,隨著作戰方案被提出來,東漢就開始正式攻略西域了。公元73年,東漢出兵四路,同時殺向北匈奴的地盤。在這四路大軍當中,其中三路的作用是佯攻,一路主攻。

三路佯攻的作用,就是拖住北匈奴的主力軍隊。而主攻的任務,則是要直接出兵,占領今天的哈密地區,打斷北匈奴和西域的聯系。西域這邊,地理位置特殊。只要漢朝能占領哈密地區,接下來北匈奴就很難再大規模向西域增援。

那麽再之後,漢朝就可以一個一個,搞定那些西域小國,徹底控制西域了。

但是在這場戰爭開始之後,作為戰略方案的提出者,耿秉本人並沒有帶兵去負責主攻任務。反倒是竇家的竇固,負責帶兵主攻西域。

這當然不是耿秉作戰能力不行,或者耿秉不願意主攻。

準確來說,這其實是因為歷史原因。

竇家當年之所以地位那麽高,原因就在於當年西漢末年的時候,竇融割據了河西五郡,然後帶著整個河西五郡,投靠了劉秀。而到了這時候,盡管竇融已經去世了,但竇家在河西五郡的影響力,依然還在。

所謂的河西五郡,指的就是河西走廊這條路上的幾個郡。當年西漢的時候,前期並沒有控制這裏。直到後來漢武帝時期,霍去病一頓操作,這才拿下了河西走廊。後來西漢又向這裏大規模移民屯田,這才形成了後來的河西五郡。

而如今,東漢要進攻西域,就必須得組建軍隊。出於成本考慮,東漢最好的選擇,就是從河西五郡,直接征兵,然後直接進攻西域。但這個工作,耿秉顯然做不了,只能由竇固來完成。

除此之外,竇固還有一個優勢,是耿秉怎麽都比不了的!那就是竇固本人,娶了漢明帝的親妹妹涅陽公主!涅陽公主是漢明帝同父同母的妹妹,從小就受漢明帝這個哥哥的照顧。所以,不管當年竇家如何驕狂,竇固本人,始終都是漢明帝的親妹夫,這點無法改變!

因為這兩個原因,主攻的任務,自然就只能落到了竇固頭上。至於耿秉,他也不可能接受,自己此時去給竇固做副手。所以他就只能去單獨統領另外一支軍隊,從隴西集合,走張掖方向,去承擔襲擾工作。

從這時候開始,耿秉大部份的努力,就開始都為竇家做嫁衣了。但這個結果,他本人也沒法改變。當然,在做安排的時候,耿家還是把耿忠,塞到了竇固那邊去做副手。耿忠也參加了六人小組,雖然能力差點,但他是耿弇的兒子,更有資格去和竇固爭奪蛋糕。

這樣一來,以後西域那邊打贏了,耿家也不至於一無所獲。

接下來的戰爭,沒啥值得多說的。因為耿秉這邊,只負責牽制和襲擾,所以也沒什麽太多的戰功。反倒是竇固那邊,一路大勝,不但迅速擊退了匈奴主力,而且還順利占領了哈密地區,鎖死了北匈奴通往西域的大門。

所有的這一切,其實都在耿秉之前的預料當中。

而這一戰結束一年之後,耿秉這邊,既然完成了拖延的任務,自然也就開始參與西域那邊的事情。公元74年,耿秉帶兵出昆侖塞,進駐西域。當然,到了西域這邊之後,耿秉也只能做竇固的副手。

不過,盡管是副手,但是耿秉還是發揮出了自己的才能。在接下來的戰鬥當中,耿秉親內建人,擊退了天山一帶的匈奴軍隊。

而且,這期間漢軍在進攻車師的時候,耿秉和竇固一度出現了意見分歧。因為當時雙方誰都說服不了誰,所以後來耿秉幹脆帶著麾下的軍隊,自己去做先鋒打仗。短暫交手之後,耿秉不但輕易擊潰了車師,而且還幹掉了好幾千敵軍。

這一戰之後,車師也就基本投降了。

所以,歷史上的耿秉,並不是一個只會‘紙上談兵’的參謀型人才,他是真的會打仗的!而且帶頭沖鋒也玩的特別好。

這樣的人,我們一般稱之為是帥才。

而這一年打完之後,竇家和耿家,作為戰爭的主導者,就開始在西域分蛋糕了。後來,竇固派了班超,再通西域。而耿家這邊,則是派了耿家四房的耿恭,帶兵留守西域。

再之後,就發生了班超再通西域,以及耿恭十三將士歸玉門的故事。

不過,這場仗打完之後,沒過多久,漢明帝就去世了。再之後,漢朝不得不暫停前線戰爭。

但這個結果,對於耿秉來說,其實反倒是一件好事。因為之前漢明帝時代,竇固是漢明帝的妹夫。有竇固在,他不可能擔任主帥。可是如今輪到漢章帝在位,漢章帝和竇固就沒那麽近了。這樣一來,耿秉就有機會上位了。

所以接下來的幾年裏,雖然漢朝前線的戰爭減少了,但是耿秉反倒是走上了仕途的快車道。

公元75年,就在漢章帝剛剛接班之後不久,耿秉升任征西將軍,駐守涼州。公元76年,耿秉改任度遼將軍,開始常年駐守北方邊境。

在東漢時期,度遼將軍其實並不是一個常設的官職。從職權上來說,在東漢鼎盛時期,度遼將軍不光要管自己麾下的駐防軍隊,同時還要負責管理鮮卑、烏桓以及南匈奴!

用現代話來說,耿秉這個度遼將軍,幾乎轄制了整個東漢北方的所有軍隊!

而接下來的幾年裏,在耿秉駐守北方期間,耿秉開始執行自己計劃中的下一個環節。在耿秉的安排下,當時南匈奴的軍隊,直接被耿秉接管。這無疑從根本上,進一步削弱了南匈奴,而且從根本上開始同化南匈奴。

也正是因為耿秉的這套安排,後來竇憲勒石燕然的時候,才能直接統領南匈奴的軍隊作戰。實際上,後來竇憲出兵的時候,麾下的精銳是漢朝騎兵。但大部份的其他軍隊,其實就是來源於南匈奴以及羌族。

而這一切,無疑都是耿秉的功勞。要是沒有耿秉的努力,後來竇憲想要指揮南匈奴的軍隊打仗,幾乎是不可能的。

除此之外,因為耿秉的政策比較好,所以南匈奴這邊,也對他極為信服。甚至於後來耿秉去世的時候,南匈奴的很多人,都為他痛哭。甚至還有匈奴人,直接割破了自己的臉,以此來表達自己的悲傷。

照理來說,這樣的耿秉,接下來升任漢軍主帥,負責對北匈奴發起戰略決戰,幾乎是板上釘釘的事情了。可問題就在於,在耿秉駐守北方的這幾年裏,漢朝高層,發生了一系列戲劇性的變化。

首先,就在耿秉升任度遼將軍之後不久,耿家的另一個牛人耿恭,也開始迅速崛起。但耿恭的崛起,卻引起了其他家族的嫉妒。所以後來,耿恭在征討羌族的時候,被其他家族聯手彈劾壓制。最終,耿恭直接被免除了官職。

而耿恭被免職之後,耿家這邊,為了維護耿秉的位置,不得不放棄耿恭。畢竟,當時在耿家內部,耿秉才是最有希望的人。這直接導致,耿恭帶著十三將士歸玉門之後,最後落寞而終,老死家鄉。

其次,則是竇家那邊的變化。

簡單來說,因為竇固之前打的比較好,導致漢章帝後來徹底赦免了竇家其他人。竇家其他人,後來也不用再被軟禁在老家。再之後,竇家就送了一個女子入宮。最後經過一系列復雜的宮鬥,這個竇家的女子,直接成了皇後!

因為這些後宮裏的事情,導致竇家的那個竇憲,一下子就成了漢章帝的大舅哥!這一下,竇憲直接橫空出世,再次把耿秉給頂下去了。

更可氣的是,在這期間,因為耿秉駐守北方時間過長,需要換防。同時其他大家族的人,也開始覬覦耿秉的位置。公元82年,耿秉被換回了京城,擔任執金吾。至於度遼將軍的職位,則是被同為東漢高層家族的鄧家拿下,由鄧家的鄧鴻接任。

雖然從官職上來說,執金吾負責保護皇帝,地位更高。但這個結果,直接導致耿秉失去了北方軍隊的指揮權。從這時候開始,耿秉就註定不可能在總體指揮後面的決戰了。

再之後,又過了幾年,漢章帝去世,漢和帝接班。而漢和帝接班之後,竇憲一下子就成了皇帝的舅舅!

雖然竇太後只是漢和帝的養母,但同時,因為漢和帝登基時年齡太小,大權都掌握在竇太後手裏。這樣一來,漢朝北方軍隊的最高指揮權,自然就只能落入到了竇憲的手裏。至於耿秉,自然就只能委屈做竇憲的副手。

就這樣,耿秉辛苦了一輩子,好不容易布置好了對匈奴的一切作戰準備。但最後,在發起最後決戰之前,這個果子卻被竇憲給摘取了。

公元89年,竇憲因為過於驕狂,犯了大罪。為了脫罪,竇憲自請前往北方,征討北匈奴。然後,東漢對北匈奴的戰略決戰,就正式開始了。

如果從東漢歷史的整體角度來看,我們會覺得,竇憲勒石燕然,這事實在很令人驕傲。但是如果從耿秉的角度來看,我們就會覺得,這事很滑稽。

耿秉準備了一輩子,謀劃了一輩子,好不容易完成了對匈奴的戰略合圍。但最後,即將發起決戰的時候,他被換掉了。

而這一切,只是因為高層的權力鬥爭,只是為了給那個驕橫的竇憲脫罪。

隨著東漢大軍出發,接下來的戰爭過程,也就不用多說了。後面的戰爭,屬於是東漢歷史主線劇情。因為東漢之前準備了幾十年的時間,所以這場戰爭,打得異常順利。

再加上竇憲本人,確實也不是什麽都不懂的楞頭青,他也是懂一些打仗的。於是最後,在竇憲的帶領下,東漢軍隊徹底消滅了北匈奴政權,成功勒石燕然。

據史書記載,在班固刻下那篇【封燕然山銘】的時候,耿秉也在場。只不過當時耿秉的身份,不是漢軍的主帥,而是竇憲的副手。

諷刺的是,之前耿秉打了一輩子仗,為這一刻準備了一輩子。可是這個夢想真正實作的時候,他卻不是主角,只能做一個配角。更諷刺的是,在這一戰開始之前,竇憲從來都沒上過戰場!

從這時候開始,後世所有人提到‘勒石燕然’,第一時間想到的,都是竇憲,而不是耿秉。而這個榮耀,原本就應該是屬於耿秉的!

大概是因為心裏太憋屈,這一戰打完之後不久,耿秉就返回了京城。兩年之後,耿秉便因病去世,就此結束了自己的人生。

但這還沒完。

接下來,其實還有更遺憾的。

在原本耿秉的計劃當中,勒石燕然,消滅北匈奴,這應該是整體計劃的第三階段。但在這之後,其實還有一個尾聲階段。

按照耿秉的計劃,消滅北匈奴之後,漢朝會設定一個專門的官員,來監督北匈奴,而不是讓南匈奴吞並北匈奴。在耿秉的計劃當中,以後草原會被徹底分割成南北兩部份,直接由漢朝來派人管轄。

對於耿秉的這個計劃,竇憲其實也很支持。竇憲雖然跋扈,但他並不是那種什麽都不懂,只會摘果子的人。所以戰爭結束之後,竇憲也向京城那邊提出了這個方案。後來在竇憲的請求下,漢朝就設立了一位匈奴中郎將,專管北匈奴這邊。

可問題是,後來這個計劃剛剛執行兩年之後,京城那邊,漢和帝就發動了政變,幹翻了竇家,幹掉了竇憲。而竇家被幹掉之後,為了反對竇家,很多人開始推翻竇家當年留下來的很多政策,不論好壞。

所以再後來,這個將匈奴南北分治的計劃,就逐漸被廢棄了。而被廢棄之後,北匈奴後來又幾次叛亂,然後繼續被漢朝暴打。最後,北匈奴不得不逐漸西遷,徹底空出了北方草原。

這個結果,直接導致了後來東漢中期的時候,鮮卑的崛起!

而如果當年竇憲不是主帥,由耿秉來完成最後的決戰。這個計劃,其實是有可能順利執行的。一旦這個計劃被順利執行,後來估計也就沒有鮮卑的崛起了。

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很大的歷史遺憾。

縱觀耿秉的一生,我們不難發現:耿秉打仗真的是一把好手。不管是帶頭沖鋒,還是戰略布局,他都是最頂級的水平。這樣的水平,其實完全有資格進入武廟。

而且,如果從頭到尾,耿秉都全權負責對匈奴的戰爭。那麽他的戰績,將會直接比肩當年的衛青和霍去病,甚至有可能超越他們。畢竟,當年衛青和霍去病,只是把匈奴打回了漠北。可是耿秉,卻直接把匈奴徹底消滅了!而且還實作了對匈奴的直接管理。

如果耿秉真能實作這個戰績,別說進武廟了,就連武廟十哲的位置,都有他的一席之地。

但遺憾的是,因為竇固和竇憲這兩人的存在,他只能錯過這個結局。不管他的戰略如何高明,最後的仗,確實不是他主導的。這樣一來,耿秉自然就沒資格進武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