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非洲島嶼發現明代中國墓,600年前,為什麽會有中國人在非洲居住

2024-04-16歷史

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選一下「關註 」,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1.

非洲一小島驚現中國明代墓,這意味著,中國人600年前就已經在非洲居住。

2010年,在距離中國數千公裏外的非洲大陸上,當地村民意外發現了一座明朝古墓。

墓地外觀、朝向等特征都與明朝墓地別無二致,墓穴裏還有很多青花瓷和銅錢。

這一發現震驚了世界上許多歷史學家和科考隊,由媒體報道後,迅速吸引了大量學者的關註。

600年前為何會有明朝人在此居住?這群非洲島民與明朝又有著怎樣的聯系?

非洲大陸有一個小島,名叫帕泰島。

它位於肯亞東北部海濱拉穆群島,是拉穆群島中最大的島嶼,這裏居住著一千多位島民,他們都自稱是中國後裔,甚至還保留著一些中國傳統。

雖然島嶼地理位置偏遠,但這裏幾百年來一直流傳著一個關於中國的古老傳說。

據說600年前,有一艘來自遙遠東方的航海商船,由於惡劣的天氣影響,船只在拉穆群島附近觸礁擱淺,船身損毀嚴重。

船員互相失去了聯系、死傷慘重,僅有二十多名船員幸存下來,他們不知道在海上漂泊了多少天,最後意外地來到了這個小島上。

他們與當地居民語言不通、膚色不同,由於船只損毀嚴重無法修復,從此便與當地女子通婚,在這裏長期定居。

17世紀左右,這個小島上發生了多次部落沖突,部落成員四處逃散。

最終,一起留下來的船員也各奔東西,久而久之,明朝人生活的痕跡也逐漸消失了,只知道他們的後代散落在帕泰島上。

2017年,中國和美國組成聯合考察隊一起前往帕泰島進行調查。這次實地考察的時間很長,他們也有了意想不到的發現。

他們挖掘出一具骸骨,經過對頭骨的專業鑒定,考古人員可以斷定,這具屍骨的主人正是六百年前的明朝人。

考古隊緊接著在帕泰島相鄰的部落西尤村,發現了一塊形奇怪的墓地。

因為島民基本都是穆斯林,他們的墓地也是穆斯林風格的。穆斯林墓地通常是四面敞開、頂部設計為穹頂的立方形體。

而這個墓地是圓形,每個墳墓前都立有墓碑,墓中還發現了許多瓷器、銅錢陪葬品。

這種墓葬風格與當地完全不同,甚至在整個非洲大陸看來都是很罕見的。

而且穆斯林墓地的朝向也是很有講究的,一般面向西北聖城麥加,而這塊墓地卻面向東北方向。

考古專家到現場後,更是得到了令人震驚的新發現。

專家在墓地沒有發現阿拉伯文或其他文字記載,卻在墓地墻壁上發現了瓷器碎片,墓地似乎是泥土和瓷器堆砌所成。

於是這些瓷器就成為第二個關鍵點。據島民們說,自己家中也有祖傳下來的瓷器,雖然這些瓷器如今只剩下碎片,但依舊能從中看出來是中國瓷器。

由於非洲發展相對比較落後,人們沒有太多的文物保護意識,導致大量的瓷器被盜墓者盜走或遭到嚴重損毀也是有可能的。

此外,墓地中還發現了很多銅錢,這些銅錢也大有特色,經科考隊員考證,它們是永樂通寶銅錢。

如果這些銅錢是原墓主的陪葬品,而這個原墓主很有可能是明朝永樂年間的人

這些意外的發現讓在場的專家震驚,也給科考隊提供了有力的寶貴資訊,但也牽扯出更多謎團需要去驗證,同時也給科考隊提供了有力的寶貴資訊。

專家們堅信,沿著這些線索順藤摸瓜,一定可以解開在小島之下深埋幾百年的謎題。

那麽,這個來自東方的航海船隊究竟是誰?他們又有怎樣的故事?

2.

2010年,非洲一島嶼竟發現明代中國墓,傳言該島的居民均是明朝人後裔。

明代初期,在朱元璋歷經三十一年的努力下,國家經濟開始復蘇。手工業高速發展,比如紡織、陶瓷、印刷的技藝水平,較之以前都大幅提高。

當時的船只建造業也到了登峰造極的水平,而且已經擁有了適合長期航海專用的船體,

永樂三年,鄭和奉命七次下西洋,每次隨行人員就有兩萬余人,船員都是來自全國各地的專業技術精英,船上還配備了各種娛樂設施和基本生活裝置。

鄭和下西洋是中國古代航海歷史上歷時最長、規模最大的一次海上航行,明朝的國富力強,為鄭和七次下西洋提供了豐厚的物質基礎。

關於鄭和下西洋的原因,有人認為,當時明朝迫切需要更大規模的經濟貿易往來,開拓海外貿易市場。

朱棣也想借此機會向海外各國展示強盛的國力,還有人認為是朱棣為了尋找建文帝。真相至今眾說紛紜。

聯想到這些,考古隊有了一個大膽的推測,帕泰島的居民或許真的是鄭和船員的後代。

隨著考古隊的不斷深入,大家都對小島出現的明代墓更加充滿好奇,考古隊就這樣展開了深入調查。

終於,考古隊竟然真的在小島附近發現了一個名為「鄭和村」的村落,據說是島上最富足的村落。

如此的巧合忍不住讓人相信,明朝時期,鄭和下西洋或許真的經過了這個小島。

然而,據史書記載,鄭和下西洋途徑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包括蘇門答臘、暹羅、紅海等地,並未提及非洲。

而且中國專家翻遍了相關記載也沒有找到鄭和到過非洲大陸的實證,再加上帕泰島當地文化水平也不高,沒有相關的文字記載輔以佐證,即便他們來過,經過幾百年大大小小的部落沖突,要想找到有力的證據實屬困難。

為了盡快得到答案,為了抱著試一試的態度,科考隊員們決定親自前往「鄭和村」,希望能找到相關線索。

村子裏的人將帕泰島的傳說原原本本的說給了科考隊員,同時在這個村落發現了和先前外形相同的四十多座墓葬群。

經過科考隊員們連夜的考察,他們對「鄭和村」與鄭和下西洋的聯系總結了以下原因。

第一種可能是,鄭和在第一次以及第六次下西洋的過程中發生意外。

雖然明朝工業技術先進,航海行動有羅盤護航,但由於天氣、海嘯等眾多不確定因素,發生意外也是有可能的。

意外發生後,大多數船員喪命海上,只有一小部份船員在這個小島上成功幸存下來,由於船隊遭遇了重大損害,已經無法繼續前進。

於是他們留在這個小島,但因為非洲部落的生產技術落後,船只也無法修補,無奈之下,他們便只能在小島上長期居住下來。

鄭和為了與當地村民交好,便將船上所帶的植物種子和瓷器等分發給船員,並讓船員傳授當地居民種植技術及紡織技術。

後來,這個名叫「鄭和村」的小村子也因為掌握了生產技術而變得富足起來,生活條件大大改善,一躍成為帕泰島最富足的村落。

而鄭和和船員再也沒有回國,為了表達自己對於國家的思念,死後依舊讓自己的後人以明朝的方式舉行喪葬。

還有一種設想是,鄭和第七次下西洋時,或許是由於航海時間過長飲用水不足等原因,航海隊曾經在這裏有過短暫的停留。

當地的居民對這些自大洋彼岸的客人表示歡迎,並熱情招待他們。

而鄭和一行人註意到了當地生存環境的惡劣,為表達對村民們的感激之情,他開始教當地人紡織技術、種植技術,還贈與他們瓷器、銅錢等留作紀念。

於是這個村子逐漸富裕,變成了島上最富足的村落。

這兩種說法在當地引起了不小的反響,由於第二種說法未經實證,在島上廣為流傳的也就是我們所聽到的第一種說法。

那麽,帕泰島的墓主真的是鄭和的船員嗎?帕泰島的居民是否是中國後裔?

3.

2010年,非洲一小島竟然發現中國明代墓,島上的居民真的都是明朝人後代嗎?

歷史學家共同商討,對比鄭和航海路線圖後,專家得出結論:鄭和確實到過非洲大陸,帕泰島流傳的傳說逐漸成為事實,而眼前所見就是真憑實據。

島民們對於紡織技術也很精通,據說也是祖先們傳下來的。科考隊員認為,紡織技術很可能是幸存的明朝船員教給島民們的。

再對比他們的外貌特征:洲人在大眾的印象中都是皮膚黝黑、體型高大、毛發卷曲的。

而帕頓島的人膚色介於黑黃色之間,幾乎就是亞洲人膚色;他們的體型中等,實在不如其他非洲人高大,反而更接近亞洲人身高。

「鄭和村」的居民們還自稱「瓦上家」,顧名思義,「瓦上家」就是「從上家過來的人」。

而「上家」則是指明朝,這是為了感謝航海隊為他們帶來了先進技術和植物種子等,為了紀念他們因此得名。

島上的村民中有一個名叫瑪卡·夏瑞福的女孩。

1994年,一名美國記者在拉穆旅遊時,無意間聽到餐廳的服務員提提及自己是中國後裔。

記者的敏銳度讓她迅速對此展開調查,正是因為這一個小小的發現,最後才挖掘出這樣一個令人震驚的秘密。

而這個女孩從長相特征來看,她皮膚白皙,長相與中國人無異。透過DNA比對證實,她確實具有中國血統,是正宗的中國後裔。

她說,雖然以前沒有證據證明自己是中國後裔,但聲稱自己是中國人是世代相傳的祖訓。

她從小就對中國文化產生濃厚的興趣,很想親自前去中國,看看自己先輩曾經生活過的地方,還表示想去中國學習傳統文化。

她很幸運,也有著遠大的理想,沒有因為中國後裔的身份就忘記家鄉。

她的第一個願望是在中國求學,第二個願望是能成為一名家鄉的醫生。因為自己的家鄉落後,醫藥問題得不到解決,她希望自己能為家鄉做一份貢獻。

因為她的故事,這個交通閉塞的非洲小村子也被大家所了解,家鄉條件逐漸好轉。

2005年,中國為紀念鄭和下西洋的偉大壯舉,設立了「鄭和下西洋600周年」紀念日。

她受邀來到中國,跟大家講述在非洲大陸的小島上,鄭和及其船員的故事,還得到了在中國讀大學的機會。

女孩的故事被媒體搬上銀幕,在非洲引起了很大轟動,隨著中國國力日漸增強,越來越多的島民對自己是否有中國血統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也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濃烈的興趣。

原本意料之外的發現,直接引發了當地黑人居民的尋親運熱潮。

他們借助DNA比對、家譜研究等手段,極力尋找自己與墓主的聯系,希望以此能發現更多證明自己是中國人後裔的相關依據,同時也可以對自己家族的歷史和文化有進一步的了解。

透過這次的科考計畫,極大的加深了中非文化交流,當地的拉穆博物館也向外來遊客們展示了中國各個時期的瓷器。

近幾年,在帕泰島附近越來越多的瓷器和陶罐被打撈上來,上面都明顯雕刻著龍的形象,表明著他們的中國身份。

專家稱,如此完好的古代器件被打撈上來,充分說明在這附近曾經有過大型航海沈船。

600年前,鄭和和他的船員們,將自己的青春和精力都奉獻給中國航海事業,他對於航海時代的影響不容小覷。

他的航海行動讓明朝對世界有了更多的了解, 促進了明朝與各國之間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

現在中國的許多科考隊員及歷史學者積極參與其中,他們不遠萬裏來到這座偏遠的非洲小島,日以繼夜地進行實地考察。

既讓世界進一步認識了鄭和,認識到他下西洋的不易,也加強了中國以及非洲等多個地方的聯系,推動了世界一體化行程。

其實,無論是不是中國人的後裔,只要對中國及中國文化感興趣,我們都歡迎他們前來交流學習。

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點個「關註 」,成為鐵粉後能第一時間收到文章推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