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49年華野整編,僅一位原司令員留任,陳毅堅定支持

2024-01-19歷史

在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選一下「 關註 」,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1

49年華野整編為第三野戰軍,僅有一位原司令員留任,陳毅卻堅定支持。

淮海戰役結束後,根據作戰需要和加強部隊的正規化,我軍進行了大改編,對部隊的番號和作戰序列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編。

在這場大整編中,又屬華東野戰軍的整編最為復雜,但華野又是最快完成整編任務的野戰軍。

那麽,為何我軍要在戰時實施如此大規模的整編,華野的整編情況又為何復雜,對於僅有一人留任的情況,陳毅又是如何堅定推進整編的呢?

1946年,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反動集團,不顧全國人民反內戰的浪潮,調集重兵全面進攻中國共產黨掌握的解放區,公然發動全面內戰。

對於蔣介石假和平真內戰的猙獰面目,中國共產黨我軍早已看透,因此在抗日戰爭結束後就提前做好了準備,向日占區派出部隊和幹部,提前組建用以抗擊國民黨的部隊。

東北方面,我軍派羅榮桓、劉亞樓等人率領幹部和部份山東地方部隊,以東北抗聯為基礎,組建了一支新的隊伍,這就是東北野戰軍的前身。

中原方面,劉伯承和鄧小平一部、陳賡和謝富治一部紛紛壯大隊伍,組成了劉鄧兵團和陳謝兵團伺機而動,這也就是中原野戰軍的前身。

江淮、魯南一線,中央軍委命令陳毅率領新四軍北上,和粟裕、許世友兵團活動於國民黨統治核心地帶的魯南、江淮一帶,這些部隊後來發展壯大成為華東野戰軍。

而在中國共產黨的核心腹地,延安和廣大的西北地方,彭德懷率領的部隊則一邊保衛黨中央的安全,一邊繼續發展擴大隊伍,這支部隊也就是後來的西北野戰軍。

除了四支主力部隊外,當時中國共產黨在廣大的解放區還有諸如山東兵團、東江縱隊、兩廣縱隊、以及聶榮臻兵團、楊羅耿兵團等極具戰鬥力的隊伍。

可見,對於國民黨隨時可能發動的內戰,中國共產黨我軍是做了相當充分的準備的。

因此,國民黨的全面進攻在我軍面前很快就敗下陣來。

先是粟裕在華中七戰七捷,完全粉碎了蔣介石的企圖,在他的牽制下,劉鄧大軍、陳謝大軍先後千裏南下,挺進大別山區,成為了插在國民黨心臟區域的一把利劍。

西北地方,彭德懷率領著僅僅兩萬的部隊采用蘑菇戰術,帶著胡宗南的20萬大軍在陜北的黃土溝裏打轉轉,不僅中央機關毫發無失真,還在運動中把胡宗南的部隊揍得找不著北。

華北方面,聶榮臻和楊羅耿兵團對傅作義集團采用靈活機動的戰術,把傅作義集團的主力分割包圍在北平、天津、張家口這三個東西一字排開的城市裏動彈不得。

山東戰場,粟裕和當地的軍區部隊緊密配合,在孟良崮消滅了蔣介石的王牌張靈甫,又浴血奮戰攻下濟南,活捉了國軍上將王耀武,為內線大反攻創造了絕佳的條件。

而東北戰場則更是氣勢磅礴,在我軍將領高超的指揮藝術下,我軍透過三下江南、四保臨江等戰役。

不僅把衛立煌集團分割包圍在錦州、沈陽、長春三個孤立的城市,而且東北我軍從30多萬人發展到百萬之眾,一躍成為我軍第一戰力。

隨著全國戰場敵我態勢發生重大改變,中央軍委當機立斷,向國民黨發起戰略決戰,先後發動了三次大規模戰略決戰。

東北野戰軍率先發起反攻,采用「關門打狗」的戰略猛攻錦州,隨後又全殲廖耀湘兵團,活捉了廖耀湘,最後,隨著鄭洞國率部起義,遼沈戰役勝利結束,東北全境解放。

在此之前時,我軍已發起淮海戰役,以六十萬部隊吃掉了蔣介石的八十萬大軍,全殲黃維、黃百韜、邱清泉兵團,一仗打得蔣介石再無還擊之力。

遼沈戰役結束後,東北野戰軍人不卸甲馬不卸鞍,日夜兼程入關和華北軍區配合發起平津戰役,已成驚弓之鳥的國民黨反動派一觸即潰。

我軍收復天津後和平解放北平,平津戰役勝利結束。那麽,在戰局如此順利的情況下,我軍為何卻要進行大規模整編呢?

2

三大戰略決戰勝利後我軍進行大整編,陳毅堅定支持,順利破局。

1948年末到1949年初,我軍接連發起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略決戰,一舉掃清了長江以北的國民黨主力部隊,讓國民黨再無翻身的可能。

按道理此時我軍應當一鼓作氣南下,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但此時中央軍委卻下令各大野戰軍原地修整,進行番號和建制改編。

臨陣換將是兵法大忌,我軍為何要選擇在此時進行整編呢?

要明白這個原因,就要先了解當時我軍的指揮體系,當時我軍的指揮體系是這樣的:由中央軍委發出命令,傳達到各地方軍區,再下達到各前敵指揮部。

但是這樣的指揮體系執行起來卻有諸多矛盾,首先是指揮的隸屬問題,比如華北的聶榮臻兵團和楊羅耿兵團,當時是直屬中央軍委指揮的。

然而,華北的戰時決策又必須上報華北軍區批準,這就影響了軍事命令的傳達效率。

再比如平津戰役的具體決策問題,雖然成立平津戰役前敵指揮部,但是由於是聶兵團和楊羅耿兵團配合東野進行作戰,一個戰役有兩個指揮體系,當然影響戰略決策。

而淮海戰場的情況則更為復雜,參戰的有山東軍區的部隊,有華東野戰軍和中原野戰軍,指揮機關有山東軍區、中原局、淮海戰役前敵指揮部。

如此復雜的指揮體系,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工作效率。

再從具體的戰場指揮問題舉例,東北野戰軍當時擁有炮兵縱隊和坦克縱隊,裝備實力居全軍之首。

但是這兩個縱隊卻歸屬東北軍區指揮,要不是當時東北軍區被掌控得很好,恐怕東北軍區的兩張王牌,就沒那麽好調動了。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番號問題,當時我軍的四大野戰軍分別命名為西北野戰軍、中原野戰軍、華東野戰軍和東北野戰軍。

這原本是根據各大野戰軍主要的作戰範圍而命名的,但是也很容易讓一些思想格局沒那麽高的同誌滋生地盤主義和山頭主義。

比如當時東北野戰軍的許多戰士就不願意入關作戰,認為東北才是自己的地盤。

而且,隨著全國戰場形勢發生根本逆轉,原本的野戰軍作戰範圍不斷擴大,甚至還要渡江南下作戰,原來根據作戰地域命名的番號也是時候結束歷史舞台了。

至於時機選擇的問題,其實是國民黨送給我們的天賜良機。

1949年初,隨著國民黨主力在長江以北的消亡殆盡,蔣介石在國民黨內的聲望低到谷底,被迫宣布下野,李宗仁取而代之。

為了爭取喘息之機,李宗仁向中國共產黨發出了談判的請求,而此時剛剛經歷大戰的我軍也恰恰需要時間休整,以便做好渡江作戰的準備,同時也決定利用這次和談,對和平進行最後一次爭取。

因此,我軍之所以能在戰時實作大規模整編,完全是因為蔣介石送上門來的契機。

就這樣,1949年初,中央軍委出台了方案,全軍掀開了大規模整編。

西北、中原、東北三支野戰大軍的番號改用序號命名,番號變更為第一、第二、第四野戰軍,除了兵員和武器得到充分補充外,中央軍委也賦予了他們新的作戰任務。

其余三個野戰軍的整編都十分順利,但到了華東野戰軍這裏,情況卻變得復雜起來。

在我軍的戰鬥序列中,其余三大野戰軍的建制來源都比較單純,第一野戰軍的建制來源主要是留守陜甘寧邊區和保衛延安的部隊。

第二野戰軍的基礎則是晉冀魯豫軍區部隊和太嶽軍區的陳賡謝富治兵團。

擁有百萬之眾,橫掃東北的第四野戰軍的前身則是東北抗日聯軍和東北民主聯軍。

和其他三支野戰軍不同,第三野戰軍的部隊構成更為復雜。

華東野戰軍的改編究竟遇到了怎樣復雜的情況呢?

3

1949年初,我軍實行番號和建制的大整編,陳毅主導華東野戰軍正編。

在三大戰略性決戰取得壓倒性勝利的情況下,國民黨為了拖延戰局只得采取和談方式,這為我軍贏得了難得的喘息之機。

為了部隊的正規化和長遠發展,中央軍委決定利用這個機會在全軍範圍內實行番號和建制的大整編。

其余三個野戰軍的整編都極為順利,唯獨華東野戰軍的整編情況卻十分復雜。

華野的整編究竟復雜在哪裏,做為司令員的陳毅又是如何堅定推進整編的呢?

早在抗日戰爭結束時,為了應對國民黨即將發動的內戰,中國共產黨抽調山東軍區主力部隊挺進東北,而新四軍主力則北上接管了山東軍區的防區。

1945年10月,留守山東的部隊和新四軍的先頭部隊合並,由陳毅擔任司令員,後來這支部隊被命名為山東野戰軍,下轄兩個縱隊和兩個師,總兵力達七萬余人。

一個月後,留守江南地區的新四軍合編為華中野戰軍,指揮由粟裕負責,下轄4個縱隊4萬余人,山東、華中兩支野戰軍緊密配合,痛打國民黨反動派,也吸收了不少國民黨投誠的部隊。

到了1946年,在中央軍委的指示下,從中原突圍而來的一部份部隊以及北上的東江縱隊又劃入華中野戰軍戰鬥序列。

1947年1月,華中、山東兩支解放軍以及山東軍區地方部隊整編為華東野戰軍,陳毅出任司令員兼政委,粟裕擔任副司令員,下轄12個縱隊,總兵力27萬人。

由此可見,華東野戰軍的部隊來自全國各個解放區,還吸收了部份投誠的國民黨軍,部隊建制的構成相對比較復雜。

除了建制來源復雜外,1947年的7月分兵,也是造成華野整編復雜的重要原因。

在孟良崮殲滅了國民黨王牌軍整編74師後,華東野戰軍由於受到的傷亡過大,只能執行集中兵力固守山東內線的戰略。

不甘心失敗的蔣介石卷土重來,調集六個整編師,在飛機大炮的轟炸下,向山東解放區發動重點進攻,由於事發倉促,華野指揮部只好避其鋒芒分兵作戰。

但是,由於部隊的建制來源復雜,各縱隊之間的人數極其不均衡,人數多的縱隊有幾萬人,人數少的只有萬余人左右,導致在分兵作戰過程中我軍落入尷尬的境地。

執行追擊的縱隊因為人數較多,無法有效散開部隊靈活運動;執行攻堅作戰的部隊又因為人數和裝備落後,攻城戰頻頻失利。

再加上當分時兵分出的內線兵團和外線兵團,有著不同的作戰分工,一時間難以形成統一的作戰理念,最終導致了7月分兵華野並未達成既定的作戰任務。

因此,中央和華野領導一致決定,為了統一作戰指揮和建設正規化部隊,必須進行整編。

其實中央早在1948年11月就給華野出台了整編的方案,但因為彼時正處於淮海戰役的焦灼階段,所以才一直拖到了1949年1月。

1949年初,華東野戰軍前委在徐州召開擴大會議,會議議定了東野的整編方案。

華東野戰軍番號變更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陳毅是司令員以及政委,粟裕則是陳毅的第一副手及第二副政委。第一副政委是譚震林,張震任參謀長。

第三野戰軍下轄第7、8、9、10四個兵團,司令員分別由王建安、陳士渠、宋時輪、葉飛擔任。

這份四大兵團的最高指揮官名單中,只有葉飛是「老華野」,他曾是原華東野戰軍第1縱隊的司令員,其余三個兵團司令全是「新人」,這讓很多老同誌感到不解。

面對這些困惑的老同誌,陳毅非常堅定的告訴他們,這份名單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是十分正確的。

並分別給這些老同誌做思想工作,根除他們心中的山頭主義和本位主義,讓他們全身心的投入到部隊整編工作中。

除了指揮體系調整外,第三野戰軍還在內部進行了人員和武器裝備進行了平衡調配,使各縱隊的戰鬥力都趨於平衡,再也不存在什麽短板縱隊。

事實也確實如陳毅同誌所說的那樣,經過整編的第三野戰軍不僅沒有混亂,反而戰鬥力更為強悍,在渡江戰役中橫掃江南,一舉終結了蔣家王朝在大陸的統治。

由於平台規則,只有當您跟我有更多互動的時候,才會被認定為鐵粉。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點個 「關註」 ,成為鐵粉後能第一時間收到文章推播。